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提取副作用 第106章

作者:骑猪去挖坑

“不着急,总体稳中向好,明年应该能进前十,后年前三,要做第一就有点难,还得继续研发新药。”

“我做总裁的第二年,做到全球排名15,年营收200亿,给自己打100分不过分吧。”

卫康心里不由美滋滋,不知不觉,他竟然赚了这么多钱了。

算了收入自然要算开销。

去年白菜价买了2000多亩工业用地花了3个亿,研发投入十几个亿,翻修和新建厂房办公楼,还有购买各种设备和仪器也花了几个亿,加起来25亿人民币。

还有营销费用,原料成本,生产成本等等,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新药研发果然是暴利啊,他这利润率已经超过90%了,比行业平均水平还高出一大截。

而且他还没卖高价,像抗癌药和AD特效药这种救命药,原本可以赚得更多,但是他给的售价都打了骨折。

当然,是在研发成功率100%的前提条件下。

“对了,差点忘记个事!”卫康一拍脑袋,起身走到窗边,看向远处。

窗外不远处,一条碧波粼粼的小河,河对岸,无数施工机器轰隆作响,干得热火朝天。

一栋栋高楼大厦破土而出,俨然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

沿河是大片大片的绿植,但是建筑间隙的地上还是光秃秃的,鲜花和草皮还没移植过来。

幸好隔得远,不然这噪音估计大家都要受不了。

卫康暗自庆幸着,口中喃喃自语。

“新总部已经快竣工了,这倒是花了老子一大笔钱,不过一年多能完工,这钞能力加持下的施工速度,不愧是基建狂魔啊。”

“研发中心已经建好,正在内部装修,等着安装设备。”

“厂房也差不多了,办公楼,员工宿舍楼,食堂健身中心这些设施还在赶工中,不过按照这个施工速度,应该也快了。”

“等到年底,大概就能正式搬家了。”

“三清美妆和保健品公司是独立的分公司,就把旧的行政楼分给他们,这个旧的研发大楼则给仿制药部门。厂房,宿舍楼,还有生产部门维持不变,差不多够用了。”

忽然,桌上手机响了。

他快步走来,拿起一看。

竟然是常三维院士,顿时心中一喜。

应该是那件事有回应了。

“喂,常院士你好,是我。”

常院士的声音高亢有力,极具穿透性:“卫康啊,你上次拜托我办的事,已经办得差不多了。”

“我就先一个个说过来,第一个,三清既然要建博士后工作站,我作为京大生物系主任,自然会竭力支持,我已经通知了本系的博士,还有化学系和医学院的博士们。以三清诺奖实验室的名头,肯定能吸引一大批博士进站。”

“第二个事呢,我帮你搭线搭得非常成功。京大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有京大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都很愿意与三清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以后学生的课题项目和实习都会优先选择三清。”

“当然了,这也逃不脱你的金元攻势了。哈哈哈。”

“其他兄弟院校也都很有兴趣进行深入合作。应该有很多大学的重点实验室会联系你,就看你们谈得怎么样了。”

“第三个事,我很荣幸能在三清新成立的盘古研究所兼职,有空来做做项目,讲讲课,见识见识象牙塔之外的新风气,哈哈。”

卫康欣喜万分,连忙道谢。

“太感谢了,常院士,还是您人脉广,幸亏有你的支持和帮助,这些事才能办得这么顺利。”

“三清的新总部现在已经竣工,盘古研究所年底开张,到时候,欢迎您来讲第一堂课。”

“那就好,那我就安心等着了,先给你招一批博士吧,按我看,把系里的博士都赶过去得了,反正你肯定不会亏待他们。”电话里传来对方爽朗的笑声。

“好好,对了,还有一个事,我要跟您,还有齐院士他们都一起商量一下……”

电话打完后,卫康精神一振,顿觉神清气爽。

全球各大高科技巨头们都有自己的科研所,三清自然也不例外。

他已经为新研发中心取好名字了,盘古研究院,名字跟三清很配。

主要专注于生物,化学,以及制药领域的科研,同时还会成立一个博士后工作站,吸引和培养年轻的高级人才,从事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科学研究。

