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416章

作者:虚空圣堂

  1924年,玻色提出了一个新奇的理论。

  通俗点说,就是光子是无法被分辨出来的。

  假设有A光子和B光子,那么无论通过什么手段,都无法区别出这两个光子有什么不同。

  后来,爱因斯坦把这个概念延伸到了原子上,就变成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1945年,狄拉克为了纪念玻色在量子统计中的开创性贡献。

  他将遵循“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基本粒子命名为玻色子。

  与玻色子对应的,则是费米子。

  二者的区别,形象来说就是:

  假设只有一个位置,那么两个费米子只有其中一个能占据位置,剩下那个就得被挤出去。

  但若是两个玻色子,则它们两个可以同时存在同一个位置。

  这就是量子力学的神奇之处。(放心,后面会详细解释)

  按理来说,玻色的成就是足以获得物理诺奖的。

  但是他因为各种原因,最后并没有被授予诺奖。

  真实历史上,亚洲第一个获得物理诺奖的,是玻色旁边的这个年轻人:拉曼。

  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天才。

  16岁大学毕业,19岁就获得了硕士学位。

  拉曼的研究方向是光散射,获得诺奖的成果则是“拉曼效应”。

  在康普顿发现X射线的康普顿效应后,海森堡曾经做出预言:可见光也会有类似X射线的效应。

  1928年,拉曼发现了这个效应,并发表了论文。

  很快,他的成果就得到了公认。

  英国皇家学会甚至称之为“20年代实验物理学中最卓越的三四个发现之一。”

  拉曼效应在现代的医疗检测、化学检测等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作者硕士期间部分工作与拉曼效应有关,研究拉曼光谱分析。)

  拉曼也凭借这项成果,获得了1930年的物理诺奖。

  在未来,玻色和拉曼就是印度物理学界的领袖人物,大力发展了印度的科学事业。

  而现在,他们俩只是物理学界的年轻一辈。

  在李奇维面前,他们表现的既兴奋又拘谨,那是见到偶像的感觉。

  如今在亚洲,哪个学物理的人,不把布鲁斯教授当成神一般的存在。

  李奇维主动伸出手,忽然笑着对拉曼说道:

  “拉曼?我好像听过这个名字。”

  “几年前,你是不是在《自然》上发表过一篇论文。”

  拉曼闻言大惊,脸色瞬间潮红,那是兴奋到极致的表现。

  就连他身上的咖喱味都被冲淡了不少。

  拉曼激动地说道:“是的,布鲁斯教授,没想到您竟然知道我的论文。”

  “我曾经在1906年,发表了一篇关于光的衍射效应的论文。”

  “布鲁斯教授,您是如何知道的?”

  李奇维当然不会说,是脑子里自动冒出来的。

  “哦,《自然》上物理方向的论文,我几乎每期都会扫一眼。”

  “你的论文还挺有意思的,而且作者又是亚洲人,所以当时我就留心了。”

  拉曼闻言,仿佛跟喝了恒河水一样,瞬间高潮了。

  大名鼎鼎的布鲁斯教授,竟然都知道他的论文。

  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去吹牛逼了。

  李奇维也对泰戈尔带来的拉曼、玻色很满意。

  要是这两位有科学之城的研究经历,那么以后再宣传起来就有底气了。

  连他娘印度人在科学之城学习后,都能获得诺奖,你们还不赶快来吗?

  很快,李奇维和泰戈尔就互相介绍了彼此的队伍。

  双方也开展了友好的学术交流。

  泰戈尔此行的目的,除了把玻色和拉曼介绍给李奇维,另外就是想了解一下科学之城的具体情况。

  未来这里必定会成为亚洲的科学中心,印度也想早做布局。

第357章 国际物理学奥林匹克竞赛!震撼登场!

