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贪狼星 第261章

作者:三悔人生

而他,则是在想要不要去做一件不该做的事情。

现在已经开始下雪了,冬季作战本就是大忌,更别提小冰河期的冬季气温更低了。

虽然说现在明军的补给都够用,棉衣什么的也不缺,但所有的补给都是从香州府和南州府调到苏伊士地区,再从苏伊士地区运到这里来。

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影响还是很大。

但面对着历史上的八大强盗之一,后来还成为了种花家所谓的老大哥,朱瞻壑有些不甘心,也有些迫不及待。

谈到莫斯克大公国,包括以后的沙皇国、速联(都懂)甚至是最后的大毛,可能绝大多数的汉人认为的还是那个老大哥,是在我们孱弱之时给与我们援助的好人。

但实际上,一切的一切,都不过只是利益而已。

是,当年毛熊是给过我们很多援助,但那一切都是建立在他们和倭国的关系交恶的前提下,需要我们帮忙拖着倭国。

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就是在37年。

37年,是倭国开始残害兔子的第一年,也是在那一年,我们和毛熊签了互不侵犯的约定,毛熊开始援助我们。

但即便是援助,很多核心的东西他们也从来都不教给我们。

后来,41年的时候,毛熊和脚盆签了互不侵犯约定,与此同时,毛熊对我们的援助也停止了。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在毛熊和脚盆的约定签署之后,他们双方还搞了个联合声明,承认了满国的存在,也承认了雄鸡背上的那块地方独立。

除此之外还有雅儿(河蟹)塔约定,库页岛、海参崴之类的,全都是他们扯着那张大熊嘴,从我们身上撕咬下来的!

什么老大哥,什么援助,什么同盟,在朱瞻壑看来都是无稽之谈,实际上归根结底还是利益的一致性,让双方暂时性的走到了一起。

也正是因为知道这些,朱瞻壑对这个所谓的老大哥是半点好感都没有。

甚至,在当年的那八个强盗之中,这个老大哥还是打头的存在!是绝对的主力!

“世子殿下……”

祝三凤的声音响起,朱瞻壑转头望去,只见祝三凤端着一份晚饭走了过来。

见过阿里普之后,朱瞻壑就没有吃过东西,也没有喝过水。

祝三凤端上饭食,朱瞻壑埋头吃着,没有人提问,也没有人回答。

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

作为追随朱瞻壑最久的人之一,祝三凤可能不知道朱瞻壑心里在想些什么,但却能够猜到一些。

她猜不到朱瞻壑内心最深处的想法,但却能够猜到朱瞻壑将来的一些动作。

最少,从这次世子护卫被派出去来说,有些事情就已经注定了。

当年,在倭国,朱瞻壑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杀神,沐家军也成了让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祝三凤知道,这次的朱瞻壑,怕是要复刻那个时候的做法了。

只不过,直到现在她依旧不明白,朱瞻壑内心的标准是什么,因为在她看来,朱瞻壑就好像是神经质一般。

在中南半岛,在德里苏丹,朱瞻壑虽然也是大开杀戒,但杀的都是统治阶层,是官员,是贵族,是未来会影响到大明统治的那些人。

对平民,朱瞻壑却没有怎么动过手,表现之一就是现在的阿三还被吸纳进了明军之中,为大明征战。

但是在那之后的帖木儿帝国,朱瞻壑突然开始筛选着杀人,虽然筛选剩下的那些人也死了,但那都是被送去开挖运河之后的事情。

而现在,朱瞻壑再次下达了当初在倭国的那所谓“光”的命令。

祝三凤完全搞不明白。

“别猜了。”朱瞻壑擦了擦嘴,似乎是猜到了祝三凤的想法。

“有些事情,去做就行了,不用考虑为什么,那也不是你需要去考虑的。”

“是。”祝三凤低下头。

这还是第一次,朱瞻壑在和她说话的时候带上了些许训斥的口吻。

她不知道,有些事情她永远也猜不到,朱瞻壑也不会允许她去探寻。

不只是她,任何人都不行。

“你去告诉钱勇。”放下筷子,朱瞻壑倚靠在椅子背上,双眼微闭。

“明天,给他划三万人,跟着阿里普去锡尔河,我的要求不高,只要能拿下阿斯特拉罕就行了。”

“是!”祝三凤心下一凛,低头应声。

阿斯特拉罕,是前年朱瞻壑就曾经推到过的地方,是金帐汗国曾经的都城,而金帐汗国现如今的都城是在阿斯特拉罕北方的萨莱。

阿斯特拉罕这个地方重要吗?很重要!

