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643章

作者:秋来2

在他死之前,能多从贺今朝手里搞来一批钱财是一批。

结果那个小驿卒实力越来越强悍,连官军都无可奈何。

从开始的只敢据城而守,到后面主动出击。

贺今朝对官军的连翻胜利,擒获藩王的战绩,就如同后金打赢了萨尔浒之战一样。

战败对大明不是不能接受的。

但战败的影响对大明朝廷和明军,在士气上和心里上已经对贺今朝的锤匪有了畏惧感。

如此战绩已经表明,贺今朝从一个小小流寇,成长为参天大树。

从一个在陕西裹挟乱民跑山西去的反贼头领,转变为一个可以割据一方的政治势力。

如今他已然成了气候!

即使洪承畴牛逼轰轰的平定全陕,可自从麾下叛逃锤匪。

以及大小曹战败之后,便是严密监视山西锤匪的动静,不敢在过河征讨。

如此实力,再加上锤匪又来攻打陕西,官军不能抵挡。

“他派人来宁夏的可能性极大。”陈冲回了一句。

叔侄二人又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贺今朝要是占据山陕之地,再占据四川,就成了强秦之势。

只要他能打的过后金军士卒,将来未必不能夺取天下。

就在二人思索之间,就听见仆人禀报,说是丁启睿来拜会。

陈耀眉头一皱,他来做什么?

“叔父,你接待他一二,就说我病了。”

陈耀站起身来,直接走到后面,一会发生什么事不方便答应,也好有个余地。

宁夏又乱起来了,谁都不好过。

丁启睿的来意表明之后,陈冲当即表示为国效力义不容辞,但是目前家主病了,他得先请示家主才行。

至于捐军饷稳定军心的事,他陈冲可以答应,可估摸不会太多。

这两年陈家的生意也不好做,养着一大帮闲人,只出不进,确实有些为难。

丁启睿颔首,无论如何陈家挑头就是足够了。

待到他离去,陈耀才走出来。

“丁启睿这是要拼死反抗?”

陈冲摇摇头:“宁夏官军军心以乱,纵然是想要抵抗锤匪,也无异于螳臂当车。”

“乱世将近,京城太远,我们也得为自己考虑,不能一直都踩着一条船。”

陈冲明白这话,他便站起身来:“但愿贺今朝还记得我陈家,宁阳侯的招牌还能用一用。”

宁夏士卒哗变的消息还未曾传到。

曹变蛟连战连胜,县城外面都不用拿火炮,随军携带的佛郎机轰一轰就足够吓得一帮人开门投降。

贺今朝便下令抽调大批农会干部以及基层小吏进入陕西,同样开始分配士卒随他们一同前去主持丈量土地的事情,以免遭到地主阶级的反扑。

山西、宣府等地接连遭遇虫灾、旱灾,收成几乎灭绝。

山西巡抚许鼎臣请求朝廷调拨粮食,送到繁峙县来。

并且说饥民无粮,只能啃食树皮、草叶,这些东西没了,便人相食。

最重要的是陛下若是不调拨粮食救灾,他们全都投奔锤匪去了。

再加河南也受到了影响,唐王上奏南阳闹了饥荒,也出现人相食的惨案。

崇祯思索良久,下诏发三千五百两购买粮食赈济山西、南阳,并免去山西被灾影响二县的新旧二饷。

南阳需要继续缴纳赋税。

六月底。

阿济格终于带领十万清军进入宣府。

时任宣大总督的梁廷栋领军迎战,败了七阵,把上任总督张宗衡留下的家底,这下子可全都造光了。

丝毫没有如愿抵挡住清军,反倒被清军俘虏人畜一万五千余。

当然大明并不是没有高光时刻。

明巡关御史王肇坤与清军交战战,兵败身死。

宣大总兵王朴率大军驰援,击杀正在抢掠清军一千一百零四人,俘虏一百四十三人。

比左良玉还会坑人的王朴,终于打赢了明军对清军的第一战,且斩获颇丰。

清军虽然受挫,但依旧按照既定计划行事。

况且王朴杀的也不是什么精锐清军,阿济格率领清军突破喜峰口,打着向锤匪复仇的口号,可干的事确实离山西越来越远,直奔京师方向而去。

崇祯接到消息后,急忙下令京师戒严。

他们接到清军入侵山西的消息,料定清军打完山西之后,必然会来肆虐京师,不能不防一手。

同时命令李辅国守紫荆关,许进忠守倒马关,张元亨守龙泉关,崔良守固关。

几天后,形势越发的紧张起来,崇祯命令成国公朱纯臣巡视边关。

清军没有按照宫墙内皇帝和其谋臣的思路走,阿济格根本就没去山西。

清军铁骑在京畿汇聚。

惶惶不安的崇祯以张元佐为兵部右侍郎,镇守昌平,司礼监太监魏国征守天寿山。

魏国征当天就启程,结果右侍郎磨磨蹭蹭畏惧不去。

崇祯对内阁诸多臣子颇为阴阳怪气的言语,内臣即日就走,而侍郎三日未出,你们又什么资格来指责朕重用内臣?

