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577章

作者:寂寞剑客

只不过,金铉并不认为这些学生能扛得住伪顺骑兵的冲击,即便是士子营,刚开始时也是不堪一击,直到经历了徐州大战之后才成长起来。

眼前的这些学生兵,比最初的士子营还要不如。

更糟糕的是,还没有防御工事可据守,这就完蛋。

所以,这一仗最终能打成什么样,金铉也是不知道。

不过即便如此他们也是别无选择,只能与敌拼死一搏。

金铉将北监的三百卫队摆在阵前,他和王家彦更站在队列最前方,没别的,他们只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身先士卒激发起学生的勇气。

然而,勇气也不是那么容易能激发的。

时间一点一滴流逝,天际陡然响起隐隐的雷声。

随即脚下的地面也开始微微颤动起来,就好像要地震。

所有人都不可遏止的将目光投向北方,只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了一道黑线,不用说,那肯定就是伪顺的骑兵了。

王家彦还有金铉同时举起望远镜。

看清楚伪顺的骑兵阵形后,两人同时心下一沉。

看这阵势,来袭的伪顺骑兵少说也有两万以上!

……

李岩还是很谨慎的,距离明军大阵还有上千步,就让麾下的骑兵停了下来,即便没看到明军携带大炮,李岩也不想靠得太近。

明军狡猾,万一藏了红夷大炮呢?

喝住大军,李岩又从革囊之中取出单筒望远镜。

李年也跟着从革囊中取出望远镜对准明军方阵。

对于大顺将领来说,单筒望远镜仍旧是奢侈品,只有高级将领才能够配备,不过李年的这个望远镜却是缴获的。

观察片刻,李年忽然轻咦了一声。

“兄长,这支明军看着有些怪啊,木棍当兵器?”

李岩也已经看见了,这支明军除了阵前的将领以及少数士卒手里拿着短铳以及鸟铳,后边列队的上万步卒手里竟然握着木棍。

竟还有这么穷的明军?刀都没有?

这时候,李年忽然间又轻咦了一声。

“不对,兄长你快看,大多数明军都穿着襕衫!”

“襕衫?!”李岩脸上神情猛然一凝,襕衫可不是随便穿的,你得有功名!难道说,对面的这支明军竟是士子营?

可也不对啊,士子营早已经成了气候。

当初奉了崇祯诏命勤王的六千多士子,一个个不是成了大将,就是成了内务府官员,眼下已然成为了明廷的骨干,又怎会在这里?

何况士子营的士子也没有一万人这么多。

李牟又有了新的发现:“兄长,这支明军也没有携带任何辎重,连一辆马车都没有,背上的好像也不是什么麻包,看着倒像是寝具。”

李岩的眉头已经拧成一个疙瘩,这支明军有古怪。

李年却说道:“大哥,先不管这么多了,灭了他们再说。”

灭掉这样一支连铁制武器都没有的明军,应该会很容易。

“不可妄动。”李岩却制止了李年,说道,“还是先弄清楚这支明军的来历底细再说,以免伤及无辜之人。”

“无辜之人?”李年道,“凡南明境内皆敌人,何来无辜之人?”

“胡说!”李岩厉声斥道,“我们大顺的敌人只有明廷,只有崇祯,而非南明的百姓,更非南明之读书人。”

李年唯唯喏喏不敢再多说。

李岩当即率卫队打马上前。

距离明军还剩下五百步时,又派一个骑兵上前去传话。

过了没一会,对面的一个明军将领孤伶伶的迎了上来。

等离得近了,李岩才发现,来的明军将领竟然还是熟人。

是在察哈尔、通州有过数面之缘的金铉,当时是兵部主事,现在却不知道是何职使,总之应该不会低了。

“原来是金大人。”李岩于马背上作揖道。

“原来是你。”金铉也是作揖回礼,又道,“这可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

“通州一别,在下对金大人也是想念得紧。”李岩微笑了笑,又指着前方背靠运河结阵的学生方阵问道,“金大人这些学生是怎么回事?”

