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847章

作者:秋来2

这就是崇祯的一次豪赌,赌赢了,那大明还有盘活的机会。

可现在到了关键时期,贺今朝突然发难,就直接破坏了崇祯原先的臆想。

崇祯的发怒,也并没有隐瞒这些阁臣。

阁臣们除了在相互争斗,捞银子外,也是要处理国事的。

否则平台都没有了,他们很难在有如今的地位。

听到贺今朝称王的消息,周延儒等人皆是心里直突突。

此人若是要东征,朝廷抵挡不住。

这可如何是好?

“陛下,莫不如先南迁到南京暂且躲避锤匪的兵威,待到洪承畴在辽东战事取得成功,陛下再返回京师重组大局。”

“是啊,陛下,如今京师周遭屡次遭受清军的劫掠,百姓纷纷逃亡,再加上连年大旱,连京师周遭都没有多少人家了。

南京附近土地肥沃,且又是太祖定都所在,人杰地灵,最重要是有兵马可用。”

锤匪还没有打过来呢,阁臣们就连连说着南迁的话。

这些话让崇祯着实不喜,甚至感到愤怒。

朕对你们委以重任,结果一出事了,就是这般给朕出主意的?

让朕逃跑?

“南迁,南迁,除了南迁,尔等就没有别的法子了吗?”崇祯愤怒的大吼。

“回陛下。”陈新甲这才拱手道:“迅速结束宁锦战事,叫洪承畴领军回来,方可保京师无虞!”

第1037章 代朕出征

“辽东之卒不可轻动。”杨嗣昌一本正经的道:

“那辽东皇太极定然是许诺了贺今朝什么东西,才会促使他加快称王的脚步。

辽东战事再拖下去,最该拖不住的便是皇太极。”

“难不成我大明就能拖下去吗?”

陈新甲针锋相对的喝问。

即使杨嗣昌是皇帝的宠臣,他也不在乎了。

其实除了激进派以及逃跑派之外,大多数廷臣都觉得这两方人马过于激进。

不过是新旧兵部尚书之间的争端。

当年贺今朝即使横扫三晋,朝廷主官部门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他们竟然以为是小股叛军骚乱,相应自愚,相率自安。

内阁票拟谕旨的时候则是写着用心堵截,以匹马不入为功。

现在贺今朝才称秦王,算个屁的紧急之事?

关外的鞑子都能称帝了!

况且这些年来,那些反贼可没少称王,连什么扫地王都有。

真是徒徒让本官笑话。

崇祯手底下的人分为激进派、投降派,以及中间大批的摆烂派。

尤其是以陈演为首的内阁成员,皆是无所谋划,以受贿闻名。

这些人在大明官场才是大多数。

故而他们对于大明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依然的麻木不仁。

毕竟连锤匪在京师的门面担当,孙传庭还花钱与他们结交。

贺今朝将来若是想要治理天下,自是用得着他们。

这是一部分官员浅显的想法,不要以为他们通过八股文考上进士之后,能有什么更好的智谋!

而京师内的有些官员,则是在打着另一个主意。

那就是贺今朝实力日益强横,他们今后还有更多的路能走。

凭借他们的才高八斗、口若悬河之才。

贺今朝这个秦王将来入主京师,定然会爱惜他们这种不世出的才能。

那便又是一种飞黄腾踏。

县长是哪个他们不在乎,只要自己能当县长夫人就好。

所以大明摆烂的官员一种是无意识的,一种是有意识的想要为长久的打算。

他们都是准备效忠新朝的!

所以一旦崇祯出现什么政策,自是极力阻挠。

他们自认为也算是为“锤匪顺利接管大明天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就是不晓得贺今朝将来能不能认他们“做出的功劳来。”

贺今朝也晓得孙传庭在京师加大力度腐化大明官员。

所以更加耐下性子在山陕汉中四川等地培养大批量的吏员,以免将来再被这群蛀虫抓到机会。

周延儒又重新审视了许鼎臣送来的奏疏,贺今朝在太原称王,改年号为大锤,正式表明他取而代之的勃勃雄心。

周延儒捏着奏疏的手都有些颤抖。

作为重新启用的内阁首辅,他心中明白大明如今到了什么地步。

京师外围重镇大同、宣府根本就不是锤匪的对手,很可能会一触即溃。

自从嘉靖年间以来拖欠军饷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大明储存有限,专务节省,惜小误大。