拿下阿斯特拉罕,明军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立足点,是向北推进的桥头堡,因为萨莱在伏尔加河的中下游,而阿斯特拉罕则是在伏尔加河汇入里海的入海口处。

但实际上,阿斯特拉罕也不是特别重要。

里海是个内海,在这个时代,顿河-伏尔加河运河还没有开通,里海虽然被叫做海,但实际上就是个巨大的内陆湖。

不连通,明军的船队就不能进入,通过伏尔加河北上进攻萨莱就只是个理论上的可能,实际上就是纯扯淡。

所以,想要阿斯特拉罕发挥作用,还需要拿下另一个地方,让阿斯特拉罕与之互相策应。

第三百八十一章 :朝堂势力的变革

政治这个东西是很敏感的,处在权利中心的人也都是敏感的。

当朱瞻壑今年不回来的消息传开后,大明上下产生了极大地震动。

毫无疑问,朱瞻壑是现在吴王一脉,甚至是整个大明的顶梁柱,现如今的大明,不管是内政还是外交,是生产还是战争,全都有朱瞻壑的影子。

内政方面,先不说陈循等一众大臣是朝廷的中坚力量,就说现如今大明的很多制度都是朱瞻壑提出来的。

考成法、即时候补、摊丁入亩……

外交方面这个就不用说了,现在大明的周围也仅仅只剩下了瓦剌、东察合台汗国和朝鲜,其他的要么被朱瞻壑给打了下来,要么就是像琉球王国这样的岛国。

生产方面,新粮已经成了大明的中流砥柱,稻麦的种植面积虽然仍旧很大,但相较之前的占比来说,现如今的稻麦顶多只占大明粮食种植的三成左右。

主体是玉米,大概有个四成,剩下的就是大豆、土豆和红薯之类的。

这主要是朱瞻壑曾经明令禁止大明各地在收税时收取土豆、红薯这种粮食,不然的话粮食的种植格局怕是要崩盘。

现如今的大明,已经初步形成了还算是良性循环的种植格局:主体是相对高产又不过度损耗土地的玉米,土豆、红薯这种高产量作物只为果腹,稻麦这种被酒赋予了经济价值的作物仍旧占据三成江山。

至于最后的战争……

这个就不用说了,朱瞻壑现在还在打呢。

只是,朱瞻壑往年不会来也就罢了,但是今年……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不靠谱的风言风语就很快的传开了,并且越传越离谱。

最开始有人说朱瞻壑西征战事失利,现在脱不开身,所以才回不来,这种说法还算是比较靠谱,离谱的就比较离谱了。

有说朱瞻壑死在欧洲的,还有说什么染上了瘟疫等等各种说法。

不只是大明的官员和百姓,就连瓦剌和东察合台汗国也对此犯了嘀咕。

尤其是东察合台汗国,歪思现在还在奇怪没有收到阿里普的情报……

皇宫,仁寿宫。

如今的仁寿宫和往日里有些不太一样,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们好像很是匆忙,而且还是在类似于打点行李的那种。

“不要被外面的风言风语影响了,做好你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吴王妃一边指挥着宫女,一边对着身后的胡善淑说教着。

“作为吴王世子妃,你要做的不是去听外面的那些话,瞻壑的后院才是你真正需要看好的地方,除非以后你还能更进一步,不然的话那就不是你需要担心的。”

“这是最基本的,如果我和殿下不在,瞻壑又征战在外,那你就是当家做主的人,整个吴王一脉都在你的手里,你首先就得学会镇定。”

