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500章

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而且嵩县还有很多荒野,暂时用来养羊养马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问题似乎很容易解决,只不过关键就是,得大量派出人手到其他各县进行培训学习,而且还都得是青壮。自己到底要不要走出这一步呢?黎返反复权衡,仍然无法迅速做出决定。

  对黎返的顾虑朱樉也是心知肚明,趁着这个机会准备再加一把劲:“周地的发展正是依靠着越来越精细的分工,以及不断创新励进的专业水平。

  只有尽快融入到这个分工体系中来,提升各种专业素质,嵩县才有可能高速发展起来。”

  “可分工和专业并不是周地能够获取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我们最大的秘密是……”

  朱樉双手撑在桌面上,身体前倾看着黎返:“在这个团体之中,每一个人都尽可能去做对自己和团体有利的事,因为我们的命运已经联系在一起,利己和利团体,并没有根本冲突。

  有利于团体,就会有利于个人,若只有一方得利,这样的事,我们是不会去做的,你懂吗?”

  黎返身子一颤,似乎要全新认识一下眼前的这名年青的掌权。这不正是他一直以来最为担心的事吗?

  他明明知道周化的结果,必然会让北黎人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可却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同样成为受益者。

  维护自己的权益,便只能让北黎远离周地的分工体系,损害的自然是更多北黎人的利益;让北黎民众受益,却极有可能让自己权力受到损害。

  在这场艰难的抉择之中,人性中的自私最终占据了上风,所以他默认了四大头目继续盘剥各自的部众,因为他亦是如此。

  可若能双赢呢?若自己的利益并不仅仅限于那点北黎部众,而是可以在整个周地占据一席之地呢?

  面前就有一个不容置疑的例子,朱樉这个掌权跟他认识范围内的任何一个都有着巨大的差别,可谁敢说他又不是这场变革中的受益者吗?

  自己,或许也能如此,利用这个成功的秘诀,在为自己谋取利益之时,亦能让整个团体因此而获益。

  在这一刻,黎返终于动摇了。

  黎返抱着大堆援助计划返回嵩县之际,朱樉又转身开始寻求解决另一个越来越尖锐的矛盾。

  嵩县的问题其实不难解决,毕竟就那么点人口,只要黎返解除心中的警戒,全心投入到周地这个大的分工体系里,自然可以获取到丰厚的发展红利。

  援助计划里的绝大部分内容,本就是周云及十部佐根据实际情况拟定的,国府仅做了轻微的调整而已。

  有些时候就是这样,同样一句话,出自不同的人之口,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蓝图已经给黎返规划好了,最终的达成效果就得靠他自己去努力。

  相比之下,朱樉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就要棘手得多了:人口。

  目前的周地已经足可称为世界制造中心了,利用工业对农业的剪刀差,赚取着令人难以想像的利润,这才支撑起对各国来说都堪称奢侈的医疗、教育等民生福利事业。

  后世的工业化进程甚至需要靠枪炮去打开、抢占市场,可朱樉却没有这么样的烦恼,因为他面临的这个市场实在太广阔了。

  列国的人口、土地何止百倍于周,即使现在的消费群体还相当有限,却已经足够周地目前的产业产规模“吃饱”了.

第1284章 乱世的生存之道

  而且按目前与各国达成的合作协议,这个市场规模只会越来越大,绝对不是周地的生产力可以满足的。

  缺人,这几乎是朱樉无法解决的难题,也是发展与改变组织会成立以来,需要优先解决的几大问题之一。

  若不是朱樉矩行天下的战略在前,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闭关锁国,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就好了,要满足周人自己的需求,现在的产业工人反而还太多了。

