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448章

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受这次疫情的影响,洛邑城的种种设计漏洞也暴露出来。

  最初设计的时候,朱樉考虑的最多的便是城市的居住、文教、休闲娱乐等功能,商业虽然也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可这个充分是在原来近乎于无的基础上。

  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商旅学子涌向洛邑,原来以为已经奢侈的设计便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第1137章 完全逆转

  比如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目前洛邑全城拥有的公立和私营客栈、旅店,加起来足可提供三千个房间,即使与安义、临淄那样的大都市相比也毫不逊色。

  可现在已经渐有一房难求的趋势。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外来人员太过低估了。相比于列国都城,洛邑无疑要更加“平民化”。

  对各国来说,流动人口主要有三种:他国使节、商人和游学士子。

  外国使节一般都有专门的官驿进行接待,游学士子则大多由学宫进行安置;商人里面,有贵族背景的大商贾一般都有自己的房产,小商人为了降低成本则会尽量缩短停留的时间。

  洛邑却不一样,首先人数最多的游学士子都得自己解决食宿问题,没有白吃白住的可能。

  没有大使馆的外国使团虽有领导接待,但日常食宿仍是不包的;发达的商业又让商人的驻留时间极大延长。

  还有一群特殊的流动人口,那就是各国派来学习的“留学生”。

  比如渼洲的三闾学童团,一下子就是上千人,再加上此前韩、秦选派而来的受培人员,留学生的数量至少也在三千以上。

  各国大使馆能安置的人员数量一般在五百左右,多余的则仍然需要国府进行解决。

  种种因素的合力下,洛邑城内停留的外来人员数量便冲上了一个惊人的数字,而这还仅仅是开始,这座城市还远没有达到其繁荣的巅峰。

  要从预留的空地里拿出一部分,将现有房间数翻上一两番其实也不难,可这些预留土地也越来越紧张,最大的消耗便是准备在此设立物流转运点的各国商人。

  朱樉掌权后,一直坚持土地国有制的规则,不允许私人拥有土地的所有权,更不要说转让、买卖了。商人们要想在洛邑拥有自己的店铺、仓库,只能向国府租赁。

  当初为了吸引商人来,租金是相当低廉的,而且还可以一次性签下十年、二十年的长约。

  在洛邑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稍有商业嗅觉的商人们,早就按国府设定的最高限额租下了大量土地,很快就将朱樉规划的商业用地一扫而空。

  早期的先行者只付出了微小的代价,在此时已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即使只是转手一租,获利何止百倍。

  这种情况国府早有察觉,可契约已定,又无力在短期内进行改变。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进行新一轮的扩建,事实上这也是很多城市发展过程中常有的情况。

  可洛邑的情况却有点不一样,城市周边全是拥有完善水利体系的良田,不要说视良田为命根子的农家会对此极力反对,就连朱樉也心有不忍。

  掌权之初,周室的土地简直太过充裕,大量平原沃土也只能任其放荒长草。可这几年发展下来,特别是畜力化耕作的推广,让这一情况完全逆转。

  不出三年,所有平原、浅丘几乎都将得到开发,连稍高一点的丘陵地带也会用来种上各种经济林木。即使是现在,国府就已经算出了未来可用于耕作的土地上限。

  占用耕地来发展城市或许不可避免,却不得不让朱樉精打细算,把有限的土地用在最需要的刀刃上。

  在这个时代经营一座大型都市还存在着诸多难题,所以朱樉并不打算进一步扩大洛邑城的规模,至少在短期内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

  现在,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就摆在眼前:一个中心太过拥挤,那就建个副中心来分担压力。

  其实这已经有先例,新设立的义鹊不仅是朱樉预留的三线的基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洛邑的工业副中心。大量工坊的迁移,极大地减轻了洛邑的负担。

  洛邑现在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商业和对外事流,若将这一功能转移巩地,那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几经思考之后,朱樉决定干一票大的:将整个巩地设为周的“经济生产区”。

  主意一定,朱樉立即抽调埋口、沟弃及涵盖农墨诸家的骨干人员,成立了生产区筹备小组,开始进行全盘规划。

  多次商讨之后,方案已渐有雏形:

