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8:我阅读能赚钱 第311章

作者:520农民

第395章 芯片制造弯道超车的希望

沐阳答应张澜,不会立刻行动再去上飞公司,得先让他给上飞的人做做思想工作,先通气一番。

两方还有一些细节要真正谈的,比如说沐阳帮助上飞解决技术问题,其中产生的技术专利归属如何算,专利利益如何算,不可能白白做事,哪怕是为GUO家做贡献,星海集团也不想收钱。

比如说,星海集团和沐阳不利用上飞公司的技术和条件搞出飞机发动机,那肯定是沐阳自己的东西,跟上飞没有一毛钱关系。

但如果利用上飞公司研究出来的新东西,两方公司应该可以无偿利用专利,至于专利授权出去产生的利益,双方各占多少比例,就得看各方各自的贡献比例。

上飞公司规模也不小,注册资金五百亿元,目前员工接近一万人,从这可看出来,造大飞机太费钱了。

其实公司规模相对星海集团来说不算什么,主要是上飞的背景及代表的意义。

这也是沐阳愿意帮忙的原因,他也乐意在不损害自己利益情况下,为国家贡献一份子,看到国内民航大飞机飞向世界。

所以,该争取的利益还是要争取。

他也没打算去研制生产民航大飞机,兴趣不大,不会利用上飞公司的技术生产制造民航飞机。

他知道民航大飞机的未来发展轨迹,航空发动机依然被老外拿捏,知道这件事的沐阳就感觉特别不爽。

沐阳把航空发动机列入星海集团的研发计划,暂时不会向外界透露,包括上飞公司。

上飞公司与CFM签订的合作协议,最终肯定会作废。

漂亮国很奸诈,明明知道人家签订了合作协议,刚开始不限制,等上飞公司首飞过后,准备上市销售了,然后再搞上飞公司,想让华国民航发展功亏一篑,这么一搞,上飞公司的志气一下子就没了。

如此,沐阳也偷偷在研发航空发动机,等上飞公司被限制了,自己的航空发动机再登场,这样才适合,也能让漂亮国措手不及,到那时候,制/裁就是一个笑话。

对上飞公司来说,星海集团雪中送炭可比现在说明要研发发动机好多了,可信度太差了,就像星海集团要搞芯片一样,外界都不看好。

而且,星海集团公布研发发动机,肯定受到漂亮国的各种限制,说不定直接会制裁星海集团。

实际上,目前也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悍马EV大卖,给漂亮国当地提供了就业,争了面子,说悍马是漂亮国的也对,说是华国的也对。

如果制裁星海集团,就是打自己脸,而且星海集团卖的产品,很多是漂亮国没有的,现在制/裁星海集团,开什么玩笑,那其实就是制/裁自己。

所以说,星海集团钻了很多漏洞,让他们打也没地点打。

只是说,他们也不愿意看到星海集团发展起来。

如果星海集团真的去搞晶圆和芯片,肯定要制/裁,但只限于这一方面,不会全面制/裁星海集团。

他们最想做的事就是把沐阳绑在漂亮国,可不知道为什么,沐阳这个人,好像看透了什么,就是不出国,多次邀请来漂亮国做学术,人家说没空。

颁奖吧,人家就让人代替,可没说没空。

亲自领奖?

不好意思,这个奖不要了。

反正就是,沐阳好处捞尽,让别人白折腾一场。

张澜离开后,沐阳又转入三维画图软件的工作。

过段时间,他准备开始主持晶圆项目的工作。

去年就开始计划,公司陆陆续续社招了这方面的人才,再加上进公司工作一两年的硕士博士生,是时候真正开展工作了。

现在沐阳还没有开始购买晶圆制造和芯片制造的技术,只是先把人员框架搭建起来。

晶圆制造没有芯片制造那么复杂,只有芯片制造才会使用到光刻机和蚀刻设备,而晶圆制造并不需要,完全是两码事。

从2007年后,12英寸的晶圆是主流标准尺寸,即直径约304.8毫米,指的是英制,不是米制一寸=3.33厘米。

在2013年,主流晶圆尺寸还是12英寸,二流就是8英寸,也有开始研发18英寸,不过,哪怕到了2022年,沐阳也没听说18英寸投产,主要还是晶圆的良品率低问题。

当然,晶圆直径越大越好,也是越难做,对设备要求更高。

我们常听说芯片工艺28nm,指IC内电路与电路之间的距离为28nm,肯定是越小肯定越好。

8寸晶圆的极限基本就是90nm,而我们所了解的28nm,14nm,7nm芯片工艺只能在12英寸晶圆上面做,这也是为什么强调要生产12英寸晶圆。

华国晶圆生产龙头代表是仲芯国际,2000年成立,在2009年时,一共有三家生产12英寸晶圆的工厂,只是说良品率比不上国际巨头,芯片制造工艺水平方面,在2010年年底时已经实现65nm量产,目前,还没实现28nm量产。

