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之路2010 第250章

作者:万里不独行

张雷爽朗地笑了一下,林一刚才拿他自己的话来说道,多少也有些吹捧的意思。

这些理论上的东西当然不能说是完全假大空,但是作为投资决策依据来说还太虚了,身为一个投资人他看得是更加实在的。

“说实话林一,高岭资本不是纯粹的风投公司,我们通常是不在你们现在所处的这个阶段出手的。”

“虽然在年初的补贴大战里面你赢到了最大的市场份额,但本质上来说你的商业模式跟嘟嘟和快嘟没什么差别,加上Uber的出现,你的护城河实际上是很浅的。”

“林一,我投资打车行业或者投资你,都不是一个问题,但你要给我一个信服的理由。”

他这个话已经算是客气了,护城河这个概念指的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优势,万里出行现在还很难谈得上有。

高岭资本跟沈巨佬的红山,以及其他的风投机构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它就压根儿不是一家风投公司。

张雷创办的这家公司后来被称为亚洲最大的私募基金,换句话说大家把他视作是PE,而不是VC。

一个显著的特征是,高岭资本管理的资金规模非常庞大,超过1000亿美元。

基金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因为金额越大管理难度和成本越高,有可能会拉低整体收益率。

知名的风投机构即便募集能力不成问题,也不会这么干,因为如果只从事早期投资的话根本花不了这么多钱。

所以张雷并未把自己局限在一级市场,实际上他在二级市场也有很大的布局,高岭后来操刀的大项目比如格力、百丽,都是几百几千亿的上市公司。

不过一个好消息是,他真的很有钱。

所以刘简妮说,如果张雷肯掏钱的话这一轮的融资金额不成问题,考虑到他一贯的大方很有可能还会超出预期。

第454章 史上最快独角兽

“张总,诚如你所言,万里出行的商业模式跟嘟嘟和快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始终掌握着这个行业的主动性。”

“我认为这已经足够证明,我们的团队也好、经营策略都比另外两家具有足够的优越性。”

“这样说虽然有自卖自夸的嫌疑,但是你应该能理解,我们已经占有的行业地位只会越来越稳固,几乎是立在不败之地的。”

张雷笑容不减地说道:“你这番话,恐怕嘟嘟和快嘟都不会认同的,其实他们之前也都有找过我。”

“这次我之所以愿意见你,除了简妮的引荐以及想要结识你这位引人注目的年轻创业者之外,我也很期待你能够给我带给我什么新鲜的想法。”

“林一,我对打车行业的观察持续了很长时间。”

“你可能听过当年我投狗厂的故事,我那位江大社会学系的师弟来找我的时候只打算要7500万美元,但是我塞给了他3亿美元。”

“我给他这么多当然是想多要狗厂的股份,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认为他需要这么多钱,来构建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先优势。”

“但是在打车行业,我没有发现像物流基础设施那样不可替代的关键性因素,能够通过大笔投入牢牢锁定行业地位,杜绝其他竞争者的。”

张雷当然是很精于算账的,有时候比企业家本人算得还清楚,他的意思大概是“钱老子花得起,但要花得有价值”。

鉴于高岭资本这笔钱对于万里出行的重大意义,林一也没办法再藏着掖着有所保留了。

“张总,现在的行业格局很清楚,之所以会有万里、嘟嘟跟快嘟三家并立的局面,跟BAT互相别苗头是直接相关的。”

“但是经历过年初的补贴大战之后,三家都已经意识到,继续这样的争斗是收效甚微乃至毫无意义的。”

“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也很清楚,行业会面临新一轮的整合是势在必行,Uber入华只会加速这个过程。”

“实际上Uber的卡兰尼克曾经来找过我们想要控股万里出行,被我们拒绝了,这可以视作是某种信号。”

“张总,你很清楚蛇吞象只是个寓言故事,在真正的商业世界里以大吞小才是兵家正道,所以我刚才说万里出行已经卡住了行业位置。”

张雷看着他像是认可地点了点头,不过还是没有松口:“林一,按照高岭资本的投资策略,我并着急于掺和进这场乱局之后,完全可以等你们分出胜负之后再出手。”

“我这么说希望你不要介意,那就是对我来说,无论是你赢了,还是嘟嘟,或者快嘟,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差别。”

林一这次考虑了一下,才接着说道:“张总,我当然清楚以高岭资本的本钱,随时都可以入这个局。”

“你说做时间的朋友,我想关键在于时机。”

“在补贴大战之前,打车行业当然还是个非常早期型的创业市场,不是高岭资本的目标区间。”

“但是在此之后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了,这是我们本次敢于拿出这个融资方案的底气。”

“我想说的是,现在已经到了高岭可以出手的时机,如果仅仅因为情况不明朗就继续观望,我想是会错失很多收益的。”

“我可以说得更加清楚一点,张总,无论你认不认同我刚才说的万里出行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但至少高岭资本是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的。”

“既然这样,越早赚得越多,对吗?”

