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1066章

作者:秋来2

甚至有不少武士成了商人的养子,匍匐在金钱脚下,威风扫地。

针对这种情况,郑芝龙对贺今朝做了详细的汇报。

等他正在日本征战的时候,得到了贺今朝的回复,同时也带来了几十个精通日文的吏员。

大夏吏员们通过郑芝龙、商人的牵线搭桥,同下层武士联合在一起,发出推翻德川幕府统治的运动。

反正德川幕府没钱给你们下发,还给他们效命做什么?

不如来投靠大夏,重回富贵的生活。

这不过是按照计划砍在武士阶级的第一刀罢了。

待到朝鲜战事腾出手来,朝廷就能加大对日本的增兵。

抓住的日本俘虏挑出一部分能打内战的,其余大部分都用船只运输到了辽东进行修路,光靠着擒获鞑清的俘虏,想要建设辽东,那得等到猴年马月去。

在辽东除了种土豆之外,还要种植花生以及新找到的抗寒水稻,以此来保证辽东能够得到有效的粮食作物产出。

对于劳力的所缺,不得不通过航海路线抓过来许多奴隶。

光靠着战俘,那严寒的天气,根本就不够用。

否则就算海运运输粮食,到了辽东内部,损耗也极大。

除了抢掠奴隶之外,还鼓励大夏百姓迁徙关外进行耕种的土地亩数,适当放开一些。

就辽东那么大的地盘,实在是有些地广人稀,也不好奔着沙俄等方向作为有利的后勤保障支撑。

海禁没有断绝,大航海带来的好处与坏处皆是明显的很。

繁荣的地方越发繁荣,江南人口止不住的增多。

反观西北等地区,小冰河的影响依旧没有消除,老秦人背井离乡多数当兵作战,渴望通过军功扬名立万。

税收政策在江南得到极大的实行,不断的进行更新。

相比之下,商人们更在意朝廷给他们颁发的牌匾,没有获得的想要获得,获得的想要继续蝉联。

什么时候,朝廷能够商人的信用背书了?

一些奢靡之风也很快暗中流行。

大多数富人都选择包个花船,在海岸线沿边聚会搞黄色,以此来避开官府的搜查。

尽管上有政策,但下有政策是从来不会消失的。

没了明面上的青楼,倒是有暗娼,这种需求是不会消失的,只是变得更加隐秘起来。

尽管也有商人为了少交税做了假账,这种事是无法禁绝的。

一旦被查出来,今后就别想吃这行饭了,去辽东修路种土豆的人员一下子又增加了许多人。

可以说辽东如今成了许多罪犯的流放之地,就是为了扩充那里的人口。

江南一些城市每日运出来的垃圾,就极为震撼人心,从半夜到上午都运不完。

大夏的城池在不均衡的发展,贺今朝也清楚的知道。

尽管他在天津、辽东、山东等地修建了港口,可依旧无法惠及到更深处的内陆百姓。

现在要不是贺今朝一直待在陪都北京,一旦迁移到南京,南北差距就会更大了。

不过好在北方一直都在有条不紊的发展“军方重工业”,南方除了造船厂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武器制造工厂。

且当兵的也皆是西北地区当兵较多,南方纵然想要叛乱,那也是被吊打的局面。

有钱归有钱,但没硬实力。

贺今朝让内阁拿出许多银钱,对南北方等内陆进行建设。

大城有大城的好。

小城也不能过于落寞。

总归是要有人生存的。

中原各地还要源源不断的进行治理黄河,以免稍有大雨就要淹没四方,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的现象。

总体而言。

贺今朝的政权当中有着充足的银钱,供他对各个地方进行拨钱改造。

朝廷的银子始终堆积在地窖里算不得有钱。

只有朝廷牵头进行建设,才能让钱花出去,经济流通起来。

而不是百姓手中本就没有多少钱,还要敲出他们手中最后一个铜板,让他们为生活不断的奔波。

纵然是偏远山区,也能有那么一两个可以识字的学校,就是对于上学的学生而言太少了。

真正能扎根偏远地区的人也太少。

几乎全都是给高额补贴,教上几年便换人。

需要贺今朝批阅的奏折越来越多,但对于各个地方的变化也极为满意。

等他坐上了试验上百次从北京到天津的蒸汽火车的时候,不免也有些感慨。

尽管前面的火车头冒着大黑烟,耳边的轰隆声极大。

甚至还不如战马狂奔跑的快,但总归整体路程的时间比战马跑的要快一些。

这已经算是极大的成功了。

对于稍微有些危险的山区,目前还没有人能如同詹天佑一般,设计出来那么好的铁路路线。

但总归也在研究当中。

京张、京沈的轨道也在尝试铺设。

尽管大部分人对于贺今朝说过要培养许多人的意识,告知火车道周遭不要过人,否则容易被碾死。

但是对于这种冒着黑烟无人力畜力行驶的东西,当真是看热闹的永远都不会少。

尤其是今日还有皇帝带着许多大臣一同乘坐。

相比于贺今朝的安稳,其余大臣多是心惊胆战,他们对于这种玩意颇有些惧怕。

因为未知就预示着危险。

一旦皇帝发生了危险,整个帝国都会陷入极大的恐慌和动乱当中。

就算太子在军方历练,在地方行政上历练。

可终究还是个少年人,威望是比不过贺今朝的,那些掌控在外的骄兵悍将,除了贺今朝,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掌控。

