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蛋!陛下这是要白嫖我! 第140章

作者:火逸仙

  当靖江帝对“空军”这一崭新概念流露出迷茫之时,林小风如同拨云见日般巧妙地以渔夫驾驭船只如飞鸟翔空的形象比拟,详尽解读了培养一支强大海军所需要的岁月磨砺与文化底蕴。此刻,李秋炎站出来表达异议,他认为虽然开放民间出海贸易值得尝试,但朝廷一蹴而就地倾注五百万两白银实在过于冒险,特别是在海外的利益格局尚不明朗之际,宜采取步步为营的稳健策略。林小风毫不退缩,他坚毅地肯定了海外世界的宝藏犹如星辰大海般无穷无尽,并首次提出了一项石破天惊的计划——将最新式的火器神炮装配于舰船上,一旦实现,靖江海军将如龙腾四海,无人能敌,凭借此种威力,足以威慑各方势力,换得国库充盈的回报。

  兵部尚书曲地杰闻此慷慨陈词,不禁为之动容,他力主朝廷应当破釜沉舟,不惜一切代价铸造一支足以横扫千军的无敌海军。而白永元亦适时发声附议,他深刻指出,主动拥抱西方文明,展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乃是当前靖江江山社稷走向鼎盛的关键一步。诸位臣僚纷纷响应,一致强调发展海军与探寻西方的重要性已上升至关乎国运的地步。靖江帝在倾听诸位大臣的肺腑之言后,最终做出了睿智的决策,接纳了林小风的策略蓝图,并钦定曲地杰亲自督导海船建造的全程工作,同时指示户部先行垫支二百万元宝作为启动资金,后续所需全由户部按需供应。

  高潮迭起之际,林小风又带来一个震撼朝野的重大消息,他在遥远的歌峰湾发掘出一群曾经为汉江王打造战舰的能工巧匠,这些人手中的技艺炉火纯青,若加以运用,必将大大缩短海船建造的时间周期。当靖江帝得知此等佳音,喜悦如春潮涌动,映照在他的脸上,而群臣同样难掩兴奋之情,原本预计耗时悠长的海军建设工程,似乎在一夜之间变得指日可待。于是,靖江帝果断下令启用这批隐世工匠,全速推进海军建设的步伐,志在短时间内打造一艘艘乘风破浪、威震八方的艨艟巨舰,让靖江的旗帜在辽阔无垠的四海之上猎猎飘扬。

  朝堂之上,氛围热烈如熊熊烈焰,靖江帝稳坐九五之尊,那一袭龙袍熠熠生辉,他那棱角分明的眉宇间蓄满了深沉的思考,面部表情既有对林小风提议的认可,又不失帝王应有的审慎与威严。他握紧御笔,慎重其事地挥洒朱墨,正式颁下谕旨,指定歌峰湾为海船建造的核心基地,并决意在京城心脏地带兴办一座精密严谨的火器营,这项关乎国家海防与军事实力的重大任务,尽数委派给了曲地杰,要求他用心擘划,严密监督执行的每一步骤。林小风在听闻皇上这一决策尘埃落定后,紧绷的心绪如同琴弦略微放松,面上闪过一抹释然的微笑,而后他谨慎地引入另一个重要话题——青霉素。他直言不讳,道出青霉素制作工艺繁复精细,存储条件极为苛刻,暂时难以成为军队日常供给的一部分,但他已秘密在京都开设了一家医馆,倾尽全力研究改进生产工艺,期盼在不远的将来,这种神秘的救命仙丹能逐步普及到军队的每个角落。靖江帝对此见解表现出豁达的理解与支持,承诺只要是青霉素的研发所需资金,林小风可随时上报户部,朝廷定会全力支持。

  思绪如狂澜翻涌,林小风又挺拔腰身,提出了另一项雄心壮志的宏大计划,倡议朝廷创建一所皇家研究院及其分支学府,广泛收纳全国各地的奇才异士,专注于药物器械的研发创新,期待在危急关头能为朝廷打开新局面,更长远地造福亿万黎民百姓。靖江帝聆听着这番论述,眼中闪烁着智者的光芒,显然对这一提议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好感。然而,这份雄心壮志并非得到了全体朝臣的一致认可,工部侍郎汪一松对此议案表示了疑虑,二人由此展开了一场激烈而富有深度的辩论。林小风立场坚定不移,深入剖析科学精神的本质,强调研究院的目标在于培养兼具深厚学术底蕴和科研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与工部固有的工匠培养体系迥然不同。

  靖江帝静观其变,不动声色地权衡双方的立场,最后毅然决然地降下圣旨,批准筹办皇家研究院。然而,新晋户部尚书书文旭对新政仍心存顾忌,他担忧工匠阶层的文化素养不足,无法达到“格物致知”的哲学境界。对此,林小风犀利反驳,他指出,尽管工匠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术教育,但他们通过实践经验摸索出的“格物”之道,在诸如青霉素提炼与火器制造等革新领域取得的突破,其价值和贡献,即便是博学鸿儒也不一定能及。群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而林小风的声音却犹如洪钟,在殿堂中掷地有声,他以振聋发聩的言辞,直指当今社会对工匠智慧的普遍低估,深刻阐明了青霉素此类重大发明对于国家实力升级的关键作用。

  靖江帝静听着林小风慷慨激昂的演说,内心波澜起伏,尽管面临着诸多分歧与疑虑,但他依然对创立皇家研究院的决心坚定不移。他深知,这是一个关乎国家昌盛、文明进步的长远布局,是一个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君主所必须做出的前瞻性选择。他坚信,只有尊重并利用好工匠的智慧,将科技与文化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开创一个繁荣强盛的时代新篇章。

  群臣屏息倾听,林小风的每一字一句都似铁凿击石,铿锵有力,穿透每个人的心扉。他的语气中流淌着刚毅与沉稳,继续陈词:“陛下,科学这片浩瀚疆域,远非工部掌舵的技艺所能全揽。如今的工部匠人,虽个个怀揣一手绝活,然受制于传统的口耳相传之法,面对时代巨浪的洗礼,怕是有心无力。那亲传亲授的手艺,如同封印在岩洞深处的古老符咒,固然宝贵且神秘,却也因此束缚住了眼界,隔阂了知识的系统化和创新发展之路。故臣恳请陛下开恩,批准设立皇家研究院,开启一条前所未有的革新途径,从根基做起,荡涤陈规陋习,唯有如此,靖江工匠的技术方能在历史的拐点实现脱胎换骨般的跃升。看看现在,多少饱经沧桑的老匠人,面对新事物时往往抱残守缺,甚至如臣这等青年才俊,只因在某个领域稍有建树,便遭同僚冷漠排斥,这正是因循守旧、拒绝变革所带来的现实桎梏。”

  林小风的尖锐分析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切割开庙堂之中弥漫的陈腐气息,众臣的脸庞瞬间映射出内心的波澜与悸动。靖江帝虽然心中存疑,但也明白林小风所举阳曲县实例绝非空穴来风。工部内部的质疑之声,实质上隐藏的是维护现有利益格局的潜意识。他目光流转,落在工部尚书姜子文身上,询问他对皇家研究院设置的看法。姜子文面色沉重,思忖一会儿后回应,工部现行体制业已成熟周全,无需另起炉灶,师徒相承的传统沿袭千年,不可轻率颠覆。针对林小风对师徒制缺陷的批评,姜子文泰然一笑,认为那是对古老传承方式的误解,师徒情深如父子,技艺的私密传授是人格品质的试金石,正符合人间伦理的坚守。

  在姜子文表述完自己的立场后,众多官员随声附和,这让户部尚书书文旭心中的忧虑稍微减轻。然而,出乎众人预料,姜子文话锋突转,竟然部分肯定了林小风理论的合理性,建议工部适当放宽匠人的选拔门槛,并设立专司火器制造的分署,试图在最小程度撼动现状的基础上寻求折中方案。书文旭听到这个建议,脸色忽明忽暗,毕竟相比林小风提出的全面改革蓝图,这样的提案在财政开支上显然更为稳健保守。

  就在这微妙时刻,林小风毫不犹豫地揭露了书文旭受贿的事实,使整个殿堂陷入一阵骚动。靖江帝立刻掌控场面,要求众人恢复庄重,集中精力讨论国策要务。林小风再次挺胸而出,坚定地指出姜子文所忧虑的问题,在阳曲县的实践中其实已经找寻到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关键是要冲破匠人们心理上的桎梏,点燃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他反复强调,绵延千年的单一师徒传承制度,已经成为技术革新的无形障碍,这时,一个反对的声音从偏僻角落传出,试图打断林小风的论述,却被林小风以“切莫轻视前人智慧,更要勇于开拓未来”的严厉驳斥压回。

