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家兄朱元璋,我建国美利坚 第453章

作者:墨色江南

  吃着烤肉,喝着美酒,围着火堆载歌载舞……

  让殷州的土著也可以过属于汉人的春节,这是孔明德提出来的,一开始胡大海还不相信,他觉得语言不通的双方,应该先让他们学会汉人的语言,然后管理起来才方便,至于本地土著……他们算什么东西,也配和汉人过一样的年?

  胡大海当即就拒绝了孔明德的请求,可孔明德并不气馁,而是再向胡大海谏言,胡大海被孔明德磨的没办法,最后只好答应,但也没有全都答应,只是告诉孔明德先找一小拨人搞一次实验,如果真的有利于土著汉化,他才会做的更进一步,如果这么做没什么效果,以后孔明德就不许提什么建议,老老实实干活就好。

  孔明德倒是信心十足,最后的效果呈现在胡大海面前,让胡大海不由得长叹:“都说武人马上打天下,文人下马治理天下,我再用以前的老法子,是没什么用了。”

  叹了口气,对沐英和平安道:“未来是你们的,这殷州要交给你们呐。”

  对胡大海的感叹,沐英和平安是一个字都不信,胡大海留在殷州,身上还肩负着朱瀚给予他的使命,胡大海完不成朱瀚给他的任务,他会离开殷州?

  不可能!

  胡大海回去后,肯定会被朱瀚呵斥,到时候他还不得回到殷州?

  至于沐英和平安……他们接到了朱元璋的命令,但却没有认真的执行,因为没什么好执行的,朱瀚对殷州的发展有着他的计划,而且就朱瀚计划中有关殷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就算用上十年、二十年都不见得能完成。

  既然一时半会完不成对殷州的建设,那还担心什么?沐英和平安整天琢磨着的就是打仗,殷州的地盘越打越大,胡大海建设殷州的步伐就越慢,这不就完成朱元璋给他们派发的任务了么?

  沐英笑呵呵的对胡大海说道:“胡大叔,孔明德能够让土著归心,这是好事,这么一来他们建设殷州的动力不是更足了么?您也好尽快完成七五叔给你的任务不是?”

  “七五哪里给我任务了?你小子别胡说八道。”

  胡大海瞪了眼沐英,随后道:“你们俩也是,啥事都瞒着我,我还能害你们不成?整天商量着打这打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再这么打下去,会对我们的后勤补给造成多大的困难?我们和大明本土有多远?送一次补给就要半年的时间,万一后勤补给跟不上怎么办?到时候不仅军心不稳,连带着我们时征服的百姓也会发生动乱,到时候还要重新收拾烂摊子。”

  沐英听到后笑了:“胡大叔,您这就想多了,七五叔说过,一切的不足,都会促使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去进步,就像我们当将领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到最后就会失去动力,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发展,这才是对大明有利的,您看运输物资的船只,不是一次比一次大?一次比一次多么?现在正是扩张的时候,我们打仗,你带着孔明德搞建设和发展,这不是很合理?”

  “混小子!”

  胡大海想踹一脚沐英,却被他灵巧的躲过,胡大海呵斥道:“咱才是将领!”

  “可您多久没有上战场杀敌了呢?”

  沐英反问胡大海,胡大海闻言,立刻喝骂道:“你小子不识好人心,咱如果再继续上战场,你和平保儿还怎得立功?给你们机会反而要笑话我?信不信我带兵出战,你们俩汤都喝不上?”

  “信信信,咱知道胡大叔是为了我们好。”

  沐英赶紧点头,随后对胡大海道:“所以说啊胡大叔,开疆扩土的事交给我和平安哥,你和孔明德把殷州建设起来,就说殷州这么大片的土地,咱如果能把粮食的产量提升上去,其他的建设不也可以一步步跟上了么?一直依靠本土的支援,建设殷州得花费多少时间?”

  胡大海自然知道,把殷州建设好,必须要依赖殷州本地的优势,之前胡大海也为殷州的发展缓慢而着急,但今天孔明德举办过年活动的成功,让胡大海看到了殷州加速发展的希望。

  真诚才是必杀技。

  孔明德通过举办活动,迅速拉近了汉人与土著之间的感情,以后把他们当成自己人对待,他们岂会不感激?

  再说,殷州建设的越好,对他们也越是有好处,毕竟谁也不想过贫苦的日子不是么?

