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朱元璋,孙儿朱允熥重启大明 第242章

作者:寡欢太叔

朱允熥不禁深深皱眉,“今年年初时,皇爷爷听说有流民到了中都。特地下旨给户部,拨粮五千担。百姓进了牢里,那这五千担粮食去哪了。”

其实,在朱允熥的心里,已经是有了答案。

“三爷,凤阳多是皇家地。好多大臣们的子孙,到了凤阳国子监,就只能去吃朝廷下发的赈灾粮了。”

宋忠说的十分小心,生怕朱允熥突然的生气,波及到自己。

朱允熥脸色愈发不好,“怪不得,都费了劲儿,想往中都国子监跑。在那儿做了大爷,回来京城,就可入朝为官。虽然都是些不入流的小官,在百姓看来,这些人都是朝廷的脸面!”

双手攥紧,朱允熥咬着牙,“皇爷爷最为厌恶贪污,尤其是贪污百姓的赈灾粮。他们就不怕,被皇爷皇爷爷剥皮充草嘛。”

自问自答一句,“也对,他们是不怕。能到那个地方的,都是在朝廷里能呼风唤雨的。前方的将士们吃麸子打仗,百姓忍冻挨饥。而他们却在后头吃大米,寻欢作乐。”

“哪怕刚刚,也还遇上一个,求着有权势的亲戚,把自己送去国子监的呢。就是抠,我也要把这些人嘴里的大米给抠出来,送去前线。他们该死,最好是饿死了,才能对得起不要命砍鞑子的将士们。”

说着说着,朱允熥把自己说笑了,“不是孤不讲情面,实在是有些人,配不得孤的情面。孤让他们好过,他们却不让孤好过。”

第三百二十九章 一碗姜汤

第329章 一碗姜汤

刚刚迈出几步,朱允熥被常升拉住,“三爷,臣是不是说错什么话了。臣瞧着,皇爷的兴致,似乎是有些不高。”

朱允熥回过头,似笑非笑的看着自己的这个舅舅。

放在别的时候,自己的这位舅舅,可是精明的很。除了李景隆,很少见他在什么人面前吃过亏。

可唯独到了自己这里,就显得有些呆。

“你说的不是挺不错的嘛,皇爷爷原本心里装着不少的事。被你一句话,都给说的能笑出来了。”

常升立马喜笑颜开,“那臣就在皇爷面前多说几句...”

“行了,言多必失。”

朱允熥打断,“你得了空,去看看大同防务。还有,差个信得过的,去寻永昌侯踪迹。告诉他,这仗好好打。皇爷爷人就在大同府,等着他回来报喜呢。”

和朱元璋拉开距离,朱元璋有些不悦,“你俩嘀嘀咕咕啥呢,非得背着咱说?”

朱允熥赶紧追上去,“您说啥呢,皇爷爷。舅舅在和孙儿说, 是不是又说错了什么,瞧着您兴致不是很高。”

朱元璋哼哼几声,“有这功夫,多想想怎么为朝廷分忧。光想这些溜须拍马的,管个屁用。和李景隆呆在一块儿的时间久了,咋变得和他一样了。”

在城楼上站久了,朱元璋也觉得累。

左右侍从递过来一个小墩子,朱元璋一屁股坐下,盯着远处略有些红色的天边,若有所思。

他比任何人,都要想着蓝玉凯旋。

并不是朱元璋有多么的憎恨蒙古,而是他得给百姓们一个交代,给河南百姓一个交代。

城墙楼梯,宣大重兵,小心翼翼的端着一碗姜汤,“殿下,姜汤到了。”

朱允熥伸手接过来,用勺子轻轻的搅动,吹了一口,“皇爷爷,大同府送来了姜汤。刚刚天寒地冻的,一路上又舟车劳顿。喝一碗,暖暖身子。”

瞅了一眼,朱元璋别过头,“咱不喝,啥金贵身子,要喝这玩意儿。”

“咱一路上来的时候,路上可是不少的百姓。怎么,他们能冻得,咱就冻不得了?端走端走,有这个心思,不如想想怎么守土戍边,怎么造福百姓。”

朱允熥看了一眼脸色有些发白的宣大总督,邀请眼神示意他不必担心。

自己走到朱元璋身边,半蹲着下去,“皇爷爷,这姜汤可是大同府特地为您备上的。您若是不喝,这也没人敢喝了。您总是教育孙儿,不能浪费粮食...”