  姜子文并未勃然大怒,反而面带从容笑容,提议双方无需无休止争论,可以依靠实践证明各自理念的价值。他始终主张工部在此次改革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此靖江帝亦表赞同,提出以实际成果衡量两种思路的优劣。林小风则胸怀雄心壮志,欣然迎接这场对决,立誓要在技艺传承与科技进步的交融中,与工部展开一场关乎国家技艺更新迭代与科技强国战略的竞赛。靖江帝饶有兴致,静候这场关乎技艺流传模式与科技兴国大计的剧目徐徐展开,他深知,这场较量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命运走向。

  朝会散去,林小风的胸腔中翻涌起阵阵波澜,内心里的洪流冲刷着他坚定的决心,犹如石头砸入湖水,激起一圈圈决心的涟漪。他与工部定下了一个月后的技艺对决,那时,他们将各自拿出巅峰之作,一比高下,以最纯粹的实力较量昭示时代的变革。夜色渐浓,林小风独自坐在书房中,灯光摇曳,将他的影子斜斜地投射在墙上,拉成一道长长的剪影。在微弱而温暖的烛光中,他陷入深深的思索,思绪穿越时空,回到阳曲县研究所那些日日夜夜的创新实验中,一项项具有突破性的科技成果在他脑海中一一闪现,他细心甄选,试图找出那足以与底蕴深厚的工部技艺抗衡的惊世之作。他深刻意识到,要在这场较量中脱颖而出,不仅需要超越工部匠人世代相传的精湛手艺,更要具备破除陈规、锐意求新的勇气和他人难以企及的创新力量。

  然而,林小风的目光在那些曾经带给靖江朝廷赫赫功绩的项目间游走——从大大提升了粮食产量的土豆改良种植技术,再到精密复杂的火药火器制作工艺,再到能让船只跨越万里海域仍能稳如磐石的新式造船技法——这些足以震撼人心的成就,在今天的朝会上却未曾得到应有的赞誉与表彰,不禁让他心头升起一丝丝困惑。尤其令人费解的是,作为理应主持朝政的太子李德贤,今日竟未能出席这场盛典,更添了几分悬念。

  怀抱疑问,林小风果断决定直奔东宫探寻真相。东宫戒备森严,他穿行于重重迭迭的庭院,最终在一处遇到了东宫侍卫首领欧智勇,这才了解到太子因近日连续劳累过度,已请假休养。面对这样的答复,林小风并未草草离去,而是选择在东宫等待,并特意吩咐欧智勇端来几碟精致的糕点,二人在品尝之余漫谈开来。林小风巧妙地将话题引向太子每日深夜都在忙些什么,欧智勇支支吾吾间,还是透露出太子最近醉心于研究火器技艺。

  接下来,林小风步步紧逼,话题进一步转向太子的婚姻状况以及为何至今尚无子嗣的问题。欧智勇闻言,脸上现出尴尬之色,显然不愿多说。然而,林小风凭借对太子个人命运乃至朝廷大局的深深关切,坚持追问太子膝下空虚的原因。在林小风的坚持下,欧智勇终于无奈地道出太子经常私自离宫,频频造访阳曲县的一座名为雪风华楼的场所。

  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般震动林小风的内心,他知道,一旦此事公之于众,可能会引发足以撼动皇室基石的轩然大波。他紧迫地追问下去,到底太子在雪风华楼做了什么?欧智勇几乎是咬牙切齿地说出了真相,原来太子对宫廷女子的拘束与单调生活感到厌倦,对雪风华楼独特而迷人的风情深深着迷。林小风听罢,惊讶之余又感羞愧,因为那个雪风华楼正是自己名下的产业。为了换取欧智勇的沉默,林小风大方地赠送给他一只价值连城的怀表,两人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约定。

  就在此刻,王景文突然现身,厉声训斥欧智勇失职,林小风立刻挺身而出,替欧智勇辩护。欧智勇受到惊吓,赶忙跪地请罪。林小风的赠表之举,无形中将他与欧智勇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微妙,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王景文的介入,更是让欧智勇惶恐不安。林小风施展手段,通过赠表事件暂时化解了这场风波。此刻,东宫之内,三人各自心藏乾坤,压抑的情绪如同一层薄雾笼罩其间,直到王景文带来了新的变故,打破了先前那种微妙的平衡。在这座巍峨宫殿的幽深腹地,一场没有硝烟的风暴正在悄无声息地酝酿,每个人的心底,情感与思虑如暗流涌动,静静地预示着即将来临的巨大变革。

  林小风临机应变,迅速调整气氛,话语柔和如春风掠过新绿的柳枝:“王兄有所误解了,我与欧兄弟不过是在此闲聊,不知何事让王兄屈尊至此?”王景文闻此,冷冷一笑,挥手示意欧智勇退下,接着转换成一副亲切的笑容,对林小风道:“林大人,我在宫中四处寻你不着,不想你竟在此处避世,是否有紧要大事需要商讨?”林小风心中忐忑,试探性地问有何要事。王景文脸色陡然严肃起来,郑重其辞:“圣上有旨,你林小风需即刻接旨。”林小风听闻,脸色瞬息变化,连忙整理衣衫,正襟危坐,屏息静待王景文宣读圣旨。

  王景文小心地捧起那轴镶金边的圣旨,一字一顿,声如金石撞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林氏一族世代忠诚,其子林小风正值英年,品德高尚,于乡间尽孝尽悌,与皇家根脉相连,昔日在田间地头屡建功勋,今朝在朝中更是声名远播。遵循古训,当以重赏褒扬其功,特此封林小风为驸马都尉。婚姻乃人生礼仪之重,当择良辰吉日匹配,尤需遵循礼法。敕命尔林小风担当驸马都尉,务必时刻秉持丈夫之德,戒骄戒躁,守护家族荣誉,亲身践行亲朋和谐、夫妻之道,务必遵从朕命,矢志不渝。”

  林小风双手接过圣旨,脸上流露出恍如梦中的神情,对于这突如其来的赐婚,既有惊喜也有惊愕,加之想到家中已有妻子,心情更是五味杂陈,思绪如潮水般涌动。王景文对林小风表示祝贺:“恭喜林驸马,自此你已成为皇家一员。至于聘礼方面,自会按照礼部规定办理,驸马不用担心有任何欠缺。”林小风追问具体的聘礼金额,王景文含笑答道:“皇家婚嫁规格必然非同一般,具体数目还需礼部核算,驸马无需为此挂心。”谈到婚礼筹备,王景文叮嘱,一旦选定吉祥的日子,林小风只需按规矩行事,到时候即可迎娶公主进门。他传达了靖江帝的谆谆教诲,提醒林小风在婚前尽量避免涉足清漪殿,并劝慰他无论与工部技艺较量的结果如何,都应保持豁达的心态,坦然面对一切。

  林小风对靖江帝的关怀深感感激,对于即将上演的技艺对决,王景文私下询问林小风信心几何。林小风会心一笑,洞察到王景文对此事的关切之心,他诚实地表示,虽然阳曲县的工艺不如宫中那样繁复细腻,但在创新思维和实用性上却独具特色。王景文听罢稍作沉吟,领会了林小风的意思,由于需探视病榻上的太子,他匆匆告别离去。

  林小风独留在原地,反复咀嚼着圣旨中的每一个字句,时而绽放出欣慰的笑容,时而皱眉深思,直至太子李德贤悠悠转醒。李德贤询问林小风来访的目的,林小风告知已确定了开海通商的决策,并提出了创办皇家研究院及配套院校的想法。李德贤对此积极响应,兴奋之余,还提及自己对科学技术发明的热爱,好奇询问林小风与工部技艺比拼的具体细节。林小风告诉李德贤,一个月后,双方将各自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由群臣判断设立研究院的必要性,阳曲县积攒的大量科技成果,他相信定会让人眼前一亮,但能否迎合宫中上下之人的口味,他心中确实没十足把握。李德贤听闻,主动提出要与林小风共同品鉴那些科技成果,并参与这场盛大的比拼活动。

  抵达阳曲县的边界,李德贤心情欢畅地陪伴林小风并辔而行,这片他稔熟的土地对他来说蕴含着独特的回忆与深情。两人策马疾驰,距县城尚有一段距离,李德贤忽然瞧见前方扬起一片沙尘,人声嘈杂,热闹非凡,不禁扭头向林小风打听缘由。林小风面庞淡然如水,言语从容不迫:“前面某人买下一大片荒地,打算兴建住宅售卖,未料工程进展如此神速,殿下,我们不妨顺道前往一探究竟。”于是,两人调转马头,向着那片繁华忙碌的工地疾驰而去。

