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襄王 第505章

作者:飞花逐叶

  几名稳婆飞快忙碌着,其中一人抱着孩子,弯腰凑到了宝钗近前。

  “恭喜王妃……诞下皇孙!”

  看了一眼皱巴巴,脏兮兮的孩子,宝钗露出了一缕微笑,然后便慢慢闭上了眼睛。

  她实在是太累了!

  而在此时,外面等候的几名女官进入殿内,确认皇孙情况同时向外传达。

  得知母子平安,参与此事的太医内侍和侍女们,上下近百号人都松了口气。

  在高度紧张之后,所有人都格外欣喜,只因王妃诞下皇孙定会重赏所有人。

  程英得知了消息,立刻就乘快马往宫里赶去,他最快回去报喜。

  如今暑气已过,帝后二人已经回宫,但太子仍在监国理政,只是军政大权仍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乾清宫内,帝后二人并坐榻上,虽是久经风雨的夫妻,此时也不如平常那般淡定。

  这便是爱之深,则忧之切……

  “老十三这个混账,这个时候就该待在王府,出去乱跑算怎么回事?”杨清音最终没忍住,把千里之外的儿子骂了一顿。

  “他也有要紧事嘛!”朱咸铭稍微解释了一句。

  杨清音不由转过头去,冷笑之后说道:“你俩不愧是父子,当真是一个德行!”

  “除了笙儿……当年他们哥仨出生,你可都在外面办大事!”

  “也幸亏我命大,不但躲过了暗算,还把孩子生下了!”

  听到这些话,朱咸铭此刻非常尴尬,皇后当年确实为他承受了许多。

  “这些旧事,提他作甚!”

  杨清音叹道:“想来是我老了,当年孝献皇后在时,也时常回忆旧事……”

  她提到的孝献皇后,最开始是世祖朱审焯的王妃,后来跟着入京被册立为皇后,其人一生也是波澜壮阔。

  伸手握住妻子的手,朱咸铭肃声道:“什么老了?别胡思乱想,你我还要做几十年的夫妻!”

  杨清音笑了笑,说道:“日后进了皇陵,能做成百上千年的夫妻!”

  这话朱咸铭很不爱听,于是他神色难看起来,可终究是没有发作。

  正在此时,程英飞快进了大殿,靠近皇帝时来了一手“滑跪”,最终稳稳跪在了皇帝三步之内。

  “启禀陛下,娘娘……襄王妃母子平安!”

  “恭贺陛下娘娘,喜得皇孙!”程英叩头说道。

  听到这一消息,帝后二人方才舒展心情,脸上露出了喜悦之色。

  “好……好……”

  “襄王妃诞下皇孙,该当重赏!”

  如何赏赐,尚宫局早已以拟还章程,接下来只需她们去完成。

  高兴之后,杨清音问道:“小孙儿起名之时,你可考虑好了?”

  这件事朱咸铭一直在考虑,拟出几个字后一直纠结,而眼下已到最终决定之时。

  “拿笔来!”

  “是!”

  待程英取来纸笔,朱咸铭便边写边说道:“桢者,刚木也……”

  “但愿这小皇孙,能如其父一般,成为国之栋梁!”

  说完这话,朱咸铭已放下笔,御案纸笺上已写好小皇孙的大名。

  看着遒劲有力的三个大字,杨清音徐徐念道:“朱慕桢……”

  “慕桢……桢儿……好名字!”

第583章 福兮祸之所依

  杨清音才夸了好名字,紧接着就说道:“太祖第六子楚王,就名一个‘桢’字,皇孙此名……”

  朱咸铭当即答道:“帝王之名才需避讳,一个绝嗣国除的楚王,难不成还想霸占‘桢’字?”

  皇帝给出的理由很充分,杨清音也无话可说,于是答道:“你意已决,那就如此安排吧!”

  帝后二人议定,这件事就算定了,全程朱景洪夫妻没有参与。

  接下来的事就简单了,帝后二人遣使前往襄王府,带了些基本赏赐前往慰问。

  至于正式的封赏,还得等宝钗恢复几日,至少能下地走路时再进行。

  且说襄王府这边,宫里的人赶到时宝钗已经醒来,其神色间仍带有疲惫。

  听着宫里女官的道贺,宝钗的目光一直落在孩子身上,此时婴儿已打理过稍微好看了些。

  “朱慕桢……”宝钗低声念着孩子名字。

  在这世上,又多了一个让她牵肠挂肚的人。

  “也不知你那父亲……如今在做什么!”

  一边抚育儿子,一边牵挂丈夫,一边还得应付宫里的人,此时离她生下孩子不到一个时辰。

  她这王妃的位置,绝对不比朱景洪轻松。

  一转眼三天时间过去,宝钗已经大致恢复正常,太子妃元春先一步到府探视。

  作为姨表姐妹和嫂子,元春与宝钗的关系很近,至少表面上来看是如此。

  此时,这姐妹二人坐在襄王府后园,相互之间聊着过往的一些事。

  财富,地位,权力,名望……

  普通人一生孜孜以求的东西,于这姐妹而言已可等闲视之,少时的美好回忆是她们难得珍视的东西。

  但反过来说,越缺什么才越重视什么。

  “还是那句话,有什么需要的……就尽管开口!”

  “你我说是两家,但他们俩是兄弟,咱们俩是姐妹……说是一家人也不为过!”

  元春神色随和,谈笑之间尽显雍容,不愧是礼绝外命妇的太子妃。

  当然了,在她对面坐着的宝钗丝毫不差,虽然气色较差但也仪态不凡。

  “姐姐既已说了这话……往后真有什么要帮衬的,我一定会开口!”

