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421章

作者:虚空圣堂

  “它对于科学的普及和传播作用,简直比成千上万张报纸杂志都有用。”

  李奇维微笑着看向三人,这样的赞美他已经听了无数遍。

  他伸手虚按,随意地说道:

  “来,都坐下说话吧,有什么事慢慢聊。”

  “正阳,你去上茶。”

  很快,三人落座完毕,王正阳上完茶后,便出去把门带上。

  一口茶的功夫后,任鸿隽作为三人的老大哥,他说道:

  “校长,我和元任、杏佛此次前来,是有一件事需要您的帮助。”

  李奇维喝了一口茶,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任鸿隽道:

  “我和元任、杏佛是在康奈尔大学留学期间认识的。”

  “见识了美国的繁华之后,我们越发感觉到科学技术的力量。”

  “美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甚至都是第二梯队的国家,但是它们的实力太强大了。”

  “我们参观了汽车生产流水线、铁路建造、化学原料生产工艺等等。”

  “从中深深地发现国内和美国的差距。”

  “而这些差距都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差距造成的。”

  “因此,我们三人去年在美国,创办了一个名为《科学》的杂志社。”

  “为的就是在国内传播科学知识。”

  “把国外的科学文章或者案例,翻译后拿到国内刊印发表。”

  “这一点,和校长您创建的《科学周刊》很像。”

  “《科学》杂志社的宗旨就是: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

  “在今年的1月份,首期《科学》月刊在上海出版了,并且取得了小范围的轰动。”

  “但是,很快我们就发现,仅仅一本杂志并不能实现这个目标。”

  “当然,说这句话并没有诋毁校长您的意思。”

  李奇维摆摆手,表示不在意。

  任鸿隽继续说道:

  “因此,我和元任、杏佛商议,想要将《科学》杂志社改组为华夏科学社。”

  “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会社。”

  “这样就能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参与其中,大大增强我们的力量。”

  “一个人的专业知识有限。”

  “很多重要但偏门的领域,我们三人也力有未逮。”

  “只有集合众人之力,才能全面地传播所有科学领域的知识,提高华夏的科学水平。”

  哗!

  听完任鸿隽三人所做的工作后,何育杰神色震动。

  “这三个年轻人好大的魄力啊!”

  一片爱国之心,让人肃然起敬。

  任鸿隽三人都是留学美国名牌大学的精英。

  本来他们今年毕业回国后,肯定会立刻受到国内的重用。

  升官发财,通通不在话下。

  然而现在他们为了国内的科学事业,宁愿放弃大好的前途,也要做科普工作。

  何育杰是教育领域的资深人士。

  他很清楚现在在国内做科学科普,是一件投入和回报严重不成正比的事。

  别说几人能赚钱养家了,恐怕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除了对国家真正的热爱,没有人会愿意做这种事。

  因此,何育杰很佩服任鸿隽三人,并且向他们暗中竖起大拇指,三人连忙报以微笑。

  接着,何育杰朝着李奇维看去,他知道老师一定也会喜欢三人。

  只不过他并未从后者的脸上看到特别惊喜的情绪。

  李奇维眉头微皱,好似在沉思,眼神中莫名的情绪。

  何育杰心里一咯噔。

  “糟糕,老师不会是觉得他们在异想天开吧。”

  毕竟理想虽然美好,却要立足现实,否则就是空中楼阁,难以为继。

第360章 我先投十万大洋,你们给我放心大胆地干!

