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 第242章

作者:蓝白的天

对于这个问题他也思考过,如果让太子朱标去当这个主考官的话,确实对太子以后的皇帝之路非常的有好处。

但毕竟这数学化学物理等等都是他老三朱启编写的。

更何况让太子当主考官,可造不出个圣人来呀。

但如果让朱启来当这个科举考试改革的官就不一样了,凭借先前那么多的功劳。

再加上当了主考官,全天下的读书人,都出自辽王朱启门下的话,这个圣人可就要当定了。

而朱元章也把这个事情和朱标说过了,所以朱标才如此放心。

毕竟老朱家出个圣人,对于他来说也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

只是朱启这边万般不情愿呀,而朱元章也不好直接把这事和朱启说了。

要不不显得自己过于功利了,所以很快就把哭丧着的朱启给打发走了,还言辞命令朱启无论如何要当这个科举考官。

那没话说了,这些能努力的也都努力了,只能去跟自己的老大哥朱标报个备了。

朱启垂丧着头走到了朱标东东宫。

而这个时候的朱标已经有30来岁,整个人看上去显得精干老练。

没有丝毫油腻的感觉,不得不说朱标无论是在人格魅力,还是自己的形象上面,都是非常完美的。

见到了辽王朱启过来之后,朱标自然是第一时间就反应过来辽王朱起来是做什么了。

当时就笑了,笑然后让人把这辽王朱启邀请进来,随后就让人上了两壶酒,要跟自己的小三弟好好的喝一杯。

朱元章不好说的话,他朱标自然是没什么顾虑的。

当即就和朱启说起了,朱元章要给老朱家做圣人的事情。

而朱元朱启这时候,也才恍然大悟了起来,原来搞半天朱元章是抱了这个心思呀。

朱启也是恍然大悟,一下子心里面没有之前的负担了。

还真担心这样操作下来之后,和大哥坐标之间产生什么嫌弃呢,而现在话说开了,原来是给咱们老朱家造圣人的。

不过他心里面才刚刚放松了一些,突然表情就愣住了,什么?给老朱家造圣人,这个圣人还是我自己。

朱启一下就慌了神了,赶忙拉着自己大哥直摆手,这圣人哪能是我当呀,要当也是大哥,你去当才可以。

话虽这样说,但朱标也是非常明白自己又没有写心学,也没有写数学化学等等这些教科书。

科举改革,更是跟自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无论怎么算,这个圣人也当不到自己头上呀。

所以说这圣人,他这个辽王朱启那是当定了,谁来说都不好使啊。

第二百七十章 科举考试可真的难啊

洪武19年年初。

整个应天府都是一片繁华之景,自从北元被大明打败之后,老百姓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都增强了不少。

街头巷尾都在讨论着辽王殿下是如何把北元打的落花流水,又是如何俘虏北元皇帝这件事情的。

至于说北元皇帝是被蓝玉给俘虏的这件事,民间都是少有宣传。

而那些知道情理的,自然也不会去宣传蓝玉。

蓝玉名气比起辽王殿下来说,那可就差差了许多。

话题性也自然不如,如果在街头巷尾聊天,你不聊辽殿下,谁听你在那逼逼赖赖呀。

这些话对于应天府的老百姓们来说,自然是已经非常的熟悉了。

但是对于那些进京赶考的考生们来说,都是很新鲜的.

有不少来自乡下地方的,还是头一次听到,这么多厉害的消息和内容.

而这个时候他们自然,也会坐下来听这些百姓说起,辽王朱启的事迹,原因无他,因为这辽王朱启可是他们的老师啊。

自从进行了教育改革之后,不仅仅是应天府的国子监,就连乡下的那些私塾学校,也都开始进行新版的教科书了。

而推行了几年的新教科书。

在今年终于正式要把这些新教科书的内容,纳入到科举考试中。

这对于那些学生们来说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了。

只是现在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偏远地方的学生,可能没有办法获得这些教科书。

自然要比其他人要晚学一些,或者是那些住在偏僻山村里的,更加不知道有新式教科书这种东西了。

好在这种事情朱元璋也不算是第1次处理了,在明朝初年的时候他就曾经干过,南北榜这种事情。

南北学习成绩不平均的事情,如今倒也可以来一个新旧榜了,原先的四书五经依然可以考,只是获得的朝廷职位可能要稍微局限一点。

而新式学堂的内容,获得的朝廷职位则要更加宽泛优越一点。

这自然会逼着那些士子学生们去学习新式学堂的知识,当然就算不想学习的也可以继续考四书五经。

而只要新式学堂的东西,在这士子之中好好的传播起来,大家都认可之后,自然也就不存在新式学堂的数学。

物理化学这些学科比不过四书五经的问题了。

只要念书就能当官,天底下哪个读书人不愿意不想干呢?

难道真以为四书五经这样的书是读书人心中最大的梦想吗?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辽王朱启被任命为这一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之后,自然也是立马就忙碌了起来,应天府上上下下,那些读书人也都听到了这个消息。

如果说前几年的话,听到是辽王朱启如此年轻的人来当主考官,这些学生们自然是不服气的。

但现在一听到是辽王朱启来到主考官,这些学生们一个个都是理所当然的表情,不仅如此,还有人会感叹一声。

“不愧是辽王殿下,我早就知道辽王殿下定然是咱们所有读书人的骄傲。”

原因无他,光是一手心学,就已经让辽王朱启在儒家里面声望斐然。

更别说他们最近学的所有的科目。全都是辽王殿下编写的、

像是数学物理化学这些东西,可不都是辽王殿下亲手编写,然后推广出来的吗?

