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拿命教太子,皇帝求我别死 第109章

作者:李夏蝉

  “皇太子的印看到了没?”

  京畿河北地区,张家兄弟耀武扬威的拿着手中的盐引,踢开了长芦盐场河北大清河盐场的讨盐百姓们。

  随着开中制崩坏后,商人手中堆积的盐引越来越多,但却很难兑换到盐。

  这些年朝廷不断滥发盐引,权贵们手中盐引也越来越多,诸如张家兄弟想要兑换盐巴,都需要特殊关系。

  手握皇太子的印章,想要兑换盐巴还是易如反掌的。

  大清河盐场请张家兄弟走了进去,张鹤龄将十引盐引朝桌上拍了下去。

  一引四百斤,十引就是四千斤盐巴。

  不过张鹤龄并不满足,他哼道:“我要的是一千引,你给我兑换十引什么意思?”

  “这……太子殿下的印上不是十引吗?”

  讲道理,十引他们还能兑换,一千引那就是四十万斤啊,大清河盐场一小半的盐巴立刻就会成为张家兄弟的囊中之物。

  外面那么多兑换盐引的商人百姓都兑换不掉,你现在直接拿去一小半,这还让别人活?

  张鹤龄冷笑道:“呵呵,你这提举司不给太子面子是不是?”

  “可太子明明只提十引。”

  “混账!”张鹤龄大骂道,“太子要十引伱就真给十引?难怪你只是个小小转运司提举!”

  “给一千引,保你升官,不要啰嗦,快兑换!”

  两兄弟这次河北行,可谓是盆满钵满得意洋洋。

  当初从朱厚照手中弄来了十引的凭证,现在借用太子的名头,反手弄了一千引,反正最后弘治皇帝知道了,也不能拿他宝贝儿子咋样。

  他们兄弟不敢坑自己姐姐,因为张皇后真会扇他们的脸,但太子外甥还是不会的,毕竟他们是长者,尊老爱幼嘛。

  ……

  李珍此时已从西北抵达了北平。

  同一时间,兵部。

  在李珍回来的同时,西北那边也给兵部送来了一则消息。

  锦衣卫同知李珍私下奉太子的命令,给当初贺兰山一战的士兵送去了赏钱。

  这事儿兵部本不以为意,太子笼络士卒军心而已,无可厚非,毕竟大明未来都是太子的。

  可问题是,皇太子送去这一批赏赐,恰恰就是当初王越上报上来的那一批军功士兵的名单。

  这分明是在帮着王越打兵部的脸啊!

  当初王越死后,这一批军兵的功勋都没被兵部承认,现在你皇太子给他们赏钱,这不是打兵部的脸是什么?

  于是乎,兵部尚书马文升在今日早朝上,立刻弹劾锦衣卫同知李珍,让弘治皇帝缉拿此贼。

  原因是李珍作为锦衣卫,私下结交军中,有不臣之心。

  弘治皇帝自然不会随意判罚锦衣卫,立刻派人命李珍火速来朝堂对峙。

  李珍早就做好了准备,不卑不亢的跨入大殿,胸有成竹的抱拳道:“卑职参见皇上万岁。”

  马文升当即出班列,质问李珍道:“天下兵事隶属兵部,你乃锦衣卫同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越俎代庖私去西北赏赐军兵,意图拉拢西北军士,你意图谋反也?”

  李珍气定神闲的道:“奉皇太子命去赏赐西北立功军士。”

  马文升淡漠的道:“锦衣卫乃天子亲军,除天子外无人可调动,你此举将皇上置于何地?”

  李珍平静的道:“太子是国本,未来天子,马尚书此言是否是说锦衣卫可以不将太子放在眼中?”

  马文升忙不迭道:“本官自然没这个意思,太子年幼,尚未参与政事,许多决策未必明智,你锦衣卫难道也不知吗?”

  讲道理,话题引导到这里,几乎是和当初李珍请教陈策的一模一样。

  他不得不感慨陈策究竟有多厉害,他人不在朝堂,却能决策在千里之外!

  若他在朝堂,该有多么妖孽啊!

  这些话题,几乎就和当初槐花胡同陈策的推演一模一样!马文升也被一步步引导到了魏文礼的谈话节奏中来。

  弘治皇帝眯着眼,对魏文礼倒是有些刮目相看。

  想不到锦衣卫里面居然也有这种人才?这口齿伶俐程度,竟丝毫不吝于文官的人啊!

  朕以前怎么没发现锦衣卫还有这样的人才?

  李珍抱拳,问马文升道:“马尚书说太子的决策未必明智?”

  他缓缓地从怀中拿出一份血书,恭敬的递给弘治皇帝,道:“启奏皇上,这是西北军事以血成书,表示对皇太子的感激之情!”

  “如此多的将士,在西北山呼太子千岁,高呼大明万盛,卑职实在不敢说太子此举非明智之举!”

  “卑职反而认为这更说明太子对西北军兵体恤!”

  “若以马尚书此言,西北的士卒是否只能感激兵部,不能感激太子了?”

  反正这些文官一直看不上厂卫,而锦衣卫又是天子的人,李珍也没必要和马文升太客气。

  内阁几名阁老微微眯着眼,眼神复杂的看着这名锦衣卫同知,不知在想些什么,隐约可以从眼中看出一抹微不可察的震惊。

  一向引经据典的文官马文升,此时反倒是有些无措起来,他忙不迭道:“本官当然没这个意思!”

