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唐开酒馆/大唐:我的绝世才学被曝光了 第230章

作者:小胖的熊猫

对于张诺来说,海船也好、铁路也罢,这些看似庞大复杂无比的工程,其实归根结底也只是一个让大唐更加快速发展的工具罢了。

而且,当跳出某个工程的局限,用全局的视野来看问题的话,就会发现,光埋着头一路莽过去,不仅不会给大唐带来多大的好处,甚至有时候反而会导致整个国家的崩溃。

其实稍微用脑子想想就知道,要想富先修路是没错,可是这个年代低下的生产力真的能承受多条铁路同时开工?

火车、铁轨、车站、后期维护这对于资源、人力可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要是真的满脑子想着只要铁路修得到处都是,整个大唐就能发展了,那其实就是个狗屁。

毕竟交通的发展其实就是为了促进人员、物资、信息的高速流通,从而让各个地方通过流通产生商贸,从而进一步繁荣。

可如果连通的地方根本就没啥物资流出流入的需求呢?

没错,这确实是张诺需要考虑的事情,后世为啥到了八九十年代才大修路,以前为啥不修?

一个是国家没钱,另一个就是,本来生产力就不是很发达,根本没啥东西可以流通的,修了干嘛?专门探亲用?

这个年头的大唐就更不用说了,别的不说,整个大唐的人口,据老李那边的统计来看的话,大概也就两千万多一点点。

这么些人分布在大唐广袤的国土上,其实真没多少。所以,铁路方面的话,把长安到洛阳给修了,长安到山东这边修了,基本上就足够打造一个初步的物资交流通道了。

至于遍布全国的铁路网,或者到达边境地区的铁路支线,这些东西还是等大唐进一步发展以后再来吧。

同样的道理,海运比起铁路来说,无疑要便宜许多,而且海船造出来以后,可不仅仅是往来山东道和平壤道这么简单。

既然可以两边跑,那为啥不能去江浙沪包邮区运点啥呢?

可以说按照张诺的计划,他是打算把山东道那边作为整个北方的物资输入口来打造的。

到时候所有对外的海运最终都会由山东道这边以铁路的形式运送到长安那边去。

想法自然是不错的,成本相对来说也低一些,耗费的资源似乎也没有铁路那么多,可实际上海运计划中间的麻烦,一点都不比铁路计划要少。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海船的制造,场地、原料、人工这三个方面哪个解决起来都不是个简单的。

场地还好一点,至少在海边有个一般的造船厂就行了,但终究也是需要建设的是吧,而原料人工这俩就麻烦了,这还真不是一下子就能弄好的。

原料需要提前准备而且还不是提前一点点,好一点点的木料都是需要数年时间准备的,这点是没办法改变的,或许后续等机械以及化学方面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能够生产一些替代品。

可偏偏到了那个时候,钢铁战舰或者说钢铁货轮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了,或许根本就不需要木制船了呢。

所以这东西也是个让人头疼的麻烦,可是比起最后面的人工来说,或许木料的麻烦都不算麻烦了。

造船不是简单的拿起木头一阵叮叮当当就行了的,这跟传统的木工还是有蛮多区别的,一些传统木工用不上或者想不到的工艺,在造船这个行业倒是随处可见。

因此就算调配一大批木工转职船工,那也要经过培训才行。

所以张诺才觉着海运计划好麻烦。而且,不仅仅海船这里麻烦,如何弄出一大批船员、船长来也是个大事儿啊。

这可不同于在内河里面扑腾,真正航行在海上的时候,要么就有足够优秀的知识配合经验,要么就只能祈祷自己运气够好什么破事儿都不会遇上了。

海员和普通商船船长的培训自然没有海军的培训那么麻烦,至少火炮射击、战斗队形演练之类的东西就完全不需要了。

可是哪怕免除了军事内容,光剩下的也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啊,尤其是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航海术,尤其是体系完整的航海术简直跟妖法没什么区别了。

