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朱元璋,孙儿朱允熥重启大明 第154章

作者:寡欢太叔

“咱忍你,不管别人咋说,咱都不当真。你是咱儿子,咱真的不信,咱们一家人还要勾心斗角的。别人说你,咱都得给骂回去。你爹身边,你还放个人。你他娘的,你是有多浑啊!”

朱元璋涨红了脸,胸口不停的起伏。两只手,不停的发颤。

“咱现在打你,总要好的过之后你大哥、你侄儿杀了你。咱一家人,好好过日,这不比啥都强!”朱元璋有些哽咽,可还是抬起手,又一下打在朱棣身上。

“说!你只错了没!”

朱棣咬牙,两只眼睛通红,大声回答,“儿臣知错了!”

朱元璋放下双手,嘴唇抖动,“传旨,燕王禁足在家,没咱的旨意,不得出门。内府总管朴无用,问斩。找个地儿,埋了去。”

第一百七十九章 海盗

一夜之间,燕王之事,诏告群臣。自此,无人再敢提藩王事。北边的边将选定,也落在了朱标的御桌上。

脑子里过了大大小小几十个人,朱标也没能挑出个合适的。

最佳似乎就是徐达,只是徐达如今的状态,不能再有远行。平日里走几步路,都喘的不行,更别提提刀跨马,上阵杀敌了。

朱标使劲捏一捏脑门,大明朝的武将,似乎真的有些青黄不接了。

能统兵的人不少,但能入朱元璋与朱标两个人眼睛的,实在是不多。北疆边防,大同至大宁一线,上千里的路,关系着大明朝的国运。

“信国公,这些日子都干什么呢。”

朱标的脑子里,汤和的身影,一闪而过。论能力与资历,汤和确实是除徐达之后,军中威望最高的那个。若是让汤和北上,统三省之兵,似乎也是不错的。

顺喜帮着给朱标倒茶,伺候在太子身边,肚子里要装着东西,“殿下,信国公还在浙江练兵防倭寇呢。”

倭寇水患,始终是大明朝东南沿海,最头疼的问题。

对于倭寇,朝廷只可防,却剿不得,更追不得。而且,大明水师驻地固定。倭寇,又灵活机动。大明水师,被倭寇搅的是不胜其烦。

朱标点一点头,南北皆有战事。而南边不过是芥藓之疾,北边却时刻危急着国本。

“传旨下去,让信国公即日进京。告诉兵部的人,八百里加急跑过去。”

朱允熥闷声写字,朱棣的事,他也略有耳闻。他知道,到底老爷子也不忍心,对自己的儿子太过于严苛。

“殿下,曹国公到了。”

门外太监小声通报一声,朱允熥疑惑的朝外头去看,见得李景隆蠢蠢欲动的身影。

朱允熥笑一笑,“让他进来吧。”

李景隆拍了拍衣服,大步的走进来。他没穿官服,而是一身简单利落的打扮。手上提着一个礼盒,躬腰带笑的进来,“臣,曹国公、国子监祭酒、殿前军副都指挥、京师大营都指挥,参见吴王殿下。”

说的响亮,可除了国子监外,尽是虚职,手无实权。

这样的,大多就是每年领着饷。平日里,也不必李景隆出面去做什么。单单凭着他与朱元璋这一层实在亲戚的关系,就不怕有人说三道四。

朱允熥赶紧打断,“得得得,打住了。这大明朝,谁不知道你曹国公李景隆啊。”

目光落在礼盒上,盒子不大,却很精美。光是外头的打扮,就能值上不少的银子。

顺目光一看,李景隆得意起来,“殿下,臣给您带一件好东西来。”

“哦?什么好东西,拿给孤瞧瞧。”

朱允熥半前倾着身子,伸长脖子,眼睛一动不动,看着李景隆把盒子打开。

“珊瑚?”

“殿下好眼力。”李景隆拍手称赞,“殿下,这可不是普通的珊瑚。你看这个,珊瑚碧树,周阿而生。这绿里透着红的珊瑚,可不多见。在占城,这可是国宝。”

朱允熥刚要质疑,听得李景隆这么一解释,也是明明白了几分。

细看之下,这珊瑚确实与往日里所能见到的,有所不同。珊瑚可入药,可安神明目。在太医院里,虽也金贵,却并不难寻。

只不过,禁海之后,珊瑚成了皇家专属。寻常的百姓家,是见不到的。

“你哪来的这个玩意儿。”

李景隆把珊瑚重新装在盒子里,盖子盖上,凑到朱允熥面前,“殿下,这是信国公从浙江带回来的几个人中的一位,送与臣的。”