张雷露出了欣赏的表情,作为投资人他非常喜欢林一刚才的这句话,高岭资本是立于不败之地的。

这可能是一句判断,也有可能是一个承诺。

天下有稳赚不赔的生意吗?

谈不上,但是张雷确实有这个自信,无论在这个行业里面最后是不是林一在话事,谁都不能无视他的利益。

张雷是2005年回国创立高岭资本的,今年是2014年,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天翻地覆今非昔比。

他再次伸出了手:“恭喜你,林一。”

林一再次握手并回答:“恭喜我们。”

……

虽然在张雷身上花了很多心血跟口舌,但是一旦答应下来之后,立马就验证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高岭资本真的很慷慨,出手就是5亿美元。

林一没拒绝,也没资格拒绝,好在双方在估值上也没有太大分歧,这笔钱算是敲定了。

拿到这个好消息之后,林一第一时间没有拿回公司去分享,而是找到了自己的上一任金主爸爸熊厂。

现在就称呼“上一任”似乎有点过于着急了,总之李罗宾对此也表示了欢迎,这代表着万里出行的事业又往前迈了一大步。

当然,熊厂在这一轮里面也会作为跟投出一笔钱,但是在高岭资本拿了大头的情况下,股权略有稀释是避免不了的。

有这两笔钱打底,剩下的事情就非常简单了。

刘简妮找到之前他们在美国见过聊过的几家意向机构,万里出行的本轮融资已经有大牌私募领投。

这对于其他人来说是个利好消息,以至于他们的热情更加高涨,报出的额度都超出了万里出行的实际需要,林一他们考虑之后做了分配。

框架定了下来,流程性的事务也没有那么快,毕竟是这么大金额的一笔融资,不过在林一的要求以及刘简妮负责的协调下,他们还是赶在8月底搞定了。

钱到账之后,万里出行正式宣布:

“本公司已完成总金额为8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后估值已达到40亿美元,领投方为著名投资机构高岭资本,熊厂等机构跟投。

本公司感谢所有投资者一直以来的关心与支持,并将继续改善产品与服务,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回报股东信任……”

有句话叫作“字儿越少,事儿越大”,这则公告就有那种味道。

消息发布的时候,万里出行这次没有主动联系任何一家媒体进行宣传,但几乎在第一时间就立刻在行业内传遍了。

融资8亿!

估值40亿!

继今年6月份Uber以170亿美元的天价估值拿到12亿美元新一轮融资,成为今年最高的一笔之后,短短两个月内,打车行业再次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万里出行本轮融资也创造了国内创业和风投领域的诸多第一,而林一最喜欢的第一是这样的:

《成立时间一年不到,史上最快独角兽诞生,鹏程万里名副其实!》

第455章 纷至沓来

这个新闻标题确实不太准确。

鹏程万里这家公司作为工商主体的注册时间是在2013年7月,距离林一他们拿到这8亿美元的融资已经超过一年了。

文章里面说的不到一年,是从9月初万里出行APP第一个版本上线开始计算,那确实还差几天。

这么写当然是为了突出万里出行这家新晋独角兽的发展之快、势头之猛,反正林一是没有打算因为这点“报道偏差”而要求他们改正的。

四舍五入一下,也差不多嘛。

总之“史上最快独角兽”这个头衔,林一还是可以欣然笑纳的。

要知道在此之前互联网创业的理想愿景被描述为“三年独角兽,五年纳斯达克”。

无论怎么算,这他妈才一年!

