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633章

作者:秋来2

王应熊又把收集到的信件送到太监手里,叫他转交。

崇祯再次打开信件瞧瞧了。

信是以大清皇帝皇太极的名义写给大明皇帝朱由检的,内容谈旧仇的不多,只是说大明帮助了叶赫部,这个仇,他们爱新觉罗家族世世代代都会铭记下去。

就是因为你大明帮助叶赫,我们之间才会起了争端。

但是皇太极笔锋一转,着重说明了大清愿意和大明议和,致书遣使数次,而大明都没有回应,是不是看不起我大清?

皇太极最后又表示,他等着不耐烦了,凡是得到此书信的大明官员,无论大小,全都必须替他送给崇祯。

否则隐匿不奏者,是为人臣子而不忠于君,为人父母(官)而不怜惜百姓,装作没看见的人,乃是大奸大恶之人。

不给送信,可别让我抓住了。

要不然大明皇帝不惩治你,我这个大清皇帝来惩治你这种贪官污吏!

第0869章 清军出兵

皇太极写这些信的目的就是给他自己造势,争取大明统治下的百姓同情。

是为他发动战争找借口,也无需大明方面的回复。

像这种出兵,都要给自己冠以“正义”的名头!

当然“百姓”是指有点实力能看懂字的人,可不是那些土里刨食的屁民!

屁民在皇太极眼里,也是没有什么统战价值的。

无论是大明还是大清,对待屁民们而言,皆是被剥削的。

他们争取的是那些地主以及士绅阶级,这些人在他们眼中才有统战价值。

现在大明最高决策层都接到了皇太极送来的书信,以及朝鲜送来的求援信。

平台内一阵沉默。

崇祯没开口,内阁成员也都缄默不语。

谁都没有猜透皇帝目前在想些什么。

毕竟当大明一个曾经的附庸,在深山老林里穿着奇装异服,梳着独特的发型,说着鸟语的野蛮人。

他突然开始称帝,要与你平起平坐了。

大明皇帝,如何能够咽的下这口恶气?

在他们的眼里,女真人甚至还不如蒙古人呢!

至少他们还曾入主中原过,是咱大明给打跑的,朱元璋是承认大元的。

但崇祯只是挥挥手,让众人全都退下,他要自己个待一会。

温体仁等人皆是躬身退下。

偌大的平台内,只剩下崇祯以及几个贴身太监。

崇祯靠在御座上,一时间不知道要说些什么,他显得极为憔悴。

在他继位以来,一直都在兢兢业业的处理政务。

先后平定了魏忠贤乱党,又宰了骗他的袁崇焕,打击了东林党。

使得朝廷之上,再无任何一个大的党派来左右朝政。

本应该勃勃生机,一片万物进发的态势发展下去,如何能变成现在的糟糕模样?

那关外的皇太极都敢登基为帝,甚至还张口闭口大清皇帝致大明皇帝!

崇祯只觉得心累。

偏厅里的张凤翼一时间有些恍惚。

先前曹文诏身死,潼关丢了。

眼瞅着后金改国号大清,两方根本就不可能媾和。

剩下的就只有打!

可后金已经两次肆虐大明抢掠了。

他们改成大清之后,会不会还来一个开门红?

对于这件事,张凤翼很是担忧。

毕竟坏事一件接着一件来。

他都八十多岁了,指定不会像小年轻那样,认为事情一定会出现转机。

以他丰富的经验而言,事情往往会变得更坏的!

张凤翼的担忧说出来,几个阁老也是面露凝重之色。

一旦清军南下,那对大明将造成极大的伤害。

崇祯二年的时候,当时的陕西民变不过是星星之火,还未成燎原之势。

大明可以从各地征调勤王兵保卫京师,化险为夷。

几年过去,大明已经今非昔比。

如今民变已经成了燎原之势,战火蔓延到中原各省。

朝廷调动各省常备军之外,还动用了北方的边军,倾尽全力围剿。

北方的关宁铁骑,以及蓟镇的人马抽调到中原战场,使得边防出现空虚状态。

如今流寇已经势大,皇太极又称帝了!

温体仁看着几个阁老道:“我等还是听从陛下的安排吧。”

众人颔首,陛下不言语,他们说什么都没有用。

大明得到皇太极送来的书信后,沉默了一段时间。

既不积极响应议和虚与委蛇,似乎也无主动的反抗的迹象。

大明皇帝连带内阁对于这件事,全都无视了一样。

议和根本就不可能议和,崇祯依旧是拿出已读不回的高冷架势。

可布兵边境进行防守的动作也没有!

突然间就集体摆烂了一样!

