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御猫 第383章

作者:一品御猫

  “贾琮,今日中秋,中秋节!你不过节,朕还想休息休息呢!”

  皇帝老爷原本正在翊坤宫,与杨妃娘娘享受安逸的闲暇时光,却被告知贾琮大清早跑来宫中请见,差点以为自己听差了。

  辰时才过了一刻不到,他甚至还没来得及用早膳,这小子失心疯了,这么早跑来干嘛?

  贾琮一本正经的将昨夜熬了一晚上写出来的奏章送到皇帝案头,随即郑重说道:“陛下,这是臣草拟的《治河策》以及《天灾赈济法》……”

  “你……”

  皇帝差点就觉得自己幻听,闹了半天,竟然是跑来给自己献策。

  这是好事,但这个时间点,着实有些离谱了。

  不过他自认自己是贤明之主,忍住吐槽将手中厚厚的奏章打开。

  “黄河水浊,固不可分。然伏秋之间,淫潦相仍,势必暴涨。两岸为堤所固,水不能泄,则奔溃之患,有所不免……”

  “……必真土而勿杂浮沙,高厚而勿惜居费,逐一锥探土堤……”

  “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会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会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

  “以河治河,以水攻沙!”

  皇帝的眼中放出精光,猛地抬头看向立于一旁的贾琮。

  “此法可行?”

  黄河水患,老大难啊!

  若此法真的可行,按此法将黄河水患问题解决,其功不比灭国之功小。

  贾琮点了点头:“谨慎点算,成功率在七成以上。”

  他很想说十成的,不过还是谦虚点吧。万一老天爷不给面子,谨慎点好。

  事实上束水攻沙之法在前世是被事实证明过可行的,前世大明的潘季驯以此法四次治河,成绩显著。

  便是后来的满清康麻子一朝,也是用的潘季驯束水攻沙之法,使得黄河大治。

  甚至是前世天朝,在治理黄河水患时多采用了三百多年前潘氏之法,可见此法之妙。

  至于说此法的条件限制,比如堤坝构造的安全性稳定性,贾琮也在其中做了详细的补充。

  像是水泥、钢筋的运用,耗费的确有些大,不过大夏如今的锻钢技术不断提升,国力蒸蒸日上,这些银钱还是拿得出来的。

  贾琮一面陪着皇帝老爷用早膳,一面详细的解释着其中束水攻沙、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等作用,让皇帝对手中的奏疏更加看重了。

  要不是今日中秋的确不宜惊扰朝中,他都想让人敲响景阳钟,召集群臣议政了。

  治河啊,千秋功业也!

  只要黄河能在元祐朝治理成功,绝对能让他千古留名,史书上会浓浓记上一笔:元祐十年八月十五,琮上疏献治河策,帝怜大河两岸百姓天灾之苦,允之……功成,万里大河再无水患事,万民安!

  皇帝已经在心中又一次为贾琮重重记了一笔功劳,一开始被打搅了安逸的恼火早就烟消云散,赞赏的不断让宫娥给爱臣添饭夹菜。

  等到君臣二人用完早膳,皇帝也懒得再回后宫,再次翻开那本厚厚的奏疏,开始看后半部分。

  奏疏的前面是治河策,后半部分是简单草拟的赈灾策。

  两者倒是有些联系,不过后者明显是贾琮发散性思维的产物。

  他从一开始的水患赈灾策,逐渐发展到各种天灾发生时,朝廷该如何应对,甚至有写到譬如地动、干旱、水患、蝗灾等等各类自然灾害发生时,百姓的自救之法。

  “你这写的有些简略了,心中可有详细之法?”

  皇帝很快就看完了近万字的赈灾策,后半部分明显只是纲要式的方略,并未形成详细的赈灾法。

  贾琮挠了挠脑瓜子:“臣昨夜原本只是想先把治河策写出来的,后面睡不着了,就顺手写了这一部分。详细的赈灾法臣的心中如今也还只是个模糊的想法,具体的臣需要时间。”

  “无妨,朕等得起。”

  皇帝确实等得起,而且他看出来贾琮今日与往日有明显的不同。

  就这突如其来的干劲,绝对是发生了什么事。

  他好奇问道:“跟朕说说,为何突然想到治河与赈灾之事?国朝最近也没发生大的灾祸,你这冷不丁跑朕这里来这么一出,肯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也没什么好隐瞒的,贾琮也不觉得老丈人训自己是什么难堪事。

  于是他就将林如海训斥教导自己的事,以及魏老爷子留给他的书信、手记之事一五一十的讲了出来。

  当贾琮说起老爷子在信中所言,以及那一沓厚厚的“民生多艰”,不禁眼圈发红。

  他沉默许久,方才长叹一声,感慨道:“魏师一生都在为国为民的与人争与天争,乃我朝之圣也!”

