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朱元璋,孙儿朱允熥重启大明 第73章

作者:寡欢太叔

宋天彰、陈囯两个人慌慌忙忙的出来,“臣遵旨!”

朱元璋再微笑,“此后,太子吩咐下去的事,不必再报与咱。吴王所奏,也由太子定夺。凡是定下来的,视同咱的旨意。”

“太子妃常氏,加岁匹,与皇后同理后宫事。吴王,搬至永安宫,与咱同住。”

第九十二章 茶茗

朝会散时,宋天彰走的最慢,这个洪武四年二甲第七名,聪敏非常,此刻却是有些犯了难。

刚刚的朝会上,他似乎十分的不理解,皇帝是个什么意思。

在奉天殿门口,左右挪动,见着李善长时,两眼放光。加快脚步,赶紧跟上李善长,招呼一声。

“韩国公,您请留步。”

李善长脚步忽然停住,皱眉去看,见是宋天彰,心里一下子就明白了几分,“宋大人,您有何指教。皇爷有旨,诸官不得在奉天殿门口逗留,否则以欺君论。”

宋天彰笑道,拉住李善长,“韩国公,臣有个侄儿,在湖州府为官。昨儿,他差家人,送来了湖州今夏采摘的新茶。下官听说,韩国公您擅习茶道,特请韩国公到寒舍,共品清茶。”

若是放在往常,宋天彰绝不会与李善长相约。

为避嫌,宋天彰很少与同僚相会。

只是,这天的朝会上,宋天彰没明白朱元璋的意思。平时也就罢了,只是今日朱元璋在朝会上大发雷霆。临了,宋天彰也不敢再触怒龙颜了。

李善长是朱元璋近臣,朱标在监国时,也时常会和李善长共议朝政。

“宋大人前面带路吧。”李善长微微一笑。

一杯茶而已,李善长还不放在眼里。但李善长清楚,这个案子若是办好了,那宋天彰、陈囯,就难免会在朱标那里,混个脸熟。

在朝会上,朱元璋那句话意思很明显,案子给了朱标做决断。

而朱标,又十分的惜才。

往后,宋天彰、陈囯两人,若是成了朱标面前的红人。自个儿此时,与两人多走动走动,也不是什么坏事。况且,李善长知道,宋天彰找他,可不只是这一杯茶而已。

既然你有求于我,那便妥了。

宋天彰的府上,并不十分宽阔。算上院子,也才一共是两进。家中下人也不多,端茶送水,都由宋天彰夫人亲为。

“宋大人,您好生清廉。”

宋天彰笑着摇摇头,“为官至此,不能不清廉啊。自幼苦读圣贤,圣人之训,常在心。再有当今圣上严旨,不敢贪,也贪不得。”

把手放在自个儿的脖子上,苦笑着,“韩国公,不怕您笑话,下官怕死。上有老母,下有妻儿,也不敢死啊。”

李善长笑着不说话,掀开杯盖,轻呡一口。

“老狐狸!”

宋天彰心里骂了一句,脸上仍然笑着,“韩国公,今日朝会,陛下大发雷霆,群臣震动。这刑部、都察院,共审一案,虽不稀奇。只是...”

“只是,刑部主审,大理寺主判。你们审了之后,你怕大理寺,不判。”李善长轻笑着,把话接下。

宋天彰赶紧点头,“韩国公,要不说您老谋持国呢。下官是刑部尚书,审了郭桓,没法定罪啊。人要送到大理寺,才可定罪。而且,下官这案子,可不好审问。”

张德保、张宣二人被问斩,却没祸及家人。

而郭木生欺压佃户,位居侍郎的郭桓,被涉案其中。其家人,无一幸免,全都问罪。

不仅如此,整个户部,更是大清洗。

“下官不怕审,依国法就是了。只怕下官审出来,大理寺不敢判。或者,大理寺判了。只是到那个时候,下官和大理寺陈大人,是要被同僚们给骂死的。”

李善长原处发愣,“那张大人,你是什么意思。”

宋天彰把屁股底下的垫下,让李善长处挪了挪,看一下四周,刚要小声说话。

“砰!”

