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相 第110章

作者:余人

若待讲学士李春芳高升之后,翰林院侍讲学士的空缺会被

正是如此,除了林晧然这个新人外,其他五位修撰都有填补翰林侍讲的机会。

从修撰到侍读侍讲,看似只有小小的一步,但实质是关系甚大。前者是史官,打交道的是史籍;后者是讲官,打交道的是皇上和储君。

像翰林侍读高拱,早早就进了裕王府讲学,跟裕王建立了深厚的关系。若将来裕王继承大统,那还能少他的那一份好处吗?

反观修检厅这帮人,不少人已经有十年的翰林资历,但一直都在修史,连皇上的面都见不着。哪怕再修十年,他们恐怕还得原地踏步,根本无法积攒下真正有用的政治资本。

翰林院、锦衣卫、司礼监三者有着相似之处,他们接触皇上比一般官员要容易得多。三者强与弱的标准,皆在帝恩。

为什么有时司礼监能权倾朝野,有时是锦衣卫横行天下,而如今的司礼监又几乎销声匿迹呢?一切的兴衰,皆在皇上一人矣。

官场上,外官不如京官,京官不如翰林官。翰林官京亦有着一条线,那就是能面圣和不能面圣,只有面圣的翰林才有得到皇恩的机会,才有“一飞冲天”的可能。

正是如此,这个升迁看似一小步,但却是极为关键的一大步。

现在翰林侍讲将出现空缺,五位修撰亦是磨刀霍霍,希望在这一次的竞争中取胜。只要领先这一步,那他们的地位将会骤然拔高,甚至获得圣上的恩宠,能够一飞冲天。

在五位候选人中,徐远平的机会是最大的,不仅资格最老,而且有着徐阶这个后盾。另外,曹大章的机会亦不小,因为他早就抱了严嵩的大腿。

正是如此,这才是曹大章今天站出来挺林晧然的真正原因。

接下来,他跟徐远平的矛盾还会放大,甚至会直接公开化。二人将争夺那个正六品的翰林侍讲位置,从史官变身为讲官。

“原来如此,咱修检厅怕是要热闹了!”徐渭听着诸大绶的话后,一副坐山观虎斗的模样,然后又狡黠地问道:“端甫兄,你不争一争吗?”

“你说,我能拿什么跟人家争?”诸大绶将手上的酒一饮而尽,然后自嘲地问道。

他对翰林侍讲自然是动心的,只是资历尚浅,在翰林修撰这个位置仅呆了两年。亦没有什么过硬的政绩,更没有抱到什么大腿,机会相当之渺茫。

在他看来,他甚至连林晧然都不如。

虽然林晧然是刚入场的新人,但却有着“大明文魁”的光环,起码皇上知道林晧然这个人,而他诸大绶甚至都不知道圣上长成什么模样。

或许是诸大绶贪杯,又或是诸大绶的心情不佳,很快便是醉倒在桌上。这就是官场,面对着利益,谁都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林晧然倒没有受影响,却不是他是什么圣人,其实他比任何人都渴望升迁。只是他才刚刚入职翰林修撰,自然不会异想天开,真要去指染翰林侍讲这个职位。

如今知道这一条消息,倒是有利于他在修检厅立足,甚至能浑水摸鱼。

在告别徐渭后,林晧然便直接返回潮州会馆。

只是当他回来的时候,会馆的牌匾却挂着“广东第一会馆”,这六个字正是出自他之手。

由于明年是大比之年,故而已经陆续有举子进京备考。

广东会馆那边的声名已经臭了,而潮州会馆却成了“福地”,故而这里自然成为广东举子的首选。正是如此,潮州会馆决定升级成为省级会馆。

林晧然对潮州会馆是有感情的,当初若不是这间会馆,他们那帮人真得住客栈了。虽然不在乎那点钱,但肯定没有在潮州会馆这般自在。

正是如此,在陈掌柜提出了他的构想后,他便痛快地写下了这六个字。相信以他林文魁现在的号召力,广东的举子必然蜂拥而至,直接名正言顺地取代广东会馆的地位。

当他走进会馆大堂,却看到杨富田跟宁江已经回来,正坐在桌子喝酒聊天。

杨富田看着他进来,便兴奋地朝着他招手道:“你回来正好!房子我已经找到好几处,你什么时候有空去瞧瞧呢?”

