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240章

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出乎了大家预料的是,第二批换装的部队居然是星洲、暹罗、洞乌的三个甲种师。

  对时政敏感的人士顿时就觉得事有反常,因为按照常理,辽东军团才应该是第二支换装的部队。

  果然,崇祯五年的上元节刚刚过完,新一期的《徐霞客游记》里花费了大量的笔墨,介绍的居然是天竺。

  《游记》里面说,目前天竺分布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土邦国家,里面最强大的一个叫做墨沃尔帝国,他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天竺的北部。

  而联盟现在占据的梦加拉原来也是天竺所属,近来墨沃尔帝国皇帝的沙贾汗多次派使者要求联盟的军队退出梦加拉。

  《游记》里还详细描述了天竺的民俗、时政,据说天竺的民众分为了五种.

第481章 消灭其他邦国

  婆罗门是世袭神官,他们不理政事;刹帝利是管理阶层,也就是文武官员,同样世袭;吠舍在大明相当于平民,有一点田地或者经商;首陀罗则从事经商或者做仆役。

  但其实天竺还有一类民众民,他们被称作贱民或者交不可接触者,这些人全部都是奴隶。

  天竺不想大明,只有佛教和道教,他们原本是佛教的发源地,但那里佛教却十分式微。

  那里教派遍布,有大小教派十几种,天竺最强大的墨沃尔皇室笃信伊斯兰教,而其他土邦国家信的教也各自不同。

  因此各个土邦国家经常因为教派、土地等资源经常攻伐不休,但除了墨沃尔帝国,其他邦国都不足以消灭其他邦国。

  天竺地方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关键那里的土民十分的温顺,长久的种姓制度的实施让占据人口数量绝大多数的吠舍、首陀罗、贱民根本没有反抗意识,他们多半都认命了。

  天竺还盛产谷物、棉花和黄金,那里有两条大河,一条叫做恒河,是银度教民众们心中的圣河,一条叫做银度河。

  两条大河一条东西走向,一条南北走向,沿着大河两岸尽是肥沃的土地,一年能够耕作三到四季稻米。

  霞客先生如今早已是名满天下的文章的大家,他优美平实的笔触在大明士林里的影响可实在不小。

  虽然有不少大儒对他的文章不屑一顾,说什么遣词、造句粗鄙,典籍考究具无。

  可年轻儒生们如何理会得那些,哎,霞客先生的《游记》关键就是好看!

  山川地理,民俗风情,官府施政无所不包,行万里路是需要大量银钱支撑的,不仅如此,还需要有莫大的毅力。

  绝大部分儒生是没法实现“行万里路”的愿望的,但看了霞客先生的游记也能增长见闻,这又何尝不是乐事?

  虽然被叫做了《游记》,可霞客先生的文章里还有其他许多古怪的知识。

  什么阿伯拉数字,筹算方法,经常还会提些莫名的问题求解,将一些奇怪的论述。

  这也是年轻儒生喜欢《游记》的原因之一,那个士子不曾年轻过,谁在年轻时没生出过奇思妙想?

  《游记》里提出的问题有些会在后面作答,有些却连霞客先生自己也承认他回答不出来。

  这下好了,那可是连霞客先生也答不出的题目,而且先生还说了,要是谁能解答出这些问题,可以写信告诉他,他会把答案在《游记》里公布给大家。

  除了霞客先生自己会发问,他还在《游记》里请大家把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通过信件告知他,他也会把他认为的好问题公布出来,能解答出来的同样也会在《游记》里刊行。

  这就好家伙了!

  能在名满天下的《徐霞客游记》里面出名,不管是提问还是回答,都是莫大的荣耀啊!

  但是士子们又非常的郁闷,《游记》里面绝口不谈时政,也不是不能谈,就是直接针砭时政的问题一次也没有刊行过。

  直到有个用了别号的阳周士子,用了一篇以数学的名义为开端,讲述大明岁入为何入不敷出的文章刊行了。

  啊,原来还可以这样操作!

  于是《用数学方法论大明官佐的俸禄制度》、《图表一览大明宗室收支》、《用地理学研究西北民乱的根本》等等一大批文章出现在了《徐霞客游记》的副刊里。

  这样的文章出现以后,《徐霞客游记》被朝廷封禁数次,一些地方官府倒也装模作样的查禁了几次。

  但没有几个认真的,就连真实署名了的儒生都不敢去招惹,开玩笑,在《游记》上发表了被霞客先生认同的文章,这就是名扬士林的人物了,你去把人家抓了试试看?

  官衙都能被愤怒的士子们给砸咯!

