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753章

作者:秋来2

无人接茬,倒是被皇帝派来的人捧场。

司礼太监曹化淳对着众人道:“毕竟卢督师说了算!”

杨嗣昌与高起潜二人都是坚定的主和派,目前而言,朝廷哪有什么像样的军队可以与清军血拼到底的?

纵然是吴国俊他在几万清军面前,手底下的几千人也得麻爪。

卢象升显得有些过于自信了。

在座的各位显然打定主意,到时候就看着卢象升表演。

他不是义正言辞,一点都不能妥协吗?

既然陛下如此信任他,还给了兵部尚书的头衔,指定能够大杀四方,最好把带头的多尔衮给擒住。

就像擒住高迎祥一样,咱大明好歹也擒获过莽古尔泰,他要是活着在大清怎么也是个亲王的爵位。

卢象升的一身正气,并没有唤醒众人随他抗击清军,反倒都等着看他战败呢。

崇祯咬了咬牙又从内帑拿钱犒师。

卢象升十分感动,表示必将报答陛下。

他出城到昌平领兵,杨嗣昌前去送他,临别屏退左右,告诫卢象升稳住别浪。

卢象升躬身,然后才穿着一身麻衣走。

杨嗣昌站在原地,望着打马而去的卢象升,无论是眼睛还是心中都十分沉重。

一般抬棺出战的将军,差不多都得死。

那卢象升穿着麻衣之类的,会不会也把他自己给送走啊?

无论如何,征战必然是大事,出征前都会讨个吉利。

“杨尚书为何叹息?”

“不可说,不可说啊。”杨嗣昌又对着高起潜道:“还望太监能够好好协助卢象升。”

“哈哈哈。”

高起潜忍不住大笑起来,他自是与杨嗣昌站在一起的,那卢象升主战派,指定跟咱们一样。

像卢象升这种头脑发热一根筋的人,他们是活不长久的,还容易牵连一大批人。

按照大明的形势,哪有余力左右两线开战呐?

贺今朝都占据了三省之地,他下一步是不是要占据湖广,还是兵出山西,直扑宣大。

这都是说不准的事。

作为宣大的监军,高起潜早就想要离开这个危险的地界。

实在是外有锤匪、蒙古人、清军的威胁,内有山西巡抚许鼎臣自成一派,根本就不带搭理你的。

这让高起潜既没有面子,又十分的担忧。

朝廷若是早些与大清议和,也就没有高起潜担忧这些事了。

那个瞎子作为大明的使者前去与皇太极议和,完全就是高起潜示意的,此事若成,他也有大功劳。

谁不愿意去司礼监待着,皇帝身边,那陛下指定能够记住你。

高起潜表示他知道了,随即也打马走了。

杨嗣昌再次长叹一口气:“但愿他是真的懂了。”

卢象升到了昌平后,崇祯又派人赐给卢象升银币、御马等物,勉励他奋勇杀敌。

这一次,崇祯可算是下了血本。

毕竟清军一次一次的来,谁都遭不住,必须得给他们一些厉害的悄悄。

卢象升感叹:“陛下果然全力支持主战,而杨嗣昌身为兵部尚书还想要议和,以至于迷惑陛下以抚议之咎怪于外廷。”

针对于清军的“锋甚锐,不可阻挡”的态势,他决定要挑选精锐,乘着月明星稀,分思路突袭清军的营寨。

采取出动出击的战术,命诸将各选三百精兵,严令各路将士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令者斩。

可是他接到驻通州的总监高起潜的信,信中阐述了一个事实:

“只听说(李愬)雪夜袭蔡州,从未听说月夜奔袭,月光皎洁之下何以偷袭?

道路遥远,恐怕清军早已移动。而且奇兵宜少不宜多,若十路齐发,仍是张皇失措。”

高起潜以雪夜下蔡州的典故,讥讽卢象升从未有听过“月夜”去袭营。

并且从中阻挠,他不仅在信中反对夜袭,而且提前把卢象升麾下的将领陈国威调向东路。

得知消息的卢象升忍不住跳着脚发了脾气:

“既手书相阻,复调散我兵,剑、印在我,诸将安归?”

高起潜对此毫不在意,就算你是此番勤王的督师,可你看看哪个头领敢于违背我的意思?

更何况朝中海油陛下以及杨嗣昌做主,你斗得过我吗?

真以为你穿个麻衣,就能有什么效果了?

卢象升手握尚方宝剑,以及诸多印信,但终究是节制不了高起潜。

这个人是皇帝的家奴,就算犯了错,也得是事后皇帝责罚,旁人没有资格插手。

卢象升接着上疏请求与高起潜分兵作战,崇祯让杨嗣昌处理。

毕竟一个人手底下的将士们想要跟随谁作战,崇祯也不管了,只要能打赢就行。

他现在迫切的需要胜利来洗刷他当时下罪己诏的羞耻心。

杨嗣昌将宣、大、山西三路号称二万士兵归卢象升统率。

确认了自己的直属部队后,卢象升在巩华城誓师,他慷慨陈词,泣如雨下,希望兄弟们为大明尽忠,为大明皇帝奋力冲杀。

不得不说卢象升还是有些人格魅力的,至少三个总兵其中两个大声附和,势要与卢象升共存亡呢。

可唯一一个喜欢摸鱼的总兵王朴,总觉得卢象升不像是个长命的主,也得离他远点。

当真是相当晦气,每日穿着麻衣当孝子,做给谁看呢?