由于三人已经成为京官,自然不宜再继续住在会馆里。现在入职前的流程都忙完了,接下来自然得搬到新住处,正式安居于京城。

“不用特意去瞧吧!让我直接挑一处就好!”林晧然对住处不是十分讲究,便不想那般麻烦,打算直接选一处。

“你这也太不讲究了吧!若是你搬进去不合意,我可不负责啊!”杨富田将一叠资料放在桌面上,一副推卸责任的模样。

林晧然在他对面坐下,发现宁江郁郁寡欢,边摊开资料边朝着杨富田问道:“他怎么了?”

“关系户都是这样的,给他的顶头上司刘郎中当头臭骂一顿,就差没让他去洗马厩了!”杨富田睥了他一眼,一副洋洋得意地说道。

宁江狠瞪他一眼,当即亦是挖苦道:“你以为你能比我好到哪里去?堂堂一个二甲进士,结果却给人端茶倒水!”

“我这是识时务!”杨富田没有半点害臊,兴致勃勃地指着一张资料道:“这个不错,离顺天贡院很近,地段清雅,晚上又不失乐子。”

“滚!”林晧然睥了他一眼,自然知道挨着烟花之地,一本正经地说道:“我是跟我妹妹一起住的,要求只有一个:治安一定要好!”

“那就这个灵石胡同!隔壁就是槐树胡同,治安没得说的好,不过地方不大,租金要贵很多!”杨富田伸手又是一指,跟着他介绍道。

第252章 大明之弊

林晧然翻开了灵石胡同那间房子的资料,发现房子极为普通,只是很平常的四合院,房间只有五六间,并没有后花园。

“京城居,不太易!”他看着上面标注着的租金,不由得感慨道。

宁江亦帮着他挑选房子,闻言便带着酸意地说道:“得了吧!你六品官的月俸是八石米,咱们这些人就数你的收入最高!”

“不是说有折色吗?怕到手也就二三两,连自己都养不活呢!”林晧然支着下巴,又继续翻看着其他房子的资料。

宁江挑出一处递给他,带着羡慕的口气道:“是有折色不假!但户部也得看人啊?你是翰林官,若人家折到三成,起码给你留足六成!”

不得不说,翰林官看似无权无势,但在官场的地位确实不低。特别是户部,他们敢得罪吏部官员,亦不敢开罪于翰林院。

“你大概还不知道我去兵部干什么的!很是不巧,你们柴薪皂银以后将会经由我的手,你是次六品官员,可雇役四人,所以我们兵部每月又得给你四两柴薪皂银。”宁江抬头打量着林晧然,眼睛充满着无奈与羡慕。

“这还不止呢!”杨富田接过话题,故装神秘地比着一个手势得意道:“我不清楚你们的衙门,反正我已经打听清楚了,我们工部的直堂银……十两!”

这直堂银相当于后世的单位奖金,像工部这种创收能力强大的衙门自然会多发一些,而刑部这种创收能力弱的衙门自然得少发一些。

正是如此,很多人都有一种错觉,都以为明朝官员的收入低下。或许在明朝初期会是如此,但到了嘉靖朝,各衙门的创收能力增强,其收入真不能算低。

林晧然先前倒没有了解这个事,故而不清楚翰林院的直堂银会有多少。

不过从办公的那些高档的纸笔墨砚来看,怕翰林院的“创收能力”亦是不低,哪怕多报损一倍的纸墨消耗,都得有数千两进账。

其实除了俸禄、银柴薪皂和直堂银这三大项收入,冬天还会有柴火票等福利,一年的收入甚至能有数百两之多。

“那就灵石胡同了!”在对比一番后,林晧然当机立断,选择了这个治安系数最高的地方,哪怕租金确实是要高不少。

只要对虎妞这个丫头有好处,哪怕是再多银两,他亦不会吝啬。

在敲定房子后,三人让陈掌柜送来酒菜,聊起今天各自的入职情况。当得知林晧然如此生猛后,都纷纷朝着他竖了大拇指。

第二天,翰林院。

辰入酉罢,这是大明官员的上下班时间,即早上七点到下午五点。林晧然作为官场新人,这才刚刚起步,自然是不好迟到的。

门皂属于役,地位是最低的,看着林晧然进来,便一脸讨好地说道:“修撰老爷,小的叫林三。大人第一天值堂就红霞满天,他日必是平步青云,位居阁臣!”

