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朱元璋,孙儿朱允熥重启大明 第19章

作者:寡欢太叔

放下筷子,道衍反而是笑了。他用一种十分平静的目光去看朱棣,“殿下这次回京,待上几日。”

朱棣花面无表情,“刺探皇子的消息,可是死罪。”

道衍摇摇头,“殿下,您既然见我了,小僧就不会死。”

这种无所谓的态度,有些激怒了朱棣,他拉住道衍的手,“和尚,你若是寻死,大可不必死在我面前。回去天界寺,还有人给你收尸。”

尽管如此,道衍仍然不着急,他仔细看着朱棣的表情,“殿下,小僧若是送您一顶白帽子,您还会杀小僧吗。”

朱棣脸色惊变,嘴里自言自语,“哪里来的疯和尚,疯言疯语的。”

接着,朱棣走到窗边,看一眼外头的大街,又给关上。再转身,恶狠狠的盯着道衍,“你不要疯言疯语,说了这话,怕是你连这申春楼都走不出去!”

没有人知道,他们的隔壁,会不会再有一双耳朵。

道衍也跟着放低声音,“殿下,您可想过,当今皇上百年之后。大明后世之君,能容忍一个手握重兵,且在北境一呼百应的藩王存在吗。”

“你休要胡说!我与大哥,兄弟之情,岂是你这样的出家人能想的。”朱棣怒了,但也慌了。

这个问题,朱棣想过吗。

想过,他一定想过。藩王,是开国皇帝定的。但是,如果开国皇帝不在。他们这些藩王,还会有容身的地方吗。

“太子必不可说,殿下您和太子的感情,天下皆知。只是,您和三殿下呢。他是皇上嫡孙,太子嫡子。他日后若是登基,您还有这样的把握吗。”

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直击朱棣心灵。

朱棣的呼吸,渐渐急促起来。

刚刚的怒气,已经全都变成了担忧与慌乱。不自觉的,他开始向道衍寻求帮助。

白帽子,这可是大忌!

这时,道衍缓缓的起身,对着朱棣行佛礼,“殿下志向高远,太平盛世,不该阻碍殿下。日后三殿下登基,你只能卸甲居于天子脚下,直至终老。”

“或者,您的命,您自己来定,又何必由他人掌控呢。”

言罢,道衍重新坐下,给自己倒了一杯清茶。随着清茶从壶嘴流出,道衍慢慢开口,“我命由我不由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朱棣嘴唇生出细汗,细思极恐之下,赶紧摇头,“你可真是个妖僧。”

扶着桌子坐下,朱棣仍在回味。“我命由我不由天”,听着简单,如果真的要为自己争取,那似乎只有一条路。

做一个富贵王爷,整天醉生梦死。

虽然这也很不错,但朱棣不会这么选。他不怕死,却怕死的窝囊。如果可以,他更愿意死在为大明朝开疆拓土的战场上。

“再有战端,恐怕百姓不肯,失去民心。”朱棣还是摇摇头,眼神变得有些黯淡。

道衍追上一句,“小僧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这是个疯子。

朱棣盯着道衍的眼睛,“你不怕死?”

“有殿下在,小僧死不了。”

“殿下,您若是决意做一个太平王藩王。那就请殿下,看下小僧的头,拿去给皇上请罪。皇上念及父子之情,定不会怪罪于殿下。只是,殿下此后,将再无机会。”

“您若是想要搏一搏,小僧倒是愿意,尽绵薄之力。帮助殿下,成就霸业。”

朱棣死死的看着道衍,握紧双手,“你为了什么?为了富贵?为了活命?为了名望?”

道衍依旧云淡风轻,“这些俗家之物,小僧看不上。若是可以,小僧愿做殿下的赵普,只为殿下能成就霸业。”

“你该死!”朱棣站起来,用手指着道衍,“你今日的话,够你死上十次!”

