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木三大少
皇帝赵桓便再下旨,命城中官员、百姓任何人都不可私藏黄金,须得全部上缴朝廷。
旨意上说,私留黄金者,以及知道别人私留而不举报者,一旦发现全都处以重罪。为了安抚城中官民百姓,朝廷承诺在日后每两黄金将还付二十贯钱,每两白银将还付一贯五百文钱。
此外,皇帝赵桓还批示如若能一次缴纳金银数量较大者,朝廷还将给其官职。
从这道旨意上来看,似乎大宋朝廷并未改变与金军和谈的国策,正在不遗余力地筹集劳军费用。然而,皇帝赵桓手上有兵后,心思已经悄然地从求和演变为求战。收缴金银的举动或许更多的是在麻痹金军的使臣和探子。
因为就在这一日,皇帝赵桓召集李纲、李邦彦、吴敏、种师道、姚平仲、折彦质等人来福宁殿见驾,与他们商讨是否可以对金军用兵。
种师道、姚平仲、折彦质等人都是各路勤王军的将领,皇帝赵桓让这么多武将参会,圣意已经昭然若揭。
主战派大臣李纲一看这架势就来了劲,他对皇帝上奏说道:“金军在城外虚张声势,实际上其兵不过六万,且大部是奚、契丹、渤海部落的人组成。
我们集结在城下的勤王之师已经达到了二十余万,是金军的三倍多。
而且,金军孤军深入重地,犹如虎豹自投槛阱,我们不必和他们角一日之力,尽可用计战胜金军。
为今之计,不如扼守关津,断绝金军粮道,禁止金军抄掠,分兵收复京城北面失陷的郡邑。若是金军的游骑敢外出,就出兵攻击他们,再用重兵逼近他们的大营下寨,坚壁不战,就象周亚夫当年困七国之兵一样。
等金军粮尽力疲了,让将士与金军檄取誓书,金军为了脱困必会归还三镇。
届时我军可纵其北归,金军北渡黄河时,我军待其中渡而后击,必定大胜。”
李纲这番话跟之前种师道所说的谋略相近,皇帝赵桓听了之后深以为然,感觉战胜金军不是难事。
李纲见圣上赞同自己的见解,心中颇为自得,认为建功立业就在眼前,趁机向皇帝赵桓讨要兵权。
李纲说道:“勤王之师渐集,兵家忌分,非节制归一不能济,愿敕师道、平仲两将听臣节制。”
李纲的意思是让种师道、姚平仲等将都听他的指挥,由他掌握二十万勤王军的兵权。
在李纲看来,自己的这个请求合情合理。
李纲现在的职位是尚书右丞兼亲征行营使,所谓“亲征行营使”就相当于皇帝在军营中的代表,并且皇帝赵桓早就明言由他总揽守城事宜,“许便宜从事”。
再者说,尚书右丞是副宰相的文官职务,按照宋朝以文制武的传统,由他来统领西军勤王诸将最为合适。
然而,在皇帝赵桓的心目中,却不是这么看的。
要论领兵打仗,西军名将种师道可比李纲强多了。种师道在边庭与西夏军交战数十年,方才打下一个“老种经略相公”的名声,李纲是一个以前从未上过战场的读书人,如何能与种师道相比?
