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虚空圣堂
“这就是虚伪的文人。”
一时间,罗曼罗兰成为众矢之的,只能躲在瑞士。
幸亏得到他的好友茨威格的照顾,不然恐怕会精神失常。
茨威格是奥匈帝国的剧作家,他和罗曼罗兰一样都是反战先锋。
在罗曼罗兰之后,他也发表了反战剧作《耶雷米亚》。
除了他们两人,还有很多文学界的人士,加入了反战的行列。
比如毛姆等人。
然而,他们的思想都太极端了,或者说太圣母了。
如此就会惹怒很多被战争思想裹挟的普通人。
在普通人眼里,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是胜于一切的。
任何企图否定国家的人,都会受到质疑和抨击。
此外,这些文学大佬们的文章,一个个用词考究,逻辑缜密。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体现了极高的文学性。
但是对于很多普通人而言就不友好了。
哪怕其中的逻辑是对的,普通人也感受不到。
所以,这些反战文章无法大规模传播。
甚至下次再爆发战争,这些大佬们还得再写一篇。
“这就是小说为何更有生命力的原因。”
婆罗洲古晋的海边别墅内,李奇维喃喃自语。
此刻,他正坐在书桌前一边思考,一边写书。
透过眼前的窗户,他能看到王路遥和香岚正带着孩子们在海边玩水玩沙子。
隔着老远,都能听到那清脆的欢声笑语。
李奇维会心一笑。
他将用尽一生,守护这份美好。
小说《虫子》已经写完,只差几个地方的修改了。
李奇维为了省事,他一个人写了华文和英文两版。
没办法,里面的很多专业术语,他担心翻译人员搞不定,影响了小说的质量。
李奇维作为当世科学界第一人,他的身份就决定了他必须发声,而不能装聋作哑。
这是荣誉带来的责任。
而罗曼罗兰的事件让李奇维庆幸,幸亏他选择的是小说,而不是说教类的文章。
后世关于反战题材的文章实在太多了,脍炙人口的也有很多。
然而它们都不适合在这个时间点发表出来。
甚至批判的角度也不合适。
所以,他才需要对《虫子》进行修改,砍去很多无关的内容,使之符合这个时代。
在这篇小说里,李奇维着重描写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与外星文明的战争。
小说里的人类文明,军事实力完全碾压现在这个时代。
那里的五大国随便派出一个,甚至能暴揍整个世界。
然而,即便是如此强大的人类文明,在面对为了寻找栖息地的高级文明时,脆弱的宛如纸糊一般。
人类引以为傲的太空战舰,面对外星文明的武器,就和玩具差不多。
舰队甚至连外星人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就被全灭了。
而对方仅仅是派出了一个名叫水滴的神秘飞行器。
在小说里,李奇维用严谨的物理理论,论证了水滴的制备原理。
并且预测了电磁力和引力之外的第三种力:强力。
他用极其科幻的语言,解释了强力是如何牢固,让水滴无坚不摧,水火不侵的。(见260章)
这种超级硬核的科幻小说,是这个时代的人从未见过的。
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海底两万里》,充满了想象力,但是没有科学力。
说白了,就是软硬科幻的区分。
在小说中间部分,人类为了对抗外星文明,展开自救,选出了五位拯救者。
这一部分,李奇维做了较大的修改。
他着重描写了其中一位科学家身份拯救者的所作所为。
这位拯救者是当世最顶尖的科学家。
他虽然是华夏人,但是却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想的是如何保存人类的火种。
他没有狭隘到只想着华夏的利益。
这充分展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的胸怀。
也是李奇维想要表达的思想,那就是科学的目标是让人类伟大。
最后,即便人类想出了各种办法,依然被外星文明打的落花流水,苟延残喘。
就在人类想要与外星文明同归于尽的时候,本书的高潮来了。
一个更加高级和超越人类想象的外星文明出现了。