呜。

巨大的鸣笛声响起,前方到站了武清站,许多人都松了口气。

贺今朝从火车上下来,踩在坚实的地面上,水泥铺好的。

他稍微走动了一会,放松了身体,这种火车坐着真叫一个不舒服。

牛有才身着铠甲带着一大帮护卫鱼贯而出,沿着铁道开始护卫。

站台上的服务人员,也都是吃公家饭的,全都过来行礼。

贺今朝上前同他们交流,嘱咐站长几句,又同其余员工说勿要偷懒,加强巡逻,避免有人破坏轨道,以及孩子车辆随意通过,只能从桥梁处通过。

站长是退伍老兵,丢了一条胳膊,对于皇帝与他多说了几句话,整个人都显得面色极为红润,更不用说其余车站员工了。

好几个人都激动的开始打摆子,语无伦次的甚至要给贺今朝跪下。

倒是被亲卫们给扶起来,夹到一旁站着,以免过于不体面了。

杨玉休锤锤自己的老腰:

“提前准备了厚厚的垫子,除了声音大,倒是稳的很,比马车要快,而且装的货物也多。”

“陛下说过,将来技术改进火车还能跑的更快。”

宋应星等研究院人员也是要来陪同的。

尽管他们已经试验了很多次,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依旧是前来。

杨玉休看着庞然大物,忍不住摸着胡须感慨道:“不知道我还能不能看到。”

一旁的内阁成员们则是纷纷感慨着,尽管陛下早就制定了吏员退休岁数的政策。

后续也会按照级别给与养老钱,但他们这些人还是可以延迟一两年退的,至少要带带新人。

免得新老交接出现极大的差错。

“首辅尽管放心,后面的列车还在改进当中,相信今后舒适性会很好。”

宋应星对此极为自信,他已经搜罗了许多这样的人才,加在一起研究。

争取趁着皇帝大力支持的时候,把铁道铺的多一些,否则下一个皇帝万一不这么支持了呢?

“我知道你雄心壮志,但是陛下早就说过要注意安全,一旦酿成了什么事故。”杨玉休看着宋应星笑道:

“总归是有人要负责的,别把话说的太满。”

“明白。”

相比于杨玉休的担忧,徐以显倒是显得很是兴奋,对着吉珪道:

“这一车厢拉粮食做后勤,运输兵力,可要比长城快许多,也多上许多。

今后旦有叛乱,大兵朝发夕至也不再是问题。”

第1216章 大好山河(大结局)

吉珪却是反驳,战事不是这么发展的。

一旦真有叛乱,也不能指望着这一条铁路。

否则遭到叛军破坏,那对于平叛部队是个极大的打击。

属实是未战先败了,攻守之势立即互换。

徐以显深以为然的点头。

确实不能过于依赖,将来一旦在险要之处破坏铁路,那种情况极为糟糕。

不过他却只是嘴上说说罢了。

这种铁路运输的出现,对于朝廷而言,是极大的发展。

这倒是让张福臻遇见陛下设立许多警察学校,保护一方平安的政策。

以前一旦有人犯事,逃跑能跑多远去?

但现在有了这种火车之后,能跑的地方就多了。

可只有修建铁轨,才能把大夏士卒征战打下来的地盘,更好的稳固在中央手中。

否则要不了多久,就会因为天高皇帝远恢复了自治,地方上的百姓遭到欺压,陛下的主张也自然落空了。

张福臻也清楚,陛下一直大力支持太原研究院等人的研究,已经把陛下的许多想法都实现,或者做出一些成功的案例。

有了这种突破,他相信,用不了太长时间,军情消息就能从遥远的地方在极短的时间内传回京城。

谁要是再想在地方上搞叛乱,那需要极大的本事才行。

陛下管这个叫做科学!

他也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做科学方面的学生,以此让国力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

对于这种说法,张福臻确实认识到了,陛下为什么不用科举。

科举总归只能维持几代的安稳,是无法挑出陛下所谓的历史周期律的。

只有科学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才有可能会跳出这个圈子,让国家往前走的更远。

百姓人人有衣穿,有学上,有事做,有饭吃,生命安全有保障,才是最终的结果。

尽管张福臻对于贺今朝这个颇为浪漫天真的主张,在心中觉得实现的可能不大,但总归事情是奔着那个方向发展的,就是极大的进步。

大夏对外进行征战,对内进行维护治安,让统治越发稳固,才是长远之计。

徐以显等人皆是可以肯定,天下至少能维持几十年的和平。

等贺今朝岁数大了,真按照既定计划把他手中的大部分权力交出去,朝廷兴许会有点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