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546章

作者:不吃小南瓜

  很多阿迈瑞肯人希望是前者。

  他们希望格鲁姆湖计划取得了巨大突破,只是因为研究的保密性才不做成果公开。

  但了解研究进度的人都知道,他们根本就是暂时没有成果,最少没有强湮灭力场研究上的突破。

  阿迈瑞肯的一号决策人都有些着急,他对格鲁姆湖计划项目抱有很大希望,相信研究一定能赶超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

  现在一号决策人觉得不应该抱有那么大期待。

  赶超?

  不!

  就像是媒体舆论上说的,先要制造出强湮灭力场才能去研究相关的技术,否则连力场都制造不出来,还谈什么其他的研究?

  一号决策人给伽莫夫-沙普利打了电话,非常强硬的说道,“伽莫夫,我相信你,相信你的团队。”

  “但是,你也看到了媒体上的消息。”

  “如果你不能在三个月内,制造出可供研究的强湮灭力场,很抱歉,我无法说服自己再支持你……”

  ……

  国内。

  西部无人区,沙漠边缘。

  汪百川实验组一行人站在沙地上,看着地平线尽头上升起的灰尘和烟雾,脸上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等灰尘渐渐散去后,他们一起乘车去了爆炸地点。

  这是第三次点火实验。

  因为布置的材料密度很低,爆炸的威力会小上很多,他们只是躲得远了一些,并没有在进入防空洞躲避。

  现在的实验就是不断寻找材料密度的平衡点,以此来测算最适合进行反应的材料密度,也能推导出容器内部的磁力强度、别人承受的能量强度和压力等数据关系。

  这个研究是可控核聚变的核心。

  只有确定了维持反应的强度,才能够有基础数据支持来论证反应容器以及相关技术问题。

  在接近爆炸地点五百米的时候,一群人下了车步行走过去。

  有个叫张恩华的研究员,走在汪百川的身边并说道,“汪主任,你看昨天的新闻了吗?国际湮灭理论组织很厉害啊,他们实现让强湮灭力场向外眼神,还确定是湮灭科技公司的技术。”

  “我也看了。”

  “确实很厉害,不过那真是湮灭科技公司的技术吗?”

  “诺沃提尼是这么说的……”

  “……”

  汪百川听罢表情有些怪异,他看向张恩华问道,“你难道从来没注意过,我们的点火技术吗?”

  “点火……”

  “强湮灭力场?”

  旁边几个人顺着话头思考着,当把点火技术和场力向外延伸的发现联系在一起,顿时惊讶的张大了嘴。

  张恩华惊呼一声,“难道……是同样的原理?具有相关性?”

  “别多说,保密。”

  汪百川摇头提醒其他人。

  其他人也知道点火技术是绝对保密的,他们能参与氘氘反应的研究,自身有资格知道一些高端保密技术,但点火技术对他们也是保密的,不断去谈论、猜测确实也不太好。

  但是,他们还是忍不住小声谈论。

  “也就是说,强湮灭力场在磁干涉下向外延伸,可能就是远程点火技术?”

  “这个也不太可能吧?”

  “再怎么延伸,还能延伸几公里?几十公里?”

  “如果真能延伸几十公里,那就不是延伸,是发射了吧?我们有了这种高端技术,而他们也有了发现……”

  “你们觉得,我们之间的技术差距有多大?”

  “这个……”

  好几个人都仔细想了起来。

  最后还是张恩华做了个形容,“我觉得吧,就像是窜天猴和精确制导导弹……”

  “我们古代就有了窜天猴,但就只当成是一种炮仗,根本没研究其中蕴含的原理。”

  “现在他们是当成制造技术……”

  “意思都一样。”

  “……”

第四百四十六章 有发现、有大发现!制造高密度金属材料!

  汪百川的实验团队,对于核聚变点火技术感到非常的震惊。

  这也增加了进行实验研究的信心。

  每个人都非常的积极,氘氘反应项目进行的很顺利,利用不断进行点火爆炸实验收集到了很多的数据。

  于此同时。

  其他相关的核聚变论证研究项目,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当公开进行大量实验论证相关研究,参与的人数自然是非常多的,想要做到完全保密就不可能了。

  国际上也有了不少的报道。

  好几个机构汇总消息都认为国内已经开启了核聚变论证的研究。

  这个消息令人惊讶。

  很多学者也以此讨论起来,“现在进入了实验论证阶段,也就意味着未来很可能正式进入研究。”

  “论证阶段就是技术积累阶段,是为可控核聚变项目装置设计做准备的,如果能够通过论证阶段,下一步就是设计了……”

  “当真正进入到设计阶段,大概率就会开启项目。”