  “看来,孔明德还是有些用处的。”

  胡大海摸了摸下巴,决定有机会的话,去找孔明德好好聊聊,如果他对殷州的发展有自己的想法,胡大海也愿意给他一部分的权力。

  别的不说,就说从大明本土来的那些读书人,都可以交给孔明德统一管理,胡大海只需要做好监督,让他们不作乱,这就足够了。

第382章 朱标还是嫩

  今年冬天有些冷,倭岛北方的海面结冰难行,所以把挖出来的银子从倭岛北边的岛屿运到南方,然后再装船运往大明。

  如此一来,倒是耽误了些时日,不过时间也刚刚好,春节过后,大家都在积极地准备物资,想要在开春之后有所行动,海船运送着银两来到应天,朱标得知运来的银两有一千五百万之巨后,整个人都陷入了幸福的烦恼中。

  “怎么会有这么多?”

  朱标看着送来的奏折,好奇的询问财部尚书:“不是每年只有八百万两白银么?”

  财部尚书立刻说道:“之前的确是八百万白银,但前些年英王派出学子到海外去,那些学子如今都已成才,在对石见银山的管理更加符合流程,当地的百姓也很认可,所以就爆发出了非常高的热情,这才导致银两的挖掘工作大幅度提升……不过,那些学子对此并不满足,甚至还想着用火药来炸山,借此来开采更多矿石。”

  朱瀚号召十万学子去海外,的确导致大明本土一部分官员的短缺,可就收获来看,十万学子到海外去对大明的收益更大,比如现在大家就看到收益了。

  钱更多了,那就代表能做的事更多。

  多出来的钱财,朱标准备全部投入到基建之中,成立水泥工厂,建立更多的钢铁工厂,道路和铁路,如果能更快的建设起来,这对百姓来说都是好事。

  而且,对大明的扩张,也同样是好事。

  没错,朱标如此大力的发展道路建设,为的就是扩张。

  原因无他:大明的百姓越来越多,在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内,大明的人口会达到五亿之巨,而现在的土地养活五亿人会很麻烦,如果人口再继续增加,大明只有扩张这一条路可以走。

  当然,朱标现在所说的大明,是大明本土,海外飞地如今还不在朱标的管理范围内。

  想致富,先修路,朱标把一千五百万两白银砸出去,直接带动了三百万百姓投身到公路和铁路的建设中,再加上从欧洲以及殷州、岛国送来的源源不断的俘虏、奴仆,至少有五百万人投入到了公路的建设中。

  朱元璋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乐开了花,他最想看到的,就是大明的铁路铺满世界,现在朱标突然的甩出大笔金银加速铁路的发展,朱元璋哪有不开心的道理?

  不光是朱元璋开心,百姓们也开心,如今的大明依旧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还在起步阶段,如今的百姓依旧保持着耕作。

  但耕作能有多少钱?朝堂每年都会下发下来不少工程上的工作,这些工作都是以工代振,只要干活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工钱,而且保质保量的提前完工,还可以得到一部分奖励,别的不说,就说在农闲之余,每年单单是完成朝堂给与任务的薪水,就能赶得上大半年的农忙收入,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参与其中呢?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男人的自尊心受到挑战。

  自从赵敏带领着应天的女人开始在工厂里上班后,其他各个行省的商人们,似乎都看到了女人做工带来的巨大利益,开始招收女人到工厂里当工人。

  女人利用起来了,赚的钱比家里男人一年赚的都多,这让一直是家庭顶梁柱的男人们如何忍得了?

  如今是父系社会,男权当道,女人更像是男人的附属品,根本没什么人权,可现在呢?男人每年挣的钱竟然没有女人挣得多。

  这让自尊心极强的男人如何忍得住?

  所以,朝堂发布的工程,成为男人找回尊严的一种渠道,他们也要多挣钱,找回自己的家庭地位。

  当然了,这种男人找回自尊才去做朝堂工程的地方还在少数,更多去做工的人还是因为家里穷,这种穷不是说吃不起饭,而是想得到更多。

  给家里盖个新房子,每年过年时可以买一套新衣服,让家里的孩子去读书,这些都是他们想要为朝堂做工的原因。

  如今的大明,因为有了朱瀚的缘故,完全取消了‘赈’的这一工种,以往的朝代,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会在农闲时节给百姓摊派任务,让他们去做工,这是完全免费的劳动,如果生在盛世时期,老百姓去免费干活倒也愿意,可一旦发生战乱,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百姓们基本上连地都没办法种,只能不停地干活、干活,等到秋收时节还要缴纳粮税,这种方式让百姓苦不堪言。

  在还没有建立大明,朱元璋还在称‘吴王’时,朱瀚就力排众议,摒弃了‘赈’的这一工作,而是采取了以工代赈的方式,百姓们干活还有钱拿,谁不愿意参与?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统治下的大明基建发展迅速的原因。

  天下熙熙皆为利嚷,这句话一点都没错。

  但是,也有一些不必要的基建,惹得朱元璋很不开心。

  “修建城墙?城墙这玩意有什么好建的?”

