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84章

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老奴见过闽王殿下,王爷千岁!”

  刘夏看到朱樉后,当即站了起来,小跑两步来到朱樉身前恭敬行礼道。

  “刘公公无需多礼,快快请起!”

  朱樉右手虚抬一下,然后笑问道:“公公此来,可是父皇有什么事情吩咐?”

  “启禀王爷,老奴此次前来,乃是奉了陛下之命,将一密旨交由王爷!”

  刘夏说着从衣袖中取出一道密封好的书信来,恭敬的交到了朱樉手中。

  不是圣旨,而是密旨!

  故而也无需大张旗鼓的宣读圣旨和迎接圣旨。

  朱樉闻言心中不由好奇。

  他接过刘夏手中的密旨,先是检验了下信封的封口,见没有拆过痕迹,才将其拆开,取出了里面的书信观看。

  确认过字体和印章,的确是来自朱元璋。

  朱樉一目十行的看完了手中密旨,脸上不由露出一股诧异之色。

  只是他也没有多说什么。

  只是将密旨重新折叠好,重新放入信封中。

  将密旨收好。

  朱樉并没有在此事上多言,而是转移话题道:“公公刚从京城来,父皇和母后的身体可还好?”

  “回王爷的话,陛下和皇后娘娘身体圣安,就是对王爷挂念的很。”

  刘夏听到朱樉询问,老脸笑的跟一朵菊花一样,显然是对朱樉的孝心很满意。

  并为朱樉出注意道:“另外,如果殿下想念陛下和皇后娘娘了,也可书信一封,让老奴回京时转呈给陛下和皇后娘娘。”

  “不知公公几时返京?”

  朱樉闻言不由一动,开口问道。

  “启禀殿下,老奴此次前来闽南,也仅是为殿下传旨而来,所以快则明日,满则一两日,便需要返回。”

  刘夏恭敬回答道。

  “既然如此,那公公不若在王府稍微停留两日,正好本王为父皇和母后准备一些礼物,到时恐怕还需公公回京时一同捎带回去。”

  朱樉开口,讲出了自己的打算。

  当然,礼物什么的,现在肯定是还没有准备。

  不过一两日的时间,足以让他准备好了。

  作为朱元璋身边的贴身太监,刘夏自然不是傻瓜,也不可能在这点小事上拒绝朱樉。

  事实上,即便朱樉不主动提出来,他也会稍微暗示一番的。

  就像他先前暗示朱樉可以写信给朱元璋和马皇后,表达思念之苦一样。

  这倒不是刘夏看好朱樉,为他着想。

  而是如果能带着朱樉的书信和礼物回去,朱元璋和马皇后肯定会非常高兴地。

  皇上和皇后高兴了。

  他这个跑腿办事的内侍,自然也能获得上面的称赞和奖赏。

  顺带的还能承朱樉这个大明亲王的人情。

  如此一举两得,利人利己之事。

  刘夏又如何会拒绝。

  因此,刘夏听到朱樉话后,哪里会生气,一脸笑眯眯道:“不麻烦,不麻烦,殿下能用的着老奴,老奴高兴都来不及,又怎么会麻烦。”

  “只是还请殿下注意下时间,毕竟老奴也不能在闽南停留太久时间,万一耽误了返京时间,肯定会遭到陛下惩罚的。”

  刘夏说完后,还不忘提醒一声。

  毕竟像他们这种传旨太监,都属于公差出行,也是有时间限制的。

  如果在外面耽误的太久了。

  那就不是扣工资那么简单了。

  朱樉对此也明白的很,自然知道眼前刘夏的顾忌。

  “公公放心便可,本王肯定不会让公公为难的。”

  朱樉说完,转头向一旁的管家王贵交代道:“王管家,你去为刘公公安排下住处,务必要让刘公公满意了!”

  管家王贵闻言,飞快回答道:“王爷放心,老奴明白。”

  王贵说完,转身朝刘夏等人道:“刘公公,这边请!”

  ...............................

第105章 朱元璋重视教育的原因猜测!(求订阅)

  朱元璋给朱樉的密旨很简单。

  那就是彻查整个闽南之地的郡学、县学,以及所有中小私塾的情况。

  用后世的话来说,那就是对闽南之地的所有大中小学校进行一个摸底调查。

  “陛下这是何意,难道是准备对儒家的学院动手了?”

  面对这样一道旨意。

  即便是聪慧如赵敏,一时间也有些想不明白朱元璋的打算。

  只能将目光看向朱樉,想要听听朱樉的想法。

  “这倒不至于!”