卢象升接到杨嗣昌揭帖,说清军已南下,要他去通州面见高起潜。

卢象升认为这是杨、高两人合伙阻止他的偷袭行动,夜不成寐,选择已读不回。

然后他领兵至顺义,对清军展开袭击,先胜后败。

得知消息的杨嗣昌亲自出城到卢象升军营,想要与他好好说道说道。

可卢象升先入为主,对杨嗣昌没有一丁点的好感。

先不说他爹杨鹤在锤匪那里好吃好喝的供着,没有一点忠君爱国,要为大明荣辱与共的样子,就想在反贼窝里厮混。

尤其贺今朝那个反贼,还是被杨鹤亲手放出来的呢。

卢象升斥责杨嗣昌有沮师养寇之罪,杨嗣昌也是大怒。

他也是有着自己的傲气的,还从来没有受过这种委屈。

我主张与清军议和,是为了我自己吗?

还不是为了大明,为了陛下,为了更快的剿灭锤匪,才做出如此屈辱之事。

更何况当年俺答等人,做的也不比清军差,还不是顺势议和了?

现在大明是什么情况,还要硬刚到底!

哪有那个实力啊!

杨嗣昌则逼卢象升对他用尚方宝剑,有本事你就像袁崇焕一样砍了我,反正你是督师。

我杨嗣昌的大好头颅就在此等着你砍。

有本事你现在就砍了我!

卢象升自是干不出来杀害同僚之事,他只能气急败坏的大吼着,杨嗣昌你可真是个无赖小人。

双方闹了个不欢而散。

第0961章 结局早已注定

紧接着杨嗣昌转天又与卢象升举行了第二次会谈。

卢象升名义上是总督天下兵马,可实际上手里掌控的人马都不足两万了。

监军高起潜掌控着此番对战清军的大多数强劲明军。

可以说,此次对战清军,除了卢象升之外,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与杨嗣昌一条心的。

哪个七窍玲珑心的不晓得杨嗣昌目前在皇帝面前的恩宠,还会与他持反对意见,那简直是想给自己的仕途找麻烦?

你还想不想要更进一步了!

想不想要前途了?

高起潜这个太监,也想着如何讨皇帝的欢喜。

他们这些人的职业就是揣摩皇帝的喜好以及心思,一般人都无法胜任,否则待在这个位置上也是给自己惹祸。

再加上杨嗣昌为人颇为机智圆滑,善于与皇帝身边之人处关系。

也就是卢象升不懂变通,才显得与他们格格不入。

在清军肆虐周遭的时候,杨嗣昌与卢象升之间的矛盾越深。

卢象升当面揭穿杨嗣昌暗中对清廷搞议和的活动,贻误战事。

尔等坚持议和,一点都不考虑城下之盟,春秋之耻吗?

任凭京师口舌如锋,可袁崇焕之祸就能避免了?

我大明议和就能让清军乖乖撤出长城?

后金鞑子屡次掳掠,皆是满载而归。

塞外强盗岂会因为你们低头议和,就不会来劫掠。

事到如今,你们怎么还那么天真?

主张议和的官员,一个个脸色皆是不善。

但是当杨嗣昌回城后,知道卢象升不是那种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人。

此人有能力,一个文官拎着关刀亲自上阵砍人,目前在大明是独一份。

可惜就是抱守固有成见,他才会反对与清廷议和。

关键是大明如今没有实力三线作战。

及其容易被清军、流寇、占据西北西南之地的贺今朝相互拉扯当中消耗一空。

眼瞅着流寇大部分头投降,小部分也都钻进山里躲避。

贺今朝他都连占三省之地,已经成为割据一方的大反贼。

且只要稳定民心,实力要比总是劫掠的清廷皇太极还要实力雄厚。

杨嗣昌又主动给卢象升互通书信,约定今后咱们俩以大局为重。

就别总是见面了,书信交流也挺好的。

听不到双方的说话的语气,省的见面就吵架。

卢象升对此表示赞同。

双方看似各退一步,但暗地里的交锋依旧在延续。

卢象升与高起潜在安定门商议战略,他仍主张主动出击,高起潜以野战是清军所长为由反对。

此次会议后,卢象升一度萌生请求让陈新甲代替自己的念头,向杨嗣昌表达“荐贤”之意。

幕客许德士指出此举正中杨嗣昌的下怀,陈新甲是杨嗣昌的人,必然主和。

卢象升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致书杨嗣昌表示自己将继续同清军战斗到底。

杨嗣昌的谋划落空,遂不在回信。

然后免了卢象升的兵部尚书衔,让他以侍郎的官职主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