盘古是华夏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有开天辟地,造化万物之能,这个形象极其符合卫康对研究所的期盼。

盘古精神反应了一种突破性的创新精神,在一片混沌中辟出一片新天地,倒下后还化作万物,滋润众生,泽被后世,这跟三清的企业文化一脉相承。

盘古研究所秉承盘古精神,必将挥舞开天斧,一把劈开华夏的科研之路,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

京大两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合作关系,他也准备好了大把的钞票,到时候看中什么课题,狠狠挥洒出去,不怕没有可用之才,不怕出不了成果。

毕竟,三清的账上可是躺着200多亿美元的资金,正愁没处花呢。

国家给这些重点实验室划拨的研究经费虽然不少,但肯定是不如三清财大气粗的,而搞科研,最要紧的就是经费,能够跟这种顶尖科研实验室合作,那是再好不过。

至于博士后工作站,在获得诺奖后,已经第一时间向昆市人才办及有关部门提出申报了,预计这周就能通过专家评审,下周就能正式建站。

到时候,市委人才办还会颁授牌匾,并兑现相关的扶持政策。

博士后工作站的申请条件还是比较高的,要求必须是大型科研企业,具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健全的研究与开发机构,有高水平的科技人员队伍和高水平的科研项目。

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重视人才工作,能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和必要的生活条件。

这些条件,三清都完全满足,因此申建工作异常顺利。

想想再过一两个月,三清的新总部就将迎来一大批博士进站工作,卫康不由露出满足的笑容。

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一个陌生电话。

“喂,卫总你好,我这边是南大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想问一下三清有没有兴趣跟我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呢?”

卫康微微一笑:“你好,我对此非常感兴趣,不知道你们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对方立即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我们主要有三个方向,血管和免疫性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生物创新药的基础研究,以及生物制药的关键技术研究,像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学,药物传输和检测技术等等……”

第一百五十八章 华夏应该有自己的诺贝尔奖

接下来,各大高校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打来了电话,透露出深入合作意愿。

卫康一一答应,许诺下大笔资助,只有一个条件,就是这些项目都要在新的盘古研究所开展研究,且每个重点实验室都要派出骨干科研团队。

如此一来,皆大欢喜。

长期以来,投入不足是多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共性问题。

这些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的经费大部分来自国家拨款,虽然国家每年都投入几十亿巨资支持,但全国有那么多所重点实验室,平均下来经费就不多了,而且处于僧多粥少的境地。

干得好的实验室每年有数千万经费,差的实验室最多也就两百万的经费。

实验室内部,对经费的竞争也十分激烈,许多优秀的科研人员想要研究感兴趣的课题,经费就是一个大问题。

一些重点实验室就算能与企业达成项目合作,但他们所依托的企业,大都希望研究成果立马见效,形成效益和利润,因此,企业大多数都投入给了应用技术研究,基础理论与共性关键技术方面研究投入明显不够。

这并不利于实验室的长远发展。

要知道,科学研究走得越深入,技术突破后带来的影响力和产业变革才能越大。

根扎得越深,大树才长得越高,底层科学研究对整个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至关重要,也是决定性的。这些基础研究和产品技术不一样,需要人才,科研设施投入,以及长时间的积累。

而现在,三清药业这个大金主入场了。

只要科研人员有明确的目标,能提出扎实的研究方案,他都愿意资助。

当然,前提是对方能够脚踏实地地进行研究,而不是随便找个课题骗经费水论文。

这方面他会好好把关,只挑选最优秀的人才和最重要的课题。

毕竟,他想要的是,一心一意做研究的真正科研人才。

长期以来,国内的科研环境一直被人诟病,都说国内科研环境太差,导致人才都向往国外,纷纷跑出国搞科研。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待遇问题,一直有各种科研人员薪水太低,多年不涨薪于是跳槽去企业,年薪瞬间翻好几倍的新闻爆出。

但是这并不是最致命的问题,国内科研人员那么多,也有不少不在乎待遇,只想做科研的人才,然而,他们还是不能如愿以偿,导致郁郁不得志。

原因有许多,一个原因是人脉关系大于一切。

现在国内的科研圈经过几代的利益分配已经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阶级壁垒,1%的大佬掌握着99%的资源,普通人想混下去必须千方百计的和大佬们攀上关系,甚至不少人采用非常手段,就连项目经费评奖都是人脉大于成果。