首辅温体仁无言以对,皇帝信任内臣,要不然他一个堂堂首辅也不会跟阉人低头。

不得不说,侍郎这件事确实是没有太监好,皇帝让干啥就干啥。

随着形势越来越紧张,崇祯下令各镇星夜驰援。

阿济格在进攻昌平前,将被俘虏的二千余大明官军释放,让他们诈降逃归。

右侍郎张元佐不知是清军的计策,自是打开城门接收自己人,增强昌平的防御力量。

第二天,清军就取道入居庸关,攻打到皇陵所在地天寿山,焚毁天启帝德陵皇陵。

然后从天寿山后突然出现在昌平城下,火炮并发,毁昌平城楼,明军被大火所烧,内应们打开城门,昌平遂破。

守城的总兵巢丕昌、张元佐投降,户部主事王桂、赵悦、判官王禹佐、胡惟弘、提督内监王喜忠等皆被清军所杀。

阿济格攻克昌平城,直逼京师。

翌日,阿济格率领清军逼近西山,攻打巩华城。

明军守将姜暄用火炮轰击,清军被迫退却。

阿济格思来想去,待到诸多将领群策群力的时候,终于想起来了一个好招——反间计。

上一次皇太极就成功了,这一次没准崇祯还得上当。

阿济格故意给被清军俘虏又逃走的大明副总兵黑云龙写一封信,约定他与清军配合。

并且有意让明军知道,企图利用崇祯的手除掉他。

上一次袁崇焕不也是这么做的?

但出奇的是崇祯对于黑云龙相反逃回大明的举动,是有些信任在心里的。

这个拙劣的反间计,根本就没有骗到崇祯,反倒让他更加重要黑云龙。

黑云龙也不负众望,在西山设伏,然后重创了清军。

不得不说,自从皇太极与锤匪交手后,损失不少士卒,许多空缺都是被递补上来,士卒的质量自然不高。

当然了精锐的清军八旗,皇太极也不会放心大胆的交给阿济格带。

十万人马,纵然是清军能有几个十万人的规模?

阿济格遭受了不小的损失,并没有气馁,甚至此番是来作甚的。

他便南走良乡,两天后就移屯沙河、清河。

昌平的降兵进了西直门。

崇祯惊恐万分,此时也顾不得他哥的陵墓被清军焚毁的事,还是先顾一顾活人,死人往后挪。

他制定了固守城池,伺机出动的作战方针,命令文武大臣齐上阵,分守各个城门。

张凤翼命令兵部传檄,征调山东总兵刘泽清五千人,山西总兵虎大威、猛如虎四千人,宣大总兵王朴五千人,保定总兵董用文千人。

山海总兵祖大寿一万五千人,北归的祖大乐、李重镇、马如龙等一万七千人支援京师。

就这,崇祯绝得还是不安全。

毕竟狗鞑子一次就带了那么多人。

可最觉得自己身家性命不保的是兵部尚书张凤翼,他面对清军的攻势,已经完全麻爪了。

第0877章 糜烂的京师

崇祯下令调集边军入京勤王,总指挥是兵部尚书张凤翼。

张凤翼是山西人,与兄弟才名闻于世。

如今八十七岁的高龄,不说他是戎马一生吧,从地方督抚直接升任中央兵部尚书,当真是一场仗都没打过。

甚至连军事才能不佳的孙承宗,都痛斥张凤翼军事不行,可想而知他到底是有多不行!

此番清军入昌平,导致先帝陵寝受惊,有大批言官弹劾张凤翼坐视不救。

特别是前些时日蓟镇早就传来消息,他都没有提前布置,全程当了哑巴。

甚至还把大批蓟辽善战之卒,调往中原各地剿匪。

如此昏庸之人,竟然坐在兵部尚书的职位上数年,毫无建设。

如今清军在京师周遭肆虐,他不负主要责任,谁负?

张凤翼当然不能把锅甩给皇帝,他为了避祸,才自请总督各镇援兵。

可他真没那个本事。

剿贼剿不好,遇上更难打的清军,他就更赢不了。

不错,清军再次肆虐京师重演,张凤翼毫无办法。

到了这个时候,兵部尚书不是为了更好更快的击溃清军,而是为了自己避祸,才请求当总指挥的。

当然崇祯对他寄予厚望,很快就批准了,且赐给他尚方宝剑,发给万金,赏功牌五百,给他预备赏赐给有功之卒。

崇祯还任命太监罗维宁监督通州,天津,临清,德州军务,与张凤翼配合。

对长城关隘负有直接责任的宣大总督梁廷栋,奉命入援。

可梁廷栋的人马在与清军交战当中,赔的大差不差,只能拉着一些人头凑数,缓慢而来。

张凤翼、罗维宁、梁廷栋三人本应该互为犄角,击退来犯之敌。

人人都会有好想法。

但付出行动的人,可实在是太少太少。

尤其是这三人都没啥战心,且面对满洲铁骑的肆虐,不敢交战,畏缩不前。

阿济格看出来明军的软弱,于是在大明京师周遭攻略一番之后,很快就离开沙、清河。

刨除正蓝旗的七旗加上汉人、蒙古人的三旗共十旗,向东攻克宝坻,杀知县赵国鼎。

攻定兴县,杀前光禄寺卿鹿善继。

西下攻陷房山,杀典使诸人。

一时间,京师周遭的百姓人人自危,大明官军丝毫不见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