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相 第632章

作者:余人

一辆马车冒着大雨出现在巡盐察院的门口,从马车下来一位身穿五品官服的中年男子,一个机灵的随从给他撑伞,他则提着衣服走进了大门。

待来到一间书房,他顾不上清理衣服上沾着的水珠子,是得恭恭敬敬地大礼参拜道:“下官扬州府同知曹腾飞拜见钦差大人!”

随着何东序被林晧然免职在家,扬州府衙的大小事务则落到扬州府同知曹腾飞身上,这位佐贰官一举成为这个富庶江南大府的当政者。

林晧然并没有穿官服或斗牛服,而是一身寻常的书生装束,只是举手投足间无不透露着上位者的气质。正是翻阅着东南一些府县食盐销售的情况,却是头亦不抬地道:“坐吧!”

“是!”曹同知恭敬地应了一声,便是小心地在旁边的椅子坐下来。

林晧然将手上的册子轻轻一放,这才抬头望着曹同知道:“曹同知冒雨到访,不知所为何事呢?”

“回禀钦差大人,魏巡抚今日已经到了扬州东门外的驿站了,定在明日巳时进扬州城!”曹同知显得恭敬地回答道。

林晧然先是一愣,旋即知道他指的是应天巡抚魏尚纯,显得有些意外地说道:“来得还挺快的嘛!”

曹同知心里想着从苏州应天巡抚衙门过来并不算快,但还是配合地指责道:“可不是吗?他恐怕是冒雨赶路,当真令人不耻!”

林晧然意外地抬头望了一眼曹同知,却不知这位曹同跟魏尚纯是不是有旧怨,便是淡淡地抬手一挥道:“本钦差有要务在身,便不去迎接他了,请回吧!”

“钦差大人,您误会了!”曹同知先是一愣,旋即陪笑解释道。

林晧然不知他指的误会是什么,便是抬头望着曹同知。

“钦差大人身负皇差,您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怎么能屈尊迎接魏巡抚呢?下官过来是想向大人请示,明日下官该不该到城门处迎接!”曹同知迎着林晧然的目光,小心翼翼地道明来意道。

林晧然一时没反应过来,显得理所当然地道:“你即然是代理知府,自然要到城门迎接!”

“下官其实可以称病的!”曹同知显得忠心耿耿地说道。

林晧然这才反应过来,这位曹同知是来站队的。只要他一个表态,那么明日迎接魏尚纯的队伍便会没有曹同知等人,迎接的规格会降上几个档次。

林晧然深知他只要稍微表态,魏尚纯明日会变得很难堪,但还是轻轻地摇头道:“人家终究是上官,该有的礼数还是要给的!”

“下官遵命!不敢叨扰钦差大人,下官先行告退了!”曹同知得到林晧然的明示,心里便有了主意,当即就要告辞道。

林晧然心里一动,对着他淡淡地询问道:“你是丁未科进士?”

“正是,下官汗颜!”曹同知显得惭愧地拱手道。

在这个官场,没有背景的官员其实很难升迁,他比林晧然早进入官场十余年,至今仍然不过是一名正五品的同知。

林晧然轻叹了一声,对着他正色地说道:“你的资历倒是有了,但政绩却过于平常!”

“下官生性愚顿,但处理政务亦是勤勤恳恳,他日一旦能够掌一府之印,必定如钦差大人治理雷州和广州般,将一地的发展置于首位!”曹同知显得认真地表态道。

林晧然睥了他一眼,显得话里有话地道:“扬州知府会空悬两个月,你能否将前面的‘代’字去掉,就要看你这两个月的努力了!”

“下官明白,一定会认真办差!”曹同知心中当即大喜,显得激动地进行表态道。

林晧然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便是淡淡地说道:“下去吧!”

“是,下官告辞!”曹同知恭恭敬敬地后退到门口处,这才激动地离开,差点跟从外面进来的蒙诏撞得着,又是恭敬地朝蒙诏拱手才兴高采烈地离开。

钦差大人的话已经再明显不过,给予他两个月的考察期。只要在这两个月办好差事,纵使无法指染扬州知府的宝座,那定然亦能掌一府之印。

林晧然看着曹同知离开,心里却暗叹一声。

这个官场便是如此,虽然他的权势令到同知唯命是从,但想要他尽心尽力做事,仅仅这一点还不够,还要给予一些好处。

正是这时,蒙诏从外面大步走进来,对着林晧然恭恭敬敬地拱手道:“老师,诸九已经招了!”