利用星座来计算经纬度和方位,合理的计算并且调整船上的货物,物资的合理安排,人手的调配……

当这些事情不再是口口相传的经验,而成了各种各样有条有理的规范的时候,这一方面是批量出产海员的开始,同时也是学生们的噩梦了。

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是安稳航行的基础,所以不要觉着在海船上,明明没几个人,还一板一眼的重复命令是电视剧里的情节,那是经过培训以后深入骨子里的制度。

只有这样把相应的东西培训成本能,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下条件反射般应对那些天灾人祸。

张诺看了看自己整理出来的海运计划当中的一些问题,稍稍琢磨了,干脆直接拿起旁边的一张纸写了起来。

他决定在高丽范围内征收海员了。

这一方面是对大唐人口不足、壮男不足的一种补充,毕竟一直从关内抽调迁移人口的话,李世民估计头都会大的。

另一方面这也是有助于帮助高丽原有居民融合到大唐体系当中来,毕竟海员这个职业虽然有点苦,经常出海就是一年半载什么的,但收入确实不错。

而且,这个职业是真正的越老越妖的职业,只要在船上好好干慢慢积累经验,升职几乎是早晚的事,就算没升职,跳槽到其他船上也肯定要涨薪。

这样一来,至少这个职业在平壤道这边就会培养出来不少富裕家庭。

这对于整个平壤道的发展自然是有好处的,只有辖区内的民众富裕了,他们才会产生消费,或者说只有他们手里有余钱了,他们才会产生一些原本没必要的消费。

而这样的消费又会反过来刺激本地市场的进一步繁荣,经济总量就是这么上去的。

第573章 马周的咸鱼老板

与从关内调人或者迁移人口需要跟李世民不同,在平壤道以及辽东道这边选拔部分人进入海员培训这种事,张诺一张小纸条就能搞定。

他只是制定了一个政策,有大唐官话基础就能报名,进来以后不需要学费,一年以后考核通过了直接免除奴隶身份,并且允许直系亲属同时赎买自己的奴隶文书,但是需要花钱。

而且哪怕是在学校学习这一年,也是包吃包住的,不用为了衣食住行这些东西发愁。

最优厚的条件则是从实习期开始就有工资可以拿,只要度过了一年的学习生涯一年的实习期就能转正,到时候就能凭借相关的资格在海船上任职了。

而中途还可以自己凑钱来学校学习其他知识,同样只要学习过后参加考核就能成为轮机长、大副、船长等等。

虽然现在还没有轮机长这个职位,但是将来是绝对会有的。不然的话,难道还得让人当一辈子船员不成。

张诺几乎都能想象得到,这种在这个年代看起来颇有些离经叛道的政策一旦发布,对于整个平壤道的人来说会有多么大的吸引力。

毕竟只要通过选拔,就意味着只要不出大的纰漏,这辈子不用为了工作和钱财发愁了。

不过,张诺十分骄傲的表示,没关系,现在的马周长史会应付好这一切,并帮助本王处理好这些事务的。

五十公里外的平壤城里,马周猛然打了个喷嚏,可他只是胡乱拿袖子在脸上抹了一把,接着就毫不在意的继续处理起公务来,一张两米多大办公桌上,几乎能把人淹没的公文堆放得整整齐齐。

作为一个混子亲王的长史,马周无疑是苦逼的,各种各样的事务几乎连绵不绝的找了过来,可偏偏这位混子亲王还拥有天下一等一的权势,这权势一大嘛,事情就更多了。

然后马周就倒了血霉了,他原本还想着是不是要在张诺手底下多效力几年,一则锻炼下自己,毕竟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如同现在这样一人执掌所有权利的职位了。

另一个也是报答一下张诺的提携之恩,毕竟没有张诺的话,他的未来究竟会怎样谁都不知道。

所以他就想着帮着张诺处理下政务,让他能有时间摸鱼就算是最好的报答了。

可是最近的话,马周觉着自己可能还是把这个想法给灭了比较好,因为他感觉自己掉头发越来越厉害了,再这么下去估计会变成个秃子吧。

而且,随着张诺最近想法越来越多、动静越来越大,马周也有点吃不消了。

目前的平壤道,已经在马周的治理下按照张诺指定的道路开始狂飙突进了,但正是这种狂飙突进,让张诺有了实现更多想法的底气,转过头来又安排下来一条条新的路线。

这些新的路线就如同埋下一颗种子一般,张诺埋了以后,把培养教程往马周那里一丢就不管了,然后马周辛辛苦苦的把种子培育成树苗、小树、大树,然后张诺顺手一刀砍了,接着又给出更多的种子,然后循环往复。

这也是马周感觉越来越吃力的原因,他辛辛苦苦工作以后,手头上的事情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而且这些事务从一开始他熟悉的民生,慢慢衍变到一些原本只有蓝田城才有的产业,可紧接着一些他从未接触过的产业也出现了。

这就让马周有点头疼了啊,不了解的东西谈何管理?