“最后……”

说着,吴王妃转过身来,双眼微眯,看着自己的儿媳妇。

任谁,都能从现在的吴王妃身上感受到一丝危险的气息。

“毕竟是血脉至亲,你要帮你那个二姐,我不反对,但是你作为吴王世子妃,你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人能帮,什么人不能帮,帮又得帮到什么程度。”

“善淑明白。”胡善淑微微低头。

这次,其实是吴王妃在警告她了。

现如今的吴王一脉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南下去应天府,这是去年交易中的一项。

当然了,离开也不是现在就离开,如今只是在做准备而已,而且离不离开的也还不一定。

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明年宣德皇帝的御驾亲征。

只是,胡善淑到底还是不放心自己的那个二姐,如今已经被废的胡善祥生活其实还算好,但那都是因为吴王一脉的因素。

谁都知道废后胡善祥是现如今吴王世子妃的亲姐姐,所以也不敢太过分,但若是吴王一脉南下应天之后……

那就说不准了。

所以,胡善淑就想要带着自己的二姐走,这其实无伤大雅,不会影响朝廷的局势,因为在如今这种新皇后已经确定、甚至是太子都要确定的情况下,没有人在意胡善祥。

但是!

正如吴王妃所说的,有些事情能做,有些事情不能做,有些事情该做,有些事情不该做。

能和该,两个字在这里看似是同义,但实际上相差甚远。

况且,最重要的不是这件事,而是胡善淑的心态。

嫁到了吴王府,成为了吴王世子妃,她的未来就多了一重身份,但在胡家三女、废后妹妹和吴王世子妃等身份中,排在第一位的自然应该是吴王世子妃。

吴王一脉的大门,尤其是现如今的吴王一脉,是天底下几乎所有女人挤破头都想来的,一个妾室的位置都能让她们激动,更遑论世子妃这种正室了。

如果做不好……

想到这里,胡善淑无声地叹了口气。

看起来很难是吧?但她并不觉得,实际上这一切的一切看起来很难,但什么事情都得比,不比就没有差别。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把自己代入到自己丈夫和公公那边……

胡善淑都不敢想。

简简单单的一个南下应天府,看起来好像什么都不用做,但实际上朱高煦为此已经做了长达大半年的铺垫。

甚至远远不止于此。

从最开始分封先皇洪熙皇帝的庶子,再到朱瞻墉去应天、朱瞻墡去广西,最后是现在的吴王一脉南下应天,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都是满满的算计。

吴王一脉主事,那先皇洪熙皇帝一脉就必然要被清扫,因为皇太后张氏的缘故,庶子最先被清走,然后再借着当今皇帝之子……

这么说吧,朱瞻基这个皇帝、朱瞻墉和朱瞻墡这两个先皇嫡子,以及那些先皇庶子,但凡是还有一个在京,吴王一脉都不会离开。

一个御驾亲征,难道真就像是表面上说的那么轻松,那么简单吗?

并不是。

这里面,是利益的纠缠,是派系的交锋,也是最后结果的争夺。

吏部。

看着面前的圣旨,蹇义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几年了?从太宗皇帝进入应天府开始算起,到今年已经有二十五年了。

二十五年了,他蹇义自永乐元年起担任吏部左侍郎,六月升任吏部尚书,到现在他已经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坐了整整二十五年了。

如今,也是时候了。

第三百八十二章 :黑色十二月

礼部侍郎蹇义上书致仕,请求辞官还乡一事很快就引起了朝野的震动,但最让人震惊的还不是这件事。

在辞官之前,蹇义完成了他在吏部尚书这个职位上的最后一部分工作:完成了三个位置,共计五位官员的任免。

第一位,叶恩。

叶恩这个人没啥特殊的,无论是出身还是履历都很正常,如果非要说不正常,可能也只能是那个公羊学子的身份。

不过,在这次的官员任免中叶恩还是很特殊的,因为他是唯一一个没有顶替任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