林晧然这才抬头望天空,发现确实是朝霞满天,心情顿时变得不错,便温和地笑道:“谢谢!我也是姓林,咱五百年前怕是一家呢!”

“嘻嘻……若是如此,那是小人的福分!”林三挠头傻笑,显得极为高兴的样子。

通过三门,林晧然向着左拐,走进了修检厅。

当该吏看着他进来,又是满脸笑容地恭维了几句,对这个新任的修撰老爷极为看好。

林晧然在籍册上画了卯,便向着办公区走去。

“大老爷,有什么吩咐?”孙吉祥已经提前到了这里,迎上来恭敬地问道。

在成为这位新修撰的属吏后,他的地位是骤然提升。昨天有两拔人到他家送礼,一直对他排斥的同僚们,亦是请他一起喝酒。

只是他心里却是明白,如今的一切是谁给予的。或许是经历得太多,亦看到大多的人情冷暖,故而对于这种变化显得平静很多。

“掌院大人若是过来的话,记得支会我一声!”林晧然交待道。

孙吉祥闻言,便摇了摇头道:“宗人府那边闹事,掌院大人怕一时半会是顾不得这里了!”

“宗人府闹什么事?”林晧然皱起眉头,显得不解地问道。

孙吉祥的消息很是灵通,当即便说道:“江浙的倭寇猖獗,动用了太多的财政,所以耽搁了给宗人府那边的禄米!”

“我知道了!”林晧然缓缓地点了点头。

大明为了防止同室操戈,所以对宗室进行了诸多的限制,将他们简直是当成猪来养着。

只是供养这些宗亲,却是不容易。像一个亲王,给的禄米是一万石,郡王两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辆国中尉四百石……这些宗藩超过二万人。

有数据显示,每年供京师的粮食是四百万石,但各处宗藩禄米就多达八百五十三石。国家的财政收入,被这帮宗藩分去了大半。

在国家的财政承受重负之时,这些宗藩的禄米难免受到影响。正是如此,他们便找宗人府的官员出气,甚至找到了礼部这个上属衙门头上。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林晧然知道这日子还要等下去,吴山怕真是没有功夫理会他们三个新人了。

林晧然彻了一壶参茶,让孙吉祥找了一些关于明朝的书籍,特别是亲于宗藩的资料,然后便是慢慢地翻了起来。

他打算在这清闲的日子里,通过这翰林院的史籍,更深入地了解大明,了解这一个时代,了解这个弊病从生的朝廷。

不得不说,林晧然挑了一个好“秘书”,孙吉祥似乎是知道他的意图。挑了很多关于宗藩的资料给他,让他对宗藩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同时有着数据的支持。

如河南开封府,在洪武年间仅一个周王府。但到嘉靖朝,郡王已经增至三十九个,将军达五百余人,将军以下不计其数。

不得不说,明王府为了防止宗亲谋反,所付出的代价太高昂了一些。在明朝初期还没有问题,但到如今,已经成为了明朝的第一大弊。

第253章 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林晧然全心全意地投入于书海中,而且孙吉祥仿佛是个带着搜索功能的图书馆管理人员,总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帮他找到最合适的书籍。

当看到成化年间某御史一份抨击藩宗开支弊端的奏折时,他不由得轻吐了一口浊气,将这一本书籍轻轻合上。

在他的印象之中,大明直至亡国,似乎都没能将这个弊政解决掉。很显然,这个弊端执政者不可能看不到,只能说大明政权的服务对象从来都不是百姓。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林晧然心里头泛起了一抹苦涩,很多官员都是“张口百姓,闭口天下”,但面对着这个大明最大的弊病,却都成了“睁眼瞎”。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颇具讽刺的时代,怪不得后世会对一些清流官员进行抨击。