  魏庆贺主政期间,对上缓和二圣之间的关系,对下调和阴阳,整顿朝纲,简拔人才。

  元祐朝的前期,大夏能从昭武末年之乱逐渐安稳,并迸发勃勃生机,魏庆贺功莫大焉。

  人都走了这么久了,他还能在留书中唤醒贾琮这个“宿慧之才”的赤子心,皇帝老爷觉得用当朝之圣形容最合适不过了。

  可惜了,老爷子呕心沥血了一辈子,走的时候没有看到大夏最强盛的一面。

  大夏如今威压四方,国强民富,百姓富足再无饥馑之苦。庞大的海船船队正不断的往大海的深处探寻新的道路,铁路开始在京城跟通州的码头之间铺设……

  “唉,朕想魏师了!”

  “臣也想老爷子了。当年就是中秋宫宴,臣醉酒后,被老爷子用一颗鄯善瓜,‘骗’走了臣一首中秋诗……”

  君臣二人都在怀念这位可爱的老头,两人感叹许久,直到內侍通禀说圣人请皇帝过去,这才按下心头的伤感,双双走出勤政殿。

  “你岳父是个纯粹之人,他的性子实际上不适合跟人勾心斗角。好在有朕在,又有你老子这个浑球照应,朕才敢将其调入京城。”

  皇帝站在大殿门口,望了望湛蓝的天空,突然跟贾琮说道:“周阁老的年纪也已经很大了,再有一两年,恐怕就难以支撑内阁繁重的政务。夏师傅与周阁老年纪相差不大,最多支撑一届,朕会让你岳父入阁,到时候你去户部吧。”

  啊?

  在贾琮呆呆的表情中,皇帝在其肩膀上重重拍了拍。

  “大夏连续两任财神爷都是貔貅转世,国朝才能撑过最艰难的时候。如今你又一次又一次给朕送来‘惊喜’,每一次的‘惊喜’都需要庞大的财力支撑。朕需要你来给咱们当这个家,要不然就算朕支持你,满朝文武也会拒绝耗费如此巨资,去实现你的盛世之梦!”

第四百六十五章 治倭,何须仁义?

  秋老虎正盛,虽是刚过巳时一刻,龙首宫中已是热浪袭人,大猫猫趴在清凉的大理石地面上,动都不想动一下。

  皇帝没有放贾琮离开,而是带着其一同来到了龙首宫皇极殿。

  进殿后君臣二人就觉察到内中气氛不太妙,太上皇老爷子的精神萎靡的厉害,惊的皇帝还以为老爷子又病了。

  他刚要让人去喊御医,却听老爷子怔怔说道:“甄氏去了!”

  什么?甄氏死了?

  贾琮猛地抬头看向一旁的老太监戴权,见其微微点头,这才重新垂首低眉,默不作声。

  皇帝没有想象中的高兴,哪怕曾经遭受过甄氏的打压,相比宿敌之死的兴奋,他更担心的是他老子的身体。

  “父皇诏儿子过来,是为了甄氏的后事?”

  “让老十四送甄氏去皇陵吧,命礼部以妃制安葬。今后,老十四就在其母陵前结庐守孝,这辈子就这么过下去吧。”

  老爷子还是念了旧情,哪怕这对母子曾经搅动风云,差点颠覆社稷,可人都死了,他终究是软了心肠。

  这就是昭武皇帝,纠结复杂的性格,恐怕除了他的白月光代善老太爷,没人能猜得透。

  皇帝也没有在这件事上与老爷子唱反调,反而主动增加了些不是很靡费的祭品。

  别看不过是顺手之为,却也让老爷子的心中熨帖了不少。

  “老四,你是个好的!可惜啊,嬷嬷的后人不懂得惜福,走了邪路……”

  “不论甄氏如何,她到底尽心服侍了父皇几十年。父皇莫要太过悲伤,奉圣夫人一脉总算还有个好的,老太太最宠爱的孙儿还算不错,儿子正琢磨着赐他一场富贵,也算全了父皇与奉圣夫人的情谊。”

  说着,皇帝还给了贾琮一个眼神。

  贾琮立马上前说道:“是啊圣人,奉圣夫人之孙甄宝玉,如今正住在臣在京外的庄子上。其人学识不错,性子仁善,被臣聘为先生,正给臣庄中的小儿启蒙。”