  除了偃月工业园之外,东岸地势较高的黄土塬将建立一座商贸城,主要进行大宗物资的交易和储存。

  如此一来,洛邑城中占去大量面积的转运点便可全部迁去,大量的商人也不用再进入洛邑,可以直接在生产区完成货物的全部交易流程。

  工业园南岸的小三角地带,则会是一个集政务、培训、人员初检安置、文化学术交流、外来人员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

  对外事流的大部分事务,都可以放在这里进行处理,既可极大地减轻政务中心的压力,也可作为洛邑防疫的第一道防线。

  紧急状态的级别虽然降低了,可威胁却远没有解除,通过这段时间针对性的信息收集,不仅渼洲多地伤寒肆虐,亚加达、尚京都有漫延的迹象。

  在向各国公开医疗卫生方面的经验的同时,朱樉也决定将出入检验作为常规固定下来,日后凡是往来洛邑之人,均要经过一定的检验方可通行。

  而在旧巩城所在的那块较大的平原上,朱樉同样准备借助各国的人力进行农业开发,让各国选派的农夫轮流来耕种学习,自己只需要出点管理人员和生产资料,便可坐收土地产出。

  为了方便大量物资和人员的出入,朱樉不仅准备修建一条连接洛邑和生产区的八车道高速公路,甚至还想建一条以义鹊为起点的铁路。

  义鹊码头那条几百米长的铁路经过数次改进,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再加上现在的钢铁产量,修建铁路的硬件和软件其实都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了。

  唯一缺失的,蒸汽机还完全没有进入研发阶段,不过找个暂时的替代方案却并不是什么难事。

  事实上,原本的历史上,夏国自己拥有的第一条唐胥铁路,便是用骡和马充当牵引动力,将每日产出的三百吨煤运到十公里外的码头上.

第1138章 光学成果

  蒸汽机的原理朱樉倒是一清二楚,可惜他现在的时间表已经快被撑爆了,实在分不出多少精力去搞这样大型的发明创造。

  原理是原理,要将其变为现实,那可就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测试改进,绝不是想造就造得出来的。

  说来说去,周地的人才还是太少,而靠普及教育见效又实在太慢了,这才逼得他不得不把手伸向各国,只有把基本面扩大,才有可能从中遴选出更多的可用之才。

  巩义经济生产区整体规划刚刚出炉,墨子和鲁颁一起找上门来。

  由这场疫情而引发的医卫风暴渐有席卷天下之势时,另一场影响力丝毫不弱的风暴正在周地酝酿。只不过相比于医卫大白天下的震憾,其范围就要小得多了,甚至显得悄无声息。

  一切都是朱樉搞出来的显微镜引起的。

  向秦桓展示了自己拥有足够活力的精子之后,朱樉完全就把显微镜的事抛在了脑后,特别是得知秦桓早就知道自己根本就没问题后,更不愿回想起这段难堪的往事。

  朱樉很快便投身于其他事务,可他留下的那具显微镜却在光学研究所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数年的研究下来,望远镜的光学原理已经极为完善,目前受限的主要因素几乎都来源于材料而非理论。

  能够成为墨子的亲传弟子,胡非子和管黔滶自然也有其过人之处,早就吃透了已有的这些光学成果。

  虽然只是简单的叙述了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可这层窗户纸却被捅破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便展现在二人面前,让他们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很快,比“原型机”更清晰、倍数更高的显微镜出炉了,相关的理论也不断得以完善和补充。

  恰好在这个时候,候因为疫情原因,秦桓总听朱樉说什么细菌、病毒的,这让全新的陌生领域,顿时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光学研究所学会了操作方法之后,秦桓嫌跑来跑去太过麻烦,一口气便订制了五台,全部拉回了洛邑医院并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室。

