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朱元璋,孙儿朱允熥重启大明 第149章

作者:寡欢太叔

“不错。”

汤和目光变得深沉,他是大明水师总兵。整个大明朝,近八成的水师,在他的手上。自京畿、浙江、福建三省往北,再到山东。

大明朝一线沿海,所有海防,皆在汤和的肚子里。

汤和甚至深知,浪高时,倭寇多有侵扰。而海宁时,就是海盗频发。大明朝,没有人比他更懂海。大明朝,也没人能在是否开海的问题上,高过他的决定性作用。

正如朱允熥所想,朱元璋犹豫时,汤和的一句话,就能让朱元璋,彻底的做出决定。

只不过...

詹徽突然的凑到汤和的耳边,“曹国公奉旨出宫,与几位国公,商议开海一事。下官听闻,曹国公出十万两,帮着吴王开海。您说,像曹国公如此精明的人,他这么做,会不会是皇上的意思呢。”

谨慎,是汤和的性格。而谨慎之后,汤和又会十分的胆大。

“老夫,知道了。”

第一百八十五章 开海

站在门口的大狗,始终未动。

他看着汤和与詹徽,两人进了奉天殿广场后,就放慢脚步。凑在一起,不知在说些什么。一挪一动,才挪到了御阶之下。

“两位大人,您二位快请进吧,皇爷等了许久了。”

汤和这才回过神,发觉自己已经是到了御阶下。他歉意的笑一笑,“少怪,老夫与詹大人,一见如故,多说了些。”

大狗笑道,“您与先父有厚恩,这点事,也不值得报与皇爷,您快进去就是了。”

推开奉天殿的门,汤和有些小心翼翼。

已经是不知过了多久,他也没在奉天殿上过朝、议过事了。久居于浙江,汤和甚至有些怀念,在京城的日子。这里虽然勾心斗角,但汤和却从未将自己扯进去。

一直未有站队的汤和,今天却在不经意间,被詹徽拉了拉。

“哈哈,汤瘸子!”

听到动静,朱元璋马上走下来,“你个狗羔子,还晓得过来呀。咱还以为,你这次回京,不晓得过来和咱说几句话呢。怎么,咱儿子当位,你就不把咱放在眼里了。”

汤和赶紧告罪,“臣不敢,只是太子吩咐臣,赶紧回家思量北边三省防务一事。刚到了家,皇爷您的旨意就到了,臣又赶紧进宫,一刻也不敢耽误啊。”

朱元璋笑道,“当年,咱快饿死的时候,你娘给了咱一块饼子。就这块饼子,就能让你汤和少死十回。”

“罢了罢了,这次免你一死,谁让咱欠你娘,一块饼子呢。”

显然,朱元璋心情不错,他拉着汤和的手一直往里走,边走边问,“怎么着,咱娘身子骨还成吧。咱成亲的时候,拜天地没爹没娘,拜的还是你娘呢。”

汤和退了一步,“得皇爷惦记,身子骨还成。就是年近一百,不怎么吃东西了。总想着,惦记家里那几亩稻子。”

朱元璋叹一口气,转头去吩咐,“詹徽,传旨。命凤阳的官,把今年快熟的稻子,送一千斤去给信国公府上。告诉他们,少了一粒子儿,咱砍了整个凤阳府!”

两人脚步不停,朱元璋坐在榻子上,准汤和坐在另一侧,“鼎臣,你猜猜咱为啥急着让你进宫,所为何事。”

“皇爷,怕不是为了开海一事。”

朱元璋大笑,“鼎臣,为啥那么多人,咱最厌你却也最喜你。你性子直,不和咱说假话。该是啥,就是啥,从来不与咱弄那些虚头巴脑的。要是换作旁人,指定能说不知道。”

“那你说说,这海,开得还是不开得。”

汤和沉思片刻,“皇爷,依臣所看,这海开得,却不急着开。海患未平,沿海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若是急了,恐适得其反。因此,臣有愚见,可半开半禁。”

朱元璋找一个舒服的姿势,“你继续说,咱听着呢。”

“皇爷,臣每日都有战船出海巡视。南洋诸国,每日有百艘商船,去过东海。他们或是往倭国,或是往高丽。”

“在高丽,也有大毛子,在那儿等着咱们大明朝的瓷器、茶叶、丝绸。他们低价买来,再高价卖与别国。其间差价,可是让他们,都赚了不少。”

“海上虽有倭寇、海盗,还有方国珍与蒙元余孽,可他们毕竟是成不了气候。咱们大明朝,若是因为怕他们,而禁了自个儿的海,实在是得不偿失。因此,臣以为,若是开海,只需防百姓外逃。至于旁的,臣为大明水师总兵,若是护不住大明朝千里海疆,皇爷您大可拿了臣的脑袋!”

