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系学霸 第489章

作者:不吃小南瓜

袁海涛、孙磊、王志国等人都坐在边侧,他们关注的点也不同。

孙磊左右看了看问道,“这个都是赵院士自己设计的吧?我们什么时候对这个进行计算、论证了?”

王志国咧嘴道,“我根本就不知道,我们都完成了涡轮叶片、增压叶片的改进……”

袁海涛道,“这都是赵院士做的,你们当然不知道,其他人,他也用不上。赵院士可是最顶级的数学家,这方面还用问别人吗?”

“也对。”

“不过,叶片设计也不仅仅是数学吧……”

几人正谈论着的时候,赵奕说起了最新设计,也就是压气机稳定性解决方案,他翻开了设计文件,感觉有些口干舌燥,旋即看向了这边,说道,“孙磊,你负责这一块内容,你来讲解一下吧。”

“我?”

孙磊指着自己有些惊讶。

“当然了,你负责这一块内容。”赵奕很认真的说道,“就说说放气活门。”

“好。”

孙磊站了起来左右看看,还是显得有些紧张,他走到了赵奕这边,拿过文件就开始讲解,“我们针对稳定性,做了全新的放气活门设计,完全改变了原来简易的活塞设计,而是采用多孔道放压的方法。”

“发动机身的孔道内口对应压气机各级,每一个孔道外口对应最终排气口……”

“我们把最后的排气口设计在喷气口外围,同时改变了压气机的外层形态……”

孙磊最开始还有些紧张,还说错了两次内容,后来似乎是找到了状态,连续的说了起来,一说就是十几分钟,从孔道活塞设计,一直到压气机外层设计,还包括第二风道,等于改变了发动机内外层的形状。

这个设计非常的新颖,核心就在于孔道活塞以及压气机包裹燃烧室的外层形态,孙磊只是简单的画出来,就让会议室里好几个人眼前一亮,包括张刚川都惊叹,“别出心裁啊!”

“这个设计,想到都不容易!”

“是赵院士吗?”

等孙磊都介绍完以后,张刚川忍不住问了一句,赵奕摇头道,“最开始是周庆提出来的。”

“谁是周庆?”

“不知道啊?”

别说是其他人了,就连张刚川都不认识周庆,周庆只是维护样机的小工程师,可以说是研发组的技术蓝领,想被记住名字可不容易。

周庆被提到名字顿时有些激动,他高高的举起了手,“我!我!”

其他人都看了过去。

这一刻,周庆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会议室所有的领导以及精英研发人员,全都把目光对准了他,他甚至清了下嗓子,想着应该说点什么。

刘建昆则是感兴趣的问道,“这个设计很有创新力,还有其他的吗?”

所有人的关注点顿时转到下一技术问题。

周庆把话憋了回去。

其实说新设计、改进到这里差不多了,已经足够所有人惊讶,就连张刚川也说不出什么,觉得有这些再加上K03B的性能,确定足以申请设计定型,设计上可以说和昆仑发动机,已经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不确定的只是,设计、改进是否正确,后续到了验收设计的阶段,肯定要经过详细的论证。

但是审查组来的人都没想到的是,昆仑二组的报告只是说了主要改动,还有一些附带的改动还没说完,接下来赵奕让袁海涛、李荣茂,分别就燃烧室分区片设计、压气机孔道活塞以及叶片新型材料进行阐述,随后他自己又说起了主轴前段扇叶和风扇部分的改动。

主轴前段扇叶和风扇部分是一体的,但不在‘设计验收’范围内,没有瞄定的飞机型号,也就是确定发动机需求,前段扇叶和风扇都很不确定,涡轮风扇发动机来说,不同的前段扇叶和风扇,带动同样的主核心部件,完全可以放在两种用途上。

比如,前段扇叶和风扇设计的非常大,就会产生很大的阻力,大大降低发动机推重比的同时,却能够大大降低油耗,可以用在民航客机上。

反之。

战机对涡扇发动机的需求是前段扇叶和风扇越小越好,越小就代表自身的阻力小,第二风道、第三风道最好是用不上,就能产生巨大的推力,支持战机超音速甚至以几倍的音速飞行。

区别就在这里。

赵奕还是对前段扇叶和风扇的改动进行了改动,他主要是调节了一下扇叶形态以及偏转角度,大风扇后方还加了个更细的小风扇,后面的前段扇叶也相应少了两片,“这个搭配的设计能够产生更大向前的拉力,而不会增加重量,因为前段扇叶对材料的要求小,我和材料组的人讨论过,改用一些新型的材料还可能减轻重量。”

性能提升是关键。

不管发动机用在什么飞机上,能直接提升性能的设计,肯定是都可以使用的。

赵奕说的风扇改进问题,倒是没引起多大反应,因为审查组的人,惊讶已经足够多了。

“结束了?”