所以,白天马周兢兢业业处理公务,晚上回家以后,他还得拿着张诺丢给他的各种专业书籍自己补课。

不然的话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那些渐渐冒头的完全看不懂的政务了。

不过这样一来的话,也出现了一个好处,那就是马周可以说是大唐第一个逐渐学习政治经济学,通晓各大工业体系并逐步运用到实际当中的大唐官员。

说句非常不谦虚的话,以后的马周或许将成为大唐所有官员学习的榜样。

但是,想要成为未来那种模样的话,这个过程就有点难熬了。

如果马周去找张诺请教,张诺倒也不是不能教,毕竟他虽然没系统学过,但是见识放在那里的,随便举个例子说明一下,马周基本上就明白了。

可关键是马周忙着处理那没有尽头的政务,张诺看似天天摸鱼,可实际上也有自己关注的项目和产业,两者之间要真正平心静气坐下来聊聊天的话,还真的挺难碰到的。

所以,在发现张诺这个辅导学习外挂时常挂机偶尔掉线以后,马周终于明白了,对于这些新知识,就只有一个「肝」字能解决了。

不过好在马周这人脑子不笨,同时毅力不错,不然这会儿就不是掉头发的问题而是自挂东南枝的问题了。

张诺自然也是知道这种情况的,但是他选择性的当做了没看见。

喵的,他自己也是受害者好不好,都被老李那混球当做行政官员培养基地一样割韭菜了,他自己都差点被老李这人别出心裁的弄成随身老爷爷用来培养顶级官员了,那还不往死了折腾啊。

不这样弄都对不起他那一身咸鱼气质!

因此对于把工作丢给马周,自己到处摸鱼这件事,张诺没有半点的不好意思,反而认为理所当然,不然怎么滴?

难道还想让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天天处理政务?

那可就去他娘的吧!

他以前之所以在大唐弄那么些个产业也好,接受秦王爵位也罢,为的可不是青史留名之类的,他纯粹是为了方便自己舒舒服服过日子啊。

可如果弄来的这些东西不但没有让自己过上开心快乐的摸鱼日常,反而让自己天天累死累活工作的话,呵呵,什么狗屁秦王爵位,天下第一王的,老子不要了,谁爱要谁要去。

他张诺稀里糊涂的穿越到了大唐这个年代,没手机没电脑没网络没游戏没麻将已经足够痛苦了,如果有钱有地位了还要死命工作的话,那他这日子就太没盼头了。

第574章 新移民和侯君集的到来

批量制造海船、批量制造火车、铁轨、碎石机、蒸汽机、批量生产各种新式物资、批量养殖牲畜、批量种植土豆、玉米、红薯、水稻……

整个平壤道,在张诺的指导、马周的调配、股东的努力、奴隶的辛苦之下,几乎一天一个变化的在从原本贫瘠的模样转变成一个谁都没见识过的模样。

张诺本着闲着也是闲着的态度,反正不用自己动手,干脆就直接把好些个未来一定会有回报的产业都扔了出去。

反正自己技术入股,有船队在手以后还能承担部分销路,一次投入然后坐等分红的好事凭什么不干。

因此短短几个月的工夫,张诺就在平壤这边多了好多个乱七八糟的产业。

不过,这些都是以后海运事业起来以后才能发力的,目前只是面对平壤城这些内需以及从关内源源不断赶来的商队的话,产能都还没完全开发出来呢。

从海试完回来,已经有半个月时间了,张诺原本以为自己最近这段时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火车的试运营了。

可没想到许博文那边还没弄完,倒是另外一件事稀里糊涂的到了眼把前了——侯君集来了!