  微生物的出现,对传统医术的震憾可想而知,虽然短时间内还难以产生多少有实际效用的成果,却已足够颠覆很多优秀医士的固有观念。

  比如子阳已经发现不同药物的微观上呈现出来的区别;子豹也通过对皮屑、毛发、指甲的观察,开始对人体组织有了全新的认识。

  最失望的恐怕就是秦桓,目前最新的显微镜也只有八百倍左右,还无法揭示病毒狰狞的面孔,可细菌的面纱却已经开始揭开。

  通过显微镜,至少证明朱樉大力研发的酒精确实有着出众的杀灭效果,顺带着也把前来质询为何浪费大量粮食酿酒的许星给拉下了水。

  农家对粮食的珍视简直到了“顽固不化”的地步,朱樉把成吨成吨的粮食划给餐饮协会酿酒。

  打听到制出来的什么酒精全被送到了洛邑医院,许星不好直接去找朱樉,自然只有到秦桓这里打探一下消息。

  亲眼见证了酒精的杀菌效果之后,许星自然不好再去阻止朱樉的“浪费”行为,可微观世界的奇妙却让农家大开眼界。

  随后,陈鑫和陈相也陆续要去几台显微镜,前者开始观察完全发酵和半发酵堆肥的区别;后者则很快沦陷于种子内部微观结构之中。

  随后,农家和医家纷纷向鲁墨下了一批更加精细的工具订单,一看其要求如此“变态”,竟然要精确到丝米和微米,不要说普通工匠,连鲁颁和墨子这样的顶级巨匠也不可能做到。

  二人深知许星和秦桓绝不是那种强人所难之人,稍一打听之后,这才知道朱樉又搞出了一个新鲜的玩意儿来。

  大致了解显微镜的功用之后,二人也坐不住了,丢下手里的研究,从义鹊赶了回来。

当年二人在协助朱樉制订不移之矩时,就对其在毫米之下还设了三级更小的单位极不理解,对于手工制作来说,毫米之下几乎就毫无意义了,再巧的手也无法精确到这样的程度。

  随后朱樉开始以机床取代手工,再加上放大镜的应用,使得目前周地制造公差降低到了1毫米以内。

  这已经算是了不得的成就了,不知把列国甩了多少街出去。

  即使以墨子和鲁颁的水准,也均认为这差不多已经到了制造工艺的巅峰了,很难再有更加精密的可能。谁知道,居然还有显微镜这么“逆天”的东西。

  利用放大镜,已经勉强可以进行丝米级的度量,只不过要进行这一程度的操作难度就相当大了。

  表面上看,这样的精度完全足够用了。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朱樉以罕有的重视程度开始鼓捣起时钟来。大钟还好办,可要将其缩小,直至“盈盈可握”,这就不是简单的把相关零件进行等比缩小就能办到的。

  这件事虽然由高式负责,可朱樉许下的整组封子的非常,足以令不少人为之动心。即使是已经获得子爵之人,见朱樉如此重视,又哪里毫不关心呢?

  研究型的工匠大部份被吸引到钟表的改进上,从数米高的大钟到等身钟,再到一米左右的手提式座钟,每缩小一倍,其复杂程度则要增加数倍甚至更多。

  要想达到朱樉的目标,更薄、更精准、更契合的零部件是不可或缺的,这都对当前周地的精密加工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了显微镜,精确到丝、微、忽便成为可能,而这将是通往精密加工之路的必经之径。

  以往都是朱樉抽调技术骨干组成技术攻坚小组,可这一次墨子和鲁颁找来,却是要“征用”朱樉。

  一听自己被征用了,事情还是自己挑起的,朱樉哪敢拒绝,收拾好东西便与墨子等人一起住进了实验室里。

  最先进行攻关的便是钟表齿轮中间的钻孔机床。其实这方面的机床已经出现,只不过仅限于较大型的加工作业,精度要求并不高。

  要让钟表顺利运转,保持极低误差,不仅对每个齿轮的大小要求要更加精准,其中间的孔和轴的要求更非“毫厘不差”能够满足的,丝、微甚至忽便成为追求的目标.

