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541章

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正是因为这个顾虑,洛邑内部对于要不要捡这个“便宜”存在很大的争议,周目前既没有阻止战争的能力,又处于中层管理人员短缺之中,贸然去淌这浑水,实属不智之举。

  当然,支持者的理由也是相当充足:这是一条极为重要的十字路口,不仅对韩魏相当重要,日后燕赵与中原的沟通亦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这里。

  只要把路修起来,这里必将成为南北东西交通的重要节点,对于向天下展示周矩的优胜有着无可比拟的意义。

  一条对韩魏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似乎也变成矩行天下的十字路口,经过多方征求意见之后,朱樉最终接受了韩魏的邀请。

  开始选派一个勘探小组进行初步规划,一待明年开春便可以正式破土动工。

  尝到周式防御体系和洛新高速甜头的亚加达也准备搭个“顺风车”,将连通上道路建设。

  及其中几处重要关隘的规划建设委托给周,准备趁着这个可能非常短暂的窗口期,进一步增强北部钢铁基地的防御能力。

  起了这个心思的还不只亚加达,这场战争充分验证了钢筋混凝土,加上周式防御器械所构筑防线的坚固程度、

  让观战各国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使不愿像亚加达这样投入举国之力,可无不准备以此增强关键节点.

千?寻?":;免,'.'费?.'!小!!.说?:'裙!"'2""5:.5.;5!?.9,'?,5;:3!'!!0;.0;? :千:;:寻':小;"说?中.:,,转":"裙!;.5,,5"4;,7!:0';:"7.!'5!;5:!!'5 第1401章 君不为己

  这个冬天各国频繁派遣使者前往洛邑,谁也没想到一场席卷天下的基建狂潮就此拉开序幕。

  魏韩停战协定签订的第二天一大早,朱驷在时焦的陪同下向朱樉辞行。

  朱樉正在吃早餐,见朱驷冲进来便伏地而拜,略带着哭音:“老师,弟子今天就要离开回国了。”

  转眼间,朱驷来洛邑为“质子”快四年了,当初那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已经长成了一个壮小伙,个子甚至比朱樉还要略高一点。

  按这个时代的标准,已经属于青壮之列,只不过他不用担心自己会收到参军打仗的征召,只是对自己这“半个家”依依不舍。

  虽然朱樉与他并非纯粹的师徒关系,不过其为人谦和,行事光明磊落,一直以来倒也很是照顾自认为被发配到这里来的朱驷,师徒之情远远厚过师徒之实。

  “这么快!”朱樉望了一眼候在大门外的时焦,不由有些诧异,事前他可没听到过半点风声,怎么这说走就要走了。

  凭心而论,他是个不合格的老师,印象里这数年中还真没有刻意教朱驷点什么东西。

  不仅朱樉,因其身份的不同,洛邑上下也多持敬而远之的态度,相比于同样是弟子的郑果,其待遇简直天差天地别。

  现在朱驷要走了,朱樉心中难免有些愧疚,洪辰仇当年不惜“折节下交”。

  更数度做出雪中送炭之举,为的可是让朱樉传授朱驷法术势之精要所在,以让大明朝变法得以延续发展下去。

  可惜朱樉自己也搞不懂这些东西,就算想教也无从教起,绝大多数时候都只能采用放羊式教学,现在这头小羊到底吃到多少草,连他自己心里也没什么数。

  朱驷老老实实地回道:“弟子也是昨夜才收到君父令信,今日一早就得秘密启程。”

  朱樉皱起了眉头,迟疑了一下才问道:“这么急召你回去,有说是为了什么事吗?”

  按理说,朱驷现在的身份可不仅是朱樉的弟子,更是秦质之于周的人质,大明朝要召他回去,怎么也得先征求周的同意才行,甚至还必须付一笔不菲的“赎金”。

  朱樉当然不是想趁机捞一笔,可这种先斩后奏的举动,让他心里难免稍稍有些不快。

  哪怕只是做做样子,大明朝也应该先通过官方渠道告知国府,而不是让朱驷以这种师徒的身份逼着他不得不接受。

  时焦站在门口低眉顺眼,显然知道这样做极是失礼,所以一改平日与朱樉熟络的样子,一言不发。

  朱驷并不隐瞒,据实而道:“君父此次召驷儿回去,一是待到开春便要举行迁都盛典。

  二则是提前加冠并派往西海郡历练治国理政之务。这一走,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聆听老师教诲了。”