第1452章 弊病

林晧然听到蒙诏带来的这个好消息,心里当即感到一阵欣喜,显得很认真地抬头询问道:“诸九都交代什么了?”

“老师所料不差,诸九并不是江湖杀手,而是扬州府的一名盐枭,他已经承认是受范千山指使到明春楼强掳绮兰!”蒙诏显得很严肃地说道。

林晧然轻轻地点了点头,便又是认真地追问道:“范千山只是一个小角色,暂时不可打草惊蛇,可知他们的盐来自何处?”

大明盐政的顽疾不少,除了明面上盐引的价格和数量“双低”外,还存在着各方势力从中攫取盐利,更有一张潜藏在暗处的走私网络。

大明实行的是区域销盐的制度,像闽盐只能在福建境内进行销售,粤盐只能在广东及广西部分地区进行贩售。只是这些地区食盐的产能过剩,食盐的价格普遍偏低。

人的贪婪往往是无穷的,哪怕大明采取的是低盐税的政策,但仍然难免会让一些人铤而走险,想要将利益最大化。

假如从福建由海路运输,能够将这些廉价的食盐贩卖到富庶的江浙等地,这无疑是一桩好生意,而贩卖到扬州更是暴利。

东南肥沃的土地造就了数之不尽的财富,以致当地百姓的购买力很是强劲,致使这里成为大明最大的食盐消费市场。

经过观察和调查,林晧然发现一张完善的走私网络,有人将其他区域的食盐运输到东南,再经由地方势力将这些食盐给分销出去。

这里的走私跟黄大富和梁义那种小打小闹的走私有所不同,而是一个大批量、有组织的走私活动,每年能从中谋得几十万两乃至上百万两的巨利。

最为重要的是,淮盐的盐引历来比较高昂,而这种走私令到他们彻底摆脱了淮盐盐引的掣肘,更大限度地从东南攫取盐利。

林晧然正是发现了这一张走私网络,深知想要更好地解决淮盐的问题,症结不仅在盐商这里,而且还要清除掉这张走私网络。

范千山不过是一个盐商,自然无法策划这么大的一张走私网络,而后面所涉及定然涉及到更有地位的人,甚至是一位在大明有着很多影响力的大人物。

现如今,他需要调查这私盐的源头究竟在哪里,有哪些人参与其中,又是谁在幕后操纵着这一张庞大的走私网络。

“老师,诸九只知道私盐是从海上过来,但却并不知晓私盐是从哪里起运的!”蒙诏轻轻地摇了摇头,显得很无奈地回答道。

林晧然对这个结果并没有过于意外,深知这些地方上的盐枭充当着搬运工般的角色,很难接触到核心的东西,便又是认真地询问道:“诸九是在哪里得到私盐呢?”

“老师,这事说来倒是巧合,咱们还曾经经过那里!”蒙诏微笑着望向林晧然,一本正经地说道:“每次到了相约的日子,诸九便会领着他的人到泰兴码头,便会有人用小船将盐运到码头,他们则是通过泰兴将盐分销出去!”

事情确实有些凑巧,他们来到扬州便选择微服私访,一行人当初便是选择从泰兴码头登岸。只是没有想到,那里竟然就是私盐的一个交接点。

林晧然自是记得这个事情,显得若有所思地道:“如此说来,那日我们在石桥村遇到的那支商队,他们其实是一帮走私私盐的贩子!”

“应该是这样了!我看诸九有几分面善,说不准我们当时便见过呢!”蒙诏认真地点了点头,显得有些后知后觉地说道。

林晧然伸手端起桌面上的茶杯,隐隐觉得这或许是一个突破口。顺着这一条线索进行追查,想要查清楚私盐的源头,似乎不算是一个不可想象的事情。

蒙诏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伸手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显得恭敬地上前道:“老师,这是石知县今天刚送来的书信!”

为了避人耳目,蒙诏成为跟石知县的接头人,信亦是直接送到了蒙诏手里。

林晧然伸手将书信接过来,将书信认真地撕开,借着灯光看着信中的内容。只是看过书信的内容,他的脸色显得很是凝重。

蒙诏看着老师这个表情,便是小心翼翼地询问道:“老师,可是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

“不是,我让他调查食盐的事情有了一些眉目!”林晧然将书信放下,接着抬头望着蒙诏认真地道:“此事关系重大,你带几个人到泰兴跑一趟,想办法核实清楚私盐的来历!”顿了一下,又是认真地叮嘱道:“切记,此事不可打草惊蛇!”