不得不说,汤和的话,说进了朱元璋的心里。

为何禁海,无非就是因为海上倭寇、海盗、叛贼或者是百姓叛逃不回这两种原因。但既然汤和说了第一点,那朱元璋心中的担忧,也就少了一半。

朱元璋再去看詹徽,“你是吏部,咱把你叫来,不是让你杵着的,说说话。”

詹徽苦笑,在奉天殿广场时,本是说好,他多说。可进了奉天殿,汤和自己却滔滔不绝起来。

“皇上,臣一直都是力主开海的。虽有弊处,但总的来说,应当是益大于弊。因噎废食,万万不可。正如信国公所言,我大明泱泱大国,沃土千里,雄兵百万,岂可惧区区倭奴。”

说完,詹徽跪在地上,深深拜下,“臣,请皇上开海,为大明开源,为百姓谋生。”

朱元璋摸着自己的下巴,陷入沉思。

“咱准了李景隆,去和那几位老伙计,和他们通通气。现在朝廷的日子,也不好过。刚刚打了高丽,那边还没啥子动静。皇后过寿,也不得不办。”

“咱一辈子,没咋让皇后过了几次寿。这一次,可不能再寒酸了。即便这样,咱也抽出一半,给了吴王,任他支配。”

朝廷的难处,没有人比朱元璋更加清楚。开源是一定的,节流也是必须的。

朱元璋习惯性的手指在桌面上敲动,“户部、工部,都还缺着人。一旦开海,船、人、钱,缺一不可。鼎臣,你估一估,得要多少银子。”

汤和心中算了算,竖起一根手指头,“一百五十万两。”

一百五十万,朱元璋倒吸一口凉气。

他是皇帝,也不能轻易的拿出这么多的钱。再想想朱允熥,“吴王那儿,有多少了。”

詹徽答道,“皇后寿辰所出三十,曹国公十万,永昌侯二十万,宋国公十万,颖国公十万。除此之外,吴王府所出,为五万。”

“李善长呢,他可有的是钱。”

没人回答,朱元璋咬牙骂道,“狗羔子的,除了李景隆,就属他最有钱了。到头来,他一个子不出。”

“詹徽,你来拟旨,准备开海。其中细节,你去与吴王商议。写好之后,找太子盖章。再传出去,别说是咱说的。谁家出的多,这也能顶一个铁券呢。”

第一百八十六章 父子

残阳斜挂,朱元璋靠在奉天殿的边椅上。目光所至,全无一人。不知多久,他也没再有如此的忧心。

从建国至今,朱元璋鲜有这样的犹豫不决。眼看着汤和与詹徽离去时,朱元璋慢慢的收起脸上的笑容。如同往常那样,一脸的冰冷。

在想事情时,朱元璋总会一只眼睛睁大,另一只眼睛半睁。

每当这时候,宫女、太监,就会远远的退开。服侍在朱元璋身边,可谓是真正的半君如半虎。稍不留神,就是身死。

毛镶轻步走近,踌躇不前,“皇...皇爷,太子到了。”

朱元璋身子一动,毛镶就趴在地上,额头碰到冰冷的地面,一言不敢发。

“你怕啥!”

对方窸窸窣窣的动作,朱元璋紧紧的皱眉。双手撑住身子,“把咱扶起来。”

毛镶赶紧的起身,把朱元璋扶着。

借着残阳的金光,毛镶更不敢去看。只得低着头,重复一句刚刚才说过的话,“皇爷,太子到了。”

朱元璋抬手,拍在毛镶的后背,声音低沉而有力,“咱说过多少次了,皇后与太子到咱这儿,不必去报。你这脑子,想的是啥,根本不把咱的话,放在心里。”

门声转动,朱标快步走进。

阳光之下,这对父子的眉眼,有些相近。

有神,自若。

那份坦然与自信,只在这两人的身上,完美的体现。世人眼中仁厚的太子,只有毛镶知道,朱标完全继承了朱元璋全部的优点。

时常之下,毛镶总会告诫自己:太子只是不随便杀人,而不是不杀人。

“父皇。”

朱标笑着从毛镶手上,接过朱元璋沧桑有力的大手。在奉天殿之中,一边走着,一边说话。

“北边三省,儿臣本想着,让信国公去。可信国公几番推辞,儿臣也不好强求。恰逢信国公,几次举荐沐英。儿臣寻思着,沐英在咱们兄弟之间,足以服人。群臣之中,也没人敢说不是。”

“儿臣特来与父皇请旨,可否将沐英,调往北平,接替老四的北平大营。”

朱元璋反问道,“汤瘸子他还敢不听你的话?”