  逼近工地,原本荒芜的大地已然换上了全新的妆容,一个深邃壮观的坑洞赫然矗立,林小风忍不住慨叹工程队伍的高效执行力。此时,刘舜中兄弟闻讯林小风亲临,匆忙从工地上赶来,尽管满面尘灰,笑容却如春天般明媚:“林老爷,昨天才刚刚举行奠基仪式,今日您就亲自莅临指导,我们真是受宠若惊。”林小风低头俯瞰那庞大的坑洞,细致询问参与施工的工人数目。刘舜中回应:“我们早在京都就精选了一批技艺娴熟的工匠,接到老爷您的召唤,立即带领众人奔赴阳曲,此刻工地上有一百多位工人轮班作业,待遇优厚,工程进度快如闪电。这坑洞的开挖,正是得益于王颖超大人传授的火药爆破技术。”林小风听罢,恍然领悟,对火药的应用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李德贤同样对火药用于房屋建设感到惊讶,林小风进一步阐述,火药用途广泛,不仅可以用来开山辟路、挖掘运河,更在矿产开采等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两人步入施工现场,林小风再三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他注意到刘舜中脸颊上沾染的新鲜水泥斑痕,得知他们已经开始采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建材——水泥。林小风亲力亲为,深入工地每一个细微环节,对施工过程中任何瑕疵都不放过,立即指派专业监理严格监督执行。他亲自示范如何精确调配水泥,并着重强调房屋建筑直接关乎民生福祉,工程质量绝对不允许有任何马虎之处。

  李德贤亲眼看到林小风对各项技艺的精通与把控,不由得赞不绝口。当谈到水泥时,林小风补充说明,尽管目前使用的水泥强度尚无法与现代产品匹敌,但在当时已经是坚固耐用的上等建材。李德贤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详细询问水泥的各项性能特征。林小风含笑解释,水泥无疑是建筑房屋的理想材质,在阳曲县,这项技术的运用尚处于独家领先地位。

  两人沿着道路继续前行,最终来到了风华楼前,李德贤的目光不经意间掠过右侧,林小风心领神会,巧妙地避开与风月场所相关的谈话。然而,李德贤的目光却被风华楼门前的一面醒目横幅所吸引,抬眼望去,只见上面书写着“第二届寸止挑战赛”几个大字。林小风见状,心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那忧虑如同一缕细线,牵引着他的思绪,对未来可能产生的波澜不惊的预见。

  林小风的目光紧紧锁定在那横幅之上,一时之间整个人仿佛被钉在原地,内心暗自思量:这究竟是何种奇特的较量,竟能成功举办到第二届,且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此张扬高调,这世道人心的变迁委实叫人琢磨不透。身边的李德贤同样满脸迷惑,两人便携手步入风华楼,决心一探究竟。楼内光线昏暗,弥漫着一股暧昧朦胧的气息,透过窗棂的缝隙,斑驳的粉红色光影在室内跳跃,那些身着时尚渔网袜的妓女们姿色撩人,各自展示着妩媚的魅力。林小风径直跨入内厅,本应是歌舞升平之地,此刻却不见曼舞轻歌的伶人,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肃然站立的男子,其中有两张面孔尤为扎眼,正是谢洪信与骆华俊,林小风的脸色在瞬间变得阴沉,如同乌云遮蔽了明亮的日头。

  店主见状,面露惶恐,赶忙上前解释,原来这是一场由县守备队士兵私下发起的游戏竞技,初衷仅为娱乐消遣,却不料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非法敛财的手段。林小风听闻此言,眉头紧锁,犹如铁索扣石,厉声警告店主必须立即停止此类赛事,防止其败坏世风,侵蚀淳朴民风。

  这场比试并未公然进行,参赛者各自在封闭的房间内限时完成任务,外围的观众则边饮酒边低声交谈,赌博的风气也在暗中滋长。尽管如此,林小风心中虽稍感宽慰,但仍严正警告店主,不得再有类似行为发生。彼时,李德贤仍然饶有兴致地四下张望,林小风严厉地提醒他切勿沉溺于风月场所,以免身染疾病,特别是身为皇家血脉,肩负着国家社稷的重责大任。李德贤坦诚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林小风便承诺为其设计与众不同的服饰,以博得后宫嫔妃的喜爱。

  林小风的目光偶然间触及到了身怀六甲的石榴姐,尽管腹部隆起,她仍坚守在比试现场。石榴姐大方承认,正是通过这场比赛,谢洪信赢取了风华楼所提供的三百两银子,林小风听闻此言,惊讶之情溢于言表。石榴姐解释,此举是为了帮助丈夫积累财富,以便今后更好地为主人效力。林小风在赞赏她的用心良苦之余,也严肃告诫她往后不可再涉足此类事情,并誓言定会为他们夫妇的生活提供坚实的保障。

  舞台中央,比试即将揭开帷幕,老鸨用煽情的话语渲染着氛围,引来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与高涨的欢呼。谢洪信与骆华俊对立而立,赌客们热血沸腾,纷纷押下重金。林小风无奈地摇摇头,心中叹息骆华俊与谢洪信之间的竞争仿佛永远没有尽头。随着老鸨的一声宣布,比试正式开始,林小风与李德贤只得在一旁静静观战,无法预知在这场备受瞩目的较量中,究竟是哪一位勇士能够脱颖而出,摘得最后的桂冠。

  半个时辰在时光的沙漏中悄然流逝,尽管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倩影穿梭于光影之间,歌声萦绕于梁柱之上,但林小风饱览群书,见识广博,眼前的繁华盛景再也无法撩动他那颗深沉而理智的心弦。他敏锐地觉察到,这场看似热闹非凡的赛事实则并无明确的终点,于是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对着沉浸在表演中的李德贤说道:“殿下,今日之盛宴固然夺人眼球,但实非我等亟待处理之要事。不如陪同我去一趟研究所,那里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核心所在。”李德贤的目光仍牢牢地黏在舞台上激烈比拼的画面,对最终胜负的好奇心如猫爪挠心,然而林小风心意已决,不再留恋此处的喧嚣,果断地拉起李德贤,两人并肩离开了那霓虹闪烁的风华楼。

  穿行在阳曲县的街巷之间,他们来到了汇聚各类前沿科技的综合性研究所。这里的各个科室分工明确,其中火器研发部与开水试验室尤为瞩目,即使其他部门的技术尚未臻至顶尖,但它们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不可小觑。此番,他们步入了木工研究所,这里聚集了一群手艺精湛的匠人,林小风时常亲临指导,激励他们不断追求卓越,创新制器之术。

  研究所的木工区宽敞明亮,堆迭如山的木制品形态各异,种类繁多。匠头老齐正挥汗如雨,手中雕刻刀在木材上游走自如,两位弟子全身心投入,共同雕琢一块纹理细腻的木料。听到林小风的呼喊,老齐停下手中的活计,拭去额头滚烫的汗水,快步走上前来恭敬行礼,谦逊地述说着近期林小风未曾前来指导的遗憾。林小风不赘言寒暄,直接切入主题,要求查看仓库中搁置已久的自行车原型。

  自行车这一词汇对于李德贤而言颇为陌生,充满神秘色彩。林小风耐心解释,这是一种依靠人力驱动的交通工具,但由于早期实用性受限且存在多方面的缺点,一度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角落。然而,随着京都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快捷出行的需求与日俱增,自行车或许正在迎来它的第二次生命。话音未落,老齐听从林小风的指示,迅速走向仓库,从灰尘覆盖的角落里拖出一辆布满岁月痕迹、木质结构的古董自行车。

  面对这辆破败不堪的自行车,李德贤满脸疑惑。然而,林小风对此却显示出坚定的信念和深刻的洞察,坚信这辆自行车有着无可估量的价值潜力。他断言,自行车必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出行工具,未来京都的大街小巷将因它的普及而焕然一新。就在这时,李德贤跃跃欲试,刚一跨上自行车,脚蹬却不幸断裂。林小风见状,果断命令老齐不仅要修复这辆自行车,还要尽快组织批量生产,并要求改良材质以提高耐用性,增设装载架和报警铃铛,同时优化座椅设计,确保骑行舒适。此外,他还提出了制造更高档的金属版自行车,要求其外观典雅大气,性能更上一层楼。

  在林小风转身处理其他事务之际,他眼角余光瞥见李德贤尽管脚蹬损坏,却仍童心未泯地仅凭车把操控方向,双脚在地上交替踩踏,模拟骑行,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的快乐。李德贤兴奋地感叹:“林兄,这东西真有趣!”林小风闻此言,嘴角不禁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内心对自行车的美好未来充满了无比坚定的期待和信念。

  一个月的光阴转瞬即逝,如同划过天际的一抹流星,朝廷上下乃至街头巷尾都弥漫着一股对海外世界热烈讨论的气氛,百姓们竞相搜罗外来的新鲜消息,翘首以盼西老外的身影,但这份殷切的期待一直未能如愿以偿。唯有户部尚书书文旭、才子林小风,以及靖江帝身边的股肱之臣李德贤等人,始终保持着对这些新兴事物持久而深入的关注与研讨。

  正当朝会进程过半,话题如江水般流转变幻,靖江帝虽然显露了几分倦意,却忽而忆及林小风与工部之间围绕技艺革新的竞赛,关切之情油然而生,向林小风询问进展情况。林小风低眉垂目,恭敬回应:“臣对此事筹谋已久,虑及其可能搅扰朝政之常态,故打算待散朝后专程向陛下详细汇报。”工部尚书姜子文闻此,泰然一笑,接话说:“皇上不必忧虑,工部早已严阵以待,今日必将在朝会上展示一项足以令同僚们叹为观止的新成果。”