沐阳了解到的国内晶圆和芯片工艺技术水平情况暂时是这样,这是他让公司相关部门去调查收集到的资料,他要先了解国内外情况。

星海集团要搞晶圆生产,肯定是从12英寸晶圆开始,芯片工艺从28nm开始,否则就没有进入这个行业的必要。

在后世,沐阳也了解过,芯片制造并不一定采用光刻机和蚀刻设备,比如电子束光刻技术,精度上完爆了EUV光刻技术,只是在2022年那会刚突破,没法批量生产。

沐阳也查了一下,的确有电子束光刻技术,同样没法实现批量生产问题,但可以实验室生产,用于量子计算机。

如果他打算商业化的话,目前还是得走光刻机这条线,等时机一到,可以采用电子束光刻技术,直接弯道超车,还用什么狗屁光刻机。

这个时机,也许就是7级阅读系统。

但就算可以使用电子束光刻技术生产10nm线宽以下工艺芯片,但商用市场上还并不用这么尖端。

沐阳的预期是,哪怕精度低一些也可以,只要能量产,成本能降下来就可以了,不用去搞什么狗屁光刻机了。

现在光刻机这条线的技术专利估计都被申请通了,就算星海集团能做出光刻机之类设备又怎么样,如果不能绕过对方的专利覆盖,如果对方不授权,他是没法使用自己研发的光刻机生产。

除非,星海集团能够绕开对方光刻机的专利覆盖,这条路,太难走了。

指望对方授权专利,那不可能的,沐阳心里莫名其妙就有一股憋屈感。

所以说,现在沐阳指望7级阅读系统了。

离计划升级7级阅读系统,估计就能在年底实现。

目前也不急,先搞出晶圆再说。

第396章 未来20年,市场规模一万亿美刀

沐阳晚上回家,看着宋雪露那已经明显胀大的肚子,他心里就特别高兴。

宋雪露怀孕已经五个月了,他离当父亲也不远了。

“闺女,爸爸回来咯。”

沐阳就喜欢做的事,就是把耳朵贴在老婆肚皮上倾听她肚子里的动静,他老婆说现在偶尔感觉到胎动。

“真是的,像个长不大的小孩,要是公司员工看到你这模样,估计要笑逗了。”宋雪露挺着肚子,揉揉沐阳的脑袋笑呵呵。

“看到就看到呗,快要当父亲的心情,很好理解的,还没结婚的人是不懂的。”沐阳一脸嬉笑,“今天感觉怎么样?老婆你的体重越来越重了,得穿软底鞋了,硬底鞋少穿。”

“嗯,我会注意的,我最近在练钢琴,刚把五线谱学会。”宋雪露感觉弹琴可以进行胎教,让胎中孩子听听音乐也是不错的。

“哦,练练钢琴也不错,反正,你喜欢就行,不必强迫自己。反正你老公是音乐盲,只会听,不会唱弹。”

“挺喜欢弹琴的,以前读书时是家里条件不允许,不敢让父母买钢琴,再说,我们镇上,没有钢琴学习培训班,小孩想学钢琴太难了。”

老婆说,现在家里有条件,学学音乐可以使人比较开朗,并不是说要往娱乐发展,这好过让孩子拿焊枪学焊接,或者开数控机床吧。

孩子未来如何发展,夫妻俩还没有什么计划,要看孩子兴趣爱好。

沐阳更没有让孩子接班的想法,如果没有能力,只会让企业更加糟糕,更何况,沐阳打算干到老,要不就浪费开挂了。

沐阳和宋雪露聊聊天,陪她闲逛。

第二天,沐阳继续投入科研。

回到办公室歇息的时候,接到增材项目组技术经理的电话。

“董事长,增材激光系统已经研制成功了!”

电话里的语气,有五分激动,三分期待,两分忐忑不安。

对方期待董事长赞美,担忧董事长批评。

大型SLM(激光)金属增材设备包括控制系统、自动粉末处理装置、激光系统、机床系统等,可以说,每一个都非常关键。

比如自动粉末处理装置,由于每一次3D打印成形过程都需要大量的粉末作为载体,粉末用量经常以“吨”为单位。

对如此大量的粉末进行操作所带来的安全风险是很高的,例如粉末的装填与清理,粉末的传输与处理等,传统的人工处理粉末方式不再适用于此类装备,必须研制与装备相匹配的自动粉末处理装置。

粉末粒度极细,细到什么程度?

如选区激光熔化工艺使用15-53μm粉末(约325-1000筛目),热喷涂工艺使用15-45μm粉末,电子束打印使用45-105μm粉末!

已经使用微米级μm作为单位。

不少人好奇,这是如何加工出来的?

