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 第233章

作者:苍穹之鱼

  不过,南面的战事并不顺利。

  泰山地形复杂,当年曹操兵强马壮,都没能轻易剿灭泰山寇,转而与他们互相妥协。

  孙元窜入泰山,显然也是深思熟虑过的。

  加上当地的一些豪强暗中支持,高云打的非常不顺,还小败了几场,折损六百余人。

  兵部已经建议更换得力大将,高云毕竟年纪太轻,资历不够。

  若是换上魏山、徐成、梁啸、秦彪、糜进等宿将,或许早已剿灭了孙元。

  不过李跃却力排众议,坚持用高云。

  临阵换将,用兵之大忌也。

  泰山地势复杂,不能以一时胜败而将高云一棒子打死。

  黑云诸将中,李跃最看好的就是徐成、吕光、高云三人。

  徐成已经独当一面,吕光资历尚浅,正是培养高云的好机会。

  李跃送了一封私信至泰山前线,勉励高云、苏权。

  如今万事俱备,只欠他这道东风了……

  泰山自古便是五岳之首,地势高险,到处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

  孙元准备充足,扼守形要,分兵而守,与黑云军来回争杀。

  事实上,能打成这个样子,已经说明高云的能力,若是其他人来,说不得就要吃个大亏。

  高云当着众军的面宣读李跃的信:“胜败乃兵家常事,诸将士不可气馁,孤于邺城静候东南佳音,诸军共勉之!”

  信很短,但足以激励将士们的斗志。

  苏权最是亢奋,“属下再率三百精锐,不克松涛岭、玉盘寨提头来见!”

  不过高云没有被热血冲昏头脑,“孙元狡诈如狐,熟知地形,松涛岭地势狭窄,难以大军通行,三百精锐,绝难攻破。”

  “难道就这么耗下去?殿下在邺都殷切期望!”

  “尔等可有良策?”高云目光转向最外面的刘牢之、刘轨、诸葛侃等人。

  出兵之前,李跃就叮嘱过,要多多磨砺他们。

  刘牢之年纪轻轻,不到二十,能跟魏山打成平手,在黑云军中早已声名远扬。

  几人的目光同时望向刘牢之,很明显,刘牢之成了他们的头领。

  “敌军扼守险要,以逸待劳,居高临下,我军如此强攻下去,我军必定伤亡惨重,属下以为,不妨化整为零。”刘牢之拱手道。

  “如何化整为零?”

  “黑云军精锐擅狩猎、擅长途奔袭,属下建议将大军分成四十小部,每部五百人,从东南西三面攻山,分进合击,破孙元分兵拒收之策,然后诸军自南向北,将贼军挤压下山,一旦下了山,贼军便退无可退!”

  黑云军是从黑云山杀下来的,山林作战不虚弱于任何一军。

  “妙策!”高云心中佩服,暗忖不愧是武举第一人。

  这个计策最大程度的发挥了黑云军的野战优势。

  两万兵力不必堵在狭窄的山道上,与敌军一寸一寸的争夺。

  “刘牢之、诸葛侃、高衡、何谦、刘轨听令,汝等各引五百将士从东麓攻山,李武、李琦、李屹、赵贺听令,汝等从西麓进攻!”

  高云当机立断,其实他心中也有一条计策——放火烧山,不过山中有清泉小溪,此策未必能奏效,但若是配合刘牢之的分进合击之策,成功的机率大大增加。

  “领命!”诸将同时拱手。

  一干年轻的武举人各自去挑选部众了。

  苏权低声提醒道:“这些人都还是什长,未必能服众……”

  黑云军都是骄兵悍将,没点本事,还真指挥不动他们。

  “你太小看他们了,能中武举,岂是泛泛之辈?你也去准备吧,殿下特意令你为副将,期望不小,莫要输给后辈!”高云越来越有大将的气度。

  这场大战,其实也是一次练兵。

  苏权全身一震,“属下定不负殿下期望!”

  一日之后,泰山遍地烽火。

  黑云军分散之后,反而发挥出了战斗力。

  贼军只在南北两面布置精锐,严防死守,东西两面都是一些二流货色。

  刘牢之、诸葛侃、李武、李琦等武举人,逢战必身先士卒,提刀盾战在第一列,比刀山血海中杀出的老卒还要勇猛。

  尤其是刘牢之,攻打最险峻的飞雁垒,一人披双甲,持双刀,冲杀在前,所向披靡,一刀砍死孙元从弟孙兆,连杀十余人。

  贼军尽皆胆寒。

  刘牢之与诸葛侃、高衡、何谦等人互相呼应,连破贼军十七垒,第一个杀到泰山顶,然后又率军支援李武、李琦部,转战东西,接应苏权部。

  孙元被逼急了,也知道离开泰山必死无疑,集合一万精锐部众试图做最后的抵抗。

  但失去地利后,他们更不是黑云军的对手。

  刘牢之又是第一个冲在最前,与诸葛侃、刘轨杀透重围,身披十余创,血染重甲,兀自不退,斩孙元于万千敌军之中。

  让在后面观战的高云都叹为观止,“此子他日必为万人敌!”