  此刻,所有臣子的目光犹如聚光灯般集中起来,原本庄严肃穆的朝堂空气陡然紧张起来,李德贤的脸庞泛起了红潮,双眸中跳跃着期待的火花。他早先亲身经历了阳曲县改良后的自行车原型测试,那种颠覆传统的设计理念结合实实在在的生活便利,让他坚信一旦公开,必将震动整个朝廷。尽管大部分朝臣们的注意力此刻都集中在工部即将展示的项目上,靖江帝嘴角扬起一抹狡猾的笑容,缓缓宣布:“看来今日朝会将会频现佳绩,诸位速速献上你们的匠心之作吧。”随后他转向林小风询问评判的标准:“众卿家一同审议优劣,林卿对此有何异议?”林小风淡然一笑,轻轻点头,表示并无异议。

  在过去的半个月里,阳曲县倾力推进自行车原型的改革与完善,林小风全程参与其中,虽然当前的悬挂系统尚欠完备,刹车机构仅采用原始的杠杆后轮制动,但其结构简洁而不失巧妙,已然悄然逼近后世那些轻便自行车的设计核心。这种自行车成本低廉,普通百姓都能承受,林小风对其能够改善民生、造福国家的前景怀有深深的自信。

  靖江帝催促展示活动立即启动,姜子文与林小风依次带领各自的团队携成果踏上朝堂。禁卫军士兵步伐稳健,捧着装有神秘物件的托盘步入那金碧辉煌的大殿,托盘上覆盖着鲜艳的红绸,遮挡住了下面的秘密。姜子文率先揭开了红布,展现在众人眼前的是工部精心烧制的新式瓷器,瓷瓶洁白如玉,表面的山水花鸟图案栩栩如生,瓷质细腻光滑如凝固的牛乳,光泽含蓄而温润,宛如朝阳下的羊脂宝玉,甫一登场,立刻引来了满堂喝彩,靖江帝亦满意地点点头,连声赞扬。

  林小风走近仔细鉴赏,真诚赞美工部制作瓷器的高超技艺,但他也不客气地指出,尽管这些瓷器堪称艺术品中的珍品,但它们更多停留在观赏层面,而非研究院矢志追求的实质性科技突破。紧接着,姜子文又揭开了另一件展品的红盖头,现出一把寒光闪闪的宝剑,剑身皎洁如冬雪,坚硬之中蕴含韧性,剑锋锐利无匹,乃是历经百名工匠昼夜不息的冶炼锤炼而成。靖江帝下令当场验证其锋芒,果然,剑尖轻触铁块,瞬时割裂如纸,使得满座臣僚无不惊叹不已。尽管这柄宝剑确实乃人间罕有的国之利器,但它毕竟不是惠及千家万户的实用科技成果,林小风借此机会提醒众人,在追逐技艺与创新高峰之时,切莫忘记科技发展的根本宗旨——服务于民,贴近生活。

  靖江帝抚案激赏,一双炯炯龙目闪耀着无法掩饰的兴奋,口中不禁赞叹:“真是绝世之剑啊!堪称世上难得一见的神兵利器!”他心中暗自比较,宫中禁卫所佩之剑虽已属上乘之作,即便是赏赐给英勇将领的佩剑,也都难与其媲美。今日工部所铸就的新剑,竟能轻易斩断禁卫佩剑,这份精妙绝伦的铸剑工艺和材质的卓越品质,委实稀世罕见。更加令人震惊的是,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撞击之后,新剑仅留下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细微痕迹,其抗磨损性能简直超出常人的想象。众臣目睹此景,纷纷赞不绝口,一致声称:“出自工部之手的此剑,果然与众不同,实乃巧夺天工的杰作!”

  姜子文倾听四周赞誉之声,脸上挂着谦和而深沉的微笑:“这柄剑虽如今造价约摸三两纹银,究其原因,乃是因其铸造过程繁琐精细,耗费材料与人力甚巨。然而,随着技术日益熟练并实现规模化生产,预计将来售价必然能够大幅度降低。林大人,如果此剑得以在我朝军队中普及,是否有望成为国防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装备,甚至有可能演变为黎庶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工具呢?”林小风闻听此言,眉梢稍挑,隐含着一丝轻视,直截了当地提出:“相较于这柄剑,一把配备刺刀的火铳在实战中的杀伤力远超其上,且其制造成本还不足五两纹银。他的言语间,暗示工部此次推出的剑器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华丽,却忽视了其实用性和经济效益。”

  姜子文捕捉到林小风的微妙态度,嘴角勾勒出一抹不易被人察觉的冷笑,深知此刻并不是与林小风正面冲突的时候,便顺势转换话题,催促林小风赶紧亮出他带来的神秘物品。

  靖江帝满怀兴趣地望向林小风,语气温和地问道:“朕已见识了工部的瑰宝,不知林爱卿带来的是何等佳品以供展示?”林小风神情自若地回应:“臣所带来之物放置于殿外,因其特异性不宜于殿内展示,恳请陛下与众位大人移步殿外观摩。”靖江帝欣悦地同意,带领群臣缓步走出大殿。

  巍峨宫殿之外,一片开阔的广场上,林小风与太子已经精心安排了两件蒙着红布的奇特装置——正是当时尚未广为人知的自行车,引起了人们无尽的好奇与猜测。随着围观者低声议论与揣测的声音逐渐升高,靖江帝及随行官员们的好奇心也被撩拨得愈发炽热,一行人浩浩荡荡地迈向广场。

  到达广场中央,覆盖在红布下的两架车形物体轮廓清晰可见。林小风悠然地揭开了红布,两辆构造迥异的自行车赫然映入众人眼帘,一辆车身采用坚实的木质打造,另一辆则是镶有精钢与黄金装饰,设计新颖,颇具现代感。靖江帝面带疑惑,发问道:“这是何物?难道还能自己行走不成?”林小风平静地解答:“非自行行走,而是依赖人力驱动,只需双脚轮流踩踏脚踏板,车辆即可向前滑行。”

  群臣听罢解说,有人忍俊不禁,有人一头雾水,皆对这般奇妙精巧的发明感到难以置信。面对众人的各种反应,林小风从容不迫,邀请众人亲自试骑体验,并详尽介绍了自行车的各种优点:“此车不仅速度迅疾如风,承载力亦相当可观,车前配置有篮筐,方便百姓日常购物携带;后座设计适宜乘客乘坐,尤其是儿童上学接送之需。尤为独特的是,车头处装配了反光镜与照明设备,保证了夜间行驶的安全可靠。”

  李德贤怀着探求真理之心,第一个跨上自行车尝试驾驭。他轻松驾驭,自行车迅速而平稳地疾驶而去,转弯自如,其展现出的速度与稳定性令靖江帝与在场的所有大臣瞠目结舌,人群中响起了一片惊异与赞叹之声。接着,林小风登上另一辆自行车,由李德贤载着两人在广场上疾驰,顷刻间,广场上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和一波接一波的惊叹与议论。

  尽管如此,类似姜子文这类部分官员,虽然对自行车的新颖与奇特感到惊奇,但对于其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意义依然有所保留。他们担忧,平民百姓日常出行距离有限,此类新型交通工具的实际需求可能并不大,加上其造型奇特,操作学习具有一定难度,可能会阻碍其在民间广泛普及。尽管这些质疑之声萦绕在耳,然而今日自行车的生动展示,无疑打破了众人对于传统交通方式的认知边界,让人们视野大开,印象深刻。尽管关于其实用价值和推广策略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这一崭新的发明无疑打开了人们对于未来出行方式变革的无穷遐想空间。

  陈曙光闻听姜子文的质疑,犹如雷鸣般回应:“非也,姜大人!光阴之珍贵,岂是金银所能衡量?此自行车犹如闪电划过长空,极大地节约了时间,其所创造的社会价值难以估量。至于驾驭之法,简单至极,只需双腿交替踩踏轮轴使之旋转而已。”姜子文听罢,嘴角微微上扬,勾勒出一抹带有几分讥诮的微笑,反问:“陈大人所言固然有理,但天下百姓,他们的时光真能与金钱相提并论么?太子适才驾驭的那辆自行车,其构造之复杂精密,造价之昂贵,几乎可与工部所铸就的宝剑一较高下。再者,这自行车是否真的如陈大人描述般易于操纵,何不让陈大人亲身一试,让我们大家伙儿都见识见识?”