  徐霞客先生早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

  为了服务好《徐霞客游记》的刊发,现在一共有两个编辑部,五个印刷工坊在进行工作。

  台碑的编辑部主要负责整理校验先生自己的文章,阳周编辑部人数已经超过了五十,主要负责遴选大明士子们的文章。

  当然,除了刊发大明士子的文章,两个编辑部还有几位高级“枪手”,他们也要撰写一些需要联盟宣传的文章刊发在《游记》中。

  比如,崇祯五年第一期《徐霞客游记》的副刊里就出现了一篇《天竺棉花对大明纺织业的影响》的文章。

  大明产棉的地方并不多,西北是一大块,诃萳、山栋也是主产地,如今西北糜烂,山栋也好不到哪里去,诃萳紧邻讪習,眼见随时不保。

  如今的大明,棉布生产几乎被阳周、苏周、松江三府垄断,民间已经有了传言“大明棉布,七分三府”。

  意思是说,大明如今的棉布出产,七成都是由三个府生产的。

  棉产地如今都不安稳,今后大明棉花、棉布的价格将会继续增长,而天竺盛产棉花。

  凡是在大明经营棉花或棉布买卖的缙绅,在看了最新一期《徐霞客游记》后,都不由的产生了些想法。

  就在朱樉回到苔湾的几天之后,大明朝廷关于闵月加税的旨意也跟着到达。

  **、广冬向来不是大明的财税重地,最多的时候一年也不过上缴十几万两钱粮罢了。

  特别嘉靖以后,闵月两地的上缴的钱粮不过几万两而已,经过十年的经营,夏国联盟通过各种利益置换,在闵月购买了大量的土地。

  **、广冬、江溪的一众文官大多也通过利益置换的手段被联盟收买,各地的镇守武将也大多都换成了联盟的首领。

  可蛰江的渗透却始终不太顺利,杭嘉湖地区对于大明来说太过富庶,有钱,读书人就多,读书人多考中进士做官的就多。

  浙南地区向来贫瘠,但浙东北地区还是对联盟的渗透保持抗拒的姿态。

  闵月赣的大半地区虽然已被基本控制,但这些地区也只是大缙绅在联盟得利甚多,中小缙绅们还是只喝到了些汤水.

第482章 其实非常低

  大明自成祖朱棣之后,缙绅们就好似脱缰的野马,在缴纳税赋方面就已经不管不顾了。

  朱元璋时期对缙绅的优容是很有限的,优容主要针对的也是家境贫穷的学子。

  但朱棣是通过所谓“靖难”的借口推翻了侄儿的皇位,可谓得国不正。

  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确,也为了拉拢缙绅阶层,他的优柔政策就倾向于无限放开了。

  生怕大家非议他得位不正,那么就用给钱的法子来堵住悠悠众口,这招下来倒是极少有人非议他了,但大明财政的衰竭却就此注定。

  自进驻泉驻州开始,朱樉就几乎让联盟承担了占有土地上的田税,在没有徭役、摊派的情况下,大明的税赋其实非常低。

  逐步控制闵月赣之后,这些地区实行的其实是联盟的税收制度,文官们反抗不大,也是因为治下的粮税联盟都包干了。

  加上各种修缮、营造的摊派也都由联盟承担了,自己家族又从各种贸易中得到了不菲的利益,官员们都选择了沉默,且想尽办法留在这里任职。

  自崇祯元年(1628)起,随着和U国贸易的恢复,联盟的税收就进入了高速增长期。

  到去年止,夏国联盟的税收就达到了三十四亿华元,合计约三亿四千万两纯银。

  其中田税只占到了四亿多华元,不足税收总额的八分之一。

  经过资政局资议员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夏国联盟在新的一年里开始实施新的田税征收办法。

  原来不论田地基本情况,统一征收20%粮税的政策被彻底停止,开始根据田地的实际情况,按照水利和田地肥力实施不同的粮税。

  而且新粮税也适度降低,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各自征收10%-18%的税收,而且粮税不再由联盟通收,而是作为各地政府的提留自用。

  这也是为了保证粮食价格处于相对的高位。

  春节期间,联盟控制土地上的农夫们正对粮税降低而感到高兴,想到今年只要天时凑合,怎么也能多收个三五斗。

  到了年底,至少也能给孩子添身衣裳,或者多买两斤肉食吃吃。

  大明朝廷的加税旨意下来之后,其实闵月赣地区的农夫们是不太在意的。

  一分粮税而已,在没有徭役、摊派的情况下,加的这点税实在不算个什么事。

  其实闵月赣、浙南地区的民众一直都很疑惑,因为他们不知道现在自己到底算是哪里人?

  从情感上说吧,两百多年大明子民做下来,身边听到也都是大明如何如何的,但现在收税却是一个叫做夏国联盟的物事。

  从实际上来说,大家对这个夏国联盟却是感激不已。

  农夫是最最现实的一批人,夏国联盟以前收的两成粮税听起来吓人极了,因为大明税收重地即使朝廷一再加派,粮税也不过一成二。

  可实际上闵月赣以及浙南农夫们又无比的清楚,即使大明没了粮税,只是徭役、摊派他们每年地里六七成的粮食都得交给官府。

  和苔湾、东南亚地方不同,那里几乎没有超过四十岁的农夫,有也是身强力壮的。

  可闵月赣、浙南,失去劳动力的老人或残疾的确实不少。

  自两年前泉周、漳州开始实施由联盟负责养老的政策以后,这里的农夫们就沸腾了。

  千古未有之事,由官府养老!

