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虚空圣堂
“一个诺奖而已,不必太过激动。”
“和你们的未来相比,诺奖是微不足道的。”
“好了,现在继续上课,我们来学习动量守恒。”
众学生齐齐感叹:钱老师真牛逼!
果然不愧是李奇维教授的得意弟子,连诺奖都不放在眼里。
1913年10月18日,钱五师、钱湖州、邓怀宁获得物理诺奖的消息,瞬间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布鲁斯刚刚登顶物理学界,他的学生就献上了一份大礼。
超导能获奖,几乎在所有物理学家的预料之中。
这个超脱常规物理经验的现象,它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都太大了。
属于那种必获诺奖的类型。
到现在,超导现象,已经成为了物理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门。
其中以美国为首,在高温超导方向一骑绝尘。
大家都在期待,常温超导到底什么时候能实现。
同时,很多人都在惊叹。
“这下布鲁斯教授功德圆满了。”
“自己获得诺奖,带出的学生也获得诺奖了。”
“你们忘记了一个更恐怖的事实,那就是卡文迪许一脉连续四代获得诺奖了。”
“瑞利勋爵、汤姆逊教授、布鲁斯教授/卢瑟福教授、钱五师。”
“简直恐怖如斯!”
“如今玻尔也自立门户了,或许未来,还会出现第五代获得诺奖。”
钱五师三人获得诺奖的消息,再一次让物理学界风起云涌。
随着第二届布鲁斯会议的内容流出,所有人都知道,接下来物理学的关键就是量子论。
按照布鲁斯教授的预言,量子论是能比肩相对论的伟大理论,它的内涵远远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
这是所有物理学家的机会。
李奇维是通过何育杰的电报,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的。
随即他的脸上就是露出了笑容,为钱五师三人感到高兴。
真实历史上,1913年的物理诺奖就是颁发给超导的。
如今时间没变,只不过获奖人变了。
这也说明李奇维对历史的影响更大了。
他对科学之城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第346章 国王学派!开枝散叶!原创研究,难于上青天!
钱五师的获奖,让物理学界逐渐流传出一个词:国王学派。
它指的是以李奇维为核心,衍生出来的各大研究领域的汇总。
现在他的博士生如玻尔已经开始开枝散叶,未来整个学派会逐渐壮大。
当然,这种称呼其实只有圈子里的大佬才会偶尔提提。
就和与相对论有关的苏黎世学派一样。
它们和卡文迪许学派是不一样的。
因为卡文迪许实验室是固定的,不会随着汤姆逊离开而变化。
哪怕换个人当主任,依然是卡文迪许学派。
但是国王学派,等李奇维一离开,名字就不太合适了。
李奇维的未来在婆罗洲,在古晋,那里是固定的,或许未来会出现一个古晋学派。
不过,伦敦国王学院可不管那么多,至少现在李奇维还没有走呢。
国王学派名副其实。
学校第一时间宣布,钱五师获得物理诺奖,是学校开天辟地般的成就,标志着学校的腾飞。
而钱五师的博士论文也被大规模刊印,作为物理系必读论文。
对此,李奇维大力支持。
虽然他也有诺奖,但他是在剑桥大学完成论文的。
而钱五师则是实打实,在伦敦国王学院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
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这份成果当之无愧算国王学院的。
在后世,各个学校为了一个院士能都争的头破血流,更不用说诺奖得主了。
即便在现在也不遑多让。
因为诺奖意味着源源不断的资金和支持。
所以,归属问题很重要。
对此,李奇维倒是淡淡一笑,他现在已经不看重这些了。
毕竟他自己就是超级大金主,用不着别人资助。
在收到获奖消息后,钱五师三人就从婆罗洲启程出发,前往英国。
他们准备和李奇维汇合,然后一起去瑞典接受颁奖。
顺便,钱五师等人也要结交自己的人脉和朋友。
他们已经能够独当一面,有了自己的朋友圈。
对此,李奇维很欣慰。
他需要自己的学生有独立的灵魂,而不仅仅是自己的附庸。
1913年11月20日,钱五师三人抵达伦敦。
接近一年没有见面,三人早已褪去脸上的稚嫩,看起来成熟很多。
这段时间的研究所建设工作,让他们成长很多。
从零到一的体验,对于钱五师三人是弥足珍贵的。
虽然这不能提升他们本身的科研能力,但是能加强他们对于宏观规划的把控。
这对接下来的盘古计划有巨大的好处。
李奇维把三人带到房间内单独交谈。
“首先,要祝贺你们三人获得物理诺奖。”
“看到你们,我就觉得华夏的崛起是无可阻挡了。”
钱五师、钱湖州、邓怀宁听后十分振奋。
华夏终于不再是李教授一人支撑,而是后继有人了。
他们要继承教授的衣钵,发扬光大,把科学带到华夏大地,生根发芽。
如果说何育杰等人是驱散愚昧,那么他们几人就是追逐光明。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开拓创新,一脉相承。
这就是李奇维教授的雄伟布局,改天换地。
钱五师笑着说道:“可惜于隐没有过来,我让他一起,他不愿意。”
“他估计是吃醋了,哈哈。”
三人相视一笑。
李奇维听后也很无奈,这事还得怪他,单独把于隐分出去了。
“他早晚也是要得诺奖的,那小子性格有点高冷,正好磨炼一下他的心性。”
接着,钱五师问道:
“老师,我听说玻尔也开始建研究所了。”
“而且他已经准备好研究生招生工作了,之前还写信向我炫耀呢。”
李奇维听后一笑。
“玻尔野心很大,整个丹麦一国都支持他。”
“他是想做丹麦的科学领袖。”
“怎么,你们三个也想开始招硕士博士了吗?”
三人嘿嘿一笑。
邓怀宁最小,今年才27岁。
他说道:“我们准备等研究所建的差不多,再开始。”
“现在就算招生,也没法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李奇维点点头,顺势问道:
“现在研究所的情况如何了?”
这件事由钱五师总负责,他说道:
“研究所的建设工作目前非常顺利,得到了维纳王子的大力支持。”
“预计在1914年中,就可以初步使用了。”
“到时候我会分批采购仪器设备。”
“另外三所大学的研究院,也已经初步建好。”
“按照您的计划,前期以偏简单的研究为主,方便刚毕业的本科学生上手。”
“不过,目前能担任研发教授的人,还是太少了。”
“很多老师只是单纯能教课,无法担任研发工作。”
钱五师事无巨细地汇报着阶段性工作。
有成果,有困难,说明他们确实是用心去做事了。
李奇维一边听,一边拿笔记录重点内容,同时他也在思考。
情况基本在他的预料之中。
以目前华夏的科学基础而言,想要一步踏入原创研究是不可能的事情。
能追上樱花国的水平就已经很不错了。
虽然现在黄埔理工大学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形容,但是依然在基础阶段。
所教授的知识,在欧洲这边都属于第二梯队的。
没办法,底蕴不可同日而语。
即便有李奇维这个bug,但是那些靠积累的东西,他也没办法。
人不是机器,灌输什么就会什么。
而且以华夏目前的情况看,能有一大批基础科学知识的本科生,就已经是了不得的事情了。
按照何育杰发来的数据,经过了将近十年的发展。
自然科学领域,华夏目前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才,已经超过了3000人。
这个数字如果横向对比,当然少的可怜,连樱花国都不如。
上一篇:人在秦时,我与曹贼何异
下一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