最扯淡的事,大佬们每次争权夺利,基层跟着受苦受累。

科研最讲究心无旁骛,把相当一部分精力用在搞人脉关系上,往往是本末倒置。

还有一个原因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官本位风气。这些地方大多数都充斥着一股浓郁的官僚主义气息,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行政人员凌驾于普通科研人员之上。

教授副教授低声下气的找财务处科研处审批经费,某教授想招个人还得去求人事处通融,这些事情卫康当初在学校的时候都屡见不鲜。

而这些行政人员,还经常搞出一堆莫名奇妙的考核,严重影响科研工作。

最后一个原因,急功近利的科研风气,这可能不仅仅是科研圈的问题。

科研工作,尤其是基础研究,有其特殊性,短期内看到成果是不现实的。

再看看现在各大高校研究所的考核要求,三年非升即走成为主流,甚至还有每年都考核,还跟工资挂钩的。这种违背科研规律的方式最终只能变成领导大佬打分制,一地鸡毛。

华夏的科研环境这么多问题,其实还是一个字,钱的问题,资源太少,科研人员又多,导致疯狂内卷。

所以卫康创建盘古研究院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

他要每年投入巨资,养起一批华夏学术界真正的优秀人才。

让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在基础科研上面,研究经费不用愁,待遇给够,人脉关系和官僚作风在这里更是不存在的。

至于长期的科研成果,他也等得起,反正三清是他的一言堂,利润足够高,又没有资本的短视干涉,每年几十亿上百亿的科研投入也花得起。

像鹰国的科研环境为什么那么好,因为科研经费实在太充足了,不但国家投入大,还有各大企业争相创办科研中心。底盘够大,经费够多,科研人员去哪都能活得很好,自然可以谁都不鸟,专注在科研本身上。

他要把从全球病人身上赚来的钱,投入到国内的基础研究中去,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促进华夏的科技腾飞,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而且他还有一个私心,等干了一段时间以后,里面最优秀的人才,他都要尽可能留下来。

来了,就别走了。

这话当然不是狂妄。

现在的他,的确有这份能力。

抛开诺奖不谈。

在全球医疗界,许多大佬都私下将他称作医药界的“爱因斯坦”,这无疑是对他科研实力的最大认可。

事实上,他现在医药界,已经拥有了极其强大的号召力,不论国内国外,许多年轻科研学者,都将他视为心目中的偶像。

再挥舞金钱大棒,给足待遇和经费,足够挖来各种高端人才。

而且,盘古研究院不但要吸引国内最优秀的人才,国外的尖端人才,他也要。

博士后工作站正是为此而设。

从来都是国外的机构和高校,吸引全球以及华夏的人才。

如今,盘古研究院,也可以。

假以时日,这必将是一座全球最顶级的科研机构。

而且,卫康心中还有一个计划,正在徐徐展开。

他早就有一个想法,要打造属于华夏的最高科学奖项。

针对全球各个基础科学领域,打造一个能与诺贝尔奖齐名的科研奖项。

诺贝尔奖为什么能成为影响力如此巨大的奖项,一个原因是公正,另一个原因就是高额奖金。

当年诺贝尔设立奖金的时候,给的标准是,能让一个科研学者20年无后顾之忧,从而心无旁鹫地投入到基础科研上来。

所以每年诺贝尔奖的奖金一直都在膨胀,到现在已经是一百二十万美金左右的巨款了。

国内能与之媲美的是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800万,但是授予人数只有一两人。

卫康的野心则还要更大一点。

毕竟,现在一线城市,800万奖金也就够买套房。

他想要给的,其实很简单,一如诺贝尔当初一样,能让一个科学家,不管在哪里,都能有房有车有存款,下半辈子不用为生活发愁。

只要三清集团还存在一天,这个准则就不会变。

一个科学奖项的成立,离不开国内学术界的支持,这也是他要跟各位院士大佬一起商讨的原因。

看看时间,会议时间已到。

上一篇:古神在低语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