说完,朱棣径直往外头走。

打开门的瞬间,朱棣竟然生出一丝的后悔。他回头再看,道衍依然是笑吟吟的看着他。

楼梯上,张玉匆匆忙忙的跑上来,看一眼朱棣,再看一眼道衍,欲言又止。

“什么事,说吧。”

张玉微微拔出佩剑,护在朱棣面前,“殿下,三殿下在楼下等您呢。臣请他上来,他不肯,说是殿下您同意,他才能上楼。”

朱棣脸色大变,跑到窗户口,果然看到朱允熥站在楼下。

“殿下,您慌什么。”道衍虽然吃惊,却并不慌张。轻轻走到窗边,向下去看,正好和朱允熥四目对上。

“请他上来吧。”朱棣无力的靠在柱子上。

只一会儿,朱允熥就爬上楼梯,后面跟着李景隆与詹徽。

“四叔为何在此。”朱允熥笑着去问,眼睛上下打量朱棣身后站着的道衍。

朱棣无言,眼神乱飘。

朱允熥走到朱棣身后,略显诧异,“姚广孝,你又为何在此。”

再转身,笑吟吟的看着朱棣,“侄儿可从来那听说,四叔您信佛。这等出家之人,偶有胡言乱语,四叔千万不要放在心上。”

当朱允熥叫出道衍的俗名时,不光光是道衍,朱棣也是心里咯噔一下。

“常听皇祖母提过,姚广孝乃是天下名僧。诵佛读儒,理经讲义,都是信手拈来。诸多佛寺,都请姚广孝,去寺中讲学。”

朱允熥笑着解释道,但姚广孝明明从朱允熥的眼睛里,看到了浓浓的戒备。

紧接着,姚广孝又从祖母朱允熥眼中,看到了威胁。虽然不解,但姚广孝还是往后退了几步。

“皇后娘娘能记得小僧,小僧受宠若惊。”

事实上,姚广孝心里十分的清楚,他一次也没见过马皇后。甚至于皇帝朱元璋,他也只是站在远处看过。更不要提朱元璋、麦涛马皇后这对开国夫妻,能听过他的名字。

但姚广孝也露出了瞬间的慌乱,朱允熥竟然能交出他的俗名,大为意外。

空气中不一样的味道,让朱棣反而有些不适应。

“熥儿,咱们回宫去吧。”

又责备李景隆,“二丫头,殿下年幼,你就这么随意的带出来,若是出了什么岔子,你该当何罪。”

李景隆笑了笑,“燕王殿下,臣正是奉了皇爷的旨意,把三爷带出来的。这周围,都是锦衣卫,出不了岔子。”

第三十四章 老天爷也不行!

“回来了,就坐下用膳吧。”朱元璋没有去多问,开始招呼,“詹徽,你吃了没。没吃,就一块儿坐着吃吧。”

詹徽站在旁边,“陛下,臣不敢。”

朱元璋有些愠怒,“让你吃你就吃,哪来的那么多不敢。怎么,咱还要吃人咋的。”

无奈,詹徽只得和朱元璋、朱允熥同坐在一个桌子上。

黄狗儿给詹徽加了一副筷子,“詹大人,您请用。”

把筷子握在手上,詹徽却不敢去吃。桌子上的珍馐美味,他是一点也没有食欲。

“见着你四叔了?”朱元璋问道。

朱允熥点点头,嘴里含着一大团米饭,“孙儿见着了,只是孙儿没想到,四叔还重佛礼。”

把自己的米饭咽下去,朱允熥赶紧言罪,“皇爷爷,孙儿没礼数了。”

家中礼教,嘴里有饭,不得言语。

朱元璋摆摆手,“咱爷孙俩吃饭,要那些没用的礼数做什么。这儿除了詹徽,也没旁人。没那么多规矩,随性些。”

站在几人身后的黄狗儿,有些汗颜。

这时候,毛镶过来,和朱允熥对视一眼,又迅速把视线移开,“皇爷,有密折。”

朱允熥埋头吃饭,抬头斜眼看一眼。

普通的折子,没有任何的标记。而密折,则是有一根红色的丝线。有这根线在,除了朱元璋、朱标外,任何人都不得碰。

甚至于,日常的整理,在看到密折时,也不得动一下。

送过来什么样,就得一直什么样。

朱元璋打开密折,抽出红丝线,只看了一眼,就迅速合上,“咱知道了,你去吧。”

从这时候开始,朱元璋明显有了情绪上的变化。

“你也看看吧。”朱元璋把密折,递到了朱允熥面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脸别到一旁。

打开密折,粗略看了一下,朱允熥也合上了。

其实,密折里,是些什么内容,朱允熥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了。上面写的,就是刚刚朱棣和姚广孝在申春楼里,两人的对话。

“看完了?”