明知道有问题,就放在那里不处理,能拖到最后一刻便拖到最后一刻。

此举助长了皇太极在登基为帝一个多月后,便开始了第三次长驱征明的举动。

五月底。

皇太极决定出师,特意在高楼上召见: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豫亲王多铎、和硕肃亲王豪格、和硕成亲王岳托,汉军固山额真石延柱。

以及出征统帅、将领为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几个固山额真以及宗室篇古、额驸达尔哈。

至于和硕礼亲王代善为啥没来。

是因为他三子萨哈廉前几日死了。

前两日皇太极特意带着岳托与代善前往浑河观看渔猎,以此来给他解忧。

代善依旧在野外散心呢!

在宴饮之前,身体变得越发圆润的皇太极对众人面授出兵方略:

第一,此番出师,慎勿乱行,宜同心计议而行,不要争执,但要各抒己见,切莫做事后诸葛亮。

如果有争论不决之事,一定要听武英郡王剖断,勿得违背。

最值得忧虑的事情,便是你们做事时容易慎始怠终,为将之道应该引以为戒。

这是皇太极第一次不亲自掳掠大明,派阿济格带队前往,自是要叮嘱一番。

阿济格当即领命,却听皇太极笑道:“朕的话还没说话。”

“第二便是遇到残破城池以及先前所攻破城池,如良乡,固安等城,觉得可以攻取便取,觉得不能攻取就别强取。

牢记进兵时“慎始怠终”的教训,要善始善终的完成朕交代的出征任务。”

“是,皇上。”

皇太极这才举起酒杯道:“这一次目的仍旧趁着大明京师空虚,前去劫掠。

所以要鼓励将士们多取人口,财物,为此,我做出了以下规定,你们要宣贯到全军。”

众多出征的将领全都做倾听状。

“第一,此行若多有俘获,每个牛录可以派取男妇六人,牛两头。

其余附满洲牛录下的蒙古贝勒二人,及内外新编牛录内者,亦照此派取,如一无所获者,不许派取。

第二,三军或以所获之物寺献本主,不得滥行收取,须与从征者均分之。

其所取者,也不过是金银绸缎及可堪用的衣服。

第三,接受征大同时“师行甚缓,鲜有所获”的教训,此番勿在缓行!”

皇太极对于大同之行的损兵折将印象深刻,要是手底下的将士不那么的轻敌,也不至于被贺今朝捡了便宜。

最后辛辛苦苦掳掠来的人口牲畜,全都归了他。

阿济格等人脸上一顿,此番出军大抵是遇不到锤匪的。

“第四,便是每旗都要出一个官员,每个牛录都要出一个士卒,到长城边上,准备迎接俘虏。

接到俘虏后立即送回,不要以俘虏过少,而下令让他们等待!”

这都是经验之谈,皇太极不愿意在这种事上栽倒第二次。

“最重要的是此番要让明军相信你们是去山西为我两蓝旗复仇的,而不是去攻打大明京师。”

阿济格出列跪在地上大声领命。

五月三十日。

皇太极为其以勇猛善战而著称的弟弟阿济格,及出征战事送行。

别看阿济格没有什么政治头脑,但在打仗这方向上,绝对要高出旁人几个台阶。

这也是皇太极为什么放心让阿济格统率十万人马去京师内掳掠。

皇太极站在大车之上,遥望清军出发。

他估摸一个月之后,阿济格才会出现在宣大附近。

此番依旧是拿宣大当做突破口,攻破独石口后,兵分三路,目标直指大明的京畿之地。

根本就不往山西的方向走!

其中两黄旗从巴彦德木入,两白旗、正蓝旗从坤都入,两红旗,镶蓝旗自大巴彦入。

清军八旗用不了多少时间,就会在京畿的延庆州汇聚。

到时候攻取附近的长安岭堡等据点,在此地狠狠的掳掠一番,派部分人运输俘获回来,大军再进入塞内。

在皇太极的计划内,再过一个多月,阿济格所属八旗的八万多人将会抵达长城脚下。

为了减轻明军对这伙人的压力,他会再派一支军队向着山海关进发。

自从洪承畴领军走后,卢象升整理队伍。

他调兵遣将,并没有取得对敌胜利,反倒是连连失利。

高迎祥突破徐来朝防守的关隘。

徐来朝率领的天津兵本来就不愿意入山,哗变之后,被洪承畴派去晋豫边境骚然,被守在晋南的张福臻追着暴打一顿又跑回来了。

然后卢象升让他整训兵马,没成想李自成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消息,也专门挑软柿子捏。

起义军一到跟前,徐来朝带领的军队便“一朝散完”,他本人带头跑路。

紧接着便是起义军连战连捷,击伤总兵尤世禄,游击将军刘肇基、罗岱,官军溃败而走。

高迎祥等人又率军压回河南,卢象升只能请求再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