朱标笑了,“信国公哪是不听儿臣的话,几位国公,都是老了。李景隆,又十分年幼,刚刚袭了国公爵。几番计较下来,也只有沐英,能担此任了。”

听完,朱元璋又笑了起来,“你看你,咱又没说,要给汤瘸子咋样,你就急着替他说话。”

“咱知道你心软,可也不能总软着。不然,大臣们都能骑到你的头上。驾不住他们,你还怎么做皇帝。这一点,你还不如你儿子嘞。”

被“训”几句,朱标笑笑不说话。

一旁的毛镶,吓得一个哆嗦。在他看来,这可不是心软。论起帝王心术,朱标不见得,就比朱元璋要差。

相比之下,毛镶还是觉得,这爷孙三代之中,朱允熥更好伺候。

朱元璋想了想,表情逐渐严肃,“云南离不开沐英。那地方,除了沐英,你还放心给谁。傅友德,还是蓝玉。咱觉着,沐英不能走。”

“汤和也不成,咱留着他有用。朝廷准备开海,届时,大明水师都得操练起来。除了汤和,咱都不知道,还能用谁。”

说到这里时,朱元璋眼中,透过一丝的伤感。

本来,北方三省防务,交给了他三个儿子。大明朝可谓是,高枕无忧。但事实却是,高枕无忧的恐怕只是洪武朝而已。

没有什么,可比大明权利的顺利更替,更重要了。

从小,朱元璋父母双亡,兄长尽丧。

尝遍亲人离别之苦的朱元璋,更加的注重亲情。当旨意送出去的时候,朱元璋表现出十分的痛苦。

只有在想到亲情时,朱元璋才会露出如此无奈的表情。

朱标看在眼里,他轻轻握住朱元璋的手,“父皇,既然发出去的旨意,那就没有再收回来的道理。老四他错了,就是错了。天塌了,他也是错了。即便没错,旨意发了,那他就是错了。”

“儿臣为兄长,没能教导好弟弟们,儿臣也有错。母后寿宴上,儿臣带着几个兄弟,给父皇您与母后请罪。”

朱元璋有些惊愕,他半开起了玩笑,“不搞仁义那套了?”

朱标笑道,“父皇,您主威,儿臣主仁。这朝廷上,总要有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的。您虽然总说儿臣,但儿臣心里头,比谁都清楚。这大明朝,毕竟是咱们朱家的。”

“咱们得让臣子们,有敬有畏。这样一来,江山才能长久。兄弟之间,也是君臣,亦是如此。您这时候,对老四起了怜意,那儿臣就得唱起这个黑脸。”

说完,朱标转头吩咐,“毛镶!”

“臣在!”

“传下去,孤身为皇长子,不能教好兄弟。十六那天,孤亲自带着皇弟们,传示百官,向父皇、母后当面请罪。”

毛镶答应一声,记在心里。

少时之后,他得一字不落的,把朱标的这几句话,给传出去。

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愈发的满意。双眼之中,尽是自豪。他不禁感慨,“要不是你娘不准,不让你累着,咱恨不得现在就把位置传给你。”

那边,吩咐完了之后的朱标,转过头,“父皇,您看儿臣说的如何。”

朱元璋点一点头,“成,都听你的。你说啥,那就是啥。这大明朝,往后不还是你和你儿子做主。咱不管了,都是你爷俩的。”

提到朱允熥,朱标把朱元璋搀到一边,“父皇,对熥儿,儿臣有话要说。”

“你说吧,咱听着呢。”

朱标迟疑了一下,才再开口,“儿臣先前也是听说,父皇您有意开海。除去信国公之外,儿臣想着,再让李景隆或是常森,也进了那水师大营。”

“群臣皆知,您对熥儿的宠爱。亦有传闻,熥儿将立为皇太孙。儿臣幼时,就有开平王、宋国公为辅。直至年长,再有蓝玉与傅友德。”

“熥儿身边,止蓝玉一人,足不可震慑百官。再加几人,更为稳妥。因此,儿臣以为。您若是有意于熥儿,可择良师,以储君教。分与属官,择良善者,促其初成人性。”

朱元璋这是第一次从朱标嘴里,听到与朱允熥立储有关的事,“今儿是咋了,往常你可是不提的。”

朱标答道,“太子妃分娩在即,熥儿若无名分,恐日后生嫌。”

“再有,允炆诸前,得六部站边。只因吕本,曾是吏部主官。英儿去后,皇孙空缺。文武相争,甚是厉害。诸臣各怀鬼胎,朝廷有制而无用。如此之下,与其诸臣不和,不如早定。”

第一百八十七章 再父子

几句话,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儿里。

自从朱雄英死后,马皇后对朱允熥,可谓是宠爱有加。凡是朱允熥开口的,马皇后尽皆应允。

因此,朱元璋也多有忧心,这会不会宠坏了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