对方仅仅是路过太阳系,从飞船中扔出了一张看起来很普通的“小纸片”。
随后,让所有地球人震撼的事情发生了。
整个太阳系竟然在这个不起眼的纸片下,从三维被降成了二维。
这种鬼神莫测的手段,简直超越了所有人的理解。
本书结尾,人类文明最终被完全毁灭。
李奇维就是要用这种冰冷的结局,让所有人警醒。
人类并不特殊。
现在欧洲发生的战争,和小说中的战争相比,简直能让人笑掉大牙。
财富、权力、名望,在最后那个神级文明的纸片面前,就好像过眼云烟一般。
小说旁白解释,那种在人类看起来宛如神迹的武器,其实只是高级文明用于清扫的廉价工具。
就好像孩童喜欢拿着装满热水的水壶,往蚂蚁洞中浇灌一样。
对于外星文明而言,整个人类文明就像虫子一样,是需要定期被清理的。
人类几十亿年的进化,几万年的文明,在神级文明面前,显得多么苍白可笑。
这种震撼的对比,就是李奇维想要突出的主题。
人类不应该傲慢,不应该内斗,而是要时刻警惕来自宇宙的威胁。
这种反战的方式角度奇特,没有大篇幅的说教内容。
里面用到的各种科学知识,完美符合李奇维物理学家的形象。
而且小说里的科学知识,甚至对于现实的科学发展,也有一定启示和借鉴作用。
总之,这篇小说经过李奇维的魔改后,变得更加符合这个时代的特征。
全书两个主题:
一是科学家的责任,是为了人类的未来而前行。
二是反对人类内部的战争,而是应该加强合作,朝着星辰大海努力。
“呼!”
李奇维停下笔,伸了一个懒腰。
小说终于完成了。
虽然文笔稀烂,但他毕竟不是文学家,情有可原。
只要故事好看,读者一切都能容忍。
李奇维站起身,看向窗外,他微微一笑:
“希望这篇小说能给世界带来一些改变。”
——
就在李奇维准备《虫子》的发表时,1914年的诺奖也如期而至。
欧洲的战争虽然波及了很多国家。
但是瑞典选择了中立。
这也是小国的无奈之举,他们国力微弱,只能明哲保身。
但是,虽然在国力上没有存在感,瑞典依然选择在战争期间,继续诺奖的评选。
这是对科学和真理的尊重。
然而,即便瑞典有心,在某些方面,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
真实历史上,从1914年到1918年之间,诺奖评选因为战争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物理诺奖:1916年未颁发。
化学诺奖:1916年、1917年未颁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未颁奖。
文学奖:1914年、1918年未颁奖。
和平奖:1914年、1915年、1916年、1918年未颁奖。
由此可见,战争对于科学的的影响之大。
等到二战的时候,诺奖更加凄惨。
其中1917年的和平奖没有颁给个人,而是发给了红十字国家委员会这个团体。
表彰他们竭力保护一战中各方俘虏的权利。
这也算是战争中为数不多的慰藉了。
而物理诺奖作为诺奖之首,其象征意义巨大,瑞典也是最上心的,受影响较小。
1914年的物理诺奖是劳厄,获奖理由是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劳厄,这个厚积薄发,一鸣惊人的天才,当初证明X射线是电磁波时,震撼了物理学界。
他得到此次诺奖,实至名归。
X射线晶体衍射,经过了无数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研究和使用,其正确性毋庸置疑。
所以,诺奖委员会才会这么快就给劳厄颁奖。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
劳厄在今年年初,就从瑞士苏黎世大学辞职,转回了德国。
他的好友爱因斯坦经常来学校找他。
如今战争爆发,科学家也闲了下来。
于是,他和劳厄相处的机会就更多了。
校园内,二人正在闲聊。
“劳厄,你获得了诺奖,怎么看起来不太高兴啊。”
劳厄轻轻一叹:“哎,现在这个局势,我怎么可能高兴的起来。”
上一篇:人在秦时,我与曹贼何异
下一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