  事实上,这一倾向在组织会里还颇有市场,不论道家、墨家、农家,还是孔门和杨竹学派,其核心思想都算不上“扩张型”,反而更接近于“复古流”。

  小国寡民,与世无争,才是很多人理想中的幸福生活。

  只不过这几百年来的残酷现实摆在那里,所有人都清楚,自绝于世绝对不是这乱世的生存之道。

  经过近一年的综合考量和激烈争论,产业转移这个提案终于进入组织会的最终表决议程,全体组员除计冉之外,都参加了决定这一重要决策的会议。

  根据最新的消息,计冉这家伙正沿着建设中的伊昆高速“自驾游”,只不过尚没有几个知道陪伴他的,正是整个天下都在寻觅的孙巫本人。

  等不到他回来了,洛新、伊昆两条高速按这个时代的标准来看,已经完全可以通车了。

  剩下的只是分段进行的硬化工程,受限于水泥产量,这一进程恐怕还要一两年才能够真正结束。

  路修通只能算是开端,随后的周韩伊昆经济带建设、周楚江南开发计划、周燕东北垦荒行动都将进入人员物资的大投入时期。

  还不要说与赵胜、晏婴等中小贵族的领地合作协议,也要进入具体落实阶段。

  未来数年,缺人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不仅缺产业工人,更缺乏各种各样的组织协调和技术推广人员。人口危机不解决,很多计划都将大打折扣,甚至为之停滞。

  既要保持甚至扩大人员物资的输出,来支撑矩行天下的深度和广度,又要保障周地自身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集诸子之智慧,也只能想到产业转移这个综合比较而言更有效的解决办法来。

  这其实已经不是周地进行的第一次产业转移了,当初与秦、楚、韩三国达成战略互惠合作伙伴协议之后,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产业转移。

  只不过当时三国关注的焦点在于增强农战这一国本之上。

  亚加达的首要目的是在三大霸主的夹缝中求得生存,所以拼命提高自己的城邑、关隘的防御能力,感兴趣的产业转移也就集中在水泥、防御性武器等方面;

  大明朝的胃口就要大一些,为了从普荆手中夺回失地,对武备方面尤为重视,所以极力提升自己的钢铁产能,以打造更锋利的武器来武装新军。

  渼洲则在两者之间,一边营造新都,一边则不忘积蓄力量以雪吴楚之战带来的巨大耻辱和损失。

  可由于权力结构的差别,也分了不少精力满足贵族阶层的需求,所以在攻防两方面的进展都不及秦韩。

  只不过渼洲因为有叶邑这个受周托管的特殊存在,产业发展的多样性上,又是秦韩两国所不能比拟的,算是勉强在这场产业转移中处于领先地位。

  综合而言,第一次产业转移几乎都与民生没有多大关系,各国最感兴趣的还是钢铁、水泥等重工业,对于纺织、造纸、食品加工等以民众消费品为主的轻工业兴趣寥寥。

  在周地惠民为主的掌权思想下,很多事关民生的轻工业长期都处于低利润运转模式,甚至有些还需要国府“倒贴”。

  比如纺织行业,目前周地已经开始使用水力纺纱机,效率要远远高出列国,单就纺织坊而言,还是有一定利润的。

  可除此之外,下游的织机制造和苎麻等原料种植、处理等环节,就需要国府进行转移支付来补贴。

  其实这些环节的生产技术并不落后,但和后世一样,导致其亏损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工成本太高了。

  周地目前一名熟练工人,一般都能领到五千文的月薪,不算年终考核等其他收入,年收入也在六万文,在其他各国也就相当于六金了。

  这个数字在齐魏这样的富庶之国,对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都只能仰视。

  这还只是一个人的,周地现在还有不少“双职工”家庭,小户家庭年入十万以上可以说是普遍现象,比起一些小贵族也不遑多让,这还不算其在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

  很多游学士子一到洛邑就不想再离开,也正因为看到了洛邑的中下阶层优越的生活环境,远远要胜过在他国充当小吏、门客,这才生出扎根于此之心。

  依靠丰厚的外贸收入,通过转移支付的手段来补贴这些不赚钱的行业,国府倒还是承担得起的。

  只是现在并不只是钱的问题,而是要想办法将人力资源,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转移支付”。

  把低效行业的人转入更重要、更紧迫的行业上,由此来弥补目前周地人力不足的窘况。

  这可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座工坊甚至一个行业,并不是说关停就关停了,其涉及到的产业链乃至每一个人,都需要进行全盘考量。