  陈曙光性情豪放,面对姜子文的挑战,毫无退缩之意,他毅然决定亲身示范,誓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行车的简易操控性。靖江帝的目光在李德贤与林小风身上来回移动,内心深处正细细揣摩这其中蕴含的深远意义。广场之上,李德贤咬紧牙关,无视林小风的劝阻,拼尽全力蹬踏自行车,一心要展现其速度与力量,却不知危险正悄悄逼近。自行车犹如疾风般疾驰出去,最终因失去控制而翻滚倒地,李德贤与林小风也随之摔倒在地,四周的人们皆瞠目结舌,惊惧万分。靖江帝见此情景,忍不住用手遮住脸庞,内心交织着羞愧与忧虑。

  待李德贤与林小风艰难起身,两人身上满是尘土,李德贤怒气冲冲地指责自行车的刹车系统存在问题,而林小风则责怪他不该鲁莽加速。周围的侍卫们强忍住笑意向他们低头行礼。李德贤怒气未消,下令侍卫在三天内拆除宫门门槛以示惩罚,随后两人搀扶着,带着那辆破损的自行车回到了大殿。群臣们尽力克制着笑意,而靖江帝的脸色却变得阴郁起来,关切地询问他们是否受伤。

  林小风不肯服输,立刻展示出另一辆完好无损的木质自行车,恳请靖江帝做出公正的判决。靖江帝仔细端详,虽然觉得其设计独特,但对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仍持有疑虑,毕竟民间百姓大多习惯于骑马乘车出行。他决定由群臣投票决定自行车的实用价值,然而林小风面对不利的投票结果,愤然抗议裁判不公,他反复声明自行车的设计初心就是为了便利百姓出行,而且造价低廉,即便是普通人家也能承受得起。

  靖江帝对林小风的不满表示了理解,但同时也指出,林小风在参加比赛之初并没有对规则提出异议,既然参与了比赛,就必须接受结果。姜子文紧随其后补充,尽管自行车是一项颇具创意的发明,但在日常生活实际应用中,考虑到百姓的学习成本和适应周期,以及对传统出行方式的依赖,恐怕自行车很难在民间大规模普及。尽管林小风内心充斥着不甘,但终究未能扭转群臣的决定,只能黯然接受这一现实。这场关于科技进步与实用主义原则的较量,在一片片议论声中落下帷幕,留给所有人无尽的反思与争议的空间。

  林小风,这个名字就像一把雕刻时光的尖刀,深深凿刻在他那细腻如丝的性格纹理中。这位智慧深藏不露的男子,目光如猫头鹰般独到而锐利,往往能在黑夜最深沉的时刻洞悉时代的脉搏跳动,哪怕是最微弱的变化也难逃他的洞察力。恰逢其时,他如同春雷轰鸣般震撼人心,推出了一个看似平常却蕴含深刻社会变革意义的新玩意儿——自行车。在这决定性的背后,是他对底层人民困苦生活的深深同情以及对时代洪流把握得恰到好处的敏锐触觉。

  县城里繁华如锦绣,各式精巧商品纷繁呈现,然而随着雇佣关系的普遍化,人们不再满足于狭窄的生活圈子,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打破时空枷锁的出行方式。林小风深知个中奥秘,他把自行车视为破解这个问题的钥匙,它不仅仅是一台机械,更是拓展人生疆域、提升活动效率的关键媒介。

  面对同僚姜子文的质疑,林小风并未因对方的质疑声浪而动摇,相反,他的回应低沉有力,如同古老青铜钟在黄昏的烛光下悠然响起:“吾等习惯于马车代步,是否忽略了芸芸众生对同样快捷出行方式的热切期盼?他们并非不想踏足远方,而是被现实条件所限。假使平民百姓也能获得匹敌马车的速度与便利,又怎能不欣然奔走四方,去体味世间日新月异的万千景象?”

  姜子文听到这话,面色如风云变幻,阴霾笼罩,反驳道:“林大人言语间似乎透露出一丝傲骨,是否忽略民间实实在在的现状?百姓们日常生活往来,大抵局限于邻里之间,几步之遥而已,何以断定他们急需更大的活动范围呢?”

  林小风对此并不急于争辩,他微微点头,眼神深不见底,吐露的话语充满了哲学思辨:“朝廷若要改革,民生必然不可落后。譬如今日,火器已取代了冷硬的青铜兵器,历史的巨轮势不可挡,只有顺应潮流,方能铸就国富民强的基石。如今,不少朝中同僚已然觉醒,他们看到并赞同此种预见未来的远见卓识,正是这样的共识,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

  当话题转至自行车展示的关键时刻,姜子文播下了怀疑的种子,指出自行车构造复杂且稳定性存疑,恐难以被普通百姓接受。此时,陈曙光老将军宛如山岳中的一道裂缝,阳光透过裂缝洒下坚定信念,挺身而出,坚决要求亲自试骑,以此回击姜子文的轻视态度。靖江帝观此情景,心中不由得一阵抽紧,出于对陈曙光安全的担忧,试图加以劝阻,然而陈曙光那种刚烈决绝的意志,犹如秋水连天,波澜壮阔,最终得到了皇上的默许。

  陈曙光虽已至垂暮之年,但他心中的热血与壮志丝毫未减。他果敢地跨上了自行车,林小风则在一旁忐忑不安地守望。陈曙光仿佛通过这两片钢铁的飞轮,一点一滴唤醒了体内久违的青春力量,从起初的稳重滑行,慢慢过渡到疾风般的疾驰,那一刻,全场的目光都被这扣人心弦的画面牢牢牵引,心底交织着紧张与期待。

  陈曙光在骑行中初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主控制的乐趣,脸庞洋溢起孩童般的欢愉表情,口中不断赞美这种新颖的出行方式。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戏弄凡人,在他渐入佳境之时,自行车陡然失去平衡,重重地跌落在泥土之上。即便如此,陈曙光仍像一块顽固的磐石,咬牙忍受疼痛,再次挣扎着试图驯服那桀骜不驯的自行车,无奈岁月无情,终究未能成功驾驭。

  靖江帝与众臣见状,纷纷疾步赶来,纷纷劝诫陈曙光不要再冒此风险。尽管此刻陈曙光身上布满了伤痕,他依然矢志不渝,一心向往再次驾驭那滚动的两轮天地,直至靖江帝下达严令制止,他才被迫停止尝试。

  陈曙光的这一举动,虽然未能圆满成功,但凭借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无疑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行车对于广大民众而言,确实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尤其是年轻人,经过短暂练习,就能娴熟使用,从而极大地改善民生出行状况。陈曙光坦诚直言,对自己的这一创新之举充满了自豪,他直言无讳的态度让满堂群臣瞠目结舌,同时也对他这份无畏的勇气和执着的坚持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这一幕,既揭示了陈曙光个人坚不可摧的品质,也为新时代变革中的新生事物找到了扎根大地的可能,预示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林小风继而激情澎湃地接过话茬,他的眼神炽热,额角皱纹中流淌着坚定不移与无比自信:“张大人所言句句中肯,这辆自行车的设计实乃易学易用。若有人忧虑操作难度,只需装配辅助轮,则骑行无忧,如行走在平坦大道。原计划作为后期增值服务推出的辅轮设计,现鉴于情势紧迫,不得不提前披露。为了感谢张大人今日竭力的支持,林某特备上一辆顶尖配置的自行车,并搭配一副最新款眼镜,以表达诚意。”

第139章

  姜子文闻听此言,内心翻腾起一阵懊悔的情绪,他在陈曙光跌宕曲折的表现中,窥见了他骨子里的刚韧本质。此刻,陈曙光虽已步入晚年,却仍旧满腔热情地站在了林小风一边。姜子文抓准时机插话进来,语气沉稳而理智:“皇上,林大人反复演示,其间有多人试骑致伤,臣以为不必再做冗余的陈述。相较之下,朝廷若将大量财力投入到研究院的筹建中,或许会导致资源浪费。不如工部与阳曲县合作,共筑火器制造机构,这才是朝廷务实的业绩体现。”

  林小风斜睨一眼姜子文,心中暗忖阳曲县辛勤浇灌的果实怎能让工部轻易染指。他立即反驳,音色坚定有力:“姜大人,您的野心未免太大了!阳曲县历经艰辛取得的创新成果,岂容您工部随便觑觎?”姜子文反驳称一切举措都是为了江山社稷,朝廷必将对阳曲县有所嘉奖,林小风在心底冷笑,所谓的奖赏,不过是他们应得的权利罢了。

  林小风瞬间意识到高层策略的盲区,朝廷官员对于市场经济走势的认识尚显模糊,特别是在雇佣制度广泛实行的时代背景下,百姓的活动范围必将大幅扩张,理论上此刻正是普及自行车的最佳时机,只是朝廷中人尚未领悟到这一层面的道理。户部虽然对此概念有所触动,但仍犹豫不决,害怕承担投资的风险,迟迟不敢公开表态支持。

  就在众人激烈争论无法达成一致之时,靖江帝适时介入调解:“众爱卿不必再争吵,林爱卿如有异议,朕同意重新进行投票决定。”然而,在第二次的手举表决中,支持工部意见的竟然占到了令人咋舌的九成之多。林小风环顾四周,看见太子与陈曙光面色涨红,一时哑口无言。他直言这次投票存在不公平性,主张重新计票,却遭到姜子文以大局已定为由拒绝。