  1915年6月5日。

  李奇维带着泰戈尔一行人,沿着科学之城内外参观,并给对方介绍城市的布局。

  泰戈尔在看完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景象后,忍不住叹道:

  “都说华夏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擅长建设的民族,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这才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原来的荒地竟然就被开垦出来了。”

  “有些地方甚至连地基都打好了。”

  “这在印度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工程。”

  李奇维听到泰戈尔的夸奖后,微微一笑。

  “建设土地是刻在华夏人血脉里的印记。”

  “哪怕是南洋的数百万华人,他们每到一处,不管那里有多么贫瘠,都会开始建设属于他们的家园。”

  “科学之城这么点地方,对于华人而言,确实很简单。”

  这个时代的建筑能力和后世肯定没法比,动不动就几百米的高楼。

  著名的帝国大厦,还要等十几年后才能建成。

  所在,在李奇维的计划里,科学之城的建筑暂时都不会太高。

  反正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楼的高度没有任何影响,五六层就足够用了。

  这时,泰戈尔又指着类似沟壑的地方问道:

  “布鲁斯,这些是什么标记吗?”

  “一路上,我已经看了很多这样的标记了。”

  李奇维听后笑道:

  “没错,这是我对科学之城的规划。”

  泰戈尔等人都来了兴趣。

  作为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第一个为科学而建的城市。

  大家都很好奇,他到底会是什么样一种图景。

  李奇维指着这些沟线说道:

  “这些其实就是各区的分界线。”

  “在我的规划里,科学之城暂时一共分成几大区。”

  “这些区里分别有实验室、研究所、科技公司研究部、图书馆、科学展览馆等等。”

  “每个区的功能都各不相同。”

  “剩余的地方,则是必要的科学基础设施、生活设施等等。”

  “如果未来科学之城继续扩大,可以继续再划分。”

  “这种集群效应,会带来很大的放大效果,加速催化科学的发展。”

  “第一期的科学之城只有20平方千米,所以优先建设最重要的部分。”

  “科学之城的定位是研究而不是教育,所以这里不会有大学的存在。”

  泰戈尔听完李奇维的介绍后,心中震撼。

  他虽然是大诗人,对科学了解甚少,但是这不妨碍他理解科学之城的规划。

  仅从李奇维透露的三言两语中,泰戈尔就知道,这里一旦建设完成,必然会成为亚洲的科学中心。

  李奇维的城市规划概念,完全领先这个时代。

  后世那些一线大城市,几乎都会专门划一片地出来,打造科技示范区。

  其中有哪些配套设施、园区的功能有哪些等等。

  李奇维前世跟着导师,也没少跑这种科技园区,所以较为了解。

  而且他又不需要亲自下场,只要提出需求,聘请来的美国建筑大师自然能设计出来。

  泰戈尔感叹道:

  “布鲁斯,我以为你会根据国家来划分区域呢。”

  这个问题,李奇维在提出科学之城不久后就考虑过了。

  一开始,他甚至还想科学之城里只有华夏人,但后来放弃了,因为那根本不可能,也不现实。

  至于分区,也是不合适的。

  “科学之城的目的,就是给全世界科学家一个最纯粹的交流平台。”

  “在这里,不分国籍和人种,只要是对科学有热爱的人,都可以加入。”

  “如果我根据国家划分区域,那就失去了城市的意义。”

  “而且,这次欧洲的战争,让我更加坚信科学之城是正确的。”

  “无数的科学家被战争裹挟,连自己的研究都无法顺利开展。”

  “在这里,可以给他们一个新的可能。”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里就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科学平台。”

  泰戈尔闻言心神一颤,他仔细琢磨着那句:为全人类服务。

  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

  一旁的拉曼和玻色,更是被震惊的浑身颤抖。

  他们俩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祖国的科学事业。

  然而和面前的布鲁斯教授一比,境界差距就太大了。

  对方心里装的是整个世界。

  泰戈尔由衷地佩服道:

  “布鲁斯,你让我有种自惭形秽的感觉。”

  “真是伟大的理想啊。”

  李奇维呵呵一笑。

  “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忽然,他又感慨道:

  “这个世界最不可思议之处,就是它竟然是可以被理解的。”

  “如果人类辜负了这个最不可思议的天赋,那么和动物也就没有任何区别了。”

  “研究宇宙真理,单靠一个人是绝对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