  “哦,那倒是该回去了。”朱樉这才想起,不久前相里勤已经返回洛邑述职,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由他出任总工程师的秦都咸阳已经完成了大部分主体工程。

  他自己这边的事都忙不过来,哪有闲心去听相里勤的述职报告,直接交给建设部进行接洽便完事了。只是没想到由此而产生了连锁反应,让大明朝准备召回自己的储君。

  这才多久,咸阳便已经峻工了,腾出手来的大明朝显然可以进行更多的谋划,当年洪辰仇所说的变法十年将大举东出之言,还果然不是吹嘘。

  明年,便是洪辰仇在大明朝变法的第十个年头了,天下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朱樉在那里思绪飘飞,朱驷却有些等不及了,再拜道:“临别之前,驷儿还想最后聆听一次老师的教诲。”

  虽然年纪不大,可朱驷也明白,此次一别,他将再次登上大明朝政治舞台,以后即使会与朱樉产生交结,也将再不会如这几年那种师徒关系,而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

  朱樉喟然长叹,满是感慨,一时间竟不知道说什么好。他对原本历史上的朱驷知之甚少,唯一印象深刻的恐怕就是车裂洪辰仇了。

  这几年他还是花了些功夫想要化解朱驷对洪辰仇的怨恨,可惜成效并不大,这小家伙也是个倔脾气,认准的事情很难被他人所打动。

  在这个时空里,还会不会是这样的结局呢?朱樉不知道,即使他想去改变,恐怕也不是一两句临别赠言可以左右的。

  思虑再三,朱樉上前扶起朱驷,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你将是未来的大明朝国君,老师只希望你能够记住一句话,君不为己。”

  “君不为己?”朱驷显然没听明白朱樉的意思,苦思无果后只好放弃:“弟子不明,还请老师详解。”

  朱樉眼中带着为人师者特有的慈祥,面容庄严:“一朝为君则应无我,你不再是你自己,你甚至不再是一个人,你便是国,国便是你,必国先安而己安,国先荣而己荣。”

  “君者之大弊,莫过于以个人好恶为施政之准绳。你看这天下列国,为何有的国强,有的国弱;有的国民众能安居乐业,有的国民众却挣扎于温饱而难以自拔。”

  “安民治国之术早就被历代先贤说透了,可具体执行出来却是天差地别,何者?君为己也!以己之好恶为国之好恶,以己之喜乐为国之鼓乐,以己之得失为国之得失。”

  “上行则下效,君如此,臣岂能不如此乎?一国又岂能例外,天下又岂能安然。达成盛世的方法就明明白白的摆在那里,清楚,简单,又难如登天,为己之由也。”

  “为人者,当先成就丰满自己而达成功业,惠及苍生;为君者则不然,必以成就他人而成就自己,臣下越是功勋卓著,民众越是富裕满足,其功业方才得以彰显。”

  “所以不为己,则不计较个人之得失,不追求个人之享乐,不囿于个人之好恶,不执着个人之名望,可为万世圣君也。”

  朱驷眨了眨眼,面露难色:“这……好难啊!”

  门外的时焦却噗通跪倒,向朱樉稽首而拜:“樉子推心置腹,惠秦重也。”.

第1402章 不能免俗

  朱樉却是自嘲地笑了笑:“我只不过说了一番绝对正确的废话,怀了一些虚无飘渺的妄想罢了。”

  末了,朱樉摸着朱驷的头道:“世上无难事,就看你有没有心去做了。

  为人君者也可以很简单,只要用好人就行了,知道这个人能干成什么,不能干什么,然后用其长,避其短,大事可成也。”

  朱驷点了点头,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听明白了:“弟子必谨记老师教诲,不让您失望。”

  末了,又有些吱吱吾吾地道:“弟子想求老师让壮叔做我的佐官,一同前往西海郡,万望老师肯允。”

  得,刚才这番话真是白说了。朱樉看着朱驷,略带些考较地问道:“你为什么想带他去西海郡呢?”