“没有了?”

刘泽成有些木讷的反应过来,他大概是会议室里最难受的一个,因为只有他对航空发动机了解很少,有些地方听着就像是听天书,但也知道二组的设计给所有人带来的震惊。

他清楚一点--

赵奕带领二组给昆仑发动机做了巨大的改动,甚至说是完完全全从里到外的改动,包括最核心的涡轮组、燃烧室、压气机,还包括两层发动机外皮、前段的风扇等等,想在发动机上找个没改动的地方都不容易。

所以,根本不用担心设计改动少的问题,反倒是设计比较多,制造样机会比较麻烦。

这个刘泽成还是知道的。

如果想对的改动比较少,有制造昆仑发动机的经验,有些部件就可以直接使用,都是全新的设计,想制造出来难度就高许多倍。

“怪不得赵院士最开始问精工技术,原来如此啊!”刘泽成完全理解了。

这时,张刚川是最尴尬的。

当听昆仑二组的设计介绍时,他还听的津津有味,还对一些设计送上赞叹,可现在他却意识到一个问题,昆仑二组只用了很短的时间,甚至都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所有的设计工作,还直接进入到申请制造样机的步骤,进度岂不是快赶上昆仑一组了?

另外,二组的设计也非常的高端。

如果在后续的设计验收时,他们的设计都通过了,再制造出相应的样机……

“我们一组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张刚川忽然有些迷茫了,他心里产生了‘丢工作’的危机,甚至不由得想着,“要不……和昆仑二组合并,一起研发二组的设计?”

“不行!”

他马上摇头。

昆仑发动机组坚持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有了样机,与故障做斗争的进度也很喜人,直接就放弃实在是接受不了。

“也许二组的样机设计出来,比昆仑故障更多!”这么一想,他的心情才平复下来。

第四百四十八章 考研,咱们一起奋斗!

无论什么样的设计,最初制造的样机,故障都是不可避免的,设计做的再好也只是理论,从理论到实际影响的因素很多。

涡轮风扇发动机来说,各个部件的性能搭配,控制系统,再包括发动机的稳定性,等等,每个都会碰到问题,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影响故障出现的因素,可不仅仅是设计问题,制造技术以及制造出的产品和设计的差距,比设计本身的问题还要大。

当制作出样机以后,就进入到下一步,不断修复故障的过程。

这就像是软件程序设计。

首先是写出一大堆的代码,调试运行就会出现一大堆的bug,需要修复很多的bug才能正式运行起来,运行也不一定得到理想的结果,还需要不断的修复再修复,即便是投放到市场上,也需要不断的更新修复问题。

现在昆仑发动机也只刚度过运行的阶段,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问题,昆仑发动机组就在不断修复问题,而每一个问题要解决都很复杂。

昆仑二组才刚进入到验收设计的阶段,后续制造出样机也肯定要修复故障。

“故障,肯定不会少!”

张刚川想着。

他倒不是产生了幸灾乐祸的心态,而是实事求是的去做判断,但‘故障多’的判断,确实让他心情平复了不少,直白来说,昆仑二组的建立让昆仑发动机组很尴尬,尤其昆仑二组还做出了成绩。

赵奕说的几个新技术、新设计都让人眼前一亮,整体设计对于昆仑发动机的改动也非常多,可以说是从里到外,除了主轴没有变动,其他都进行了改变,因为压气机外层的设计,就连外形都有变化。

这样制造出来的样机,哪里还有昆仑发动机的影子?

那完全就是一台全新的涡扇发动机。

最重要的是,昆仑二组研发的时间非常短暂,前后加在一起还不够昆仑发动机的零头,如此高效率做出的设计,若是样机还没有太大问题,昆仑发动机组连续几年的工作,真就成了个笑话,他们甚至都可以提前解散了。

这就是张刚川郁闷的地方。

虽然昆仑发动机不是他一个人领导设计出来的,他只是后期做了几年的负责人,但全程参与昆仑发动机的设计,国内谈到昆仑发动机就知道他,自己带领团队做的工作成了笑话,还让人感到很郁闷啊。

另外,几年、十几年、二十多年的努力,结果被其他组几个月完全超越……

张刚川想想都产生一股提前退休的冲动!