  “即便现在只是进行论证,也是唯一了……”

  之前国际上有过很多可控核聚变研究的学术会议,但没有任何一个机构会发起进入核聚变项目论证。

  两者的阶段完全不同。

  学术会议就只是讨论相关的技术。

  大部分研究都是从讨论开始的,积累了足够多的技术和理论基础以后,再由个人、机构或国家牵头,并寻找足够多的投资赞助才能开启研究。

  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入论证阶段也很不容易,因为牵扯的技术实在太多了,真正进入到项目中,投入的经费也是海量的。

  这种研究要以举国之力来完成。

  国际上的舆论多数还是不看好研究的,主要感觉核聚变技术太高端,不是近年能够掌握的。

  核聚变研究被认为是百年项目。

  有科学家就曾经表示说,“如果人类能够在21世纪内,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速度就已经相当快了。”

  “想要完成控制核聚变,我们还有很多未攻克的领域。”

  “从材料到设计,从设计到技术,即便只是讨论,都有很多无法想到解决方案的问题。”

  这也是舆论的主流论调。

  不过国际舆论并没有影响到核聚变的论证项目,因为国家是真正投入经费去进行论证研究的。

  个人以及参与的机构,也只是负责自己领域的研究,他们拿到了经费,自然也希望能有成果。

  同时,有些人还有了信心。

  比如,汪百川的团队。

  他们最开始对于核聚变的研究也没有信心,但后来了解了最新型的点火技术以后,忽然觉得控制核聚变是有可能实现的。

  汪百川私下里就说道,“我们知道了点火,那肯定是一项非常非常恐怖的技术。”

  “在湮灭力场的技术领域,我们是世界第一。”

  “那么是否存在其他很可怕的技术?或许都超出我们的想象。”

  “现在这个研究是王浩院士发起的,他们掌握什么保密性的关键基础也不可能说出来。”

  “就像是空舰飞行器,超级隐形技术……能想象吗?”

  “反正,我觉得有希望。”

  王浩的名字确实能够带给人信心,放在实际上,他也足以被称作是‘传奇人物’。

  很多人都觉得跟着王浩做研究是有前途的。

  这就是信心的来源。

  近一段时间里,核聚变论证项目也进入到‘收获期’,两三个月时间已经足以让一些论证和实验有点小成果了。

  所以汤建军和王烨都非常的忙碌。

  他们负责核聚变论证项目相关的工作,需要处理方方面面的事务,好多的成果和想法提交上来都需要去管理、审核。

  他们商议了一下,决定建立核聚变论证项目委员会。

  核聚变论证项目委员会负责组织专家评审团,负责一个个成果项目的评审记录以及其他工作。

  这样论证项目就能有条不紊的推进。

  与此同时。

  王浩也忙碌起来,他去了f射线实验基地。

  目前,F射线实验基地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完善微米级颗粒性材料支持建造的F射线发生设备。

  这个工作一直在进行。

  现在他们终于在新装置上安装了螺旋磁场以及其他辅助设备,下一步就是激发内部的小型核反应堆。

  为了保证装置不出现任何问题,就必须要非常谨慎的进行检测研究以及设备的调试。

  王浩到现场看了一下实验装置,和核物理研究所的团队沟通了一下。

  他随后提出了一个建议,“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增加一些辐射相关的保护。”

  廖建国拍着胸脯说道,“王院士,这个你不用担心,我们已经有经验了。”他们已经制造过一台内置微型核反应堆的装置。

  王浩道,“我说的不是装置,而是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

  “对。”

  王浩点头道,“这台新设备激发出的F射线,强度暂时无法预估,但最低也会超过十倍率。”

  “当强度超过十倍率,究竟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

  “但是我认为一定要特别辐射的防护……”

  廖建国听罢点点头,忽然期待的说道,“等点燃了核反应堆,稳定下来以后,我们就能进行实验,到时候,就能对f射线进行测定了。”

  “王院士,还是上次那个问题。”

  “直流场力强度和F射线强度究竟是什么关系?我回去仔细想了一下,依旧认为是正比关系,因为我们已经证明内置能量源强度和f射线强度是正比关系。”

  “巴拉巴拉~~~”

  廖建国连续说了一大堆,似乎想说服王浩支持自己的观点。

  王浩倒是没有想到廖建国这么在意上次的交谈,他只是说排除了一个‘错误答案’,对方似乎非常在意?

  他干脆点了点头,“好吧,如果你坚持。”

  他说完就和刘云利谈起了实验问题。

  廖建国顿时憋闷的难受,他刚才说了好半天,结果王浩明显是没有在意,回复的一句话,一点儿诚意都没有。

上一篇:猎命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