  所谓的壮叔正是朱樉的三弟朱壮,不久前刚刚满过十六岁,因为与朱驷年龄相仿,二人倒是经常一起玩耍,算得上是朱驷在洛邑最好的朋友了。

  此前朱壮一直帮二哥朱林打下手,对造纸方面算是比较熟悉。只不过在朱樉完善周地的义务教育体系后,随即便将其送进学校接受教育。

  对于自己这个最小弟弟,朱樉自然非常喜爱,可他自己知道自家事,两个弟弟甚至连他自己可以说都是天赋平平的普通人。

  所以他一直以来都没有特别进行关照,任其在周矩之下任自己的能力打拼。

  朱壮目前还在读八年级,尚有一年才能毕业,估计到时候自己筹备的大学也要开始付诸实践,凭其目前的成绩而言,被大学录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朱驷想了想,极是坚定地道:“驷儿知道壮叔不是什么大才,可他却是驷儿最信得过的人。”

  这一条就足够了!

  朱樉的心里有些不是滋味,自己希望朱驷“不为己”,可他转眼就凭个人好恶来作为最主要的用人标准,到底还是不能免俗啊。

  对很多人来说,能够做为储君的佐官近臣,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未来成为新朝权贵实在是非常大概率的事,当初管仲处心积虑便是走的这条路。

  可在朱樉看来,这却不是什么好事,朱驷信任朱壮是建立在洛邑这个特殊环境之下,一旦成为君臣,所面对的一切都不同了,这份情谊还能维持多久实在未可知。

  他并不是不希望朱壮能够出人头地,可却不希望是这种方式,还要承受如此大的未知风险。

  “你壮叔连个组织协调下士都没考过,没有资格成为你的佐官,等再过几年若他考得过再说吧。”

  见朱樉用这种方式拒绝自己,朱驷脸上难掩失望:“我说他是,他不就是了么?您可以再派个佐士团队,帮助我们处理其他事情就行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再过两年。”朱樉以不容商量的口吻道:“等壮满过十八岁,他就可以自己做主了,你若还记着这件事,再找他商量吧。”

  朱驷只好退而求其次:“既然如此,老师总该给驷儿好好挑个佐士团队吧。”似乎生怕朱樉又拒绝,有些酸酸地道:“驷儿只求孔德师兄一半的待遇就满足了。”

  这下子倒把朱樉将住了,相比而言,这碗水自己还真没有端平,也端不平。

  情况不同,他也不好直接拒绝:“这个倒是没问题,不过你得先征求秦公和商君的同意,以国际合作的方式提出。”

  “商君那关肯定过不了!”朱驷咬着牙,一脸忿忿不平:“让我去西海就是他的主意,等着看我笑话呢,现在连老师都不帮我……”

  朱樉心中暗叹,看来自己是帮不了洪辰仇了,见朱驷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终于忍不住心软:“放心,老师怎么会不帮你呢,商君那里,我帮你说就是了。”

  “谢谢老师!”朱驷终于破涕为笑,颇有些得意地道:“我就知道,这天下只有老师才是最靠得住的人。”

  朱樉偷偷瞄了一眼时焦,一脸无奈:我尽力,结果却只能留给时间去验证了。

  朱驷与朱樉依依惜别之际,朱渠梁正在栎阳旧宫与洪辰仇讨论着接下来的国家方略。

  “就这么放弃收复河西,实在太不甘心了。”朱渠梁在几案上捶了一拳,眼中满是遗憾。

  自大明朝接过周天子丢下的宗周之地后,河西便一直有一种象征性的地位:每当大明朝强盛时,便会手握河西,窥视中原。

  而每当大明朝衰弱时,河西便会成为压在头上的一块巨石,时时刻刻警醒着秦人。

  从河西到函谷关这一片领土被谁控制在手,已经成为衡量大明朝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当初朱渠梁向天下发出求贤令的重要推手。

  坐在对面的洪辰仇却是一脸平淡:“君上何需介怀,收复河西是早晚的事。

  况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趁着中原纷争不休,大明朝再有三五年甚至十年的发展,更有气吞万里如虎之势。”

  实际上这一次大明朝在暗中已经有了充足的准备,不仅十万新军集结待命,粮草军械也筹备完成,甚至还拟定了收复河西后接手各城邑的一应人员名单。

  一旦发起攻击,便是雷霆万钧之势,甚至会在连安邑都没有反应反过来之前,便干干净净地将河西收入囊中。

  万事俱备,洪辰仇便一直耐心地等待着那个最适合的时机出现,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韩魏在没有任何一方伤及根本的情况下,居然开始媾和了。

  一确认这消息之后,洪辰仇不等最终的结果出现,立即取消了收复河西的准备,转过头来深入推行二次变法。

  并建议趁着迁都大典召回世子,让其亲身参与重大变革,为以后秦法的延续和革新打好基础。

  在原本的历史上,洪辰仇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为大明朝量打身打造的法令只能作为初期的基础。

  随着大明朝国力的上升,与列国征战的推进,国家的各情况也随之发生变化,法令也必然得因时势之变而进行相应的改变。

  可惜他等不到那个时候了,朱渠梁的早死打乱了他的后续计划,被车裂之后秦法又陷入固化,直到完成统一又骤然灭亡,都未再有根本的变化.

