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 第130章

作者:苍穹之鱼

  一群士族出身的膏腴子弟,领着一群军奴,怎么可能打得过残暴的胡人?

  雄汉时的一汉敌五胡成了久远的传说。

  黑云山想要驱除羯奴恢复河山,不能只喊口号,需要打通士卒的上升通道,激励他们杀敌的热情。

  李跃直接恢复秦汉时期的二十级军功制。

  这套东西经过实战检验,也适应眼下的形势,创新可以以后弄,而眼下是先把制度建立起来,从无到有。

  自上至下,名字稍作修改,分为上护军、少护军、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

  以上护军、少护军取代了列侯、关内侯,毕竟李跃现在还没有封侯的权力。

  这样也能将军功爵与贵族爵、官吏爵区分开来。

  其实这些秦汉爵名后面都对应着相应的奖赏,如公士、田一顷(汉魏一顷一百亩),宅一处,奴一人。

  上造可得两顷田,配三头牛,蓄隶两人。

  依次往上。

  不更,可免充更戍(轮流服役的兵卒)之意。

  以兖州现在的条件,田不是问题,野外荒田遍地,奴隶暂时没有,不过河北遍地胡人,河北大乱在即,以后有的是机会。

  牛被李跃改成了骡驴,没办法,牛比较金贵,驴子遍地都是。

  弄出之后,李跃拿去征询常炜的意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都督此策乃底定霸业之基也!”常炜叹为观止。

  自东汉士族豪强崛起以来,就鲜有直接封赏士卒的。

  路都被他们堵死了。

  三国乱战,直接从军中杀上来的寥寥无几,也就魏延、丁奉等寥寥数人,绝大多数人要么出身豪强,有自己的部众,要么跟对了大哥。

  真正代表底层的是黄巾军。

  猛将起于卒伍,宰相始于州牧。

  战国时期韩非子便有如此论述。

  有时候李跃觉得司马家衰亡和五胡乱华是种必然,问题不断累积,又遇上了不思进取的司马家,也就集中爆发了……

  “中原百战之地,无险可守,唯有激励士卒,迎战四方之敌也!”李跃也是被逼的没办法。

  没有地利,只能多在人心上下功夫。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历史上从中原崛起势力不在少数。

  中原有中原的劣势,但也有其优势。

  李跃心中的构想也越来越清晰。

  常炜微微一笑,“山河之固在人心不在险,都督此法顺应当前时势!”

  这套军功爵制的本质是通过战功将土地重新分配,从根本上打破士族豪强对土地的垄断。

  常炜不反对,李跃又让人送到鲁县和郓城,征询崔瑾和刘启的意见。

  崔瑾跟李跃心意相通,让李跃尽快推行。

  不过刘启却来信提醒李跃休养生息,不可穷兵黩武,眼下正是积蓄实力的关键时候,此策一下,军中必人心思战,无人安心农桑,劝李跃等到河北大乱时再推行,必能激励士气,以收奇效。

  言语颇为中肯。

  姜还是老的辣,再好的策略,也需要合适的时机。

  “刘公之言老成谋国也!”李跃欣然接纳,暂缓推行。

第二百零四章 秋收

  忙忙碌碌一个月,丰收超过了周牵的预算,陈留粮库已经堆满,但兖州各地的粮食还在陆陆续续的运来。

  周牵又督促青壮修建新粮仓。

  “陈留屯田收一百一十五万石,东郡收九十三万石,鲁郡收五十六万石,流民五六月才迁过来,耽误了农时,不然能开垦更多的荒田。”周牵满脸汗水,虽然疲惫,却非常兴奋。

  三地加起来约二百六十四万石,这还不算其他郡县上缴的田赋。

  预计约有三百五十万左右。

  常炜道:“昔者邓艾治淮,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风调雨顺,能岁完五百万石为军资,六七年间,积三千万斛于淮上!”

  也就是四万人屯田淮河两岸,一年能收五百余万石粮食!

  跟邓艾屯田相比,兖州差了不少。

  而且兖州乃传统产粮区,灌溉系统修整一下就能用,一年收三百五十万石粮食,明显还有巨大潜力可以挖掘。

  周牵道:“下个月豆菽成熟,预计能收一百三十万,扩张太快,属下略有些手忙脚乱,明年将鲁郡至荥阳的荒田恢复,粮食至少能翻一倍!”

  如今要土地有土地,要人有人,只要没有天灾人祸,粮食肯定会增长。

  收了这么多粮食,李跃腰杆都硬了起来,不过看周牵消瘦的身形,略有些担忧,“如今我们已经站稳脚跟,前路漫漫,非一朝一夕可成,你定要注意身体,琐事交给下面的人去办,过两天我让月姬给熬两釜温补的药。”

  “多谢都督。”都相处这么长时间,周牵还是那么谦逊。

  州务有刘启、周牵,新增了一个常炜,让李跃能从繁琐的政务中稍稍抽身,将心思花在军务上。

  如今黑云军扩充至三万,不过另一个问题也比较棘手。

  装备不足,也不够精良。

  军中各种装备五花八门,有荥阳郑家供给的,有陈留缴获石斌的,还有从各大战场尸体上扒下来的,多已老旧。

  别看梁犊、李农、石闵、石冲动辄十几万大军,实际上真正能战的也就那三四万的精锐,其他人要么二流士卒,要么是征发而来的青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黑云军装备五花八门,也影响军容。