  看着端起茶杯的元春,宝钗接着说道:“姐姐说咱们两家亲如一家,那是姐姐看得起我们……然妹妹却不敢僭越!”

  “你这话可就见外了……”

  然而没等元春把话说完,就听宝钗道:“姐姐,太子乃国之储君,我们则为臣子……君臣纲常不可不顾!”

  “姐姐以为我是客气,但妹妹想说的是,姐姐既贵为太子妃,为天下妇人之楷模……便万不可轻视纲常!”

  言及于此,宝钗甚至起身说道:“今日妹妹放肆妄言,但请姐姐三思!”

  真的是不得不佩服宝钗,即便在刚生孩子这两天,她都没忘了跟元春演戏。

  忠诚忠诚再忠诚……襄王府是忠诚于东宫。

  若是以往,宝钗不会表现说得这么明显,但如今东宫监国声势大涨,她也不得调整襄王府的态度。

  “你的话……我记住了!”

  元春起身靠近宝钗,将其拉回了椅子上坐下。

  “姐姐你知道,因我家那位向来惹是生非,他在外面倒是逍遥快活,却让我不得不小心些……”

  “推己及人刚才不免多说了几句,还请姐姐不要怪罪!”

  “这是什么话,如今最难听到真话,忠言逆耳……姐姐可不是鸡肠鼠肚之人!”

  说到这里,元春笑言道:“倒是你说……十三弟是惹是生非,这话我可不愿苟同!”

  “他是个有本事的人,有安邦定国之能,不过行事随心所欲一些罢了!”

  这话元春说得心口不一,如今她和太子对朱景洪无比忌惮,已经把他和老六同等对待。

  但好在朱景洪是个直人,宝钗又和元春是姐妹,所以襄王府的威胁虽大,某种意义上又处于可控状态。

  这里面需要权衡考量的因素实在太多,也就导致了这对正在“交心”的姐妹,实则进行着更高纬度的勾心斗角。

  “往后太子……还要多依仗十三弟呢!”

  “太子有命,我等自当效力,唯愿日后……太子殿下多包涵老十三,原谅他那些莽撞之举!”

  明明生了襄王嫡长子,明明朱景洪在北方立功,宝钗却把姿态放到了最低,说是卑躬屈膝也不为过了。

  元春不傻,她知道眼前这聪明的妹妹,是不想成为众矢之的……

  “你看看……又说这见外的话,他们兄弟之间本是相互扶持,何须说什么包涵之类的话!”

  “伱要再这么说……我可就要不高兴了!”

  姐妹情深,演得多了也发腻,宝钗二人聊了一阵子,就把话题转到了“八卦”上去。

  相比之下,各府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无疑更加生动有趣一些!

  转眼又是几天过去,时间来到了八月下旬,金州的消息传到了京城。

  太子监国,普通庶务皆由其打理,军国大事及官员升迁贬谪,则仍是由皇帝一人裁决。

  所以现在的太子,本质上扮演的是内阁大臣的角色,而且还是权力最小的那一个。

  且说此时乾清宫内,皇帝就在看辽东发回的奏报。

  朱景洪关于阅兵的计划,朱咸铭已经提前知道了,但他不确定最后产生的效果。

  三天前他收到了辽东急递,主要内容是阅兵的方案,其中详加阐述了阅兵仪式涉及的兵力,以及需要消耗弹药等物。

  即便没有亲临现场,仅从汇报的内容也可得出,现场效果绝对非常震撼……

  可震撼归震撼,能不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对此朱咸铭心里其实没底。

  连朝鲜都敢反叛,这要是不压下去,往后大明就威风扫地了,他将无颜去见列祖列宗!

  所以其实朱咸铭已打定主意,入宫阅兵不能实现目的,他将调配大军讨伐朝鲜,摁死李氏实现杀鸡儆猴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的,他已决心拿出五百万两预算,专门保障辽东战事……

  对此,朱景洪则是一无所知,此刻还想方设法为老爹省钱。

  若明白皇帝心中底线,这厮一定会想方设法挑事,以主持大战的方式扩充势力。

  “朝鲜认罪……哼哼……还算他们懂事,一意孤行只有死路一条!”

  现如今,西北的战事毫无进展,在某些方面明军还吃了亏,朝廷上下已有一股暮气。

  所以现在,急需一个利好消息,来提振朝野信心和士气。

  辽东不战而屈人之兵,使得辽东顺服之事,在朱咸铭看来就非常合适。

  换句话说,朱景洪驯服朝鲜这件事,已被皇帝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这意味事情走向将超出前者预料。

  “再过两天,九月初一……大朝会时,正好公布此事!”

  “要下旨申饬朝鲜申饬,还要给予赏赐以示恩典,对老十三也要重赏!”

  奏报看望,朱咸铭心情大好,当他拿下一份奏报时,才发现还有一份朱景洪的请安折。

  “这小子……字也写得周正了!”

  如今朱景洪立了功,替皇帝省了一大笔银子,后者自是看他千好万好,眼下便不吝惜夸赞之言。

  “儿臣朱景洪谨奏,叩问父皇圣安……”

  除了开头这一句,后面完全看就是大白话,朱景洪先是夸了老爹如何圣明,然后称赞了底下将士多么奋勇,最后讲了朝鲜人如今何等仰慕天恩……

  当事人现身说法,作为阅兵奏报的补充说明,便让辽东的情况变得更立体了。

  这份请安奏本,也该在大朝会拿出来……只是言语太过浅陋,得送去翰林院让人润色!”

  想到最后,朱咸铭又摇了摇头,而后低声念道:“翰林院那些人自以为是,让他们润色老十三得他们耻笑,还是送去司礼监吧……”

  司礼监的秉笔和随堂太监们,其文化水平不比翰林们差太多,让这些人来润笔效果好也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