  “父皇虽然不满程朱理学,对朝中的儒生们也看不顺眼,却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对儒家动手。”

  朱樉摇头,否认了赵敏的猜测,然后继续道:“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父皇应该是想要大面积的兴办官学了。”

  “大面积兴办官学?”

  赵敏有些不解,不知道这个大面积究竟是怎么一个大法。

  “不错,就是大面积兴办官学!”

  “其实这件事早在洪武二年时,就已经发生过。”

  “洪武二年十月,朝廷诏令,要求天下郡县并建学府,并设立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职位,教导生员。”

  “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并学习《大明律令》。”

  朱樉对照着原身记忆和前世的史书记载,悠悠道。

  末了,他还不忘做出一个总结,道:“很显然,父皇并不满意现在的郡学和县学,打算扩增公学的数量了。”

  “并且,这一次的密旨中,既然提到私塾。”

  “那么本王有理由怀疑,父皇此次已经不满足于郡学和县学了,而是想要从最底层的私塾开始入手,将私塾也纳入朝廷的公学序列。”

  谈及公立学校,朱元璋必须是例外帝王中的第一人。

  只不过。

  在朱樉的前世历史上,朱元璋是在洪武八年的时候,才下令天下各郡县置办社学的。

  社学,也就是大明初级学府,相当于现在的私塾。

  唯一不同的是,朝廷置办的社学,是免费的。

没错,就是免费的义务教育!

  由此就能知晓朱元璋对大明教育问题的重视了。

  只可惜,朝廷的政策虽好,却架不住人心如鬼。

  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到了地方,直接变成了当地官员敛财的手段。

  有记载曰:“有愿读书者,无钱不许入学。有三丁四丁不愿读书者,受财卖放,纵其愚顽,不令读书。有父子二人,或农或商,本无读书之暇,却乃逼令入学。有钱者,又纵之;无钱者,虽不暇读书,亦不肯放!”

  这段话的意思是:

  有想要读书者,当地官员会声称社学名额已满,需要缴纳额外的费用方可入学,也就是古代的插班费!

  有不愿读书者,也可以通过缴纳钱财,免去读书之事。

  如果百姓或者商贾,因为种地或者经商繁忙,没时间读书,仍旧逼他们入学读书,不交钱不让你离开。

  面对这样的情况,即便是朱元璋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所以在社学开始一段时间后,就不得不下令停止社学了。

  直到洪武十六年,才又下诏恢复社学,令“民间自立社学,延师儒以教子弟,有司不得干预!”

  这也相当于变相的妥协吧。

  只不过如此一来,底层的社学,又落入了儒家众人之手,被儒家所操纵。

  结合原身的记忆和前世的历史,朱樉很快便分析出了朱元璋这封密旨的目的。

  肯定是想要提前兴办社学了。

  也别问为什么会提前。

  问就是老朱现在手里有钱了。

  有了东瀛和海帮海商们的无私奉献,朱元璋根本就不缺钱。

  既然不缺钱,老朱当然想要培养自己的人才了。

  没办法!

  谁让现在大明的人才缺口太大了呢。

  如今的大明为何迟迟没有恢复科举?

  不是不想恢复。

  而是根本就没时间等待科举进行。

  朱元璋几乎每年都要发布荐举人才的诏令。

  不仅朝廷内外的大小官吏可以荐举。

  而且已经被举荐者,还能再推荐。

  甚至“令凡军民怀一材一艺者得以自效”。

  也就是说,天下任何人,只要有才艺者,都能自荐。

  为了将有一才一艺的人才都荐举上来。

  朱元璋还设置了许多荐举名目。

  如“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博学老成”“学识笃行”“经明行修”“练达事务”“年高有义”“年高有德”“文学之士”“精通术数”“税户人才”“通声律”等。

  由此就能知道现在的大明朝对人才需求有多么强烈了。

  当然,需求归需求,朝廷也不是什么人都会用的。

  尤其是朱元璋。

  只要官员有问题,那杀起人来,更是不带含糊的。

  或者从某一方面说,大明洪武年间官员奇缺的情况,都是老朱自己杀出的。

  杀的大部分儒生都不敢入朝为官了。

  有时候朱樉都忍不住会想。

  朱元璋这么重视教育。

  是不是担心自己把官员们杀光了,最后找不到人顶替。

  这可不是朱樉胡乱猜测。

  而是有证据的。

  只因老朱杀起官来,可不是跟其他皇帝一样,一个一个的杀,而是几万几万的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