  新招募的士卒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更别说盔甲。

  陈留附近有两座铁坊,一座在荥阳,被郑家控制,石遵夺位后,郑樱桃立为太后,郑家跟着水涨船高,对黑云山没有以前那么亲近。

  李跃暂时不想招惹他们。

  郑家每月也会送两三百件兵器铁甲来,不过这点东西,远远无法满足黑云军的需求。

  另一座在山阳郡,其地在大野泽之南。

  西汉初,彭越从这里揭竿,投刘邦击项羽,后于此地封为梁王。

  汉七王之乱,梁王刘武抵挡吴楚联军,周亚夫于此地坚壁固守,大破吴楚联军。

  东汉末,费亭侯曹操任兖州牧于此。

  从战国至魏晋,这一带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冶造中心、军事重镇。

  一般冶炼之所,都是交通便利,方便运输之地。

  西汉成帝永始三年,山阳郡铁官徒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不堪官府压榨,起兵造反,攻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经历郡国十九,杀东郡太守、汝南都尉。

  李跃带一千亲卫赶去山阳郡昌邑县的铁坊。

  铁坊就建在泗水之侧,略显破落,里面两三百人敲敲打打,显得无精打采。

  魏晋以来,这些工匠形同奴隶,不是被官府,就是被士族豪强们无情压榨,每天干着沉重的体力活,却只够糊口。

  打出来的东西,跟他们半点关系都没有。

  时间一长,热情也就没了。

  打铁全靠一双手,属于重体力活,比种田还累。

  后人常说魏晋风流,若是出身士族,自然妙不可言,但若是出身底层,那就真是苦海无边,军奴、农奴、牧奴、铁奴、家奴等等,总有一款适合你……

  山阳太守曹凝猜出李跃来意,“都督可是要打造兵器?”

  李跃眉头一挑,“这群人是铁官徒?”

  曹凝道:“回都督,这些人都是触犯律法的刑徒,在此打铁。”

  几个从吏提着鞭子就去抽打他们。

  李跃捡起一把刚刚打好的锄头,手上稍一用力就折断成两截,“让这些人都散了,所犯律法,发回刑曹重审,你再将铁匠召来。”

  “遵令。”曹凝连忙吩咐身边的从吏去办。

  趁着这个功夫,李跃在铁坊里转了一圈。

  铁坊规模颇大,该有东西都有,还修建了水排,李跃大感兴趣,水排上下两端各有一卧轮,下卧轮装有叶板,置于水中,随湍流吱呀吱呀的旋转,带动轮轴,轮轴连接排橐,不断往高炉中送气。

  无需人力操作。

  高炉为三丈高两丈直径的椭圆,炉上开了四道风口,每道风口外面都有排橐往里面送气。

  李跃看的大为惊叹。

  两汉的盐铁专营诟病颇多,但也促进了冶炼技术的迅猛发展。

  汉军的强大除了自身勇武,另一大原因便是坚甲利刃。

  霍去病轻骑八百深入漠北,斩首捕虏二千二十八级,李陵五千荆楚步卒,能杀的八万匈奴骑兵鸡飞狗跳。

  看了一阵,李跃心中差不多就有数了。

  虽然破落,但收拾一下,缝缝补补,还能派上用场。

  过不多时,铁匠寻来了,二三十人,头发灰白,身上穿的衣服破破烂烂,跟乞丐没什么区别。

  “恢复冶炼,需多少时间?”李跃问道。

  “回、回使君,少则一年,多则四五年。”

  “太久了,一个月内,铁坊必须运作起来!”李跃扫了众人一眼。

  二三十人扑通一下跪在面前,“使君……若要小人性命,直接拿去便是,何必为难我等……”

  “我要你们的命作甚?铁坊必须运作起来,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另外,某会调陈留、东郡诸地的铁匠过来。”

  大力出奇迹,整个兖州的资源集中过来,还弄不起一座铁坊。

  铁匠们这才起身,一脸尴尬。

  曹凝道:“你等的好日子就要来了,还不多谢都督?”

  这群人又要跪下,李跃挥了挥手,“正事要紧。”

第二百零五章 锻造

  做事之前心态很重要,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奴隶,还谈什么工匠精神?

  李跃直接从山阳府库中调来一千石粮食,就堆在铁坊之内。

  “今日起,每人每月三石粮,若能提升冶炼之术,赏十石粮!”

  一个月三石粮,三百六十余斤,足够让一家人吃饱。

  工匠们眼神都直了,正在遣散的铁官徒急忙高呼:“使君,我等亦是熟手,乞留于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这群铁官徒打了几年的铁,熟能生巧,身体强壮,缺的是激励。

  “那就留下吧,每月一石半。”李跃手一挥,让亲兵开始分粮。

  没几天功夫,各地铁匠纷纷赶来。

  第一件事便是分粮食,第二件事则是新衣。

  李跃则观看他们冶炼的手法,东汉流行炒钢法,将生铁烧至半熔融状态,然后不断搅拌,往里面添加铁矿粉,最终熔炼成钢。

  既然是“炒”,就很考验工匠对火候的掌控。

  不同人炒出来的钢质量也不一样。

  无规矩不成方圆,李跃当即各种奖励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