  当李奇维听完任鸿隽的故事后,他在脑海里已经对华夏科学社有了很深的了解。

  真实历史上,由任鸿隽、赵元任、杨杏佛三人带头,9位留学生共同商议,建立了科学社。

  并且选举老大哥任鸿隽为社长。

  一方面他的年龄最大,另一方面他还是美国名校的理工科硕士。

  在那个年代,他的资历是绝对能够服众的。

  毕竟他们要建立的是传播科学的社团,因此社长自身的硬实力非常重要,不能让外行来当。

  华夏科学社刚成立时,只有9位创始人社员。

  旗下创建了《科学》、《科学画报》、《科学译丛》等专业科普刊物。

  后来随着任鸿隽等人不断运营,科学社逐渐有了名气。

  到了1917年,社团人数增加到了35人。

  他们主要来自科学、教育、工程、医学等专业技术极强的领域。

  这些专业人士的加入,让科学社的实力爆发式增强。

  先后在华夏各地建造了图书馆和研究所,并在全国各省设立有分社,而总部则定址在上海。

  就这样,华夏科学社在那段特殊的时期,以近代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的身份,取代了国家科学院的作用。

  到了1949年,华夏科学社的社员已经激增到了3700多人。

  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华夏科学社为华夏的科学体制化开创了先河。

  自此以后,华夏物理学会、华夏化学会、华夏地质学会、华夏气象学会等科学学会应运而生。

  它们共同在一起,组成了华夏的科学最高机构,保留了动乱时期的科学火种。

  1959年,华夏科学社完成了历史使命,被解散。

  李奇维接受完脑海中的信息后,不胜唏嘘。

  这是一段华夏科学进步人士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他们不谋私利,不谋高官厚禄,几乎以最虔诚的热情,义务地帮助华夏提高科学水平。

  这是一群理想之士。

  他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精英,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

  没有他们的宣传,华夏那才是真正的科学盐碱地。

  一时间,李奇维微微动容了。

  此刻,他再看面前的三人,心中早已升起了无限的爱才之心。

  都是好样的!

  他已经暗自决定,只要对方提出的要求对科学事业有利,不管是什么,他都会同意。

  李奇维大概也能猜到了他们的来意。

  不过,他作为前辈,不能过于夸赞他们,必须让他们先认识到目前存在的困难。

  于是,他轻笑着说道:

  “你们能有这份赤子之心,我感觉非常欣慰。”

  “华夏正是因为有你们这样的年轻人,才充满了希望。”

  呼!

  李奇维的话让任鸿隽三人和何育杰都舒了一口气。

  看来李校长对科学社的成立非常满意。

  这也让任鸿隽对接下来的请求更有把握了。

  不过还未等他开口,李奇维紧接着就问道:

  “目前科学社有多少社员,你们办期刊的经费来源是什么,有多少。”

  哗!

  一连三个问题,让任鸿隽三人脸上的笑容瞬间就消失了。

  何育杰也是同情地看着他们三人,心道这可需要靠你们自己说服校长了。

  很快,任鸿隽就调整好情绪,露出了一丝苦笑。

  他知道在李校长这种存在面前,千万不能撒谎,甚至连美化都不行。

  大佬们最喜欢听的话只有一种,那就是实话。

  真情永远是必杀技。

  任鸿隽恭敬地说道:

  “目前华夏科学社,包括我们三人在内,共有社员九人。”

  “我们都是美国的留学生。”

  “之前创建的《科学》月刊,也是拜托了国内的朋友帮忙运营。”

  “今年6月份我们9人从美国相约回国。”

  “我和元任、杏佛则决定直接来婆罗洲拜访校长您,其余6人先行回国。”

  李奇维点点头,他能够感受到,这群小伙子们想成立科学社的迫切之心。

  他的心中更加满意了。

  任鸿隽接着说道:

  “至于经费,暂时是靠社员入社时缴纳的股金。”

  “目前我们初步设想,把科学社当成一家股份公司来运营。”

  “每个新加入的成员,只要缴纳一定金额后,就是公司的股东。”

  “社费暂时定的是10元大洋。”

  “所以目前社团的账上共有90大洋。”

  “不过,我们已经在国内又联系到了几个愿意加入的同志。”

  “到时候,经费应该足够开展工作了。”

  “至于科学社之前的活动,则都是我们几人从生活费中节省出来,或者问家里要的。”

  当任鸿隽老老实实说出目前科学社的情况后,房间内寂静无声。

  他以为听完自己的叙述后,李校长肯定会很失望,认为他们根本就是在胡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