  李珍道:“那马尚书什么意思?这些钱可都是皇太子省吃俭用一点点攒下来的钱财。”

  “皇太子体恤西北将士,你兵部不肯给有功之人赏钱,难道太子私掏腰包派卑职去赏赐,也犯了忌讳吗?卑职难以理解。”

  “若兵部觉得卑职此举有罪,那请兵部下罪吧,卑职无话可说。”

  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说完,整个大殿顿时,寂静无声!

  (本章完)

第173章 知微见著

  后面的事都如同陈策推演的那样,不再是锦衣卫和兵部之间的矛盾,而是东宫老师们和马文升之间的争吵。

  李珍顺利从此事抽身。

  回到北镇抚司,李珍还忍不住感慨陈策的推演究竟多么厉害!

  可当魏文礼说出李珍离开这段时间发生在陈策身上的诡异之事后,李珍更震惊的嘴都合不拢了。

  杀了东厂的人,居然还能顺利脱身?

  这且就罢了,竟还能做到斩草除根?

  李珍是彻底服了,他目光深邃的看着魏文礼,深深的道:“文礼,你做的很好,你保住了陈策一命,我替他谢谢你!”

  李珍起身抱拳,弯腰,行礼。

  魏文礼赶紧侧开,道:“李大人,使不得。”

  ……

  礼部。

  今日宁诚如往日一样来礼部当值,这是他入职礼部的第三天了,该交接的都已经交接好了。

  今早刚到值庐,便被一名文吏叫去了吏部右侍郎程敏政的值庐内。

  “下官见过程大人。”

  宁诚恭敬的行礼,程敏政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该有的礼数宁诚一点不敢乱,模样甚是恭敬。

  程敏政摆了摆手,示意宁诚落座喝茶。

  “如何?公务上还习惯吗?”

  宁诚有些受宠若惊,不知程敏政为何对自己这么好,忙不迭道:“回大人,都习惯。”

  “坐坐,不必客气。”

  程敏政和蔼的道:“习惯就好,若有不懂的尽管询问本官便是,不必觉得麻烦。”

  宁诚赶紧趁机道:“程大人,下官被调礼部……”

  程敏政点点头:“本官操作的。”

  宁诚感恩戴德的道谢,感动的稀里哗啦的。

  “怎么样?令女成婚了吗?”

  “啊?”

  宁诚惊愕的看着程敏政,一脸迷茫。

  程大人这是什么意思,为何忽然关心我家小女成婚与否?莫非他将我调到礼部,是想和我结亲?

  宁诚赶忙道:“尚未。”

  程敏政噢了一声,道:“女儿家的终身大事要早早确定了,成了,没什么事了,去办差吧。”

  “喏。”

  宁诚离去,现在依旧一头雾水,程大人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刚才那一番话,是试探我的女儿成婚与否?所以,他打算提亲?

  眼下看来只有这个解释最为合理,宁诚好歹也在官场上混了这么久,他知道没有利益的事不会有人做。

  自己被调礼部从什么角度看都太诡异了,他和程敏政压根不认识。

  程大人给自己连续提拔两级,只能说明他带着目的的。

  若是自家小女能嫁给程家,倒也不失为一户好人家,而且还有些高攀了。

  ……

  朱厚照今天又挨骂了。

  倒不是因为西北的事,而是关于张家兄弟兑换盐引之事。

  朱厚照吃了哑巴亏,他实在没想到自家两个舅舅会无耻到这个程度啊,借着自己的名义,去河北兑换了足足一千引的盐巴!

  张家兄弟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反正盐他们已经兑换了,四十万斤盐,按照一斤五文钱的价格贩卖,转手就能白白获得六七千两银子。

  朱厚照红着脸,义愤填膺的找到陈策,骂骂咧咧的直说自己舅舅无耻之尤。

  陈策不关心张家兄弟是否在朱厚照身上占了便宜,反正他们都是一家人。

  只是从张家兄弟身上却折射出很多问题,也恰好利用这次机会将这其中的危害告知朱厚照。

  “伱的两个舅舅是幸运的,他们最起码能兑换到盐。”

  朱厚照:“啊?”

  “这是什么意思?”

  朱厚照不理解,兑换到盐这很难吗?

  陈策点头道:“难,很难。”

  朱厚照挠挠头:“为啥?”

  陈策道:“民间很多商人散户都拥有朝廷的盐引,这一批盐引甚至可以追溯到前朝。”

  “盐引太多,但盐却就那么多,所以兑换就有先后之说,权贵们自然可以兑换,但一些小商人小百姓们没有关系,只能朝后排队,有人甚至祖孙三代都兑换不了一引盐。”

  “乃至于许多人手里的盐引最后成了白纸公文。”

  朱厚照不解的道:“既然他有盐引,官府为什么不给兑盐?”

  陈策道:“官府为什么不给兑盐,这件事说来话长。”

  明政府是效仿元朝的制度,将这些地方的产盐划分区域,不准许跨区域贩盐,否则给予重罪。

  延伸出来的问题就是,政府在运输盐需要耗费最大的财政负担,不是盐的本身,而是天南地北的运输成本。

  民间百姓想做盐巴生意,首先要从官府中获取盐引。

  但最初的盐引是很难获得的,价值很高。

  久而久之,明政府在北疆边境出现了粮食危机,在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之后,军屯制度开始被破坏,军兵们屯田种不出来多少粮食了。

  基于这种前提下,朝廷就需要负担边境的粮食供给。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运输成本依旧高昂,明政府在运输到九边的成本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