  把需要转移的人放过去,能不能补上真正需要的缺口,这可不是简单的加加减减就行了。

  初步的方案其实在一个月前便已经制订好了,这一次会议所要决定的只是其具体的实施细则,还有一些颇具争议的遗留问题。

  兹事体大,墨子不仅抽身出席会议,还第一个发表自己的意见:“既然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工业发展组织会也会全力支持和配合。

  不过我希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工匠们的意愿,尽量避免强制执行。

  所以我建议,这也是诸多工匠们的呼声,至少应该保留三分之一,既可以留下火种,亦不会有太多反对。”

  现在周地从事工业的人口已远远超过农业,这一次的产业转移也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这其中既有相当数量已安家落户的墨家弟子,亦有不少本地的技术人员.

第1285章 两全齐美之策

  要把这些产业转移出去,不是说工坊设备搬走就完了,还要涉及到诸多人员安置。目前的解决办法无非两个途径:改行,或是随产业一起移出去,成为外派的技术人员。

  可这样的变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特别是人到中年又儿女嗷嗷待哺的那些人,重新学习对他们来说并非易事,对随产业牵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难免心怀恐惧。

  如果保留下三分之一,那么这一类人的生活就可以维持原状。朱樉也不想进行一刀切的“下岗”,只能让织连反复核算人员数量,看能不能找到两全齐美之策。

  许行代表农牧部也表示了同样的关切。职业农士在周地也只能算是刚刚够用而已,所以这一次农牧部需要转移的主要集中畜牧和养殖这一块。

  这甚至不是因为其从业人太多,而是地不够用了。

  周地目前服役的马匹数量已经达到两万多匹,牧场的保有量接近四万匹,已经无法再增加新的牧场,甚至还投入不少人力专门进行牧草种植。

  养羊就更不用说了,供应纺织业的羊毛九成半都依赖进口。

  畜力化推动着周地农业和交通运输大发展的同时,也渐渐成为一项难以承受的负担,不借助其他国家广阔的土地是难以支撑下去的。

  除了人的问题,杨竹的关注点则是专利技术的权益保护。

  这么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其中势必会牵涉到大量二级专利,有了亚加达的前车之鉴,在转移之前便必须制订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否则这场以借鸡生蛋为目的的产业转移,恐怕就会演变成鸡飞蛋打两头空的结局。

  对于这一点,朱樉倒是胸有成竹,因为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可供他借鉴:分散制衡。

  单独一国将无法得到任何完整的产业链,需要进行广泛的合作,甚至必须由周地提供核心关键才能正常运转起来。

  这是后世某霸主国操控世界的拿手好戏,若不是出现夏国这样的特例,足以让其舒舒服服的趴在全球各国身上肆无忌惮地吸血过活。

  可朱樉的目的却不是为了吸血,而是为了更加宏大的目标。

  会议足足商讨了一整天,各项原则和细则总算一一敲定。正处于战争旋涡中的各国都没意识到,一场份量远比瓦剌国灭亡,甚至拥有重塑天下格局力量的产业转移,悄然而起。

  拿到发展与改变组织会的授权后,朱樉连忙召集了秦、韩、楚、燕、赵、卫六国大使,以及邶殿代表晏圉,举行了场投资合作洽谈会。

  与燕国达成战略互惠合作伙伴关系后,尚京也终于做出了决定,喜欢凑热闹刷刷存在感的卫国也随即跟进,令周的“朋友圈”进一步扩大。

  除齐魏两强之外,也就只有吴越等国尚未与周建立大使级的外交关系。

  放眼整个天下,能够不需要怎么准备在短期内召开大多数诸侯国参加的国际会议的,恐怕也就只有周地这一家了。

  朱樉有十足的信心,相信在不久之后就能“拿下”齐魏,再加上计冉的弟子范黎遥相响应,摆脱瓦剌国控制的越国也应该不在话下。

  至少表面上,天下皆友邦这个目标已经不难实现了,虽然离朱樉理想的状态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比起他掌权前的状况,已经可以算得上天差地别了。