“他送你这个做什么?”朱允熥又问。

李景隆挠一挠头,“这人犯了死罪,想用这个,给自己买一条生路。信国公不搭理他,他就找到了臣。”

朱允熥冷笑道,“怎么,没看出来,堂堂大明曹国公,还干起了这个勾当来。收人礼物,替人消灾。你说,孤是该夸你呢,还是该拿你一并问罪呢。”

“殿下恕罪,臣原本也不想理他。只是这人说,他有法子,帮咱们防着点倭寇。”

提到倭寇,朱允熥也是一脑子的无奈。打不完,又赶不跑。东南沿海,三省百姓,深受其害。

如今倭国内乱,更是没功夫,去管海外的倭寇。只是气人的是,这些倭寇抢了大明的,却用去和倭国商人,做起了生意。

“这人,犯了什么罪。”

李景隆把声音放的极低,“殿下,这人本是崖山之后。家里先人跳海求生,遇上一个小岛。几世下来,他们就靠着打劫往来商船为生。平日里,也能帮着打打倭寇。”

东南沿海三省周围,一直海盗猖獗。除去倭寇之外,还有不少的汉民海盗。他们这些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上讨生活的人,大多是彪悍之辈。

朱允熥继续说道,“海盗,这可是杀头的大罪。”

这句话,更多的是在引着李景隆继续往下说。不得不承认的是,朱允熥多少有些被李景隆的话,给吸引了。

他记得,朱棣力排众议,甚至不惜得杀几个大臣,也要让马三保下西洋。

虽然众说纷纭,也有认为这是朱棣为了探寻朱允炆的下落。但朱允熥,可不这么觉得。

已经即位了的朱棣,即便再找到朱允炆,又有何用。难不成,朱棣还会退下来。再者而言,那一天皇城的大火,除非是上天入地。否则,朱允炆根本跑不出去。

所以,朱允熥知道,朱棣派马三保下西洋的目的,就是为了炫耀,再者是扩大朝贡贸易。

为自己不伦登基,做上几件大事。

“所以,这不就是想让殿下您,去皇爷那儿求个恩典。”李景隆越说越精神,“殿下,臣还以为。有这个海盗,咱们大明朝,那可就能在海上更进一步了。”

朱允熥憋着笑,斜眼去看李景隆,“皇爷爷下旨禁海,到了你这儿,就不承认了?”

不得不说,李景隆的话,让朱允熥颇为心动。

又或许是执拗于那一口气,朱允熥就想比朱棣,走的更远。

李景隆有些沮丧,正要把说到嘴边的话给收回来时。却听到朱允熥又说道,“把这个海盗,带过来,让孤瞧瞧。”

第一百八十章 李景隆与金豆子

得了准许,李景隆立刻就笑出声来。

那一把的珊瑚,李景隆着实是喜欢。如此的品相,放在各处,都是极为难得的。况且。这样的珊瑚,在占城,被称之为国宝。

赵宋理宗时,宋理宗寿辰,那时的占城国王,就是上贡的这一把珊瑚。

色彩鲜艳,其中剔透。宋理宗也是赞不绝口,收入深宫之中。直至崖山海战,张世杰带着宫中珍宝,连同小皇帝,一块儿跳进海里。其中,就有这一把占城上贡而来的珊瑚。

人被关在刑部大牢,李景隆却又犯了难。

没有旨意,空凭嘴上说的。刑部给不给放人,又还是两说。新任的刑部尚书夏皋,软硬不吃。在前元时,曾主大理寺。那样的元廷,大理寺从无一件冤假错案。

“曹国公。”

刑部值守侍郎章封认得李景隆,见着李景隆那张笑呵呵的脸,章封就心生不妙。

“这个笑面弥勒,他要是笑了,准没啥好事。别看他几个国公里,年纪最小。却也是那个,心机最重的。这是个吃不了亏的主,啥事都能让你吐出点骨头来。”

章封自言自语一句,将手中茶壶,交与身边人,“你在这儿呆着,钥匙收好,没夏大人准许,不得开大牢的门。”

李景隆摆着礼走过来,站在桌前,给一个作揖,“章大人别来无恙。”

章封赶紧跳开,不敢受李景隆的这份礼。直到李景隆直起腰,章封才慢吞吞的开口说话,“曹国公您今日来刑部何事。”

对方语气不好,李景隆察觉的清楚。

他摸一摸腰间鼓囊囊的钱袋子,凑到跟前,“章大人,我今日奉吴王的意思,来刑部大牢,提一个人,章大人您行个方便?”