李善长把杯子摔在几子上,佯怒道,“宋大人,你有话直说就是了,大可不必如此。你是主审官,老夫又主户部事,本该避嫌。你我私会,已是不妥。你再如此谨慎说话,传到皇爷那儿,你我两张嘴,也说不清啊。”

院中虽然无人,但李善长也不敢懈怠。

主吏部、户部之事,户部出了这么大的岔子,朱元璋没追究自己的责任,已经是谢天谢地。这个时候,李善长更不敢再有不妥。

宋天彰有些尴尬,轻咳两声,“韩国公,下官只想请您指点一二。”

李善长眯起眼睛,“你是什么顾忌?”

“韩国公,武人不连坐,文人却要连坐。这郭桓,即便有罪,也罪不该死啊。这样的案子,韩国公您说,刑部该怎么审,大理寺该怎么判。”

宋天彰忧心忡忡,“轻了,就是抗旨不尊。重了,下官在同僚们中,又不好交代。”

李善长面色变得凝重,面前的茶,也不香了。

茶杯中,不停起伏的茶叶,恰如李善长的心境,起伏不定。他突然发现,朱元璋的心思,他也开始捉摸不定了。

“你就记得一点,这郭桓,吴王就是要让他死。郭桓不死,福建民愤不平,吴王去福建,也就毫无意义。我要是你,不管大理寺如何,刑部就是要让郭桓死罪!”

宋天彰争辩道,“大明律,藩王不得干预刑部事...”

李善长厉声打断,“你糊涂!”

突然的,李善长站起来,握紧宋天彰的手腕,语气肃冷,“吴王,他是皇爷的嫡孙。只要有旨意,你管他是不是藩王。况且,吴王还未就藩。”

“皇爷这是在让吴王杀人立威呢,你不杀,想做这个诤臣。那这把刀,就是要架在你这个刑部尚书的脖子上了。”

宋天彰满头的细汗,“郭桓非死不可了。”

“他不死,就是你死。”

慌乱之中,几子上的茶杯被打翻。滚热的茶水,顺着夹缝流到榻子上。

宋天彰盯着茶水发呆,“传闻都是真的。”

“只要旨意没下,就都有变数。皇爷说的对啊,这天下,终究是大明天下。咱们这些做臣子的,本就不好做。上面让咱们干什么,咱们干什么就是了。”

李善长语重心长,“大明朝,没有士大夫共治天下。只有一家之言,”

竹门被推开,府中管家轻跑进来。有些为难的站在一边,一句话也不敢说。

“说吧,韩国公不是外人。”

管家站在一旁,“老爷,宫里来了人。有旨意说,吴王殿下请您进宫议事。”

李善长和宋天彰不约而同的看向对方,“宋大人,大明律,藩王不得私会朝臣。吴王有请,这是奉了皇上的旨意啊。这杆秤,你可得在心里头掂量好了。”

第九十三章 敲打

再回宫后,朱允熥闲的发慌。

每日除了坐在东雅阁里,对着荷花池里的枯叶子发呆。就是独自坐在榻子上,一人看书练字。

这一日,朱允熥收好墨盘,手边的茶,也没了热气。

“来人,把这茶换了。”

太监领命出去添水换茶,就再进来一个太监,“殿下,刑部尚书宋大人、大理寺卿陈大人到了,就在外头候着呢。”

“赶紧请进来,孤说了,这两位来,可不必报,直接带进来。”

朱允熥连忙收拾好书桌,再轻端来两个布墩子。墩子放在自己的书桌前,再取来一个小木凳,给自己坐。

两人进来,朱允熥笑着招呼,“两位先生请坐,在这儿没那么多礼节。”

又吩咐道,“天气冷了,去给两位先生,各取一个暖炉来。皇爷爷说了,东暖阁平日里,见不到一个读书人。如今来了俩,孤可要好生款待。”

宋天彰、陈囯(guo)两人受宠若惊,“臣等惶恐。”

几人坐定,茶也上好。

面前这杯茶,朱允熥不先动,宋天彰、陈囯两人,也不敢动。坐在布墩子上,十分的不自在。

朱允熥笑道,“两位先生不必拘束,这儿不是奉天殿,也不是永安宫,这儿只是东雅阁。过了今日,孤也要搬去永安宫,东雅阁也不是孤的了。”

“今日请两位先生过来,孤只是代父亲问一问,郭桓的案子,两位如何去审。”

宋天彰低着头,陈囯试着去问,“敢问,殿下您是什么意思。”

朱允熥轻轻一笑,“两位先生,一个是刑部尚书,一个是大理寺卿。这审案子,您二位可比我,要熟稔的多。”