  甄氏一死,甄家现如今唯一的血脉就只剩甄宝玉了。

  事实上圣人老爷子一直关注着这个奶嬷嬷在世时最宠爱的孙子,他就像是一条护食的老龙,紧紧盯着整座京城,看着他的儿孙、臣子会如何对待甄宝玉。

  欣慰有之,愤怒有之,但他从未公表态过。

  贾家老太太做的很好,贾家没有因为甄氏之罪,怪罪到甄宝玉的身上,反而尽心尽力的帮忙,并为甄宝玉解决了绝大部分的问题,这种顾念旧情的做法,深得圣心。

  反观那些妄猜圣意,对甄宝玉无情无义甚至是落井下石之人,老爷子都在小本本上重重记了一笔。

  甄氏如何,甄家如何,生死皆该出自上意,而不是臣子能够左右的。

  他都将奶嬷嬷的子孙族人杀的杀、流放的流放了,就给嬷嬷留下这么一根香火独苗,以奉其祀,竟然还有人要斩尽杀绝?

  这是不把他这个太上皇放在眼里啊,这是觉得他退位让贤了,成了没用的老头?

  贾琮能明显的感觉到老爷子的心态变化,心中暗暗为那些欺辱过甄宝玉的人默哀。

  呵~

  世上不止为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老小孩也一样!

  “小贾琮,你做的很好!”

  太上皇的心情,确实因皇帝与贾琮提起甄宝玉的现状变好不少,脸上的落寞去了几分。

  他似乎已经忘记了方才还在为甄氏之死感慨伤怀,反倒对甄宝玉起了兴趣,仔细询问了甄宝玉的表现。

  得知甄宝玉才学不错,性子和软,却能为其姐妹亲人,一路艰辛从金陵跑来京城伸冤告状,对甄宝玉更加满意了。

  “这孩子的性子随了嬷嬷,没被甄家那些无君无父之人给带坏了。”

  老爷子看向皇帝,似乎是征询的问道:“嬷嬷于咱们皇家有大恩,甄家的事既然已经过去了,总要给嬷嬷留个奉祀香火之人。老四,朕想给甄宝玉一个恩典……”

  “父皇决定就好,儿子还没小气到为难一个孩子的地步。”

  一介稚子而已,甄宝玉甚至差了贾家宝玉甚远,虽然也有些才华,可听龙禁卫的探子来报,才华都点在了诗词之上。

  这样的人,许他一个富贵闲人的恩典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当是替老爷子还恩了。

  “如此,那就赐甄宝玉……”

  老爷子突然顿了顿,突然好像想到了什么,探寻问道:“甄宝玉可有大名?”

  贾琮被老爷子这么一问,也有些懵。

  仔细回忆,似乎,大概,还真没有!

  戴权躬身回道:“圣人,当初奉圣夫人曾来信想请您为其孙赐名,原本是打算在其行冠礼时赐名赐字的……”

  竟还有这事!

  贾琮心中暗道,两位宝玉还真是相似,不但有同样的小名,相近的相貌,更是有着同样宠他的祖母。

  老爷子想了想,长叹了一声说道:“那就赐名为瞏……”

  “啊?嬛?甄嬛?”

  贾琮的大惊小怪把二圣给吓了一跳,只听老爷子诧异问道:“有问题?《诗》曰,独行瞏瞏。瞏瞏者,无所依也。朕赐名为瞏,便是告诫于他,他如今孤苦无依,皆其父族不忠不孝方得此祸……”

  老爷子停了停,又加了一句:“再赐其一字,谨行。望其能慎之谨之,勿要行将踏错,辜负朕之深意!”

  原来此甄瞏非彼甄嬛,吓我一跳!

  贾琮偷偷望了一眼大夏的四爷,没有阴阳头,没有长辫子,四爷威武!

  ……

  皇极殿中的气氛慢慢转暖,贾琮也轻松了不少。

  他坐在一旁撸着大猫,皇帝老爷被其老爹拽着,听老爷子骂了好一会的人,最终又将话题转到了中秋佳节都不能回京的老二靖王刘怡的身上。

  靖王刘怡已经彻底肃清了原高丽仅存的负隅顽抗之敌,调集登州、松江两地大半海船,将一船船的将士往倭国岛上送。

  根据传回的战报来看,刘怡已经攻下了肥前、筑前、长门、石见四大藩。

  这位皇族中最善征战的亲王可不是什么柔和性子,攻陷四藩后,压根就没想过什么圣人之道。

  凡十二以上男子,全部去为天朝的大业挖矿筑路,种田修城。

  刘怡直接推翻了早前内阁与都督府的定计,根本就不给倭人接触到武器的机会,倭人连当炮灰的机会都没有。

  据说让刘怡这么狠辣,主要是他被倭人恶心到了。

  原本按照朝廷早前议定的计划,朝廷攻占倭国后,将赐予倭人为天朝的二等民。

  参军为天朝征战立功者,可晋其职,赐天朝户籍,甚至彻底成为天朝子民,享受圣人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