朱允熥沉默不语,眼睛看向别处,有些不敢面对朱元璋。

“白帽子。好啊,真是好啊。老四真的有福气,这没准的事,就已经有人给他安排好了后路。”朱元璋有些伤心,说话都略显哽咽。

白帽子,王字加白。这是什么寓意,显而易见。

“姚广孝。”朱元璋再重复一遍这个名字,“好啊,姚广孝,咱一定要把你碎尸万段!没想到,咱自个儿却是在养虎为患!”

朱元璋的手,重重的拍在桌子上,脑子里,又想到了户部给他的,那份藩王的支出。

瞅准机会,詹徽跪在朱元璋面前,“臣请陛下,早下旨意。”

“什么旨意。”朱元璋反问詹徽。

詹徽没有丝毫的畏惧,说出了蓝玉的那句话,“臣敢问陛下,有敌来犯,塞王当之。可若是,塞王生乱,该如之奈何。藩王之祸,古已有之。汉之七国,晋时八王,都是古鉴。”

朱元璋大怒,“你是说,咱儿子以后会为了咱屁股底下这个位置,而自相残杀吗。”

詹徽屏住这口气,“臣不敢,臣只是觉得,藩王于国,已属累赘。”

短暂的安静之后,朱元璋怒两只眼睛瞪得大大的,五官狰狞地挤成一团,面目看起来可怕的很。整个脸庞涨成紫红色,气得几乎要爆炸。

“把他拖下去,关进诏狱,没咱的旨意,不得放出来!”

詹徽被人拖走,却没有丝毫的慌乱。

倒不是詹徽大义凛然,而是因为,他的身后有人。这个人,完全可以让自己不死。

“皇爷爷,您息怒。正所谓,国有谏臣而不亡。大臣们敢说话,这正是因为皇爷爷您的德政。”朱允熥轻轻拍打朱元璋的后背,小声安慰着。

朱元璋有些沮丧,他瘫在凳子上,很是委屈,“熥儿,爷爷问你,爷爷错了?”

朱允熥赶紧摇头,“孙儿觉得呀,您没错。四叔虽然见了那个和尚,却并没有过多的理睬不是吗。”

“咱小时候,总是饿着肚子。你的高祖和高祖母,咱是眼睁睁的看着他俩饿死的。从那时候起,咱就心里起誓,等咱哪天发达了,要让咱儿子过上好日子。”

说着,朱元璋闭上眼睛,“咱总想着,老天爷待咱不薄。看咱这一大家子,多好啊。”

刚说完,朱元璋就紧紧握住朱允熥的手,“熥儿,咱问你,你若是做了皇帝。你的那些叔叔们,你该如何。”

朱允熥轻轻笑着,“孙儿还能怎么样,说到底,他们也是孙儿的叔叔啊。他们是孙儿父亲的兄弟,也是朱家的儿郎。给他们富贵,只要不违背《皇明祖训》,那孙儿都不会为难叔叔们的。”

不违背《皇明祖训》,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朱允熥的态度。

说到这儿,朱允熥的脑海里,又浮现出朱棣给他灌药葫芦的场景。

虽然不至于,去害自己的四叔,但也不会去以德报怨。不然,最后哭的,只能是自己。

想到这儿,朱允熥目光有些呆滞。

孙子的样子,朱元璋看在眼里。他握住朱允熥的手,“你该干啥干啥,旁的事情,皇爷爷去替你做。觉得为难了,就和皇爷爷说。”

“有爷爷在,没人敢为难你,老天爷也不行!”

第三十五章 早膳

冬天的早上,还是很冷的。即便是屋子里烤着火炉,还是挡不住阵阵的寒意。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朱元璋都是要早起的,雷打不动。

“陛下,娘娘,三爷到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朱允熥每日去坤宁宫用早膳。这对双方来说,都有些约定成俗的感觉。

桌子上,摆着两屉包子。

一屉已经空了,另外一屉,还是装满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