朱元璋瞅了一眼,嘴巴动了动,“给咱吧。”

“皇爷爷,您躺着就是了,孙儿喂您。”

朱元璋笑骂道,“咱又不是没长手,怎么要你来喂。再说了,这些专门伺候人的那么多,哪儿需要你了。”

嘴上这么说,可当勺子送到嘴边时,朱元璋还是笑呵呵的张开嘴。

旁边,常升看的真切,心里不由犯起了嘀咕:能和皇爷这么说话的,天底下恐怕也只有三爷了。

有人急匆匆的上来,被常升眼神制止。

“怎么了,你慌什么!”

第三百三十章 急变

第330章 急变

不止是常升,就连朱允熥,都冷冷的盯着这里。遇着事不怕,就怕遇着事还慌慌张张的。

慌张,解决不了任何事情,还会影响自己的判断。

对此,朱允熥深有体会。

上一世时,在蓝玉案发后,自己的心态明显发生了变化。许多的事情,都变得畏手畏脚。恰恰就是这种心态,最终让出了储君的位置。

以至于,再后来被自己的亲叔叔灌了一葫芦的药。

来人不敢说话了,憋红了脸,半天也没蹦出一个字来。只是眼神,飘忽不定。

常升怒了,一巴掌打下去,“狗日的,你倒是说话呀。三爷让你别慌,又不是让你不说话。再这样,你这辈子都别说话了。”

“开国公,鞑子来了!”

“什么!”

常升一下子就惊了,眼中的迸射出异样的光芒。半张着嘴,盯着城下北边的方向。他看不到丝毫的动静,心里却知道,没人敢拿这事儿作假。

把人拉到一边,常升一改往日,“多少人。”

“数不清,少说也得有一万人。”

“大同有多少人。”

“一万六千人。”

常升哆嗦了一下,眯起眼睛。

一万对上一万六,看似人数占着优势。但大同大大小小,一共是十二座城门。

这十二座城门,都得派人去守。

如此一来,人数优势,就根本不起作用。

想了想,常升摆摆手,示意那人先下去。自己挪动脚步,到朱元璋边上,声细如蚊,“皇爷...”

朱元璋躺着,眼睛也不睁,“啥事,嘀嘀咕咕的。”

“皇爷,要不咱们去云州瞧瞧。”

朱元璋坐起来,挑一下眉,“云州,去云州干啥,咱们不是刚打云州过来嘛。说吧,啥事,这天塌不下来。是不是,有鞑子奔这儿来了。”

听不清刚刚两人说了什么,可朱元璋心里却跟明镜似的。

慌里慌张的样子,再加上常升突然让他回去云州。如此种种,朱元璋也能猜出几分来了。

常升并不否认,一下子跪下,“皇爷,鞑子带着约摸一万人,直奔大同来了。臣斗胆,请皇爷移驾云州。待大同太平了,臣再去云州接驾。那时,再请皇爷,治臣大不敬之罪。”

朱元璋沉默一会儿,转头去问朱允熥,“大孙,咱问你,怕不怕。”

“孙儿是朱家的子孙,怎么会怕区区鞑寇。”朱允熥拍了拍胸脯,“孙儿还想和您请旨,出城去砍鞑子呢。”

“放屁!”

朱元璋骂了一句,“咱大明朝那么多能打仗的,用得着你出城?”