  朱元璋看到湘北的奏折,顿时不开心了,指着奏折说道:“上折子的这个人,就是个没脑子的混蛋,他身边也都是没有脑子的蠢猪,如今火炮的威力越来越大,垒个城墙能拦得住火炮的轰炸吗?狗屁!要咱说,就得把这些城墙都拆了,那么多砖,给老百姓盖房子岂不是正好?”

  朱标没有说话,而是看向一旁的朱瀚,朱瀚想了想说道:“哥,话不能这么说,这城墙的确没有修缮的必要,但是吧……一些地方的城墙,还是有必要保留下来的,比如一些历史底蕴厚重的城市,那些城墙相当于一种历史的传承,留下来起不到多少御敌的做用,但未来说起历史的延袭,这些城墙还是有留下必要的,也算是一种历史文化景观了,至于新的城墙还是算了,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关卡,对关卡进行加固就足够了。”

  朱元璋听着很有道理,决定就按着朱瀚说的去做,当然不是他做,而是交给朱标去做:“标儿,这是你的事,咱把这件事交给你,你来处理好。”

  朱标把奏折接过来,点点头说道:“是。”

  现在的朱元璋,差不多和以前的朱瀚一样,只提建议不参与朝政。

  朱元璋随后对朱瀚说道:“各个行省的商行建立的差不多了,咱给了他们一定的自主权,但监察这方面,咱得捏在手里,不能让蛀虫毁了咱大明的根。”

  朱瀚点点头:“理应如此,咱们城里各级监察部门,不就是为了防止这一情况出现的么?这件事必须要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如果再发生空印案和郭桓案这样的案子,对我们来说不是好事。”

  一件件的事说下去,说到最后又说到了大明的国家战略上。

  朱元璋听从了朱瀚的话,要把大明本土和大明分设,在选址的事情上,朱元璋开始询问朱瀚的意见。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按照朱元璋的意思,他更愿意把大明总部建在老家凤阳,但现在的黄河是从淮河入海,凤阳根本承担不起成为一个国家总部的能力。

  那么就是开封或者长安,这两个地方古代都有做国都的经验,但时代发展到现在,已经不足以支撑大明的发展了。

  朱元璋和朱标,也在担心这一问题,这对父子俩没商量出来一个确切的答案,最终只能把问题抛给朱瀚,他们父子俩也相信,朱瀚肯定可以给他们提供出来一个确切可行的解决问题办法。

  果不其然,朱瀚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超出两人的想象:“你们选择开封或者长安,亦或者凤阳,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其他的地方呢?”

  朱元璋一听朱瀚的话,立刻就猜到了朱瀚肯定会提出了另外解决问题的办法,两人立刻做出洗耳恭听状,听朱瀚怎么回答。

  “我觉得,无论是开封还是长安,都不适合,反倒是元大都,很适合当王城!”

  朱瀚看着朱元璋和朱标,对他们说道:“元大都是前朝故都,你们可能觉得此地不祥,不适合当国都,但在我看来,元大都是最适合当国都的地方,现在大明真的是富有四海,所以国都的作用更倾向于地理位置,而不是考虑周围能不能养得起国都得消耗。”

  国都消耗的,最多的无非就是粮食,至于其他的……元大都周围都可以成为物品的供应点。

  元大都是最适合的。

  而朱瀚提起元大都,无疑是给朱元璋以及朱标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两人纷纷沉默下来,考虑朱瀚的提议是否正确。

  然后朱元璋和朱标都发现,朱瀚提及的元大都,还真是一个好地方。

  周围有港口(齐鲁、津门),还可以连接草原,只要铁路和公路开通,对南方的统治也不在话下,再者……大明的华夏国都,设立在应天,这个地方是位于南方的,就算把明的国都迁到燕京,还有应天对大明本土掌控呢,出不了什么问题。

  这么一来,那就有得谈了。

  朱元璋不由得点点头:“嗯,七五说的不错,燕京是个不错的选择,华夏是大明最重要的地方,把华夏的国都设置在应天,把大明的国都设置在燕京,一南一北可以更方便的掌控整个华夏。”

  朱标也点点头:“嗯,不错,我爹说得对。”

  朱瀚继续道:“把国都设置在燕京,还有另外一方面的考量,我们大明是在元朝垮台的基础上成立的,大明战胜了元朝……这样以来,对其他想要造反的人来说,是一种特别大的压力,他们想要将大明取而代之,就需要攻占大明的国都。”

  “呃……”

  朱标有些犹豫,对朱瀚道:“叔,我们现在就考虑大明灭亡,是不是早了些?”