还干什么呢?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就该退休了啊!

……

会议室的报告结束了。

赵奕和昆仑二组的其他人,只是对新的设计、修正做了简单介绍,但已经足够让审查组的人知道,二组有了好多设计,对昆仑发动机内外进行了大量修正,他们的设计不同于昆仑发动机,完全是全新的设计。

这就够了。

审查组也不可能真正变为验收组,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精英专家,也没办法决定二组瞄定的战机,必须要回去好好做研究。

首先,还是要确定设计问题。

虽然赵奕和二组的其他人对新设计、修正进行了讲解,但也只是简单的讲一下,差不多等于是直接说结论,而对设计进行验收必须要理解,确定设计是正确的,才能完成验收却做制造样机的论证,因为样机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决定制造的,最需要考虑的就是成本问题。

样机,都是钱堆出来的。

昆仑发动机的第一台样机,制造费用最低也超过三亿人民币,最主要的费用就是在制造端,因为都是全新的设计,零部件不是大批量生产,制造端要准备新的模具,一些需求技术高的部件,则还要讨论具体怎么知道的问题,费用自然是非常的高昂,消耗的时间长也很长。

后来再制造第二台、第三年,相对费用稍稍低一些,也在两亿人民币左右,除非是确定进行批量生产,否则制造费用会一直很高。

昆仑二组的设计制造成本更高了,首先材料上就是巨额费用,K03B含铼量超过百分之六,相对应制造出来的涡轮叶片也昂贵,因为涉及到更高的温度、压力,对应也需要更好的材料,发动机在材料上就比昆仑发动机贵三倍以上。

另外,二组的设计需要更高的技术,有些部件设计更复杂,生产出来难度更高,消耗的费用也会更高。

在二组简单的介绍了设计后,好多了解的人心里就有估计,以二组的设计制造出样机,第一台费用也许会达到五亿人民以上。

这只是第一台。

如果考虑到后续调试问题,肯定会制造第二台、第三台,一切顺利最少也要烧掉十亿以上。

这还是保守估计。

所以对设计进行严格验收的步骤少不了,航空集团、科技处都必须要确定设计是正确,之后他们也必须进行大量的评估。

比如,论证发动机整体重量。

性能。

制造技术需求。

等等。

这些就不只是二组的设计了,还需要考虑合作工厂的技术,并且需要航空材料部门配合,因为很多发动机的材料不一定能达标,而二组的设计中,对各部件详细材料的论述并不多。

在出一份确定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后,航空集团才能确定拨款制造样机。

所以接下来忙碌的是航空集团,他们要找一大堆的专家、技术人员,分别对二组的各部分设计进行详细的论证、研究。

二组也需要派人过去。

刘建昆和赵奕说明了情况,赵奕想了下干脆就让孙磊、王志国、袁海涛、李荣茂等人过去了,他们几个了解一些设计、技术问题。

有些设计的原理只有赵奕才清楚,但他可没心思跑到航空集团基地,去给一堆验收人员做解释,他们看得懂就去论证、研究,看不懂……

如果厚脸皮过来问,自己也肯定会解答。

“就这样吧!”

赵奕决定下来。

他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航空集团、科技处对设计的验收,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再加上商量瞄定战机,还要和其他部-门协同,内部肯定要经过一系列的讨论,都需要很长时间的,他可不想浪费太长时间。

等审查组的人离开以后,因为设计验收需要时间,二组的其他人也准备‘出差’,赵奕倒是清闲下来,他不需要继续呆在实验室,干脆就回到了校园生活,轻松的享受上几天。

大四了!

虽然赵奕感觉一切没什么变化,实际上,确实完全不一样了。

宿舍里的几个人中,孟铮从来神龙见首不见尾,也不知道具体忙些什么,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自习室或图书馆,他的成绩好也是有道理的。

范雷比孟铮还要忙。

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阎学林对他非常器重,承诺等他毕业就正式签订工作合同,器重的同时也肯定会给他很多的工作。

比如,医学科学中心的问题。

医学科学中心动工快半年了,房屋的建造有专门的人来负责,但一些有关实验室架构,预留设备空间等问题,都是需要提前考虑的,范雷就作为生物医学研究所的代表,不断和建造方以及其他部门进行沟通。

这其实有点像是装修,因为相应的要求比较高,就需要自己不断的跑、不断的盯着,再加上学习生活、毕业压力,范雷有多忙可想而知。

赵奕想见着他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