章封,陷入沉默。

依制,未经旨意,任何人不得从刑部带人走。哪怕是刑满释放或是死刑犯,也须得皇帝朱笔御批。

从十年起,太子开始署理朝政。近些年时,更是多有监国。

皇帝玉玺,都放在了太子身边,以供太子可随时决断国事。除去这两人外,无人可发圣旨。既无圣旨,那刑部就没放人的道理。

可朱允熥,名为吴王,却已经开始通晓军国大事。早前,亦有口谕,吴王决断国事,可先决而后报。

可即便如此,国法当前,章封依然不敢随便放人。

“可有旨意?”章封问道。

李景隆脸色马上变得不好,心里骂了一句,脸上依然带着笑,“正要去请呢,少时旨意就到。只是,此事着急,章大人行个方便?”

章封摇一摇头,“下官告罪了,大明律有言,任何人出入刑部大牢,须有旨意,方可放行。”

“这是吴王的意思!”

“既是吴王,那更该知国法。吴王贵为陛下嫡孙,太子嫡子,更该恪守大明律,以为群臣表率。”章封依旧不松口,“请出陛下、太子旨意,刑部可照旨而行。”

李景隆来了脾气,恶狠狠的瞪着章封,“坏了吴王的大事,你吃罪不起。”

章封面不改色,还是不改口,“刑部只照旨意而行。旨到,刑部放人。旨不到,谁来都不行。”

说到这里,章封的眼神,更加坚定,“曹国公,您请回吧。”

李景隆骂了几句,抬脚就走,直往坤宁宫。临了,他还回头看一眼章封,嘴里嘟囔着,“这直头驴,咋就不晓得拐弯哩。还真是读书人,油盐不进,脑子咋一根筋呢。”

辗转间,李景隆站在坤宁宫门口。

瞧着门前站着的新太监,李景隆不禁感慨。原先的黄狗儿,再到朴无用。如今,又给换了一个。

按说,黄狗儿确实死有余辜。可朴无用,却有些罪不该死。

只是,朴无用撞在了吴王整顿藩王的档口上。这个时候跳出来,他不死谁死。

“公公,烦请通报一声,就和皇爷说,二丫头来了。”

李景隆顺手递过去一把金豆子,太监连连的摆手,“曹国公,您等着,杂家这就进去通报。这金子,可万万使不得。若是让皇爷知道了,杂家这脑袋又保不住了。”

嘴上推辞,眼睛却没离开李景隆手上金灿灿的东西。

宫里头的人,谁不知道,曹国公父子,最为大方。给人钱财,从不吝啬。

李景隆又塞了一下,“您拿着,您不说,我不说,谁能知道呢。您拿去吃茶,不够了,我那儿还有。”

这么一来,太监也不再推辞了,“那杂家就收着了。”

进再出,只片刻的功夫。

太监把金子攥在手上,“曹国公,皇爷传您进去呢。”

李景隆几步进去,隔着门纱,远远的行礼,“臣参见皇爷。”

“进来吧。”

坤宁宫外殿,只朱元璋一人。左右伺候的,也只一个太监,始终缩在墙角。烧着青烟,刚刚进来时,李景隆觉着胸口不适,咳嗽一声。

朱元璋抬头去看,扭头吩咐,“把香去了,曹国公闻不惯这味道。”

太监将香炉撤去,折断上头还未燃尽的香。再带着几个身穿青衣的小太监进来,蹦跳着用扇子扇去殿中的烟。

“不在吴王那儿待着,咋跑咱这儿来了。”

李景隆赶紧过去行礼,“皇爷,臣斗胆,给你请一道旨意。”

“什么旨意。”

“信国公从浙江带回来几个人,其中一人叫张连虎,本是崖山之后。迫于生计,无奈之下,只得做了海盗。可他只是打劫来往商船,还帮着朝廷打一打倭寇。从来没有,残害过大明百姓。”

“臣想和皇爷求一个恩典,给这人免了一死。臣之前还去了吴王那儿,吴王正好也留他有用。”

朱元璋边听边点头,听到最后,深深皱眉,“咋,咱大孙这是想开海?”

李景隆心中一惊,强作镇定,“这是臣的意思,并非吴王所想。那个张连虎和臣说了海外的富庶,他所占一个小岛,积攒金银,富可敌国...”

说几句,李景隆不敢再说了。

朱元璋沉着脸,眼睛紧紧的盯着一处,半晌才开口问道,“这真是你的意思?”

“是臣先说的,与吴王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