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838章

作者:秋来2

就是欺负他们没法开口言语,以此来让自己变得高尚起来。

当然,朝廷中仍有个别富有远见的人,杨嗣昌认为“攘外必先安内”,与清和谈是可取的。

但这种意见遣到大多数人的斥责,而崇祯也下令,敢谈和者斩!

于是,“讲和”成了最忌讳的事,朝中再没有人敢谈个“和”字。

现在听到崇祯把自己的话当放屁,又提起议和的事,陈新甲心中腹诽,嘴上却是道:“陛下,此事事关重大,臣怕是。”

“你不要怕。”崇祯看着陈新甲道:

“朕相信你能办妥这件事,朕日夜忧心贺今朝那个驿卒会东征,洪承畴率领的十几万大军停驻在辽东,对我大明没有半分好处。

朕还听闻皇太极因为宠妃身死,悲痛的都昏厥过去,再打下去只会两败俱伤,朕愿意同清廷议和,你可便宜行事。”

“你可有推荐的人?”

陈新甲马上就把被洪承畴通过海运,送到宁远的马绍谕为使臣。

对于马绍谕,陈新甲也是极为恼怒,大家都被围困在松山,偏偏你要求把你送到宁远去,当真是丢人。

因为马绍谕丢的不是自己的脸,更丢了举荐他的人陈新甲的脸。

崇祯立马给马绍谕加官,赐他二品官服前往清军大营主持此事。

“陈尚书,此事你知我知杨爱卿知,前线的马绍谕知,其余人万万不可透漏,否则。”崇祯颇为发狠的比划了一下脖子再三叮嘱道:

“别怪朕不念旧情!”

第1030章 皇帝之宝

事情一旦暴露,崇祯不舍得把杨嗣昌推出去背黑锅,至于陈新甲他就没那么在意了。

毕竟陈新甲一个举人能被他提拔到兵部尚书,知遇之恩极大,自是需要他报答的时候。

更何况杜勋给他查的贪污罪臣,全都是陈新甲部下的。

难不成陈新甲这个上官就一点都没有察觉吗?

或者往深处想,他麾下的属官都拿了,这个主官就没有拿上属于自己的那份?

所以崇祯现在更是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他除了对一文一武两个大臣外,对其余臣子刻薄寡恩又算得了什么,属实是正常操作。

他真正认同的臣子只有杨嗣昌、吴国俊以及其他不重要的,随时可以舍弃的棋子。

崇祯是不愿意放弃宁锦防线的。

即使宁锦防线修建的不咋地,但依旧能阻挡清军从这里入关。

他也更加不愿意洪承畴后撤。

所以当陈新甲提出后撤的主意后对他失望至极。

大明并不具备主动进攻清廷的能力,皇太极想要通过松锦一劳永逸的解决大明,崇祯不想更加被动,就得救援锦州。

虽然有无松锦都拦不住清军南下进行劫掠,但是自有这条防线在,清军占据关内的任何地点都会成为孤立的,无法有效占据。

就算占据,付出的人力、物力、通信成本也是极高的。

可一旦大明放弃宁锦防线,在没有纵深的情况下,山海关怎么守?

大明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京城进行决战,要么跑路南京。

但现在西北以及中原各地出现大批成建制的反贼,崇祯没有机会南迁的。

就算是南迁,崇祯兴许连赵构都当不成的。

南方还有几个能听朝廷的话?

南迁如此大的工程,依照大明目前的统治能力,会出现多大的乱子?

更何况因为有大宋的例子在,失了宁锦,一败再败,大明还能有天下吗?

他只能选择豪赌一把,寄希望洪承畴在关外能够速战速胜,回来吊打其余流寇。

可是选择京城附近这个大平原决战,崇祯更加玩不起。

他比大宋穷的多,根本就不可能大量装备重步兵硬抗鞑子的伤害。

陈新甲接下重任,然后便调拨了两个参将离开京师前去寻找马绍谕,让他作为自己的代表去议和。

刚刚死里逃生不久的马绍谕大吃一惊,毕竟当年陛下说谁敢提议和,谁就立死。

现在他怎么又改主意了?

高起潜与杨嗣昌等人在上一次清军入边劫掠后,也发出了议和的试探。

只不过因为朝中反对声太大,推行到一半直接就停止了。

马绍谕便带着两个参将去清军大营求见统率济尔哈朗。

本来该是多尔衮担任统帅的。

但是他实在是过于摸鱼。

先前被皇太极寄予重任,但多尔衮表示我们这些离家远的士卒也要过年。

于是大过年的他特意离锦州三十里外扎营,跟一帮清军士卒包猪肉酸菜大饺子。

总之多尔衮在前线,就是本王带你吃!饺!砸!

不仅如此,多尔衮还给他们放假回家过年看老婆与家人团聚。

以至于清军士气大跌。

又了给洪承畴偷偷运输粮草,增强锦州粮食储存的机会。

但如此有人情味(重大失误)的事,在皇太极那里是不被允许的。

先不说你多尔衮没有执行我的命令,用得着你来当好人收买人心,显得朕狠辣?

更何况围困明军,大清不需要付出各种成本?

真以为粮饷都是大风吹风来的,你们就敢如此耽误正事?

还有身为前线统帅的你就这般玩忽职守?