这粉末,其实就是球形合金粉末,微米级当然不用采用常规的机加工。

金属在电磁感应加热下逐渐熔化成金属液体,随后在中间包中流下,并在高压高速惰性气体的作用下,被吹散成微米级的小液滴,并最终冷却成金属粉末颗粒。在冷却过程中,因受到表面张力的作用,液滴趋向于球形,因此凝固后的粉末颗粒呈球形。

加工工艺就是如此,想通了就明白,想不到这个点子,使用任何常规制造方法是没法做出来。

我们都知道,粉末越细越容易受潮,受潮之后就变成一团团了,肯定影响使用,最怕粉末传输不顺畅。

要求流动性好、粒度均匀、球形度高、高密度等合金粉末,所以对自动粉末处理装置要求非常高。

目前,星海集团已经研发出自动粉末处理设备的样机,可以使用,但还需要继续优化。

第二个关键设备,激光系统。

为了保证激光增材过程中不堵材,或堵材如何自动处理,激光自动调整精度和功率,激光头耐高温耐磨等等,整套系统要求很苛刻。

激光头材料就是不常规的铬镐铜,铬镐铜可耐高温,但硬度太低了,比钢材还低,不耐磨,而是星海集团自研的新型钨钼合金,更耐高温,硬度极高,当然,加工难度也非常大。

可以说,增材自动粉末处理装置和激光系统研制完成,可以说是增材设备的一个半成品了,可以制作简单的3D打印样品,只是不能制造复杂结构的产品,还是需要数控系统。

“哦,好的,我一会过来看看。”

沐阳闻言,眼里呈现出一丝惊喜,此时此刻,他只想吟诗一首:啊,真棒!

他跟项目组的技术经理交代过,如果有大的进展,就给他打电话汇报,或者有极难的问题,也可以直接找他。

激光系统完成,就可以尝试制造比较简单的3D零部件了。

一会后,沐阳轻步来到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是无尘洁净车间,真正的生产车间也要求达到最低等级的无尘洁净车间水平。

组装的第一台设备占地七八个平方米,可以加工长宽高800毫米以下的工件,算是中型金属增材设备,而且只是单头激光系统,这台设计的伺服电机、轴承暂时采用外购。

他到的时候,设备正在制造一个简单的零部件,加工空间是封闭的,只能通过电脑上的实时监控画面观看。

现场有十几个科研人员在忙碌,包括正等待沐阳到来的增材项目技术经理倪清风。

“怎么样?”

沐阳看到倪清风,直接问,“都做了哪些实验?”

倪清风原来是仲科院的研究员,哈工大材料学博士,被猎头挖到星海集团,今年39岁。

“董事长,这里有已经加工的一些小零件,从两个零件上取样,现在用的材料是奥氏体不锈钢316,做了宏观分析,晶胞颗粒度比一般铸件好,组织比较均匀,没有组织缺陷。我们还做了零下186摄氏度低温冲击,但韧性达不到要求。”倪清风大概地汇报实验数据。

宏观实验看材料组织,低温冲击实验看材料韧性,只做这两个实验就足够看出来加工出来的材料如何了,也是增材材料的重要指标,如果这两个实验的结果都达不到要求,其它实验也可以不用做。

对3D增材设备加工出来的材料来说,材料的拉伸、硬度和化学成分一般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是技术水平差的增材设备,加工出来的材料,可能材料组织即晶胞会非常粗大,材料晶粒度大,而且,说不定材料内部存在如细微气孔、杂质等缺陷。

沐阳拿起三个样件,大概看了下韧性冲击实验下的断裂口,断裂口形貌韧窝有拉丝状,没有像脆性材料那样的平齐,说明还是具有韧性的。

“冲击功五六十左右吧,离一百左右相差比较远。”

“董事长,你光看断裂口就能猜出冲击功多少了呀,误差只有几个,真厉害。”倪清风非常佩服,让他判断,误差在二三十内很正常,如果是一般人,哪里懂这些知识,必须要经过很多次材料冲击实验才知道。

周围十几个员工也是不得不佩服,他们很多人不是材料工程师,听不明白其中的原理,但感觉很厉害。

“你做冲击韧性实验做多了,也能估个十之八九,有什么好奇怪的。”沐阳淡淡说道,说完之后,他才发觉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这些知识他是通过开挂吸收的。

“是的,说明我们做实验还不够细心,实验做得是多,但总结少了。”倪清风点头承认自己的问题,董事长都懂,他是材料专家,在这方面的知识却比不上董事长,这说明自己还不够细心。

接下来,沐阳边看边问倪清风,同时进行技术交流。

倪清风向董事长请教了不少技术问题,解决了他不少疑惑。

“多组装几台机,多实验,我们的激光打印工作时间可不只是几个小时,而是要连续几天,甚至几十天都有可能,如果加工中断,多多少少有些瑕疵。”沐阳吩咐道。

“嗯,好的。”

沐阳向倪清风总结道:“你们算是获得阶段性成果,但想要达到我的预期目标,还是比较远。

不要拿市面上的金属增材技术对比,我们要做世界领航者,材料组织性能要达到锻件水平,达到了就是蜕变,跨越式变革。”

员工认真聆听董事长的话,接下来,沐阳跟他们一起分析这套激光系统还需要改进哪些,如何改进。

同时,也跟倪清风说了与上飞公司准备进行的合作,过段时间,会带他一起去上飞公司,真正拿产品来做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