说完,朱元璋起身,看了一眼似乎十分太平的城楼下。沉吟片刻,“常升让咱们去云州,你说咱们该不该去。”

“不该去!”

朱元璋回过头,咬字道,“你听着,该去!别和咱扯那些大道理,什么与百姓同在,不怕啥的。你是不怕了,可将士们怕。他们怕咱们出事,怕他们护驾不周。”

“咱们不在,他们一万多人皆可出战。咱们在,他们就得分一半,来护着咱们。”

“孙儿知道了。”朱允熥点头。

第三百三十一章 口袋

第331章 口袋

听了这个,常升松了一口气,“皇爷,臣这就去准备车驾。”

“回来!咱可没说,要去云州。”

朱元璋叫住常升,走到城墙边,“咱打了一辈子的仗,杀了一辈子的人,除了陈友谅,还没有让咱发怵的呢。鞑子要来,咱就得跑?没这个理!”

“传旨给大同府,该怎么打,就怎么打。咱身边,留几个能伺候咱的就行了。其余的,都给拉出去打。咱倒要看看,没了他铁木真,蒙古人还能蹦跶的起来。”

顿时,常升哭丧着脸,“皇爷...”

朱元璋摆手打断,“去吧,就这么着。”

“皇爷,臣实在是不敢拿您的安危做冒险啊。这大同府,也没个能带兵打仗的。您若是有个什么闪失,臣实在是担待不起...”

“常升,你说啥呢!”朱允熥怒喝道。

“臣该死,臣该死。”

朱元璋笑道,“得了,他好歹是你舅舅。娘亲舅大的,别吼了。”

“你说,城中无将,那你是干啥的。别你爹英雄一世,儿子却是个狗熊。有你在,咱怕个啥。”

说完这些,朱元璋反而是回去再躺下。

“成了,就这么着,别再说了。”

常升带着宣大总兵下去了,朱允熥蹲在朱元璋身边,不由得好奇问道,“皇爷爷,您刚刚还说,咱们不该留下呢...”

朱元璋叹气道,“于军,咱不该留。于民,咱不该走。”

说话间,朱元璋目光变得深沉,若有所思,“倘若,现在在北边的,是你外公,他一定懂咱的意思。”

“鞑子来的时候,咱不但不能走,还要在城墙上,竖起咱的龙旗帜,告诉鞑子,大明皇帝就在这儿。你外公鼻子灵,一看鞑子少了这么多,就会跟过来。”

“那时候,鞑子光想着攻城来抓咱了。屁股后头的那群人,指定顾不上。咱们布好口袋,就等着他们钻进来。只是,蓝小二,咱还真不好说。”

在进城时,全城的百姓,都知道大明朝的皇帝来了。

倘若鞑子来了,皇帝就跑。

那寒的就不仅仅是百姓的心了,还有将士们的心。

“永昌侯他指定能来。”

朱元璋笑了笑,没有接话。

蒙古三部,在冬天一共能打的,不过三万多人。

如今,兀良哈被蓝玉拖住。

能到大同来的,就必定是鞑靼、瓦剌两部。

他们,本就是冲着朱元璋来的。

朱元璋进城,全城百姓都知道,自然瞒不过近在咫尺的蒙古人。

大同,是大明边防第一线。

最近的一股鞑子,也不过几十里。

“怕吗?”

朱允熥摇摇头,“不怕,孙儿想看皇爷爷打仗。”

朱元璋大笑,“好好好,这么多年没打仗了,也不知道生疏了没。这些鞑子再难打,难得过那时候打陈友谅?待会儿,你把常升叫来。他跟着他爹那么多年,也该轮到他了。”

说完这些,朱元璋轻轻闭上眼睛,“咱眯一会儿,下头有动静了就叫咱。”

“有人来了,也不准吵着咱。排兵布阵,不必来问。他们觉着好,那便是好。告诉他们,蓝玉就在后头,不多时就到了。他们打仗,甭怕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