  可他万万没想到,当着众人抛出自己预想中会引来各国争抢的香饽饽之时,竟然会面临无人问津的局面。

  已经混得比熟的时焦直接表示:大明朝人口太少,无力承接周地想要转移出来的来这些产业。

  接替申无忧的韩晁稍委婉一点:亚加达目前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洛新、伊昆高速沿线的开发上面,暂时没有精力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了。

  楚、燕、赵、卫的借口也都大同小异:忙不过来,人手不足。唯有晏圉和毛穗对此持欢迎态度。

  反正邶殿和平原已经交给周托管了,怎么规划、怎么发展,周都可以根据协议赋予的权力进行铺排。

  听完各国大使的推脱之辞,朱樉不由怒了:“你们怎么可能人手不足?就说大明朝吧,畜力化耕作模式已经占了三成。

  因此而节省出来的青壮劳力至少十万吧,拿五万出来投入到民生产业根本就不是问题。”

时焦眨了眨眼,振振有辞:“樉子只看到节省,没看到支出吗?那点人,投到西海郡、汉中郡、商於郡都砸不出个大水花来。我们现在是真缺人。”

  朱樉完全有理由怀疑时焦这是在借机炫耀。

  短短三年时间,大明朝拓地千里,单论面积来看来,新增的国土甚至比原来的大明朝还要大。缺人的理由似乎很充足,但朱樉总觉得有点不对劲。

  黄歇狠狠地瞪了一眼时焦,好不容易才压下向大明朝“开火”的念头:“渼洲的情况樉子应该非常清楚了。

  畜力化才刚刚起步,再加上有的人趁人之危,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来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朱樉叹了口气,也不好指责黄歇什么。渼洲人口众多,可吴楚之战再加上大明朝的趁火打劫,损失确实是非常大的。

  更要命的是,国中大半工匠都被夫差给抢走了,连兴建新都的很多工匠都要靠周来重新培养。

  在这个时候,要让渼洲拿出大量产业工人,确实有点不太现实。

  接触到朱樉询问的目光,韩晁连辩解的话也不说,只是摆了摆手,一副你都知道的样子,搞得朱樉完全没有脾气。

  主业参与研究制订历法,暂时兼任燕国大使的邹衍则在认真研读朱樉提供的合作文本,颇有些意味深长地道:“若是燕国急需之物,倒是愿意积极配合,只是……”

  邹衍的话显然说到了点子上,与会诸人大多露出心领神会的表情。

  这一次转移的产业,主要是纺织、皮革、服装、鞋类、家具、玩具、种养殖、食品粗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产出也大多数用于民众的消费需求,根本不属于各国渴求的内容.

第1286章 寓教于乐

  随着对周地的深入了解,一众大使虽然对朱樉取得的成就极为敬佩,可对他的有些行为就不敢“苟同”了。比如周地越来越兴旺的玩具产业,对众人来说就有点匪夷所思。

  给孩子们用来玩耍的玩具古已有之,只不过将其当作一项产业来做的,恐怕也只有朱樉了。

  最开始主要是诸如水磨、车船之类的模型,各国都偷偷买了不少回去准备研究复制,可不管找来多么高明的工匠,按等比放大制作出来的总达不到周制的效果。

  后来才知道这是因为周地实行的模块化和标准化,并不是想复制就能复制得的,这方面的热度就慢慢降低了。

  等朱樉准备在周地推行义务教育之后,玩具的制作便开始驶入快车道,不仅发展出拼图积木、数学几何、工具、交通、手工等几个大类。

  甚至还划拔出几个工坊专门组织生产,配备到所有学校作为常识课教学用具。

  像这种玩物丧志的行为,各国贵族家也不敢这么奢侈,朱樉却偏偏美其名曰:寓教于乐。

  不得不说,周地的玩具,嗯,朱樉称之学具,在各国的年幼子弟中还是广受欢迎的。

  只不过其没有什么研究价值——没有实现标准化零部件机床,靠手工根本复制不出来,此前就隐隐出现被“抵制”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