然后多尔衮就被处罚了。

可是待到皇太极这里,自己的宠妃要死了,他直接就哭着脱离前线,疯狂赶路回家看媳妇。

毕竟当皇帝就是我能做的事,你们不能做。

皇太极也全然不顾他自己先前的命令。

因为皇太极的改制集中皇权的法子,这些亲王对他自然是不满的。

不说兄狠弟毒,父死子笑之外的小矛盾外,谁能够大度无私的让出自己的既得利益?

而且皇太极还剥夺亲王爵位,以及插手管旗的权限。

你一个好好的旗主,在自己旗内说的话在皇上的干预下,都不算数。

这如何能行?

皇太极的改制行为,极其影响满洲八旗勋贵的士气。

不定几个人盼着他死呢!

更何况清军士卒经过这么多年的抢掠,个个都变得富裕起来了。

日子过的好了,谁还愿意把脑袋搁在裤腰带上拼命?

而且敢战之卒都是要给足待遇,要不然上战场拼命收益和风险差不多,谁还愿意拼命?

一个基本的逻辑每年军费不断增长,为了保证常备军的待遇,如此才能让他们爆发出更多的战斗力。

再加上因为在大同与贺今朝交战损失不小,皇太极吸收了大批汉人和蒙古降丁加入八旗。

这些士卒本就是原关宁军的老底子。

所以皇太极现在的麾下组成部分,抛除建州女真外,跟对面的明军军没什么区别,都是关宁军和蒙古夷丁组成。

但是此时大明主动议和遇到了济尔哈朗。

有了多尔衮的例子,济尔哈朗也不想步其后路,没有摸鱼,而是客客气气的接待了大明的使者。

结果他发现作为使者的马绍愉没有崇祯的敕书,拿的是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书信,大怒,直接把马绍愉三人给赶出清军大营。

一个兵部尚书也配与我大清议和?

更何况有先前议和的经验教训,没有大明皇帝的手书,议和这件事就是个屁!

大明的狗官都敢来消遣你家大清的王爷?

其实济尔哈朗内心也是寄希望于能够议和,不仅仅是因为大清如今被拖入战争的泥潭当中,损伤不小。

再一个大清皇帝皇太极惯行的手段是避实就虚,勇于野战避免攻城,尽量减少伤亡。

如今让他们在前线啃硬骨头,着实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后金到清,攻打大明的坚城,几乎都是损失不小,且铩羽而归。

相比于多尔衮认为皇太极是故意让他麾下旗丁去啃硬骨头,削弱他的实力外,济尔哈朗则是觉得大清强攻大明的坚城,着实是损失不起的。

马绍愉见事不可为,又拜访了两次,得到济尔哈朗的回复,不是大明皇帝的谕旨,你再敢来,我就砍了你的脑袋,挂在松山外。

被清军吓唬了一顿,马绍愉再也不敢秉承着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理念,乖乖给京师里去了信。

同时济尔哈朗也把这件事上报给后方的皇太极。

皇太极倒是觉得十分的疑惑,打到这个样子,莫不会是边吏故意来欺骗他,让他放松警惕的?

他准备先看看,反正现在松山大营已经落入了僵持阶段。

陈新甲接到消息后,当即去请示崇祯。

崇祯虽然愿意听从杨嗣昌的建议给皇太极设套,但依旧同处理贺今朝议和一样,写了一道敕书。

这道敕书不是大明皇帝朱由检写给大清皇帝皇太极的,而是以“谕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形式写的。

实际上是内部谕旨,而不是外交信件。

等到济尔哈朗把大明皇帝的谕旨送到盛京,交给皇太极。

“据兵部所奏,辽沈有休兵息民之意,中朝未有轻信者,主要是因为前线督抚各官未曾从实奏明。

今卿部累次代陈,力保其出于真心,我国家开诚怀远,似亦不难听从。

以仰体上天好生之仁,以复还我祖宗恩义联络之旧。

今特谕便宜行事,差官宣布,取得准确音信回奏。”

崇祯的这份敕书颇费了一番心思,他似乎既想与皇太极谈判,又不想以平等态度与皇太极对话。

采取敇谕兵部尚书的形式间接地表示愿意接受清朝方面“休兵息民”的请求。

通篇充斥天朝大国君主对外藩属国居高临下的口气。

等皇太极看完了之后大为气恼,崇祯那个狗东西,竟然认为朕不配与他同等对话?

等到他的谋臣范文程看完之后,面露疑色:

“皇上,既然是崇祯给大臣的敕谕,为何一反常例的在文件上盖了“皇帝之宝”的大印?

这就有点类似天朝给属国的敕书!”

满清征服了朝鲜,故而也拿到了大明给朝鲜的圣旨,自是晓得是什么样的。

何况历朝给属国的敕书都是龙边黄色笺,面此笺却是中横一龙!

过去大印正方,上刻敕命之宝。

现在的大印却是长方,上刻皇帝之宝。

因此范文程怀疑是边吏伪作的,洪承畴主使的阴谋诡计。

听到这种解释,皇太极满腹狐疑地叫来以前是大明高官的几个人前来辨认。

几个人一口咬定此宝札是真,并分析道:

“昔日壬申年(崇祯五年)皇上征察哈尔时,张家口沈巡抚六月二十一日盟誓之事。

大明皇帝亦悉知之,但为文臣浮议所惑,故将沈启罢巡抚之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