“怎么审,那自然是按着大明律来审,依着皇爷爷的旨意来审。”

这么一说,宋天彰抬起头,“殿下,若是按大明律来审,郭桓便死不了。如果,殿下执意不饶郭桓,那张德保、张宣家人,也不该饶。”

朱允熥边听边点头,“嗯,言之有理,陈大人,你觉得呢。”

陈囯眼珠子转了转,再去想朝会时,朱元璋的话,“殿下,臣觉得,郭桓该死。无论刑部如何审,大理寺这儿,都饶不得他。”

听完,朱允熥依旧是笑着点头,“不错,陈大人说的也不错。”

接着,朱允熥起身给宋天彰、陈囯两人倒水,“孤这儿,倒是有几句话,给请两位老师先生指教一二。”

“不敢,殿下您说。”

“孤初到福建时,满眼都是福建的民苦。沿路耕田,都有人种。可再看时,那些牛、驴,可比人还胖。福建的佃户、农户,宁愿自己饿着,都得让牲口吃好了。”

朱允熥咬住牙,“这是啥,孤说句不该说的,这是盛世吗。这就是两位先生,以为的盛世吗。”

“遗恨不能雪清,天道不能长青,这就是朝廷之责,诸位的失职。百姓,可都指着户部的脊梁骨骂呢。你们听不到,可不能当它没有啊。”

一双眼睛,盯的宋天彰心里发麻,“只是,殿下,两人一案,审问的结果却不一样,朝廷有失公允啊。”

朱允熥抿着嘴,等宋完,“郭木生,搜刮民财,欺压百姓。其家产,多达百万。而郭桓,就是靠着家中钱财,乡试、省试、会试,四处打点。”

“且不说,朝廷里都多少人受了这份打点。你说吧,郭桓打点的钱,不都是出自百姓嘛。用着百姓的钱,还要欺民。郭桓,为何不杀。”

“可张德保、张宣...”

“张德保、张宣又和蔡国公何干,蔡国公可没用到张宣的一两银子。”朱允熥顿了顿。

“刑部先去审,若是觉得不妥,再写个折子,送去永安宫。倘若真有那个时候,孤和郭桓一块儿坐在下头,听你的审问。”

宋天彰赶紧站起来,“臣不敢,只是...”

朱允熥怒了,“宋天彰,韩国公和你说的话,你真是一个字也没听进去啊。”

宋天彰脸色大变,短暂之后,只得再低头,“臣知道了,刑部上上下下,全都依旨意而行。”

“你觉得不妥,自然是能上折子的。批或不批,又全在皇爷爷和奉天殿。只是,上折子之前,你得想想。你是为了天下百姓上的这道折子,还是为了自己的颜面,上的折子。”

“审好了,这是你的职责所在。审不好,你就是走张鹤的老路了。”

来此之前,朱元璋就不止一次的和朱允熥说过。

这个刑部的宋天彰,是一个硬骨头,只认死理。这样的人,留着自然有用,只是用的不会那么顺手。

既然不顺手,就要打磨打磨。

否则,这样的人多了,不舒服的,就会是皇帝了。

坐在屏风后头的朱元璋,越听越高兴,“这小子,可真敢说啊。说一千道一万,把宋天彰和李善长那勾当搬出来,他就无话可说了。”

朴无用接着话往下说,“吴王聪慧,不是别的皇孙能比的。”

朱元璋一下子冷了脸,“掌嘴!咱的几个儿孙,个个都聪慧着呢。你个没卵子的,哪知道儿孙之乐。”

透过屏风的缝隙,朱元璋面色凝重,“告诉毛镶,派个人盯着刑部办案。这些人,一张嘴能说会道。用的不顺手,那就直接换了他。”

“大明朝,少几个人,反而能更好。”

从后门出去,朱元璋被着手,走的悠闲,正遇着朱标带人过来。

“父皇。”

朱元璋点点头,“干啥去,风风火火的。”

“儿臣还在想着郭桓的案子呢。”

朱元璋顺手一指,“甭想了,你儿子都替你安排妥当了。你啊,就坐在奉天殿里,等着刑部和大理寺给你的折子吧。”

“你啥都好,就是心软。这一点,你儿子比你硬气多了。对他们,不能好脸子,搞得咱们好欺负似的。”

第九十四章 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