想要重重地打击这一张走私网络,不仅仅要掌握住他们在东南行销私盐的事实,更重要还是找到私盐的源头,进而搜罗到足够的证据。

“是!”蒙诏深知这是老师对他的一次重大考验,亦是很是郑重地拱手道。

经过这些日子的磨练,特别是看到老师通过陈潇潇的案子对扬州官场的清洗,令到他是大大地开了眼界。现如今有机会承担这个重担,他亦是珍惜这样的机会。

看着蒙诏匆匆离开,林晧然便是伸了伸懒腰,将手上的公务放了下来,便是直接离开了这里,朝着后宅的正房走去。

经过这一场暴雨的清洗,虽然庭院还残留着一些积水,但青砖地显得很是干净,而空气格外的清新,连夜空上的弯月都耀眼几分。

林晧然无心欣赏这雨后的夜景,而是闲庭信步般地穿过一段走廊,脑子却还在思考着接下来如何打击私盐的事情。

打击私盐的事情让他其实存在一定的顾忌,在这个天子与士大夫共治的时代,除了皇权之外,其实还存在着不容小窥的地方势力。

这走私网络每年能产生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两的利润,足够将很多人拉下水,甚至朝廷的某位大佬都会因此而下水。

他面前摆着两条路:一条是选择不出手,跟鄢懋卿或董份般对走私网络的事情视若无睹;一条则是理清走私网络的脉络,接着对他们的首脑一击即毙,不能给他们有反扑的机会。

第1453章 抉择

事情有得必有失,虽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他若是真的将这些事情做好了。一则是他挥之不去的政治资本,二则能让他以更强的身份重回京城。

虽然他只能办好差事,一个六部侍郎肯定是跑不掉了。只是六部侍郎间,不仅有左右侍郎之分,而侍郎和侍郎间差若云泥。

最差的自然是刑部右侍郎,鄢懋卿便是这个职位,但如果真的出色的话,虽然谋得吏部左侍郎难度极大,但兵部和礼部都有很大的机会。

特别是礼部侍郎,只要他能够直接重回这个位置上,不说已经走在了张居正的前面,连高拱都被他挤到了后面去了。

正是如此,虽然这个事情存在一定的风险,但他还是值得冒险。

最为重要的是,嘉靖虽然有各种的不是,但他的生性寡凉,连自己的子孙都可以漠不关心,自然不会选择偏袒那条大蛆虫。

只要他能够掌握到走私的罪证,哪怕背后动作的人是当朝的首辅徐阶,相信嘉靖亦是毫不犹豫地将徐阶这头老狗踹掉。

“见过姑爷!”

兰儿从房间出来,正好遇上迈步走进来的林晧然,当即便是红着脸打招呼道。

林晧然轻轻地瞥了兰儿一眼,便是直接朝着里间走进去。

花映容已经除去外衣,衣着单薄地坐在铜镜前,正在梳理着头发,便是对着进来的林晧然取笑道:“人家宰相肚子能撑船,你这位钦差大人怎如此的小气,竟然还对那日的事情念念不忘!”

刚刚进去的丫环兰儿正是昔日那位卖身的少女,一杯茶直接泼到了林晧然的脸上,令到兰儿每次见到林晧然都显得很心虚的模样。

林晧然看着这女人诱人的身段,不由得舔了舔嘴唇,直接走到床前坐下道:“那也等夫君做了首辅再说,不然这事我跟她没完!”

这自然是一句玩笑话,虽然他没有宰相能撑船那般大度,但亦并不是小肚鸡肠的人。

花映容将木梳子放下,嘴角噙着一丝微笑,便是朝着他走了过来。

林晧然张开怀抱,让她坐在大腿上,闻着这如兰似麋的香味,便是压抑着进行询问道:“今日一直呆在这里,有没有觉得无聊?”

“还好,明春楼的价格比较实惠,我联合许员外他们一道盘了下来!”花映容揽着林晧然的脖子,微笑着回答道。

经过那一场风波,令到明春楼的生意大跌,其价格自然亦是下跌。

林晧然早已经见识到花映容做生意的天赋,这无疑是一个抄底的好机会,毕竟人都是突然健忘的动物,加上死人之事更是时有发生,心里突然微微一动道:“如此说来,花魁大赛你是要我去捧场吧?”

