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79章

作者:寂寞剑客

王承恩将麻纸铺好、摊平,再将毛笔蘸好墨递给崇祯。

崇祯接过笔就在题头写下“中国”两个楷体字,不过想了想又将这两个字涂掉,改成甲骨文的中国二字。

猎猎旌旗下,一队手持金戈的甲士守卫中央一方区域,这便是中国。

这便是中国,我们的国家,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也将会葬于斯的祖国!

……

此时在来燕桥南的媚香楼,诗会已经进入最后的高潮。

是的,你没有看错,今天上午崇祯在夏镇发饷的时候,媚香楼的诗会才刚开场,然后崇祯发放完了军饷,带着随员搭乘水师的战船连夜南下徐州,还在船舱里接见了傅山、孙繁祉以及冀运洪等南逃士子,甚至在酝酿激励江南士子的檄文,可是媚香楼上的这场诗会却还没结束,才刚刚进入高潮。

郑森已经很不耐烦,但是碍于同窗情面不好中途离场。

但是在内心,郑森却已经将侯方域、冒襄、陈贞慧等同窗打入另册,一群什么也不是的纨绔,大明都快要亡国,竟还在这里唱后庭花?

诗会的高潮是李香君弹唱侯方域的新作:

金陵门外昔同游,归去衰迟有故丘。

六季春城喧野雀,三山云气黯江楼。

嵇康辞吏非关懒,张翰思乡不为秋。

最是月明照颜色,平芜烟雨使人愁。

郑森也承认,诗真是一首好诗,李香君唱的尤其好听。

但现在是“烟雨使人愁”的时节吗?现在是跟秦淮名妓诗酒唱和的时候吗?这都是一群什么玩意儿?真正是竖子不足与谋。

想到这,郑森便再也按捺不住胸中的情绪,猛的推案而起。

这一下起得太急,竟把面前桌案也给带倒,桌上的杯碗盏碟还有酒壶什么的顿时哗啦啦的摔了一地。

琵琶声还有李香君优美的吟唱声戛然而止。

陈贞慧、吴应箕、方以智、冒襄等公子哥的目光也齐刷刷向郑森看过来,侯方域的眸子里甚至还有一等恼怒。

郑大木你在搞什么啊?

竟然敢搅了本公子的雅兴!

卢象同赶紧替郑森转圜道:“大木兄不胜酒力,醉矣。”

郑森皱眉道:“同人兄,这媚香楼我是一刻也不想再多呆了,你走不走?”

“同走同走。”卢象同在内心里稍做权衡,还是觉得郑森这同窗更重要,当即也推案起身跟着郑森离开。

走到楼梯口,郑森忽又转身回头怼了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群啥也不是的纨绔,竖子!”

听到郑森这句,李香君的俏脸刷的就红透。

侯方域、冒襄还有陈贞慧等公子哥却像被踩到尾巴的小猫般喵的跳起来。

“郑森,我劝你做人不要太嚣张,说的好像你就不是纨绔似的,你也是纨绔好吗?你爹还是个侯呢。”

“郑森,本公子要跟你割袍断义!”

“是可忍孰不可忍,说的好像就只有你郑森忧国忧民似的。”

“没错,我们这不是因为前方打了胜仗庆祝么?这也是忧国忧民的表现,我等也同样拥有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在一群公子哥的讨伐声中,

李香君的沉默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散席之后回到闺楼,李香君还是显得闷闷不乐。

侯方域便讨好的道:“香儿你别生气,回头我一定会找个机会狠狠的挫一挫郑大木的傲气,让这个福建佬知道知道我侯方域可不是好惹的,惹怒了我的香儿后果就更严重,我侯方域一定会跟他死磕到底。”

侯方域说着就往李香君腰间搂了过来。

不过这次李香君却把侯方域轻轻的但却坚决的推开了。

李香君委婉的说道:“公子,奴家今天身子不太方便,你还是去外间睡吧。”

“身子还是不方便?”侯方域皱眉道,“怎么回事啊,这都已经七八天了。”

李香君摇摇头又道:“公子,奴家以为郑公子的言辞是刻薄些,但是用意还是值得肯定的,建奴都已经打到了黄河北岸,眼看就要重演蒙古南侵的故事了,公子你和你的同窗确实不应该继续坐视下去了,你们应该投笔从戎,去徐州投军!”

“啥,去徐州投军?”侯方域错愕的道,“那你怎么办?”

“奴家这里不会有事。”李香君依偎进侯方域怀中,柔声说道,“好男儿志在四方,公子又岂能长久陷在温柔乡中?”

侯方域面露苦涩之色。

这事闹的。

……

回头再说郑森和卢象同二人。

经过集贤门时,郑森又看了一眼公告栏。

只见关于“徐州大捷”的塘报仍张贴在公告栏上,但是却再没有上千士子争相围观的盛况,不到两天时间,一切就又都恢复了平静。

不对,还是有个学生,不过没在看塘报。

而是手捧着一卷论语,正在轻轻的吟诵。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此言可谓一语中的,吾有所得,有所得。”

一抬头看到了郑森和卢象同,那学生便迎上来。

“二位同窗,吾方才读论语雍也,又有所得,可否探讨一二?”

“又是一个读经史子集读傻了的。”郑森摇头长叹道,“读论语可打不跑建奴。”

“欸,此言大谬,大谬矣!”那学生一摆手怫然说道,“岂不闻半部论语治天下乎?只要读透论语,便可安邦治国平天下,区区建奴又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郑森便再懒得理会这个同窗,翻过围墙进了国子监。

那位同窗却一直在墙外高喊:“谬矣,谬矣!”