  靖江帝眉头微蹙:“林爱卿何必如此纠结于一时成败?政策实施岂能儿戏?固然自行车有其优势,但也必须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林小风心有不甘,坚持指出目前的投票方式不能真正反映自行车潜藏的价值,他建议以实际购买力作为选票,让工部与阳曲县各自的产品投入市场,以两个月内的实际销售额作为决胜标准,如若败北,他愿意承担死罪的惩罚。

  姜子文迅速反击,强调工部制作的许多珍贵工艺品价格昂贵,普通百姓难以负担,将这类产品与自行车相比显然不公平。靖江帝对此表示了认同,认为不应偏向林小风。

  林小风泰然处之,他提出工部可以独立研发火器,阳曲县保证全力提供技术支持,且不论瓷器单价多少,只比较两者总体销售额。林小风此举实则是巧妙布局,企图通过开辟新的竞争领域,寻找创建研究院的可能性。姜子文权衡利弊之后,考虑到与阳曲县紧密合作的必要性,加之瓷器在市面上的热销优势,最终欣然接受了这一挑战。

  靖江帝默认了这个方案,对林小风的坚定决心给与了高度评价,只要双方都没有异议,朝廷允许他们进行新一轮的商业较量。于是,双方协议在接下去两个月内,在民间进行商品销售的大比拼,以最终销量决胜负,结果一旦公布,即为最终裁决,不得更改。靖江帝心里清楚,这场角逐也许会影响到原本预定的皇家婚典,但他同样赞赏林小风勇于革新的精神,深知研究院的建立对于国家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靖江帝最后决定尊重两位臣子的竞争诉求,再次举办一场关系到国家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赛事。

  东宫庭院的亭台楼榭沉浸在肃穆而宁静的氛围之中,林小风悠然端坐其中,手中托着一块精美的糕点,那细软甜蜜的味道犹如历史长河中的点滴故事,每尝一口都如同在舌尖上演绎一场沉默的史诗。而李德贤则如同一头被围困的猛兽,在精致的木雕与彩绘的梁柱间焦灼地踱步。林小风悠闲自得,相比之下,李德贤内心的不安如同波澜泛起,眉峰紧皱,带着几分焦急,质问道:“眼见工部瓷器销售如烈火烹油,利润累积至数千两之巨,你为何还能这般气定神闲?”

  林小风唇边扬起一丝淡泊的笑容,手指捏着最后一块糕饼,优雅地送入口中,缓慢咀嚼,随之吐露了一声饱含哲理的叹息:“李大人莫慌,世事无常,荣辱兴衰,往往潜伏于事物发展的节奏变化之间。工部的瓷器固然精美绝伦,仅供贵族享用,而我们阳曲县生产的自行车,却是要普惠天下黎民百姓。近日,我已在京城秘密召集了一批技艺高超的工匠,日夜兼程地改进生产,待到库存充盈之际,必将在市场上掀起一场变革的风暴。”

  李德贤目光闪烁着犹疑,瞪大的眼睛里流露出疑惑:“自行车真能保证大受欢迎?”林小风笑意加深,眸中闪烁着智慧的星光:“热销绝非空谈,我甚至计划采取限量发售策略,以饥饿营销激起市场的热烈反响。关键不仅在于短期的资金回收,更在于通过预收定金来稳固市场地位。此外,我已经悉数掌握了京城近期内举行婚礼的一百多家具体情况,意图赠予他们新款自行车作为贺礼,籍此提升商品的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

  李德贤接过了林小风递来的名录,密密麻麻的名字赫然纸上,他困惑地追问:“这其中藏着什么深远布局?”林小风娓娓道来:“这些新人都是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寻常百姓,赠予他们自行车,既有祝福之意,亦是营销策略,期待通过他们的婚礼,使自行车逐渐融入民间婚俗之中,变成与吹打迎娶、乘坐花轿、抛洒喜糖同样重要的传统习俗元素,从而深深植根于民众心中。”

  李德贤陷入沉思,眉间依旧挂着忧虑。这时,林小风提到了一个关键人物:“曹丞相到访!”李德贤抬眼望去,只见欧智勇正引着孔爱国缓缓走来。李德贤顿时恍然:“原来你打算借锦衣卫之力,为自行车的推广造势!”孔爱国身居高位,麾下拥趸众多,一旦行动起来,自行车的推广力度无疑将大大增强。

  孔爱国面露疲态,林小风体贴入微地询问他的近况。孔爱国苦笑回应,林小风以真诚的情感抚慰他:“若是家庭琐事让你感到困扰,不妨直说,锦衣卫兄弟情深,我们可以一起面对,共同解决难题。”孔爱国愁苦地讲述了家中的矛盾冲突,期待能得到援助。林小风面色严峻,语重心长地劝导孔爱国必须妥善处理家庭矛盾,身为一位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在生活中化险为夷的能力。

  孔爱国透露,除了锦衣卫繁重的训练任务之外,他还深受家庭纠纷的困扰,林小风深感同情,敦促孔爱国尽快解决家事,以便专心投入到工作中。接着,林小风关心孔爱国对自行车技术掌握的程度,孔爱国表示已基本掌握,并承诺在日后的工作中将以骑自行车代步,特别强调在公开场合展示时,必须确保安全,以此吸引人们关注阳曲县制造的自行车。他还指示属下在推广时使用接近百姓生活的语言,避免过于官方刻板的表述。

  林小风提醒孔爱国,在执行任务时要灵活机动,顺应时局变化,在前往新婚夫妇家中祝贺时,不仅要诚心诚意赠送自行车,更要确保媒体跟进报道,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效应。同时,在收到工部名贵的瓷器玉光瓷时,孔爱国应婉转谢绝,以工艺复杂、过于奢华为由,暗示它并不符合现代君子追求简朴生活的价值观,这一做法旨在衬托自行车的实用性及性价比优势,而非贬低其他工艺品本身的价值。

  目睹林小风这一连串细致入微且富有战略眼光的策划,李德贤不禁内心震撼。林小风则泰然自若地回应:“商场如战场,各有谋略,我们所要做的,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彰显自家产品的优越性,而非刻意诋毁竞争对手。”他鼓励并安慰孔爱国,承诺会尽力协助他解决家庭纠纷,使得孔爱国能够一心一意投入工作。孔爱国深受感动,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发誓将竭尽所能完成这项重任。

  综上所述,林小风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策划手腕,巧妙地运用情感营销与锦衣卫强大的人脉网络,制定了一系列包括赠车、深入民间互动等多元化的推广策略,通过直观的对比和生动的应用案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行车的实用属性,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有效压制了工部瓷器的优势地位。在这场不见烽火的商战之中,林小风展现的不仅仅是超凡的智谋,更是对人性需求和社会心理的深度洞察和驾驭能力。

  自行车如同一支锐利的战略箭矢,悄无声息地渗透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锦衣卫们遵从林小风的精心部署,毫不犹豫地解下骏马的鞍鞯,换上了这副刚毅挺拔的钢铁双轮伴侣。此番举动,宛如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池塘,顷刻间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激起了层层议论的涟漪。每当那队身着华丽甲胄、头戴熠熠红缨的特殊队伍穿越大街小巷,清脆悦耳的车铃声在空气间欢快地跳跃,恰似清晨的寺庙钟声与傍晚的暮鼓,一声声叩响在民众的心坎上。

  孔爱国更是个中翘楚,他早早便娴熟地驾驭起自行车,单手握持龙头,另一只手潇洒地挥舞致意,向沿街的百姓传递出亲切的问候。尽管起初,这种前所未见的交通工具让人侧目而视,但在锦衣卫们亲身践行的影响下,自行车很快褪去了陌生的外壳,摇身变为一种风尚潮流,赢得市民们由衷的赞誉与探求的目光。孩童们欢呼雀跃地追逐着车队,那些仁慈的锦衣卫们以悲悯之心,将一个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稳稳抱上后座,亲自护送到家门口,这一帧帧画面深深烙印在百姓的集体记忆中,让人们对自行车产生了炽热的期盼与无限的向往。

  翌日,初升的朝阳铺洒在坊间,弥漫的疑虑随着报童嘹亮的叫卖声而逐渐消退。报纸按照预设的宣传步骤,图文并茂地剖析了自行车的构造及其实用功能,吸引了络绎不绝的路人驻足围观,朗朗的诵读之声充斥街头巷尾。报纸上的文字活灵活现地刻画出自行车的形象——两个各自独立却又紧密相联的车轮,中央配备了一个宽绰舒适的鞍座,左右两侧的脚踏板通过一根坚韧的链条传输力量,驱动前方的车轮疾驰前行,车头部分一根横杆承托着骑行者的掌控,保持微妙的动态平衡,据说它的速度竟然可以与狂奔的马匹相媲美。听到这样的神奇介绍,市井百姓无不瞠目结舌,交口称赞,关于自行车的热议如滚烫的开水般沸腾不止,人们的渴望之情昭昭可见。