  也是因为联盟的工商税收逐年攀升,养老制度在漳泉推行之后,其他各地听说后都急了。

  今年也是联盟全面推行养老制度的第一年,闵月赣浙南地区的四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以及丧失劳动力的残障人士,在崇祯五年的元月就第一次领到自己的口粮。

  原本朱樉还想把保障年龄提前到四十岁的,可实在是不敢。

  夏国的农夫太惨了,几乎从六七岁开始就要跟着父母在田间劳作,抡不动农具不要紧,田地里无穷无尽的杂草可以让他们拔到天荒地老。

  十二三岁开始就要被家里当做壮劳力使用,十五六岁成家就要担负起一家的责任。

  虽说大明所谓的平均年龄四十岁多,是被相对较低的出生成活率拉低的,但从六七岁开始就在田地里劳作。

  长身体最重要的阶段不仅要从事重体力劳动,加上营养还跟不上,这时候到了四十岁就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非常多。

  刚刚领了两个月养老补助的农夫家庭们突然又收到消息,夏国联盟因为朝廷加税,自三月开始暂停养老补助的发放。

  这下四地百姓全都炸锅了!

  以忠孝传国的大明,养老是青壮身上的一副极为沉重枷锁。

  父母可能也才四十出头,可多半都丧失了重体力劳作的能力,才二十多三十岁的时候,下面的孩子还不能担负重体力劳动,可父母却已经干不动了。

  这时候家里往往面临的是夫妇两个要供养五六人的局面。

  夏国联盟的新式学校这时绝大多数还只是设立在城镇之中,原本的设想就是借助养老和教育把农民供养家庭的负担给减轻下来。

  养老制度推行的同时,乡村学校的设立也在同步进行。

  刚刚欢天喜地了两个月的农民突然就这样被打断了激情。

  孩子只要上学,一年两身衣裳就包了,每天还管两餐饭食,老人每月有口粮,还有两斤盐货补助。

  这样一来,家里除了待哺婴儿,肩头的重担几乎被卸下了一大半,夫妻二人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耕田上去。

  可突然,这些优免顿时就没了!

  要说一次都还没体会过这样的优免就罢了,可漳泉以及江溪、广冬一些地方连乡村小学都已经开办了一年,而其他地区最少也享受了两个月的养老补助。

  看着爹娘因为拿到了补助,而不再成为家庭的负担,脸上的笑容比以往加起来都多。

  想着娃娃不仅可以识字读书,还给解决衣食,被联盟控制地区的农民们这个春节过得格外舒心,可以说人生第一次对美好生活有了希望。

  可希望就这么随着朝廷一道加派粮税的旨意没了.

第483章 有着丰腴的红土地

  崇祯五年三月初二,广冬南路副将王元懿在磊周府起兵造反,原因是整个磊周府和链州府遍种甘蔗。

  朝廷加收的粮税需要农夫们变卖甘蔗换成银钱上缴税负,而官府趁着加派又向各地不断加派,以至于朝廷不过加派一分,到了百姓头上最终被加派了十分都不止。

  磊周府自古都是流放之地,向来号称瘴戾遍地,只有海安、海康两县以种植稻米、甘蔗出名。

  自从夏国联盟兴盛之后,朱樉可是记得在另一个时空,磊周半岛有个县号称“第一甜县”,甘蔗产量冠具全国。

  磊周半岛在联盟经营以后,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来纯人工制糖的局面。

  机械就代表着效率,随着制糖工坊的建成,以往甘蔗种植的面积就不能满足生产了。

  流放之地就意味着荒凉,这个荒凉不过是因为人少罢了,有着“大陆最南端”美誉的磊周府其实有着丰腴的红土地。

  蔗糖在和平时期不算多么引人注目,即使在缺少甜味剂的十七世纪也不过是相对奢侈一些的副食品而已。

  可蔗糖的某种化学属性却让它身价大增,即使号称见多识广的现代人朱樉也没想到,科学院的火药研究人员意外发现,在火药中加入适量蔗糖后,威力会有比较大的增加。

  直到U国商人来夏国大肆采购蔗糖,在U国的林风经过细致打探,送回消息两相印证之后,才发现U国人早已发现火药里加入适量蔗糖能提高火药威力的秘密。

  这样的好的东西落在朱樉手里,自然不会让U国人占了便宜去,于是蔗糖身价顿时飙升。

  磊周府、链州府本就人少地多,见甘蔗身价大涨,百姓们发现了新的生财之道。

  于是在联盟的有意控制之下,百姓们纷纷开始到处开荒种植甘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