  前后耗费两月,泰山寇被彻底剿灭。

  刘牢之的大名也在黑云军中广为流传……

第三百六十八章 密信

  “梁王励精图治,启用常炜、王猛等寒门奇士,推行变法,国力日强,士民归心,恐数年之后,中原百姓只知有梁而不知有晋,且梁王野心极大,有横扫四海、混一宇内之志,今变法初下,国中犹疑,明公当砥砺三军,发倾国之军,一攻许洛,一攻淮泗,明公军动,则燕国必紧随其后,南北夹击,内忧外患,梁国可灭也……”

  桓温读着从梁国送来的密信,眉头一挑。

  原本桓温压住了王谢荀殷一头,但关中一战,始终不肯渡过灞水,让苻氏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并成功反击,俘斩晋军精锐万人。

  桓温也因此元气大伤,这一年半来,安安分分的舔舐伤口。

  不过荆襄土地肥沃,人口繁盛,损失的元气恢复的也快。

  北国风云不断变化,桓温的心又蠢蠢欲动起来。

  此次还有细作为内应,每隔一个月,都会将梁国的各种机密送到江陵,桓温对梁国也越来越忌惮。

  “嘉宾意下如何?”桓温将密信递给郗超。

  郗超一目十行,快速看完,“梁国壮大,江东危矣!属下有上中下三策。”

  “哦?快快说来。”桓温欣赏的看着面前的年轻人。

  “上策,明公经营蜀中,囊括汉中,将荆襄、南阳、蜀中、汉中连成一片,如此,进可取关中、洛阳,退,足以自守之。”

  荆襄、南阳、蜀中、汉中加在一起,疆域并不比中原小。

  足可自成一国。

  梁国即便变法,也不是两三年就能看到效果的。

  即便成功了,离一统天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魏国变法,也就称霸天下,秦国变法,还需奋六世之余烈。

  “中策,静观其变,北边有人比我们更急,梁燕势同水火,早晚将有大战,彼时起兵,未为晚也。”

  桓温还是不置可否。

  郗超继续道:“下策,联合江东、燕国牵制梁国,明公率精锐北上,直趋洛阳,收复故都,凭借此功,江东再无人能与明公抗衡,大权尽收于囊中!”

  攻打梁国,风险太大,桓温需要仔细掂量掂量,但若是攻打洛阳的姚襄,桓温自问还是有这个实力的。

  “嘉宾之上策实乃下策,下策方为上策!”

  不出意外,桓温选择了收复洛阳。

  而洛阳一旦收复,桓温声威将重振,江东那群士族再也没有拒绝他的理由。

  郗超道:“倘若梁军协助姚襄,为之奈何?”

  江东愿不愿出兵牵制还是两说。

  桓温笑道:“你可知当年李跃为何将洛阳让与姚襄?”

  “为何?”郗超顺着他的话道。

  “是因为他知道我等必会北伐洛阳,所以才将姚襄顶在前面,如今梁国变法正在关键之时,与我军大战得不偿失,而姚襄素有攻入关中之志,亦不会与我军死战,此次北伐,吾必取洛阳!”

  桓温走向兰錡,抚摸着架上的玉柄汉剑……

  燕国,蓟城。

  看出燕国弊病之人很多,悦绾便是其中之一,“今四方鼎峙,各有吞并之心。而国家政法不立,豪贵恣横,至使民户殚尽,委输无入,吏断常俸,战士绝廪,官贷粟帛以自赡给;既不可闻于邻敌,且非所以为治,宜一切罢断诸荫户,尽还郡县。”

  “悦将军所言切合当下时宜,然需缓缓图之。”慕容恪私下找过慕容评、慕舆根商议此事,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

  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慕容恪、悦绾这般大公无私。

  两人直接拒绝。

  而他们拒绝,燕国的革新便推行不下去。

  燕国与梁国有根本上的不同。

  王公贵戚士族豪强手上有刀,而且还很锋利,实力并不在慕容儁、慕容恪之下。

  想要革新,肯定会爆发一场内战。

  这个时候内战,梁国肯定会乘虚而入。

  “行大事者不可迟延,既然要革新,必然见血!”悦绾眼神中带着狠厉。

  慕容垂道:“梁国变法如火如荼,中原人心日益稳固,国势日益强大,如若不行变法,只怕数年之后,非其敌手。”

  悦绾提出折中之法,“既然陛下支持,那就事不宜迟,先从小的来,一旦形成大势,非人力所能阻挡。”

  有慕容儁、慕容恪支持,只要下定决心,难度不算太大。

  如今的燕国也继续变动。

  军封之制在辽东可行,在中原绝不可行。

  只是攻下了一个幽州,王公贵戚们便疯狂圈尽人口,侵占土地。

  弄得官府户籍上人口稀少,连自己都养不活,还需向贵戚豪强们借贷度日……

  当然,如今燕国还算强盛,这些问题都不算太严重,但对比梁国大刀阔斧的革新,就让慕容恪、悦绾等有识之士毛骨悚然起来。

  束州之战,燕国如日中天,发动二十余万大军,却也只是一个平手。

  若梁国革新成功,天下哪里还有慕容氏的容身之地?

  而下一场大战越来越近了。

  慕容恪的革新刚刚提出,就遇到了巨大阻力。

  “悦将军可先于辽东试行。”慕容恪还是决定稳妥起见。

  他想到的比悦绾更深一层。

  燕国不能乱,革新不能太激进。

  慕容评、慕舆根手上实力雄厚,连慕容儁对他们都忌惮三分。

  而燕国勋贵不只这两人……

  “领命!”悦绾拱手一礼,先行退下。

  屋中只剩下兄弟二人。

  慕容恪掏出一封密信,递给慕容垂。

  慕容垂看完之后,哈哈大笑,“梁国不服李跃之人何其多也!与桓温南北夹击中原,此策甚是可行。”

  “鲁口、邺城、巨鹿已经铁板一块,我军不擅攻城,当年若不是鲁口屡次阻挡我军,大河以北早为燕土。”

  “从巨鹿、鲁口攻打梁国自不可取,然则,可以走其他途径。”慕容垂眼中掠过一道精光。

  “汝是说并州?”慕容恪瞬间就知道他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