就连卢象升在宣大屯田的土地,如今也归了别人,而不是被用于抵御锤匪积粮作用。

去年宣大斗米卖到二钱五分(银),士卒月粮每石给银七钱,仅仅可以买米二斗八升,却缺支数月。

以至于军士嗷嗷待哺,身无完衣,腹无饱食,马无草料,器械等物均坏。

先前卢象升所做之事功亏一篑。

大批士卒纷纷逃亡锤匪,祈求收留能够给一口吃的。

当初大明与锤匪之间相互议和,陈新甲特意加了一条逃亡人需要互还。

但锤匪仿佛忘了这一条。

而陈新甲忙于和朝臣、皇帝、洪承畴拉扯,根本就没时间顾及。

底下的官员更是没胆子前去讨要。

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大明东拼西凑给身在辽东的洪承畴支援,自然会短缺了其余各处。

从大同到蓟镇的大明士卒过的是什么日子?

就是给一升口粮还要掺糠秕沙子。

冬天也没什么衣服穿,又冻又饿。

谁还给大明守边效力啊?

周延儒知道情况所在,现在他对于贺今朝称王非常惧怕。

他再看看眼前的皇帝,一副心急如焚的样子。

据说他已经几天“愤惫不食”。

此时,崇祯当着大臣的面哀叹:

“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乃亡国之象,祖宗栉风沐雨得天下。

到了现在全都要失去了,朕将来有何面目去地下见列祖列宗?

朕愿意亲自督师同锤匪决一死战,即使是战死沙场也没有什么遗憾,但朕就是死不暝目!”

“臣等死罪!”

众多臣子急忙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杨嗣昌也长叹一口气,皇帝的心弦已经要断了。

以前谁要说大明要完,他指定极为激动的驳斥。

现在竟然自己说出来了,足以见得崇祯的心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好不容易在辽东看到了曙光,结果贺今朝硬生生的来插一脚,非得踩碎了皇帝心中美好的憧憬。

可崇祯的命令,不知道踩碎了多少人的憧憬。

现在事情发生在他身上,朱由检才知道后悔?

就如同罪犯一样后悔的不是他做了错事,而是后悔被抓住了。

崇祯说罢,痛哭流涕,忿忿地责问:

“贼势如此,无人承任,府库殚竭,将如之何?

卿等能否为朕分优?”

毕竟你们都说臣有罪,那你们指定有罪!

内阁首辅周延儒赶忙抢先表态:

“陛下,锤匪若是来袭,臣愿意代帝出征。”

朱由检不假思索地道:“南人不可用!”

予以回绝。

在他心中,此时更加相信北人,尤其是从锤匪那里逃回来的官员。

尽管他们在领兵打仗也颇为废物,比如丁启睿、傅宗龙、邵捷春等人。

谁知道崇祯给出这个理由,内阁大臣有不少都是南人。

内阁次辅等人都请求代帝出征,崇祯一概不同意。

作为山西人的李建泰顿首启奏:“主优如此,臣不敢不尽力。

臣乃晋人,颇知贼中事。

愿以家财佐军,可资万人数月之粮,臣请提兵西行。”

崇祯本来就有意这位山西阁臣代他出征,一听此话大喜过望:

“卿若行,朕当仿占推毂礼,亲钱之郊,不敢轻也。”

李建泰何许人也?

他是山西曲沃县人。

天启五年进上,风骨峭拔性情慷慨而素负重名的他,因为家乡遭祸,愿以家资佐军,有意出征,常与同官谈及此事。

这种话自是传到崇祯的耳中。

现在听他说出来,崇祯当然求之不得。

因为李建泰是山西人,为了捍卫自己家乡定会殊死拼搏。

何况此人是山西巨富,车饷不必担心,真是两全其美。

然而时至今日,无论何人代帝出征已经无济于事。

连日来大同的情况愈来愈不妙,不少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更不用说收复山西了。

数年以前锤匪实力并不猖狂,山西城防有残坏城邑,墙垣多矮薄,居民寡落,储备空虛,苦于力不能支。

至于巨郡大邑,高城深池,人烟密集之地,尽可与贼相持。

但是贺今朝却是在山西随攻随破、不攻自破的情况时常发生,让朝廷认为是大明惨状。

士绅辜负朝廷三百年作养之恩,甘心为贼运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