说白了,李纲不过是机缘巧合,因为金军围城时没有良将在京城中主持局面,才能够从一个从四品的太常寺少卿跃进到正二品的尚书右丞。
太常寺少卿是负责祭祀事宜的官员,当初让李纲领兵守城,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如今要与金军在城外交战,当然需要精通兵法的将领指挥大军。而这个人选,皇帝赵桓认为非种师道不可。
皇帝赵桓委婉地拒绝了李纲的提议,没有让他节制诸军,而是在行营司之外,另建了一个宣抚司,任命种师道为宣抚使,以姚平仲为都统制。
随后,皇帝赵桓下旨,升种师道为检校少傅、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由他统领四方勤王之师。
第九百章 “小太尉”姚平仲献策
在加封种师道的次日,皇帝赵桓认为种师道麾下的勤王军兵力还不够多,于是又把京城行营司的前后军拨给了宣抚司指挥。
如此一来,李纲行营司原本的前后左中右五军已去其二,李纲直接指挥的军队少了许多。
皇帝赵桓如此重用种师道,将京城军队都交给他,流露出赵桓想击败金军的迫切心情。
因为种师道和西军诸将的陆续到来,宋金两军兵力上比较已是宋军占优,皇帝赵桓对待金人的态度开始从之前的盲目悲观转变为盲目乐观了。
赵桓认为,大宋的二十多万军马在西军名将种师道的带领下,完全可以将金军的六七万孤军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逃。
然而,京畿宣抚司虽然成立了,宣抚使种师道面对的却是一盘散沙般的二十万勤王军。
这些军队拖住金军,不让金军攻城可以,但要种师道统帅这些部队立即与金军决战,却并非那么容易。
京城外的这二十万宋军是由各路勤王兵马自发赶来组成的,相互之间各不统属,有陕西五路的姚平仲等将的军马,也有河东来的折彦质军。
这些人,曾与种师道同在太尉童贯麾下为将,或许童太尉在此可以镇住他们,而无论是种师道还是李纲,在这些将领面前都没有那么大的威望。
可惜童贯心中不认新皇帝赵桓,而是选择跟随旧主。此时他已经保护着太上皇赵佶逃到扬州去了。
来到东京汴梁城后,勤王军中有些将领并不甘心受种师道的节制,跟随种师道一起东来的姚平仲就是其中之一。
姚平仲,字希晏,西军姚氏将门出身。他的父亲早死,由叔父姚古抚养成人。
姚平仲从小在军中长大,练得一身枪棒好武艺。
他在十八岁时,与西夏人激战臧底河,斩获甚众,夺得了战功第一的殊荣。
因为姚平仲武艺高强,胆色过人,关中豪杰都对他推崇备至,称他为“小太尉”。
作为西北的武将世家,种家和姚家在西北战场上一直明争暗斗,互争名望高低。
从前朝廷安排出征,总是尽量避免将这两个家族的人安排在一起,避免因为矛盾而产生内耗。
此番种师道来得急,没等到秦凤路种师中的军队,手下只有一千军马,他一路东来的声势都是靠姚平仲的七千姚家军撑门面。
可进京后几日,种师道的官职一升再升,远远压住了姚平仲的叔父兼养父姚古。
好你个老种经略相公,竟然利用我姚家的军队壮大你种家的名望,将叔父与我领兵前来救驾的功劳都抢到你的头上了,真是好算计啊!
为此,姚平仲心中忿忿不平。他憋了一口气,欲独自领兵击败金军,为姚家扬名,在这场勤王战争中将钟家的风头压下去。
借一次面见皇帝赵桓的机会,姚平仲向渴望胜利的赵桓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进攻计划。
这个计划把种师道和李纲二人之前的“深沟壁垒,困死金军,纵其北归,半渡而击之”的战略构想都彻底颠覆了。
姚平仲献上的策略就是劫营。他对皇帝赵桓请求,允许他提本部兵马去“夜叩金营,生擒宗望,奉康王以归”!
姚平仲说,其实城外金军并不足畏,种师道年老多虑,战略上未免太过保守。
如今王师新集,士气正盛,将士们都急着和敌人决一胜负。
若是如种师道那样按兵不动,只恐迁延时日,军中士气一鼓而作,再而衰,三而竭!
届时将士们士气不振,还怎么与金军决战?
如今只要趁着敌人惶恐不安时进行夜袭,就能攻破金军的大营,将他们一举击溃。
姚平仲年轻气盛,向皇帝赵桓献上的是一个军事冒险的策略,却说到了皇帝赵桓的心坎里。
因为城外勤王军队陆续到达,城中军民认为宋军占优,加之都不愿献出金银去给金军劳军,所以主战的呼声越来越高。
皇帝赵桓也后悔之前的议和之举,恨不能杀得金军落花流水,一舒之前委曲求全的窝囊气,为大宋挽回颜面。
见姚平仲勇于挑战金军,赵桓当即同意了姚平仲的请求,让他领兵偷袭金军大营。
赵桓对姚平仲许诺,只要姚平仲偷袭金军成功,就授他以节度使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