  报童们趁机再添一把火,进一步揭示自行车不仅是一款便捷高效的出行工具,更能锻炼体魄,强壮筋骨,这款革新的创造正是出自阳曲县匠人们的独特匠心,如今在京师的大街小巷设立了多个体验中心,敞开胸怀欢迎每一位市民前来免费试驾。当民众们急不可耐地询价时,报童告诉他们详情还需亲临体验点咨询。此消息一出,就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湖心,引起轩然大波,百姓们纷纷涌入体验点,虽然现场热闹非凡,但他们带走的只是心中的兴奋与期待,而并非实实在在的商品。

  在镇抚司的府邸内,林小风面前堆积如山的市场反馈如雪花般纷至沓来,他快速扫视了几份报告,然后放下手中的纸卷。李德贤望着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振奋人心的消息,却发现林小风并没有流露出过度的喜悦,于是不解地询问原委。林小风冷静自信地回应,眼前的局面不过是整个战略布局的一环,胜利的果实早已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他提及麾下的锦衣卫、媒体传播力、绿色出行的倡导者以及江湖上的三神帮等诸多力量,这些都是他手中推动变革的坚实基石,足以让工部望其项背。他进一步揭露,第二批自行车已经分发给各个相关的社团组织,即将启动规模更大的宣传攻势,除此之外,他还握有一张尚未揭开的底牌,静待最佳时机施展。

  林小风带领李德贤步入库房,沉重的门扉打开后,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未曾公开的新车型。当中包括专门为搬运货物设计的三轮车以及匠心独具的倒骑驴款式,林小风解释道,这两种车型的初衷是为了支援那些无力承担牲畜运输费用的底层百姓,助他们拓宽生存之路。李德贤亲自试驾了倒骑驴,对其简洁的操作方式和高效的性能大加赞赏,不过他也提出担忧,新增的三轮车商品可能会打破原有的销售模式,公众接受度可能不高。对此,林小风已有备而来,决定暂时将三轮车作为购买自行车的附赠品,在体验点展示而非单独出售,待与工部之间的竞争局势明朗之后再全面推出市场。他谨慎地将自行车定价为每辆五钱,三轮车每辆七钱,总计十二钱,细心权衡了普通百姓的购买力,甚至还推出了三轮车分期付款的优惠政策。

  李德贤的目光最后停留在角落里一辆形态奇特、仅靠一个轮子支撑的车辆上。林小风微微一笑,揭晓这是名为“扭扭车”的玩意儿,看似儿童玩具,实则妙趣横生,计划在体验点展示,但并不作为商品售卖,主要是为了满足孩子们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尽管李德贤无法完全领会扭扭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但在亲自试玩后,也被其新颖独特的趣味性和新鲜感所吸引。然而他觉得,相比于更具实用价值的自行车和三轮车,扭扭车似乎显得稍微逊色。林小风心中暗笑,他知道引进扭扭车不仅仅出于商业策略,更多是出于填补自己童年记忆中的一种缺憾,同时也希望通过玩具的魅力吸引更多孩童的眼球,温暖他们那一颗颗清澈纯真的心灵世界。

  ···

  次日拂晓,天际破晓,如泼洒在巨大画布上的朝霞,将东方浸染得通红如醉。辰时将至,孔爱国率先领航,身后跟随一列身披鲜艳锦袍的卫士,他们统一行动,开启了他们的铁骑之旅——驾驭着崭新的自行车。孔爱国操纵自如,车轮在他的脚下犹如四肢般灵动,令人惊叹不已的是,他的左手上竟还牵引着一辆未经驾驭的新车,那车光洁如镜,显然是经过精细保养,车头镶嵌的一朵艳丽牡丹红得夺目,恰似民间婚庆图中的一抹生动色彩,流淌在这平凡的街巷之间,形成一幅流动的民俗长卷。

  婚礼现场已因报馆先前的大势宣传而聚满了人群,如同蚁穴倾巢般热闹非凡,林小风与李德贤两位便隐匿其中,默默注视着这场盛事的每一步进展。吕德行适时贴近林小风耳边,低沉汇报,每个环节均按预定计划精确执行,此次婚礼的一切开销皆由阳曲县慷慨赞助,而在婚礼的尾声阶段,孔爱国将与新人一同登台,这一安排已获新人欣然认同。林小风颌首赞许,对于吕德行的周密策划表示满意,不忘关切询问是否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生活,吕德行坚定地答复,他们在筹备时尽量做到了合乎民心,保证活动既井然有序,又充满和谐气氛。

  吕德行紧接着提到了近日民间舆论的一桩热点,某些尖酸之人批评锦衣卫过分注重外在风貌,如同未经世事砥砺的少年郎,然而这些贬损的背后,实质上反映出的是一种羡慕嫉妒的心态。林小风与李德贤听后,脸色越发严肃起来。孔爱国结束了与四邻八舍的亲切交谈,婚礼的节奏渐趋庄重,但无论他行至何处,那双兼具威严与亲和的目光始终成为人群的焦点。林小风深知,这是百姓对孔爱国深深的敬仰与喜爱,而李德贤则思索着,锦衣卫的形象应当更加凸显阳刚之气,如此方可深入人心。

  吉时来临,孔爱国稳健踏上舞台,代表全体锦衣卫向新人送上真挚的祝福,并亲手递上一辆闪亮如新的自行车作为贺礼,这辆车象征着进步与活力。镁光灯闪烁不断,孔爱国耐心教导新人如何驾驭这份新时代的礼物,新人脸颊洋溢着幸福灿烂的笑容,周围围观的百姓们也都屏息凝神,甚至有许多人主动靠近,希望能一窥这新奇事物的操作窍门。锦衣卫们还特意带来阳曲县特有的爆竹,以此热烈的方式传达对新人美好婚姻生活的祝愿。孔爱国细心提醒着点燃爆竹时务必稳重,安全至上。随着爆竹炸裂,硝烟升腾,尽管突如其来的巨响让不少人心头一惊,但现场秩序井然,掌声如潮,笑声连连,这无疑是一场全民共享的盛大庆典。

  就在爆竹声中,李德贤品味出了其中蕴含的火药工艺,不禁对林小风巧用心思,利用这种稀罕物品为婚礼增色喝彩。鞭炮声渐渐平息,婚礼的神圣仪式再度回归主线,孔爱国矗立在舞台上,身影显得愈发庄重肃穆。此时,一位银发飘飘、胡须斑白的老者突然从人群中快步走出,手中紧握一只精美绝伦的玉光瓷瓶,声称自己是新娘的父亲,想要将家族世代传下的宝物赠予孔爱国。林小风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察觉此事颇有些刻意为之的味道,而孔爱国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情景,态度坚决且诚恳地婉拒了这份贵重的礼物,他直言玉光瓷乃是工部瑰宝,太过奢华,与自己秉持的简朴人格不符,故不宜接受。这一幕被众多记者快速抓拍,老者听闻后,深感羞愧与痛惜,原本打算用世俗珍宝映衬孔爱国的廉洁形象,却不料可能玷污了他的清白,一时情绪激昂之下,毅然决然地亲手砸碎了手中的瓷瓶。

  周围的百姓们目睹了这一幕幕跌宕起伏的情节,情感如同波澜起伏的江河,到达了顶峰。林小风心中暗想,这也许是一场人为策划的戏剧表演,只是手法略显粗犷,倘若能请来专业剧团,或许更能精准把握住煽情的节点。这场突如其来的插曲非但没有破坏婚礼的欢乐气氛,反而巧妙地升华了孔爱国在民间的崇高品质,他那份坚毅与淡泊名利的精神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深深地镌刻在了人们的记忆里,成为了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

  姜子文面色铁青,面部线条硬如钢铁雕塑,愤懑之火在他的眸子里炽烈燃烧,仿佛下一刻就要喷薄而出。朝会结束的那一刻,他目光扫过摊开在案几上的《北廊日报》,醒目的标题——【孟君子狠批社会弊病,民众羞愧之下愤而砸碎玉光瓷】,犹如一把锐利的刀刺入了他的视线,心中的无名怒火瞬间飙升至沸点。那篇檄文矛头直指工部引以为傲的玉光瓷,将其描绘成贪腐与堕落的象征。要知道,《北廊日报》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流传甚广,其质朴犀利的文字深深打动了市井百姓,其影响力远超官方六部主办的任何官样文章。若此类负面舆论继续扩散,必将导致玉光瓷的销量大幅下滑,进而连累到官府的整体名誉。

  工部侍郎汪一松同样面色阴沉,他忧虑重重地指出,林小风借助传媒的力量,一方面极力推崇自行车的普及,另一方面却又恶意贬低玉光瓷的价值,这样的手法亟需强有力的反击。姜子文眼神凌厉如刀,果断下令工部必须在次日于各大报纸刊登澄清公告,并特派专人彻底调查京都各大典当行内的玉光瓷流通情况。要知道,那一枚枚凝聚着工部智慧与精湛技艺的玉光瓷,正是经由京都赫赫有名的各种当铺渠道流向达官显贵之家。