第1403章 安份守己

  可在朱樉的影响下,洪辰仇提前开始了法令变革的推进,特别是在将西海郡、汉中、商於以及义渠收入囊中之后,领土扩大、人口增多导致很多问题开始冒出头来。

  韩魏激战正酣那几个月里,洪辰仇马不停蹄地走遍大明朝新增的数郡,深入到民众之中进行访问,从而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真实材料,秦法的改革亦随之酝酿而生。

  趁着这个冬天,洪辰仇准备对此前颁布的法令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和修改,到来年开春之际便一举推向全国,这一次也是专门找朱渠梁商讨其中的一些细节,让其能够领会其重要性。

  变法能够获得成功,君主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可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洪辰仇每有新的法令颁布,第一个释法的对象便是朱渠梁,以期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助推之力。

  没想到朱渠梁半点没犹豫地接受了暂缓发动河西之战的提议,内心里还是难以释怀,二人一见面便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

  不解开其心结,自己变法说辞的效果便要大打折扣,所以洪辰仇只好耐着性子继续解释道:“九年都等了,君上春秋正盛,再等几年又有何妨?”

  “现在也确实不是对魏决战的最好时机。当然,若是拼尽全力,收复河西应无大碍,可如此我们势必将会与普荆陷入长期征战之中,变法的成果亦会不断消耗,难有积累。”

  朱渠梁点了点头,道理他都明白,只是情感上有点过不去而已:“若时机迟迟不来,难道我们就这么一直等下去么?商君当年可曾说过,十年便可大举东出。”

  洪辰仇脸上有尴尬,这本是当年他的话术之一,不这么说,如何能让朱渠梁坚定信心,全力支持他在大明朝推行变法。

  十年之说,多少还是有些吹嘘的成份,原本的历史上变法进行了十五年才趁着马陵之战普荆元气大伤。

  还拉拢了赵齐两国联合攻打普荆,并诈扣魏军主将公子卬,这才赢得了河西之战的胜利。

  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普荆的强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衰落当然也不会骤然而至,要弥补双方之间巨大的国力差距,十年的时间尺度显然是不够的。

  只不过在这个时空里,在获得周地的各种技术支持下,大明朝的国力提升进一步加速,到此时已经具备与普荆硬碰一场的底气了。

  只不过这一碰,普荆灭韩东出的国策必然会转变为全力与秦相抗,这个结果对洪辰仇来说,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这几年他拓地千里,大明朝根本就不缺地,缺的是时间去治理这些新增领土,由此来继续保持国力的上升,河西这块“故土”的重要性,已经远远不如原本的历史上那般了。

  在这件事上,洪辰仇可以保持绝对的理性,但几乎是在河西战场上成长起来的朱渠梁却不能,不给他一个明确的期限,恐怕是不行的。

  想了想,洪辰仇摊开手掌,斩钉截铁地道:“请君上放心,顶多五年,魏武卒之弊尽显,大明朝必然收复河西!”

  朱渠梁若有所思:“商君是说魏武卒红利?如此,便再等五年吧。”

  魏武卒悍绝天下,是普荆手中最为锋利的剑,可最终导致普荆衰落的亦有其一份“功劳”。

  自吴起创立魏武卒横扫河西已经有十七个年头了,“一人武卒,全家富足”在普荆成为整整一代人的记忆。优厚的待遇让武卒敢战能战,却也成为普荆甩不掉的沉重包袱。

  一人入选武卒,全家都不用再缴纳粮赋,亦不用再服徭役。

  普荆又是以大户制为主,一家十几口甚至几十口人都属于普遍现象,如此庞大的群体免除赋役,带来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

  而且这个福利是属于可世袭的,也就是说这个武卒死了,他的家人可以继续享受此前的待遇。

  魏武卒虽然屡战屡胜,几无败绩,可死伤总是难免的,补充进来的人又继续扩大着这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