时间不经觉,已经到了中午。

却不知是徐渭有意还是无意,在跟他商量一起去用餐后,他又将诸大绶一并叫上,而诸大绶亦叫上了一个小老头。

“下官金达,号星桥,丙辰科进士,江西浮梁人,见过林修撰!”金达的头发已经苍白,朝着林晧然认真地行礼。

林晧然发现眼前人已经五十多岁,在给他行礼的时候,手指还微微地颤抖着。再看着他这身七品官服,心里不由得一叹。

这就是大明的现状,说是要为国为民,结果却宁愿耽搁半辈子,亦要一头扎在科举路上。还不屑于举人官,只为追求一个进士的功名。

现在功名到手,人倒是风光了,但最终却只能是碌碌无为。以着这个年纪进入官场,又是到了最需要熬资历的翰林院,怕还没来得及施展抱负就得告老还乡了。

一行五人到了翰林院的饭堂,凑着一张桌子而坐。

诸大绶没有受到昨天醉酒的影响,跟着他们凝重地说道:“咱江浙又出事了!倭寇进犯江浙黄华,焚劫了很多村庄。”

“不是说汪直接受招安,江浙要享受太平了吗?”毛惇元蹙起眉头说道。

“这些鬼话都能信?”诸大绶嗤之以鼻,脸上带着一丝杀意地比着手刀道:“那些倭寇穷凶极恶,不杀终是祸害!”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金达文绉绉地摇头晃脑地说着,接着认真地发表观点道:“我倒觉得吴部堂的办法最妙,对这些倭首进行招安。”

诸大绶的眼睛闪过一抹不悦,显然不赞同金达的观点,扭头望向林晧然认真地问道:“林修撰,你的意见呢?”

林晧然明白切忌交淡言深,微笑地推脱道:“我对江浙的情况却是不熟,倒是文长兄做过吴部堂的幕僚,倒不如听听他的高见!”

大家听到这话,亦是纷纷望向了徐渭。这人作为胡宗宪的幕僚,对江浙的事情自然比常人知道得更多,对倭寇问题肯定能看得更全面。

“我哪会有什么高见!”徐渭亦是胗摇了摇头,但终是忍不住继续道:“不过伐兵的话,我确实认为是下策。像前年我们除掉了徐海,去年却冒出了徐亮,而若我们动用兵力除掉汪直,我可以很肯定地说,接着仍然会出现第二个汪直。”

诸大绶听着这番话,亦是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但却不甘地说道:“这伐兵确实是下策!但你们却是不知,那些倭寇的恶行,简直是有失天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徐渭并没有反驳,跟着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因为他曾经到过一个尸横遍野的村庄,亦看到船员被烧成焦炭的客船,那些倭寇确实是该凌迟处死。

在简单地用过饭后,五个人离开了饭厅,一起返回了修检厅。

林晧然回来的时候,发现徐远平和曹大章显得很是勤奋,在公案前冥思苦想,却不知道修史遇到了什么样的难题。

“大老爷,不知找卑职有什么事呢?”孙吉祥过来,恭敬地问道。

林晧然没有说话,而是指着纸上的“倭寇”两字。

孙吉祥朝着他拱了拱手,然后转身走向资料室,很快就抬过来一摞书籍。有些是泛黄的古籍,亦有崭新的卷宗。

倭寇并不是嘉靖年间的问题,实质是由来以久。

明朝初期,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

在战争中失败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大明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倭寇”。

只是倭寇成为大明之患,却是在嘉靖朝。由于朝廷采用铁血手段实施禁海政策,致使海商由“贸易”转为“掠夺”,让到倭寇问题骤然加剧。

当然,这亦有一些客观的因素,譬如这时代的航海技术的提升以致航海成本下降。

若是在以前,哪怕欧洲人再有野心,没有航海技术的支持,亦不可能到达东方进行掠夺。而日本想要前来大明,亦要经历极大的风险。

正是发达的航海技术让他们降低了航行成本,而海商为了自身的利益,亦成为了倭寇的输送中介,致使富庶的江浙地区受到了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