“你为何这么想?”花映容感到困惑地道。

林晧然迎着他的目光,显得很是自然地说道:“你既然是盘下了明春楼,自然是想要我帮你捧花绮兰,让她得到花魁的头衔。”

“你少自作多情!魏国公每年都会来扬州城,今年恐怕不会例外,这扬州花魁历来都是由他钦点的!”花映容显得风情万种地瞥了他一眼道。

在朱棣造反的时候,徐达的幼子徐增寿坚决支持姐夫朱棣,朝中虚实动静一一密报于朱棣。只是事败,建文帝在亲手用剑将徐增寿斩杀于右顺门庑下。

朱棣入宫后,找到了这位对自己有莫大功勋的小舅子后,抚尸痛哭。

几天后朱棣即位,他下令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忠愍。只是朱棣很快觉得册封太轻了,不久又进封其为定国公,禄二千五百石,赐予丹书铁券,由徐增寿之子徐景昌继承。

虽然徐达长子魏国公徐辉祖曾率兵在山东齐眉山击败燕军,更在朱棣登基之时没有拥立之意,最终死于狱中,但最后徐辉祖后代还是世袭魏国公的爵位。

朱棣迁都北京后,定国公系随之北上,魏国公系留守南京,子孙分居两京。只是两家终究是姓徐,两位国公之家历来往来甚密,亦是助涨着双方的权势。

现任魏国公徐腾举是中山武宁王徐达的七世孙。因父亲徐奎璧早亡,于正德十三年十一月继承祖父徐俌所留下的魏国公爵位。

嘉靖四年八月,徐腾举加封太子太保,南京守备兼统领中军都督府,品秩正一品。

南京守备掌节制南京诸卫所,及南京留守、防护事务。守备以公、侯、伯充任,兼管南京中军都督府,兼管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事务,以中府为治所,节制其他各府。

据传徐鹏举是大鹏鸟转世,但在他守备南京的时候,振武营兵变,他竟被作乱的士兵呼为草包,狼狈而走,全无名将风概。

林晧然听到徐腾举竟然每年都来扬州选花魁,却是不由得一愣,显得疑惑地道:“徐腾举当真每年都来扬州参加花魁大会?

“这些勋贵最是喜欢这种事,不是很正常吗?怎么了?”花映容看着林晧然的表情,显得很是不解地询问道。

林晧然的脸色凝重,却是轻轻地摇头道:“我感觉此举有些不正常!”

“你怀疑他……”花映容欲言而止地道。

林晧然迎着她的目光,显得认真地询问道:“你对此人如何评价?”

“妾身并没有见过,但听说徐腾举这人并无军事才能,被百姓以‘草包国公’称之,但却极擅于经商营业,积下不菲的家财,而他的生活很奢侈,出手极为阔绰!”花映容对南京的情况比较了解,便是正色地回答道。

林晧然隐隐显得这位魏国公有一些问题,便是做出决定地道:“如此看来,我得借此次花魁大赛会一会徐腾举了!”

“我看你分明是想借机看美女!”花映容却是故意找事,那双美目瞪着他质疑道。

花映容的份量并不轻,林晧然的腿被她坐得有些发麻,床上,将床前的纱账放下,用行动证明着他的狂热和眷恋。

第1454章 一团和气

时至五月下旬,京城又迎来了一个阳光明艳的好天气。

跟着台风肆虐的吕宋岛、大雨滂沱的扬州城相比,这里的气象是那般的晴朗,甚至晴朗中带着一种令人憎恨的炎热。

不论各地如何的动荡不安,朝堂经过了多少次血腥的政治斗争,大明的京城仍然如旧,这里始终彰显着繁荣和富庶。

虽然林晧然已经离任顺天府尹,但他的影响力仍旧存在,而那一套高效的征粮系统卓有成效。今年顺天府的春粮丰收,很多百姓家里的米粮充实不少。

百姓的需求并不多,他们只想要过一个平实的日子。当他们家里的储粮多起来后,那他们就会更加积极到鼓楼参加每月一次的灯会,从而又推动了京城商业的发展。

或许以前的京城同样繁华和富庶,但通常都是属于官商阶层,而现在的京城则平添了一些人味,很多百姓都是乐在其中。

至于官场上,徐阶这位首辅一改前任“独权”的作风,跟六部堂官等朝堂大佬选择友好相处,致使整个朝堂显得一团和气。

大明的君主嘉靖仍旧热衷于修道,每日都躲在西苑做一个道士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