第七百三十九章 断其归途

“你说他们?”金铉道,“都是北京国子监今年刚招的新生。”

“都是北京国子监诸生?”李岩心下有些吃惊,“北监这么快就复学了吗?而且一次就招收了上万名学生?”

金铉嗯了一声,又说道:“当今圣上乃是大有为之君,对我大明官场百年以降之积弊可谓深恶痛绝,因此有意通过北京国子监培养大批职业官员,并以这批职业官员逐步淘汰当今官场之官员,彼时,我大明官场之风气定然可以为之一清。”

“通过北京国子监培养职业官员?以职业官员淘汰当今官员?”李岩越发的吃惊,崇祯好大的手笔,这是何等气魄?

不过吃惊之余,李岩又有些怀疑。

“说易行难,纵然以北监之学生取代当今之官员,又如何保证这些学生清廉自守?十数年乃至数年之后,不还是一样的贪腐?”

“圣上说过,彻底堵绝贪腐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与人性相悖,只要有人就禁绝不了贪腐。”

“但是最大限度遏止贪腐却还是可以的,所以在这些学生步入官场之前,必须先让他们遍尝民间之疾苦,懂得黎民百姓谋生之艰辛。”

金铉这番话,再次刷新了李岩对崇祯的认知。

“所以,你是要带着这些学生体会民间疾苦?”

“是的。”金铉喟然道,“王祭酒和本官准备带着这些学生踏遍大明两京十三省,在行万里路的同时,遍尝民间疾苦,从此心里真正装着百姓,等今后步入官场之后,也能真真正正的为民请命,而不是一味的想着讨好上官、谋求高升。”

“这……”李岩顿时间话都不会说了,这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理想国么?

当初他之所以投奔顺军,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建成这样的理想国度?然而,大顺朝并没有成为这样的理想国度,甚至与理想国渐行渐远。

而今充啻于大顺国的宗室勋贵,属实令李岩生厌。

反而是大明,不知不觉间竟成了梦想中的理想国?

金铉又问道:“你还有什么想要问的吗?一并问吧。”

“在下已经没有什么要问的了。”李岩有些神思恍惚。

“既然如此,那就开战吧。”金铉说完,打马往回而走。

“且慢。”李岩一招手喊道,“金大人,这些学生不是我们大顺军的对手,这一仗你们是必败无疑的,所以还是投降了吧。”

顿了顿,李岩又道:“大顺也需要这样的学生,需要这等为民请命的官员。”

“投降?”金铉哂然一笑说,“李岩,你知道王祭酒和本官给北监学生上的第一课是什么吗?忠于国事,无惧生死诘难。”

李岩沉默了,换成是他也不会投降吧?

为了这样的理想国,纵死亦无所憾矣。

望着打马而走的金铉,李岩心中忽然生出一等无可名状的落寞。

看着一脸落漠的兄长,李年更加担心:“兄长,现在发动攻击吗?”

“不打了,不必打了。”李岩摇头,这些学生的肩上可是担着他梦想中的理想国,他又何忍亲手毁之?不能参与,默默旁观也是一等幸事。

“去北京!”李岩叹道,“与后营主力大军会合。”

“啊?”李年愕然问道,“我们不切断运河了吗?”

“二弟还没有看出来吗?”李岩道,“大明已经今非昔比了,这一仗我们赢不了,趁早退回山西,或许还可以凭借山西的形胜之地勉力自保。”

稍稍一顿,又喟然说道:“如若不然,则旦夕灭国。”

李年默然,其实他也觉得大顺赢不了,真的打不赢。

……

金铉已经回到自家阵前。

王家彦问道:“来的是伪顺的哪路军队?”

“是李岩。”金铉道,“大人你也认识的。”

“李岩?”王家彦目光一闪,笑着说道,“那没事了。”

“怎么?”金铉错愕的问道,“大人可是觉得李岩会放我们一马?”

“没错,李岩是一个志气高洁的书生,也素以读书人的身份为傲,所以他绝不会将刀兵加于北监的学生。”王家彦极其笃定的说道。

当年在通州,李岩都不曾拿皇嗣做要挟。

那么今天,李岩又怎可能加刀兵于同类?