  “早什么早?一点都不早!”

  朱元璋反而很认同朱瀚说的话,对朱标道:“居安思危的道理你难道不懂吗?前面的王朝,开国帝王都有把朝堂建立万世之雄心,可最后的结果呢?不还是经历了几百年就灭亡了?大明也同样如此,要先考虑失败和灭亡!”

  然后,朱元璋继续道:“咱觉得七五考虑的没差,把明朝的都城建在元大都之上,是很好的一个决定。”

  朱标见朱元璋一口应下,想要反对也没有了理由,他在考虑过朱瀚和朱元璋的话以后,也觉得朱瀚说的有道理,随后对朱瀚道:“可现在……元大都不适合当王都啊,那里如今什么都没有,元朝的皇宫也已经破败不堪了,那接下来应当如何?”

  “再建就是。”

  朱瀚看着朱标,对他说道:“修建皇宫和建设铁路、公路一样,都属于公共性质的建设,以工代赈就可以,不就是钱嘛……咱大明现在还缺钱不成?”

  “缺!非常缺!”

  顺着朱瀚的话,朱标赶紧说道:“大明现在的收入虽然非常可观,但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多,再新建一个皇宫,得需要多少钱?大明的国库承担不起这么沉重的担子。”

  听到朱标的话,朱元璋想要发火,可最后还是忍住了。

  堂堂大明修建国都,这点钱难道还没有吗?

  修建皇宫的钱,也能算得上钱?

  朱元璋暗自思忖:也没让朱标过什么苦日子,为啥朱标会把钱看的这么重?

  还不如朱瀚呢,最起码朱瀚根本不在乎钱。

  朱标还是太嫩,需要成长的地方还有很多,给大明设立国都得事情,还得朱瀚拿主意。

  果不其然,朱瀚提出了和朱标完全不同的方法:“标儿,这大明的皇宫和大明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样,都属于国情,铁路和公路能建设,大明皇宫为什么不能建设?到时候把皇宫让周围的百姓、工匠来做,地他们来说也算是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为什么不答应呢?”

  “这……”

  朱标听到朱瀚的话,觉得有点道理,想了想对朱瀚询问道:“叔,如果是您,您觉得应该怎么办?”

  “不用怎么办,直接放到朝堂上,让朝臣们商议便是,我认为他们反对的可能性不大。”

  朱瀚给了朱标一个‘你懂得’的眼神,对朱标道:“这项工程,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建设个三五载也不在话下,三五年的时间,能让多少家庭收入翻番?标儿你想过没有?”

第383章 只要我投降的够快,大明就不能打我

  听到朱瀚的话,朱标明白了,大明燕京的皇宫,不过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朱元璋是大明的皇帝,是大明的基石,国库给朱元璋掏钱,也不是不可以。

  最起码朱标觉得很有道理。

  而且北方的建设工程,现在只有公路和铁路,与南方的遍地开花比起来还是有不小差距的,最关键的还是没钱,钱少就不好办事,朱元璋觉得朱瀚把大明的新国都建在燕京,也有振兴北方工业的想法。

  嗯,选在燕京不错。

  朱元璋一锤定音:“那就在燕京了,皇宫的建设咱亲自监督!”

  听到朱元璋要亲自监督燕京皇宫的建设,立刻被朱瀚否决了:“哥,这个皇宫的建设……您还是不要参与了吧?”

  朱瀚的话让朱元璋有些不满:“为啥不让咱参与?咱以后可是要住在里面的。”

  “那个……哥你不咋会花钱。”

  朱瀚把朱元璋的‘抠’用比较能接受的方式说出来,然后看向朱标……算了,这个也不太会花钱。

  难道只能是朱瀚?

  朱瀚表示他比较懒,不想做。

  想了想,朱瀚对朱元璋道:“哥,这件事可以交给李善长去做,他比较舍得花钱。”

  曾经李善长就是给朱元璋在凤阳修建皇宫的人,这一世他虽然没有做,但交给李善长,却是最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