虽然Uber的估值还是万里出行的好几倍,但除了它是高贵的美国公司、规模上的显著优势之外,从时间上来说Uber是2010年成立的。

那时候林一才刚刚回到这个世界,还是个寒窗苦读的高中生。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评价,万里出行达到40亿美元的估值,都是一个空前的辉煌成就。

公司里面最近弥漫着一股极度乐观的情绪,因为这是一个好消息,所以林一和刘简妮他们也没有采取严格的信息封锁措施。

在正式公布之前,公司里中层以上干部以及少部分消息灵通的基层员工都已经传遍了。

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有资格拿公司期权的,公司的估值上升直接意味着他们的身家暴涨。

刘简妮甚至收到风声,已经有人在向她的部门打听万里出行的上市计划。

这可能是作为打工人的码农终极梦想,每次有一家大规模的互联网公司IPO,就会批发出去一大堆财富自由的机会。

在对资本市场没什么概念的外行人看好,光从估值上判断40亿美元的独角兽似乎有资格上市了。

万里出行离IPO当然还差得远。

林一他们敏感地发现了这股风潮,如果是补贴大战之后万里出行占据了行业第一的位置增加了员工的自信,那这次可以称得上是盲目了。

所以他在这一次的公司内部信中,除了例行感谢了全体员工的辛苦付出之外,还特意强调:

“尽管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万里出行仍然是一家处在创业阶段的新公司,我们仍然对市场保持敬畏。

如果存在一个名为成功的终点,那我们和它之间至少相隔着崇山峻岭和坎坷征途,全公司上下务须保持艰苦奋斗的创业作风,做好打大仗、打恶仗的心理准备……”

配合李莫言主持的内部整顿,万里出行再次采取了比较大规模的团队管理措施。

公司的人员膨胀太快,一定会有才干不足或者德不配位的人混了进来,补贴大战之后林一已经要求师姐采取行动。

之前的几个月里面,万里出行本身就淘汰了一批不称职的员工,不过并未造成业务上的动摇或者外界的担忧,因为他们招聘了更多人手进行替换和补充。

这些当然不是无用功,一套组合拳下来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提升的,而公司的管理效率和执行力也有所改善。

不过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林一在内部信里面提到的“打大仗、打恶仗”反而被外界解读为准备对同行发难。

正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刚刚拿了远超同行的8亿美元融资,此时不大举进犯更待何时?

对此林一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解释说:“我们当然有一系列的推广计划,特别是针对于本月刚刚推出的专车业务,这个产品的目的是为有经济能力和更高要求的客服提供差异化的精致服务。”

“对于公司原有的出租车业务我们也会持续投入,最近我们已经在京申羊鹏四大一线城市分别建设了一座司机之家,服务于所有的网约车司机,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我们还会不时地针对乘客推出红包奖励或者免单优惠这样的活动,用于答谢用户的支持。”

“但确实,我们并未打算像今年年初那样再次采取大规模补贴政策,我们认为这种措施是不可持续的,不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我们跟同行之间的竞争不应该采取这种方式……”

林一这番表态让那些等着薅第二次羊毛的乘客倒是非常失望。

这种愿望倒也是人之常情,如果林一能够私下和他们交流的话,可能会告诉他们用不着失望太快。

林一这段时间接受的采访非常多,可以说是纷至沓来,又是万里出行和他本人的一个新的宣传季。

其中不乏一些听起来逼格很高的所谓名流商业杂志,就是专门排榜单搞评选的那种,比如《福布斯》和《财富》。

《福布斯》号称愿意把他评选为今年的“30岁以下行业精英”头名,不过林一对这个头衔兴趣不大。

别把这些外国杂志的逼格想得太高,他们排各种乱七八糟的榜单不过是为了创收而已。

找几个知名度高的、有公信力的配合炒一炒,有了商业价值之后剩下的位置就可以由那些心急出名的年轻人们自己主动来“报名”了。

这玩意儿基本是明码标价的。

虽说是个样子货,不过也有人认为,能拿出这样的闲钱来炒作自己的,只要不是纯粹的江湖骗子,多少也是实力的一种证明。

总之呢,这是一门生意。

林一当然不是交钱上榜的那种,凭着万里出行目前在行业内的实绩,他是可以拿来给榜单的公信力背书的。

为了让这个机会显得更加有吸引力,对方还主动提出要给他做一个长篇人物专访,翻译一下就是:

可以帮他写软文。

林一虽然在投资人那边可以面不改色地吹牛逼,但是也不打算在媒体上再给自己渲染一套天才人设。

当然,如果他想的话别说是什么“六岁会编程”,就算是想搞一个邪魅狂狷的霸道总裁人设也不是没可能。

幸好,林一对此兴趣不大。

去年的这个时候,他还想方设法地给自己炒炒知名度,但是万里出行到了目前这个阶段,反而倒不太热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