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第169章

作者:风霜半纸

  在这种风险和收益都能成正比,甚至收益会更高的情况下。

  陈寒来了一个高薪养廉。

  其实大明王朝到了万历这个时期,已经不是很缺钱。

  尤其是民间非常富裕。

  可为什么还是会那么的腐败呢?

  就因为官员的工资太低,导致他们不得不贪污腐败。

  另外一个就是藏富于民之后,大量的地主财阀把控着土地,所以才会出现老百姓没田。

  但是小部分人富的太富的,简直流油。

  要知道当年的李自成进京,光是在京城拷打了当官的就直接搜出来白银七千多万两。

  什么概念?

  这还不包括他们的房产、田产、商铺、金银珠宝之类的,就光是白银这一项就七千多万辆。

  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

  可是国库却穷得要死。

  辽东打仗只能向百姓摊派。

  什么辽饷、剿饷、练饷,乱七八糟的,百姓能不反吗?

  有钱的人不拿出钱来保卫国家,反倒天天向那些没钱的老百姓搜刮,那简直是背道而驰。

  陈寒来了之后绝对不做这种傻事。

  他要做的就是拿有钱人下刀子。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都是朝有钱的人下刀子。

  尤其是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以前给国家修建工程,那都是老百姓自己准备铁钉,准备木料,准备锄头,准备干粮,去修这些工程。

  这可是没工钱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

  现在是国家拿出钱来雇佣百姓去做这些活。

  你那些有钱人,尤其是有秀才、举人家,不能免差役了,也得去当差。

  你要是不愿意去干活,你可以自己花钱雇佣一个人替你去干活。

  这就是拿那些有钱人开刀了。

  差役的分摊原则就是田多的、钱多的多摊派。

  因为有钱人家里边人多啊,人多就要多出人去修路、修水库、修堤坝。

  他们不愿意,那就得出钱雇佣普普通百姓去修。

  这样一来,其实相当于给普通百姓提供了工作机会。

  农闲之余,百姓还可以干活赚钱。

  普通百姓就是人力资源,你地主家里边的人金贵,你不愿意去修堤坝,可以拿钱给我,我替你去也行。

  这也是从地主身上拿钱财,转嫁给老百姓,让他们赚一笔。

  他们有活干了,就有钱,有钱就能消费。

  这样市场经济才能活跃起来。

  而不是那些有钱人,把那些银子金子赚过来,埋到地里面去。

  金子银子不流通,那永远都是一堆石头。

  如今在皇宫门口的那些文官,心里边一边是羡慕陈寒给那些改革派加的俸禄。

  一边恨的咬牙切齿。

  因为他们很明白这是个连锁反应。

  如此高薪去养改革派,改革派即便是不贪污,那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原本一个县令一年才一百多两银子,他贪污抓到了肯定是个死。

  可现在不一样了。

  一个县令都可以每月加五十两银子,相当于一个月就给他加了好几倍的工资。

  他能不拼命干活呀。

  就算是挣这些死工资,那都要比贪污来的多。

  贪污还要担惊受怕呢,还怕别人举报呢,还怕别人要挟呢,良心也过意不去。

  但现在正正经经的拿着高薪去做事,是真正的为朝廷办事,那就不一样了。

  这叫高薪养廉。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始。

  官员为了这份高工资,也得拼命的推行新法。

  尤其是那些家里没背景的,更会想方设法的挣这笔工资。

  这些高官们很聪明,尤其是张四维这样的官员,更是对新法痛彻心扉。

  他家里边是怎么起来的?他家世代经商。

  上一次陈寒在山西剿灭大地主,没有把他给剿灭,不是因为他家里不作恶。

  而是他家还达不到等级。

  他们属于中产。

  大明的中产阶级是最可恨的。

  他们兼并土地不像大地主那么多,但是他们的总体数量是非常多的。

  陈寒改革变法,要从哪个阶级弄钱。

  就是这些中产阶级。

  因为顶级财阀他个人的钱财很多,但他占的总比数量不多。

  中产以上的才是真正的多。

  众人商量完之后,张居正他们那是高高兴兴的。

  陈寒就回去休息。

  接下来的几天你还真就发生了一些让陈寒哭笑不得的事情。

  那些读书人居然还敢闹事。

  当然他们不是针对陈寒了。

  这些人聪明了,又有可能是背后有人指点了。

  这些人聚集在京城,每日到孔庙去哭诉,每日去祭奠各地的文庙。

  很搞笑的是,他们已经坚决说,不参加这一次的恩科考试。

  五六万读书人联名说,绝对不参加这一次的恩科考试。

  虽然科举是每三年一届,但是一般新皇登基,都会有一次恩科考试。

  这是新的皇帝对天下士子的恩典。

  也是先培养出一批自己的班底。

  可是录取名额是很有限。

  一般来说,在两百到四百之间。

  像明朝最多的一年,也就是永乐二年,录取的进士也不过才四百七十二人。

  每三年才一届,现在有个恩科,那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可是这些读书人也能放弃。

  那真是铁了心要和陈寒做对的啊。

  陈寒也很乐意呀。

  听到这样的宣言,立刻发布了一道诏书。

  当然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诏书。

  由于天降暴雨,很多已经准备好了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受阻在路上,所以这一届的科举延后到十一月份进行。

  也就是说还有半年的时间半年多。

  另外这次的恩科考试,读书人不可以参加。

  录取的是民间的技术大牛。

  说句大白话,就是除了儒家的诸子百家。

  伱只要是真有本事的,都可以来京城试一试。

  陈寒规定了,你要是通过了录取考试,需要到朝廷新成立的大明工程学院去再读书的。

  读书是三年制,免学费免一切杂费,有补贴,一个月十两银子。

  不过是真有本事的,如果是滥竽充数,不仅来回路费你自己报销,甚至可能还要挨板子。

  这一次一共录取一万人,涵盖六工,农林,方方面面。

  六工指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涵盖了除儒家的一切工种。

  反正就是你读书人看不起什么人,我就录取什么。

  读书人们傻眼了。

  我可去你妈了个比!

  你陈寒是不是故意算计我们的?

  你是不是一开始就想搞这样的科举?

  我们还以为恩科没人参加会打新皇帝的脸。

  现在这反转也太大了。

  这也行吗?

  科举考试变成了诸子百家选拔了。

  这风气不对劲啊。

  这要是陈寒站稳了脚跟,那以后的科举不会也成跟诸子百家一起吧?

  ……

  PS:第三更!!

第220章 挖读书人的根!不再从读书人当中挑

  人才!这才是改革的重点!

  事实上听到这么个诏书之后,不仅是那些读书人一下子傻了眼,就连官员们一下也傻了眼。

  自古以来的科举考试,都是为了从读书人当中选取一些有见识有文化的人来当官。

  这是为了保证当官的人的整体素质。

  所以他们一直都以为,唯有像从小读书的人才是真正有品德有素质的。

  至于那些工匠常年混迹在三教九流当中,哪里来的素质?哪里来的教养?

  这些东西哪里是他们后天能够学来的?

  这是天生拥有的。

  所以一听说陈寒的这次恩科,居然是用来招收那些工匠的。

  那些在读书人眼里看不起的手艺人的那一刻,他们都爆炸了。

  觉得这是在侮辱整个科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