郑森便感到一等莫名的焦虑。

同窗麻木至此,江南士绅亦醉心于与妓家诗酒唱和,朝堂上的衮衮诸公更是只顾着党同伐异、排斥异己,大明朝还有救吗?

卢象同感受到了郑森的心情,一句话都不敢多说。

回到寝室,郑森才终于长出一口气,抬头仰望着窗外说:“这天好黑啊。”

“昧爽嘛。”卢象同赶紧说道,“正是一天中最黑暗之时,好在过了昧爽天就亮了,日头也就该出来了。”

卢象同言者无心,

郑森听了却是眼前一亮。

是啊,过了昧爽天也就该亮了。

普照大地的太阳也就该出来了。

……

崇祯一欠身坐起。

早就守在舱外的王承恩便立刻进来:“万岁爷,您醒了。”

“嘘!”崇祯做了个噤声的手势,示意不要说太大声,以免吵醒朱慈烺和朱慈炯,哥俩四仰八叉的睡得正香。

出了船舱,崇祯草草的梳洗了下。

王承恩侍候在侧,又是一阵心酸。

这可是堂堂天子,竟过得如此艰苦。

崇祯却丝毫不以为意,吃点苦算什么?

王承恩又把早餐端上来,只是简单的白米粥加麦饼,还有一小碟豆酱,但这对于崇祯来说已经属于难得的美味佳肴。

穿越过来后的这几个月,尽跟着大头兵吃飨【水泡饭】了。

喝着白米粥,吃着麦饼,崇祯在心下不无自嘲的想,如果搞一个最惨穿越者的评选,他大概应该可以排到前几位吧。

等吃完早餐,高起潜等几个大太监才得以过来侍候。

不过今天的气氛相比往日有明显变化,尤其高起潜,以前总是下意识往崇祯跟前凑,试图曲意迎奉圣驾,可今天却是站得远远的。

原因很简单,孙象贤被八十杖给杖毙了。

有了孙象贤的前车之鉴,高起潜也变谨慎。

同时高起潜等几个大太监也终于认清了现实。

如今的万岁爷真的变得跟以前不一样,说话做事简直跟换了个人似的,而且对他们这些太监也带着一等隐约的疏离。

今后的日子不好过了哟。

几个大太监默默的哀叹。

第一百章 另起炉灶

吃完早餐,崇祯问道:“王大伴,到哪了?”

王承恩道:“回万岁爷,刚刚已经到了留城。”

“到留城了吗?”崇祯说完起身走到舷窗前。

上次北上夏镇,因为一路走得急,都没来得及观察运河沿岸。

这次南下就要从容多了,也终于有时间观察运河两岸的民情。

然而,呈现在崇祯眼前的景象却比他预想中还要破败、萧条。

“王大伴,朕记得这留城也曾是运河沿岸的一个大埠。”崇祯幽幽说道,“没想到竟然破败到这个境地。”

王承恩道:“老奴曾看过一篇游记,说的是万历年间一个士子进京赶考,他在文章中详细的描绘了在徐州、茶城及留城的见闻,对留城的描述尤为详细,运河之上舟楫阻塞,沿街店铺鳞次栉比,南来北往的行旅客商磨肩接踵,老奴至今想起来,眼前仿佛仍能浮现起文章中所描述的百业兴旺的盛况。”

“可是现在却成了野犬出没的鬼域。”

崇祯喟然叹息:“竟然是一个行旅客商都看不到了。”

“中原大地竟然生灵涂炭至此了吗?”朱慈烺的身影忽然出现在崇祯身边,看向窗外的眼神中流露出莫名沉痛之色。

“这都是流贼闹的。”朱慈炯切齿道。

“是流贼闹的,但也不是流贼闹的。”崇祯沉声道。

朱慈烺和朱慈炯都向崇祯投来困惑的眼神,父皇这话什么意思?

“烺儿,炯儿,做的不好该承认就要承认。”崇祯一脸严肃的道,“先有了我大明朝廷盘剥小民百姓,然后才有了小民百姓的揭竿而起。”

“闯贼起事之前也不过是米脂一介勤恳驿卒。”

“如果不是朝廷裁驿递,闯贼也就不会去从贼。”

“如果不是朝廷加征三饷,小民也不会揭竿而起。”

“所以,根源还在于朝廷,是因为朝廷国用不足然后胡乱加征,逼得各地的小民百姓实在活不下去,然后才揭竿而起,然后才有了生灵涂炭。”

崇祯说这话时语气很平静,高起潜等太监却深感三观都被震碎。

这真是万岁爷说出来的话?以前你可不是这样啊,什么时候你也学会反思了?竟然能做出这么深刻的检讨。

“怎么反而是朝廷的错呢?”

朱慈炯嘟着嘴,有些想不通。

朱慈烺却叹息道:“说来说去还是因为国用不足啊。”

“没错,治国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钱字。”崇祯说道,“烺儿你记住了,今后治国也不必学习太祖成祖事必亲躬,只需要紧紧抓住财权及兵权即可。”

“可是,财权不是多归户部,兵权则尽归兵部管辖?”朱慈烺不解。

“没错,按规制,财权确实归于户部,兵权也确实归于兵部所管辖,所以除非你有能力将文官群体一脚踢开,否则只能绕开他们。”崇祯沉声道。

“将文官群体一脚踢开肯定不行,否则谁来治理天下?”朱慈烺道。

“烺儿你说的对,一脚踢开文官群体是绝对不可能的,毕竟天下这么多州县,还有亿兆黎民也得他们来牧使。”崇祯道,“所以只能绕开文官群体。”

“绕开文官群体?”朱慈烺若有所思,“该怎么绕开呢?”

说到这,有些话就不适合旁人听,崇祯当即将高起潜几个赶出船舱,又让王承恩守住舱门,未经他的许可任何人都不准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