侯君集是带着关内移民来的,一路慢慢腾腾的走过来,侯君集此时想死的心都有了,实在是太慢了。

但不得不说侯君集这人虽然缺点一大堆,但只要是交到他手里的事情,他绝对会想尽一切办法给办好。

所以明明被这种慢腾腾的赶路生涯给弄得都快精神崩溃了,可实际上侯君集还是任劳任怨的把人给囫囵个的给带来了。

这些人不是全部带到平壤城来的,这点早就安排好了,路上就安排人带着资料过去接应了,一路走来一路分流,真正跟着侯君集最后走到平壤城的,其实只有最开始的一小半了。

但这么多人过来,总不可能不管不顾吧,所以马周又顶了上去,头发更是一缕一缕的往下掉。

毕竟这是关内的移民,跟高丽本土的奴隶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这些人最差都能成为工人或者语言学校辅导教学的助教,毕竟哪怕不识字,大唐官话还是会说的啊。

有了这些人的补充,不仅整个平壤道更加的稳定、和谐。同时,也是进一步刺激高丽奴隶们的上进心。

毕竟这些大唐移民不管散落在何地,当地官府都会接纳他们,并且按照他们在关内的土地按照最少一比十的比例补偿耕地,更别说还有子女免费入学等一系列其他政策。

这些待遇,简直让那些本土人士羡慕得质壁分离啊,这也让他们脑海当中原本只是幻想的大唐子民的幸福生活格外鲜活了起来。

以前只能靠想象,或者偶尔碰到几家的话,还是大唐过来的中小型贵族或者大家族出身的管理人员,这些人本身底蕴就格外足,所以哪怕生活得很好,在高丽人看来也是正常的,毕竟是贵族嘛。

可这一次来的移民就不同了啊,这些人全都是大唐的普通子民,没背景没底蕴跟他们没亡国之前没什么区别。

可偏偏就是这些人,享受到了大唐官员们之前宣称的那些东西,那些他们以为是大唐用来糊弄他们的东西。

现如今却真正的用在了大唐子民身上。

这就让人难过了啊!

他们的情绪几乎一夜之间就从不敢相信,到羡慕得质壁分离,再到干劲十足,转换的简直是快到飞起。

这是因为他们终于发现,原来那些大唐来的官员、贵族说的那些东西,原来都是真的,原来他们只要两年时间不出错,攒够了赎身的钱,他们就能享受大唐子民的待遇,原来……

整个平壤道许许多多的家庭几乎一夜之间就知道了好多个原来,哪怕这些信息他们之前都知道,但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如今他们才算是真正明白了。

对于张诺来说,他根本不去计较这帮人怎么想的,毕竟之前的平壤道本身就已经稳定了下来。

可当整个平壤道所有人都爆发出了强烈的工作热情以后,张诺也不由得感叹,娘咧,还真是有干劲啊!

不过张诺可没心思感叹其他的了,他首先得应付眼前这个满脸沧桑、表情琢磨不定的中年老哥才行。

侯君集此行是按照李世民的命令带领着众人过来的,那么按照规矩,他就得向张诺缴令,同时听候张诺的吩咐,并且双方还需要对一路上发生的事情进行审核什么的。

可侯君集进来就发现张诺正在一边喝茶一边看看书,然后他行礼,对方嗯一声,他缴令,对方嗯一声,然后挥挥手,就把他打发了。

这让侯君集憋屈得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有没有搞错,他堂堂大将军,国公身份,在大唐虽然朋友没几个,但身份上不管去哪里大家都得客客气气的啊。

难道秦王殿下不应该拉拢一下什么的?

这其实是世家、贵族什么的一贯手法了,哪怕我跟你之间不对付,但是能拉拢的还是拉拢一下,面子上才好看,至于转身出了门以后继续开干,那也是出了门以后的事情。

可为啥这位秦王殿下一点都不按套路来呢,难道就这么讨厌自己?

侯君集此时心里已经百感交集、复杂莫名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倒是张诺偶尔一抬头看到侯君集那样子有点奇怪,直接开口问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