  姜子文下定决心,不仅要亲自找林小风清算这笔账,更要当面揭穿和谴责他那阴险的手段,指责他无视靖江律法,甚至考虑直接觐见靖江帝,展开一场针锋相对的对决,誓死制止林小风打着发展研究院的幌子,肆意践踏工部辛苦树立的良好形象。而汪一松则建议不要一味纠缠于与林小风的口水战,对此,姜子文虽然心中惋惜,但他感到一丝安慰,因为在遥远的阳曲县,工匠们仍旧埋头于炉火之间,专注于手里的活计,外界的纷纷扰扰丝毫未能动摇他们的专心致志。

  与此同时,在自行车展示销售点,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空气中弥漫着激动与好奇的气息。林小风与李德贤悄然混在其中,眼前呈现的自行车销售热潮可谓空前,之前的种种宣传活动效果显著,大量试骑者争相购买,特别是那些刚刚获得三轮车购买资格的市民,个个摩拳擦掌,热情满溢。孩子们则被一款造型奇特的扭扭车牢牢吸引,尽管售价高达五十两银子,仍然引来众多家庭流连忘返。林小风微微一笑,对李德贤低声细语,指出这不只是简单的商品买卖,更是唤醒人们心底对童趣无邪岁月的美好追忆,未来的孩童们会因这份快乐而对生活满怀感恩。然而,李德贤忧虑,仅售五钱银子的自行车如何能在市场上与价值不菲的玉光瓷瓶相抗衡。林小风从容回应,只要首批自行车成功打开市场,人们一旦体验到其便捷实用的优势,疑惑自然就会消退。他还巧妙地将自行车销售与“爱国”理念捆绑在一起,宣布部分销售收入将捐献给边陲贫困地区的人民,购买自行车被视为行善积德之举,这种深谙民众心理的营销策略,必能激起更多人的购车欲望。不仅如此,林小风早有准备,已联络各地佛寺道观共同参与宣传推广,尽管李德贤对此举的实际作用抱有怀疑。

  林小风进一步透露,自行车销售收入将专款专用,投入到阳曲县的建设之中,当李德贤质疑阳曲县是否真正属于边远贫困地区时,林小风狡黠一笑,解释宣传手法有时不必拘泥于绝对的真实,更何况自行车是以成本价出售,后续推出的三轮车也并无牟取暴利之意。待时机成熟,自行车制造技术将会公诸于众,鼓励民间自行复制改进。李德贤机智地提出在京都与阳曲县间组织一场盛大的自行车拉力赛,冠军将获得百两银子的大奖,奖金由他个人承担。林小风对此积极响应,并建议增设多个奖项,同时举办一场自行车技术创新的改装大赛,对杰出贡献者给予丰厚奖励。两人热烈讨论之际,一名锦衣卫急匆匆赶来,告知林小风,工部已派人正式邀请他前往协商相关事务。林小风表情不变,显然已经预料到这一回合的较量即将升级。

  黄昏的光线斜斜洒在老旧的公房内,姜子文的身影在这朦胧中显得格外焦躁,脚步来回踩踏着地板,像一只被围困的猛兽在狭小的空间里不住地挣扎。午后的静谧被《北廊日报》一篇极具煽动力的文章打破,它如燎原野火般迅疾传播开来,引得大批市民蜂拥至典当行门前,要求退还他们曾视为珍宝的工部心血之作——玉光瓷。这个突发状况让姜子文陷入了一片左右为难的沼泽地,眉宇间的皱褶宛如山川沟壑,承载着他飞快转动的思绪,寻找突破僵局的出路。

  正当此刻,门外传来通报,李德贤陪同林小风一同踏入了这压抑的空间。林小风脸上挂着淡然的笑容,步履轻盈,似乎外面世界的喧嚣与他无关。他悠然发问,试图探知到底发生了何等大事。姜子文尽管内心波澜起伏,但仍保持着表面的庄重,微微躬身之后,以严肃且略带压抑的口吻质问林小风,谴责他利用报纸媒介对工部呕心沥血打造的玉光瓷进行了无情诋毁。林小风面对指责,神情依旧从容不迫,反问姜子文有何证据证明他的指责。

  姜子文再也按捺不住满腔怒火,猛地抓起那份引发争议的报纸,重重拍在桌面之上,手指逐一指向那些挑衅的文字,声音中夹带着愤慨:“这是对玉光瓷品质与荣誉的恶意侵犯,是对靖江律令的公然亵渎!”林小风尽管面临姜子文的猛烈攻势,仍坚称自己与此事毫无瓜葛,不曾授意任何报刊进行类似报道。

  李德贤作为现场的见证者,适时挺身而出,为林小风澄清事实,确认林小风并未插手此事的策划与执行。然而,姜子文对这样的辩护不予接受,固执地认为林小风应当为此造成的损失负责,强调二者之间的竞争必须基于公正原则,否则,即便是林小风在赌约中获胜,但如果胜利的基石是不公平的手段,那么研究院的成立也会失去民心的支持。

  林小风听罢,没有受到触动,反而决定转身离去。姜子文眼见其身影即将消失在门扉之后,不由得心跳加速,伸出手臂试图阻止,言语中透出警告:“林小风,若《北廊日报》继续对玉光瓷发起无端攻击,民间口碑将荡然无存,你这般竞争手段实乃卑劣!我将向靖江帝申诉,与你当面对质。”林小风对此毫不在意,步伐坚定地朝着门外走去。

  姜子文深知事态紧急,极力克制住内心的焦躁,竭尽全力挽留林小风,请求他能干预《北廊日报》纠正错误报道,以恢复玉光瓷的名声,承诺工部自此以后将严密自查,杜绝类似负面新闻的发生,期待双方能够在公正公平的平台上展开真正的竞争。林小风对此不以为然,他犀利指出商业世界犹如战场,永远没有绝对的公平,工部一样可以发挥优势,施展公关手段。

  他追问姜子文为何对研究院的建立如此排斥,举例阳曲县的工匠们已然参与到工部的火器研发之中,显示研究院与工部存在相互协作的可能性。然而,姜子文坚守信念,坚持认为研究院的设立是对工部传统职能的蚕食,双方围绕这一核心分歧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最终,林小风提出了一个妥协方案,承诺只要工部同意他从内部挑选一百名匠人,在研究院建立后归入麾下,那么《北廊日报》将即刻对玉光瓷作出积极正面的报道,并保证在赌约期间不再出现任何不利的新闻报道。姜子文在经过痛苦的权衡后,虽内心极其不愿,但也只好勉强接受这个条件,但他特别强调,绝不允许挑选涉及军事器械核心技术的匠人。林小风点头同意,一场剑拔弩张的冲突暂时得到了缓解。

  然而,尽管达成一致,姜子文心中仍对林小风的诚意持有深深的疑虑,而林小风则不动声色,心中窃喜这次不但解决了眼前的矛盾,还趁机扩大了自己人才队伍的版图。表面上的和平掩盖了新一轮较量的序曲,二人各自怀揣着各自的谋略与布局,犹如一场悄无声息的战役,潜藏着暗流汹涌的竞争,高潮尚未到来,新的较量正在暗中积蓄力量。

  李德贤迈出了工部衙署那沉甸甸的大门,脸色依旧蒙着一层挥之不去的困惑阴影,他侧首望着挚友林小风,眼神中堆满了探寻:“林兄,近来你是怎么变得如此豁达宽容了呢?”林小风听见这话,嘴角勾勒出一抹饱含阅历的深深笑容,那是一种阅尽人间沧桑后的泰然与恬淡,他慢条斯理地回应:“我所追求的,不过是场公开透明、公平正义的竞争,只有这样,方能赢得人们心底的敬畏。商品若真有铁一般的品质,又何惧市场的检验?谣言固然容易蔓延,但真相如土中黄金,纵使澄清艰难,终会有洗尽铅华的一天。对于姜子文的事情,既然我已许下诺言,必会坚守诚信,让事实昭昭于世人之前。”

  此时此刻,京城大街小巷车轮滚滚,仿佛春天江河解冻后的洪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林小风心里明白,产品的真正实力才是制胜的关键,不必依赖那些阴暗角落里的阴谋算计。尤其考虑到姜子文所忧虑的问题并非空穴来风,长此以往玩弄狡猾手段,尽管在商界司空见惯,但却与朝廷倡导的仁义道德背道而驰,必然招致各方官员的非议,带来不少不必要的纷扰。因此,林小风审时度势,筹划着吸收工部内技艺精湛的工匠加盟未来的研究院,以此巩固根基,谋求长远的发展空间。他深知朝廷与工部之间既有针锋相对的角逐,亦存在着携手并进的合作契机,姜子文的远见卓识恰好印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