果然,王家彦话音刚落,大顺骑兵就掉头往北而去。

就在李岩带着大顺骑兵离开之后没多久,济宁州南边也卷起滚滚烟尘,却是堵胤锡带着数万镇兵赶到了。

看到王家彦、金铉和北监的学生没有事,堵胤锡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

“开美兄,邦鼎兄,幸亏你们没什么事,要不然小弟真百死难赎其罪。”堵胤锡心有余悸的问道,“伪顺骑兵竟然还没有杀到济宁州?”

“伪顺骑兵早到了,不过又走了。”王家彦道。

“啊,到了又走了?”堵胤锡闻言当即愣在那里。

“是这么回事。”金铉便将刚才发生的一幕娓娓道出。

堵胤锡怦然心动道:“如此说来,这个李岩倒可以争取。”

“争取李岩归降么?”王家彦道,“此事怕是不易,似李岩这样的人物,要想使他变节怕是不易。”

“不然。”堵胤锡道,“开美兄你刚才说的话可错了,李岩所效忠的其实并非伪顺,而是他心中的道,所以他归降大明并非变节,而是顺应文道!”

“什么是读书人的道?即是孔孟之道,即是以民为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方为真正的读书人的道!”

说此一顿,堵胤锡又道:“不过,要想李岩完成思想上的转变也非易事,当务之急是先断了他的归途!”

金铉问道:“牧子兄已经有了全盘方略?”

堵胤锡道:“本来,我是想集中南直镇兵主力,兵分多路将其往北驱赶,再然后协同定王所率之骑兵聚而歼之,可是现在既然知道李岩对伪顺的效忠之心已经动摇,那就得改一下方略,可以先断其归路,待其粮尽再行迫降。”

说此一顿,又对随行的第2师师长阎应元说道:“皕亨,这个任务就交给第2师了,你现在就带着第2师主力,分头抢占黄榆关、土门关、倒马关及紫荆关。”

阎应元却有些担心:“部堂大人,刘宗敏已经带着伪顺的十万大军出潼关,正昼夜兼程杀奔徐州而来,第2师主力若是不在,徐州恐有险。”

“不妨事。”堵胤锡却道,“如今之伪顺,也就高一功的后营还有点战斗力,刘宗敏的中营自从一片石之战遭受重创后,至今没有恢复元气。”

堵胤锡是真的没有把刘宗敏的十万人马放在眼里。

须知南直镇台足有15万人,去掉第2师也还有13万人。

就算这13万人马虽有士卒以及基层军官,而没有南监学生充当的士官及士子营士子充当的高级将领,也一样能对刘宗敏部形成碾压。

至于原因,也是非常的简单,装备跟上了。

南直镇台的15万镇兵已经全部换装燧发枪。

还有大炮,南直镇台的各种火炮加起来已经超过两千门。

虽然这其中有许多老旧的虎蹲炮、佛郎机炮和红夷大炮,可这有什么关系?装填上炮弹一样能打死人,无非就是速度慢了点,精度差些。

阎应元带着第2师走了,王家彦和金铉也带领着北监的学生前往徐州暂驻。

徐州也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节点,当然,将徐州作为教学节点主要是为了体现出徐州与北直及山东等地的巨大差距。

徐州的欣欣向荣、丰衣足食与北直、山东乃至河南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一对比,教育意义立刻就出来,这比先生在课堂之上讲一万句效果还好。

一个好的皇帝可以决定一国之兴衰,一个好的巡抚或总督巡抚,可以决定一省或数省之兴衰,同样的道理一个好的知县也可以决定一县百姓之安乐,由此,就可以让这些学生清醒的认识到,将来他们肩上担的着是什么?

……

回头再说朱慈炯,迫降了高一功的后营主力之后,便从北直镇台抽调了一万镇兵,负责将3万多伪降军押解到辽东。

朱慈炯暂时还没功夫处理这些降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