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虚空圣堂
接下来,史瓦西更是被天文学界邀请,作关于黑洞理论的报告。
史瓦西解,对于观测和分析宇宙恒星的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在报告中提道:
“广义相对论的五大预言,其实就是它在天文学领域的应用。”
“光线弯曲、引力红移、黑洞、引力波、宇宙膨胀。”
“这是五个预测的实验现象。”
“而现在,所有的理论计算已经结束。”
“下一阶段,天文学的任务就是验证这些现象。”
“史瓦西解的提出,不是广义相对论的终结,而仅仅是开始。”
“黑洞的存在,不仅需要理论的证明,还需要实验的发现。”
“就好像当初麦克斯韦通过电磁方程,预研了电磁波的存在,而赫兹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波。”
“未来,我们天文学领域将会出现5个类似的成果。”
“未来可期!”
哗!
史瓦西的学术报告取得了巨大成功。
天文学领域对于广义相对论的研究,终于取得了开门红。
所有天文学大佬们都感觉到新时代的到来。
新出现的宇宙学,现在它的内涵已经逐渐丰富了起来。
宇宙大爆炸、黑洞、星系.
在场的大佬们相信,接下来天文学将迎来超高速的发展。
人群中,爱丁顿无比激动和兴奋。
史瓦西的成果,对他而言就是最强烈的激励。
他已经开始憧憬自己成果发表的那一天了。
不过,爱丁顿的研究比较特殊。
他想要证明广义相对论第一预言,光线弯曲,需要非常特殊的条件。
因为根据广义相对论的计算。
地球质量对时空的弯曲程度很小,所以对于光线弯折的影响很小,几乎观测不出来。
为此,爱丁顿选择用太阳作为研究对象。
太阳的质量足够大,所以对于经过它的光线,有很明显的弯曲。
爱丁顿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日全食。
通过比较在日全食期间,某一恒星的照片,和正常夜间这个恒星的照片,然后算出差异。
因为按照光线弯曲原理,在这两种情况下,所观测恒星的位置会发生偏移。
根据广义相对论的计算,这个偏移值是1.75弧秒(约0.02786度)。
爱丁顿作为天文学家,知道最近一次的日全食,是在1914年8月21日。
所以,他还需要慢慢等待。
真实历史上,1914年的这次观测,是由爱因斯坦的助手,弗洛因德里希,和美国天文学家坎贝尔联合实施。
根据计算,观测的最佳地点,是在俄国的克里米亚半岛。
但是很不幸,当时恰逢一战爆发,俄国和德国又不对付。
所以,弗洛因德里希一行人刚到克里米亚,就被俄国军方当成间谍给抓了起来。
于是观测任务也泡汤了。
由于坎贝尔来自美国,是中立国,所以他很快被放了出来。
坎贝尔没有放弃,他想继续一个人观测。
然而厄运接踵而至,那一天,天空乌云密布,根本看不见太阳,测量无法进行。
于是,实验失败。
根据推测,下一次最佳的日全食观测时间,是在1919年5月19日。
那一次,爱丁顿带队,圆满完成了实验,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
但是此刻,爱丁顿可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战争。
他已经开始为1914年的日全食做准备了。
这个实验虽然听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非常复杂。
需要全天候拍照,且对天体运动有很深的了解。
爱丁顿已经从理论上做了充足的分析。
他有自信,绝对可以一次成功。
就在史瓦西声名鹊起,爱丁顿摩拳擦掌的时候。
李奇维也开始了他的装逼之旅。
第341章 衣锦还剑桥,我已成传说!
1913年2月1日,李奇维受汤姆逊邀请,前往母校剑桥大学做学术报告。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李奇维回到剑桥后,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所有人都高呼他的名字,就和后世的追星差不多。
当然,李奇维的名气可比明星大多了。
他是注定要被剑桥大学写进校史的传奇人物,和牛顿、麦克斯韦齐名。
虽然他之前已经来了不少次。
但这次不同,他是以校友和学者的双重身份,正式回校演讲。
剑桥的师生已经换了好几轮,但所有人都把他当成了传说。
饶是以李奇维的淡定,内心依然风云激荡,感慨万千。
“不知不觉,我已经成为别人眼中的传说了。”
汤姆逊带着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众人,为李奇维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李奇维和威尔逊用力握手,一切尽在不言中。
接着,他又亲切地与欢迎人员打招呼,展现大师风采,迎来一阵尖叫。
最后,在汤姆逊的陪同下,李奇维又参观了卡文迪许实验室。
如今的卡文迪许越发壮大,人数规模足足扩大了一倍。
虽然失去了李奇维和卢瑟福两员大将,但是实验室的成果产出依然可喜。
属于世界超一流实验室。
李奇维看着实验室内的各种仪器设备,心生感慨。
就是如此牛逼的实验室,到后世也变味了。
20世纪初期是卡文迪许的巅峰,后面逐渐没落,再也不复荣光。
一方面是因为物理学发展进入了深水区,很难出现爆发性的原创成果了。
这是时代的原因,不以人力为转移。
另一方面则是学术掺杂了更多的其它利益,变得不纯粹了。
科研不再是兴趣和对真理的渴望驱动,而是经费驱动。
但是现在,卡文迪许蒸蒸日上,毫无衰败的迹象。
实验室内的硕博士们,眼中有光,心中有梦,看到李奇维激动万分。
很快,汤姆逊就把李奇维带到了他的办公室内。
他有一件喜事要说。
“布鲁斯,我已经提名你为皇家学会的院士了,推荐书已经交了上去。”
“选举时间是在3月17日。”
“按照规定,至少要有6名院士联名推荐才可以。”
“所以我叫上了卢瑟福、老布拉格等人。”
李奇维没想到汤姆逊说干就干,甚至还拉了其他人一起。
有个大牛导师就是好啊。
“太感谢您了,汤姆逊教授。”
“看来去曼彻斯特的演讲,我要好好谢谢卢瑟福了。”
汤姆逊会心一笑。
“布鲁斯,以你的学术成就,早都可以加入皇家学会了。”
“只不过你不是英国人,皇家学会对这一块把控的很严格。”
“每年的外籍院士只有4个人。”
“还要分散到十几个领域。”
“所以很多时候,个人成果反而是次要影响因素了。”
李奇维点点头,他明白这里面的逻辑。
一个国家的最高学术机构,象征着这个国家对科技人才的尊重,肯定不会轻易让外国人加入。
不然本国科研人员岂不是会非常寒心。
哪怕在后世也是如此,外籍院士难之又难,必须有巨大的学术成果或者同等贡献。
更何况李奇维还不是普通的外国人,他的身份特殊导致了评审要求更高。
在这个时代,华夏人的身份不是助力,反而是阻力。
接着,汤姆逊又笑着说道:
“当然,广义相对论一发布,皇家学会再也没有什么顾虑了。”
“要是连布鲁斯你都进不了,那估计以后都没人愿意加入皇家学会了。”
“这非常影响学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所以你放心,你的院士身份是板上钉钉的。”
“到时候,你还要去发表学术演讲,不过这些对你都是小事。”
李奇维听完汤姆逊的分析后,谦虚一笑。
这就是传说中的以力证道。
管你什么顾虑规则,只要我的成果够大,就能打破一切束缚。
大专生要是突破可控核聚变,高低能评上个985教授。
“教授,您放心,我会准备的。”
“不管成与不成,我都会感谢您的付出。”
汤姆逊忽然感叹道:
“哎,可惜布鲁斯你不是英国人,不然的话,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你也是可以争取的。”
上一篇:人在秦时,我与曹贼何异
下一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