也就是说参加新式科举考试的,所有的学生,但凡是学过心学读过化学,物理和数学的,全都是咱们辽王殿下的学生啊。

如今自己的老师当了考官还不高兴吗?

这些学生们自然是心里非常高兴,也觉得理所当然,但辽王朱启可就是愁坏了没头了。

虽然自己也在干着主考的事情,印发试卷安排保密工作,以及安排流程等等。

但是太子朱标那边辽王朱启心里可是充满了愧疚啊。

如此出风头的事情,本来就应该让自己的大哥朱标来干的,却没想到落到自己头上来了。

但活还是要干的,而没过多久,到了正月的时候,很快就开始了科举考试。

这个时间段在京城举办的考试也叫做春试。

聚集群天下中举的读书人到京城一起来选拔人才,这些考中的学生将会进入朝廷中进行任职。

考试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年头又没有什么电子设备,更加没有那么多的监控摄像头。

所以只要将考生身上安全搜查检查身体,没有任何作弊的地方,然后将他们隔开就可以很大程度保证作弊行为的发生了。

当然也需要考官不断的巡逻,而且在全封闭的环境上要进行三天考试。

对于如何阻止作弊这件事情,古人的智慧可是一点也不比现代人来的差的。

起码在明朝现行的制度就一定能够保证。

因为起早就已经在准备了,而且手底下还有那么多的人帮忙。

官僚这种事情,那些官员们可比自己要熟练的多了。

更何况是科学考试这种死板的官僚主义行为,所以朱启基本上也没干什么事情,就把所有的工作都给完成了。

而那些考生们,很快就告别了自己的家人和亲朋好友进入到考场之中。

接下来的三天时间,他们都将在考场里面进行封闭式的考试。

要完成的科目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这年头要学的东西也不如现在高考那样的少。

他们可是要长篇大论,这三天的时间甚至有人需要手写上万字出来,可不是那么轻松随意的事情。

朱启虽然身为主考官,但也就一开始露脸说了一句话,看到大家如此激动的表情之后,朱启在接下来的三天也都没有出现在考场之中。

主要就是为了防止因为自己的出现,而让那些学生们过于激动,导致现场的氛围被破坏。

虽然这样,说可能有点自命不凡,但事实情况也确实如此。

而在三天之后考试顺利结束现场,也没有人因为作弊而被抓起来,毕竟这些学生如果作弊的话,后果可是非常严重的。

轻则被抓入大牢,重则有可能要被放归边境。

毕竟明朝对于考生在考试的时候作弊的惩罚力度是相当大的。

然后就是要批改阅卷了这些自然也有其他老师来做,不过那些数理化的课程,想要批改的话可就不是一般读书人能够干的活了。

好在朱启这段时间也已经培养了不少的人才,倒也不需要自己亲力亲为的去批改了。

而且在自己主持着科举考试的事情的时候,自己的大哥朱标也一直从旁协助着自己,丝毫没有任何与自己嫌隙的打算。

这也不禁让朱启松了一口气,起码自己所想的兄弟之间产生隔阂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只是至此之后,自己这个圣人的头衔恐怕就要牢牢的坐实了。

唯一让人放心不下的恐怕也就是自己的年纪,实在是太年轻了。

很多的儒学家可能会不认同罢了,只是那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但朱启的身份可是大明的王爷。

而且这么多年也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作出的成就也是万众瞩目的。

可以这样说,圣人做得到的他做到了,圣人没做到的他也做到了,如果这都不能成为圣人,那还得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而在搞定了科举考试的事情之后,接下来还要选拔那些优秀的学生,朱启自然也只能通过成绩先进行第1轮的选拔,再进行面试。

不过面试就跟自己没关系了,那是皇帝朱元璋的事情,朱启也好不容易能够休息一会,不过朱元璋显然没有打算让他休息的意思,很快就让朱启进宫面圣了。

而朱元璋这一次让朱启也不为其他。

主要就是为了让朱启继续写他的国策。

在为大明制定了鲸吞北元和高丽的策略之后,论国策这一方面,朱启在朝内自称第二的话,可就没人敢自称第一了。

要知道能够打败北元的将军或许会有,但是敢自信拍着胸脯说,一定能够把北元控制下来的,可就只有辽王朱启一人了。

而且从目前计划实施的程度来看,如果辽王朱启的策略,能够完美的执行下去,而大明能够继续开发北元的话。

让北元百姓们臣服于大明,成为真正的明朝人,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了。

如此厉害的计谋和政策,也就只有咱们辽王殿下能够想得到了。

所以朱元璋才会让朱启写国策,为大明后续的千秋万代铺垫基础。

本来这事情是应该是他朱元璋来干的,却没想到落到自己头上了,朱启也是相当的无语。

但朱元璋又是自己的父亲,又是这大明的皇帝,皇帝都亲自开口了,他也不好说什么了。

但写国策论什么的,他也从来都没有经验,那些春秋笔法还有各种各样的文章的句式.

他也不是很懂,就只能以白话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了。

如果对上其他,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帝王,这么写的话,恐怕会挨训的.

但他这一封策论是给自己的父亲,又是平民皇帝朱元璋。

那就完全没有什么问题了呀.

反而他写这种白话文,朱元璋看着还更加喜欢的.

更何况朱启写白话文的话,推广起来也会方便很多,而且朱启也在打算推广白话文了。

不过推广白话文最大的阻力并非是朝堂政治,或者是政策上而是生产力没错,你没有听错就是生产力制约了白话文的推广。

为什么古代人会写文言文,并不是因为他们平日里说话就是这样。

而是因为用来书写的东西实在是太过宝贵了,在春秋战国的时候用的是竹简和布帛。

竹简,制作就不用说了,麻烦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