第1139章 精密测量

  朱樉的操作能力虽然不行,可思维能力和“远见”却是无人能及的,只不过这回轮到墨子和鲁颁等人提供思路,他来研究解决方案了。

  利用显微镜及改进型的钟表镜,更精细的刻度被制作出来,随后公差被控制在一微米的坐标镗床问世了。

  作为这个时空的第一台高精度机床,具有精密坐标和定位装置的镗床。

  不仅可以进行钻孔……精密刻线划线等工作,还能进行细小零部件孔距以及轮廓尺寸的精密测量。

  材料的限制再一次出现,比起原本时空十九世纪才出现的第一台坐标镗床,朱樉等人研制出来的原型机要稍稍逊色一些,但设计理论方面却已经没有多少差别了。

  另一个缺点则是其动力来源,虽然由鲁颁亲自设计出脚踏和水力双动力,但稳定性上仍显不足。这个问题要解决恐怕要等到电力的运用成熟,那就不是现在能够达到的了。

  坐标镗床基本定型后,齿轮孔系操作已经没有问题,随之而来的则是其平面光滑度的难题。

  以现在周地的工业水平,人工打磨已经逐渐被淘汰,可要打磨这么细小的齿轮,现有的机床根本就不可能胜任。为此,朱樉又与墨子和鲁颁开始攻关精密齿轮磨床。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春去夏来,周地的精密机床家族已经有了好几名成员,由此而带动着各种机床设备进入了一场新的升级浪潮。

  精密制造的大门正式打开了,只是谁也没想到,其后续不断发展而带来的飞跃式提升,竟然有着如此巨大的威力。

  几种主要的精密机床雏形渐定,朱樉总算恢复了早出晚归的正常作息时间。

  单芸儿怀孕已经快三个月了,渐渐出现了嗜睡、精神紧张等一些孕期反应,特别是前几天的一次轻微出血状况,更让全家人如临大敌。

  根据这几年的助产士研究积累证明,其实这一些情况都是正常反应,可在抱孙子心切的朱母多番劝说下。

  单芸儿还是屈服了,交织坊的事务暂时交托给其他人,自己则安心在家养胎待产。

  身为人夫,朱樉当然也不能置身事外,每天总要抽出专门的时间,陪着单芸儿散散步、逛逛街,让她心情不至于太过烦闷。

  这一天朱樉掐着下班的钟声回家,远远地便看到自己门外正有一人徘徊,待到稍近一点,才发现竟是自己的老师方一志。

  朱樉不由心生疑惑:方一志可不是外人,什么事竟让他如此犹豫呢?

  作为朱樉的第一位老师,方一志的存在感一直不高,大多数时间都在延姬身边和明堂观星台两处,极少有抛头露面的机会。

  两家本就只是隔着一道墙的邻居,平日里也没有多少来往。

  好吧,两个都是不沾家的人,没有特别的事根本连照面都很难打上。

  “老师。”朱樉上前上恭敬一礼,随即扯着嗓子喊道:“芸儿,方一志老师来了,把我那罐明前邙尖泡一壶。”

  随着农家开始规模化种植药草,起于神农且具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甚至传说可解百毒的茶叶,不仅从纯野生走向人工种植,饮用方式也由生叶演变为烘炒。

  这其中当然有着朱樉的促进因素,最初的茶叶一般做为祭祀的供品和药来使用,将其当作日常饮品的人并不多,而且多以生鲜为主。

  朱樉虽然不是什么茶道高手,可多少知道茶叶要经过烘炒加工。

  提出建议的是朱樉,农家自然不能无视,经过一番摸索之后,发现炒过的茶不仅再没有那种不良的青草味道,还能够进行长期存放。

  如此,饮茶便开始进入周地普通民众的日常,与各种养生汤和水果酒成为洛邑三大饮品,甚至渐有走出“国门”之势。

  目前农家的几大茶园几乎都设在邙山,而明前邙尖则是其中最为顶级的茶叶,因其产量稀少,一罐只有一百克,售价却高达上千文,在洛邑奢侈品市场上也是供不应求。

  朱樉自己是舍不得喝这么贵的东西的,可作为联合专利人,农家当然要送上几罐“样品”,他只好捏着鼻子买了下来,否则杨竹那关就过不去。

  面对朱樉的热情,方一志却显得有些局促:“不用这么麻烦了,为师,说几句就走。”

  “来都来了,怎么也得坐坐。”朱樉挽着方一志,半拉着进了院子,隐约听到母亲焦急的声音:“你慢点,我来就好,快去歇着。”

  朱樉与方一志在客厅坐下之际,单芸儿已经风风火火的拎着茶壶过来了,向方一志问安斟茶之后,便站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朱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