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 第304章

作者:苍穹之鱼

  如今的合肥已经成为梁国在江淮的战略支点,城池坚固,粮草充足,还有五千黑云精锐,一万镇军,背后有寿春支援。

  “如此,桓温非陛下之敌也。”王猛一拱手。

  “景略亦旗开得胜!”李跃一扬马鞭,追云迈开四蹄,君臣二人就此分离。

  王猛率五万军向西南而去,李跃率七万黑云精锐向东南而行。

  与此同时,拓跋什翼健终于出兵了,五万轻骑分成七路,劫掠河南地,一路南下入寇扶风郡。

  慕容垂遣精骑向西,劫掠粟邑、白水等地,与秦军骑兵缠斗十余次,互有胜负。

  而长安的秦军精锐分成两支,横穿秦岭与陇右的苻雅一同杀奔汉中……

第四百八十四章 水陆

  烟花三月下扬州。

  与邺城相比,南方气候的确温和许多,北国尚乍暖还寒,南边早已草长莺飞。

  李跃与骑兵陆行向南,步卒乘坐水军连舫自枋头而下,渡过黄河,进入中原水系,穿过汴水、颍水直达淮水,进入寿春。

  当年司马炎伐吴,诏王濬于蜀中修舟舰,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一船可载二千余人。

  梁国水军还未发展到这个程度,水战能力有待商榷,但输送兵力粮草绝无问题,大舫可载士卒一千二百人,小舫载五百余人。

  浩浩荡荡向南而去。

  当年司马氏平定淮南三叛,也是靠各大水系,将中原的兵力粮草快速调往淮南,平定了叛乱。

  司马家极擅此道。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自宛城起兵,从水道快速进兵,前后二十四天便攻破了割据上庸三郡的孟达,蜀国连支援都来不及。

  其后百日灭辽东,亦通过河北各大运河输送兵力,凿鲁沱水入泒水以运粮,因筑鲁口城,鲁口后来成为抵挡燕军南下的重镇。

  桓温将主战场选在合肥,中规中矩。

  对梁国而言,比攻打辽东、关中的压力要小很多。

  桓温围城打援背后真正的目的是国力对决,合肥就在江东的家门口,晋军粮草压力更小。

  李跃率骑兵南下,反而比水路慢一些。

  战马不可能一直维持高速奔跑,跟人一样,要喝水、进食、睡觉,而步卒可以在船上吃喝拉撒,日夜不停。

  后世很多真实战例,在各种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长途行军,四条腿的马不一定比两条腿的步卒快……

  人可以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战马却不能。

  当然,这种军队百年难遇,黑云军还达不到这种高度。

  “陛下为何不乘船?”张蚝睁大眼睛问道。

  李跃哈哈一笑,“等他们水军做出豫章楼船,朕再乘船。”

  王濬伐吴,除了连舫,还有豫章楼船,高十余丈,可载万人,可起宫室。

  不过李跃之所以不乘船南下,还是担心安全问题,崔瑾大造舰船,水军初创,有很多不安全因素。

  此次水陆并进,也是对水军的一次考验。

  行军十多天,才饮马淮水。

  淮河之北一片祥和,举目四望,阡陌纵横,田野一望无际,碧空相接,其间点缀着一座座坞堡和村寨,农人悠闲在田间忙碌,准备即将到来的春耕。

  但渡过淮河之后,气氛就开始绷紧。

  时而能见到晋军斥候立马远方高丘之上,窥伺着自己的一举一动。

  寿春诸将出城迎接,以苏权为首,“高将军南下驰援合肥,不能接驾,还望陛下恕罪!”

  “军情紧急,无需多礼,合肥形势如何?”李跃双手虚扶,让众将免礼。

  “桓温发动数万民夫深沟高垒,已将合肥四面围拢,水泄不通。”苏彦颔下微须,比在尚武堂更健壮,也更有大将风范。

  “桓温这是在等朕,合肥城中粮草可能支撑下去?”

  “大战将起时,梁将军已经迁走城中百姓,储备一年所需粮草!”

  “大善!”李跃心中暗赞,不愧是黑云山下来的老人,一个合肥就够桓温啃的了,谁耗死谁还不一定。

  “末将愿为先锋,先挫晋人之锐气!”张蚝急不可耐道。

  李跃笑着望向苏权,“苏将军意下如何?”

  张蚝朝苏权瞪大眼珠子,满脸横肉挤在一起。

  苏权却仿佛没看到一般拱手道:“末将以为短期内合肥无忧,晋人声势正隆,不妨等数日,待其士气低落,再寻机而进。”

  这一战是桓温先挑起的,“克复神州”的口号喊的震天响,如果连一个小小的合肥都拿不下,桓大司马的面子只怕没地方搁。

  不过梁军也有自己的问题,粮食支撑不了几个月。

  “你说的不错,传令,全军分作三部,一部屯垦,一部备战,一部休整。”

  桓温不急,没道理李跃先急。

  大军原地休整,李跃带着骑兵南下窥探晋军虚实。

  合肥地处淝水之东,南望濡须,东凭历阳,北依寿春,三国时曹魏名臣满宠因合肥旧城在淝水西岸,易受东吴水军攻击,遂远离淝水重建了一座新城,抵消了江东水军的优势。

  此地连同寿春,一直是南北势力绞缠之地。

  二十多年后的淝水大战,也是爆发在这一区域。

  远远望去,合肥城已经消失不见,远方山川之间,只有一道连绵十余里的营垒横亘在地平线上,土垒如城、旌旗摇曳,土垒之外,鹿角、堑壕密密麻麻。

  营垒中不时传出号角声,有骑兵、甲士进进出出,军容甚整。

  李跃率五千精骑从北奔到东面,晋军营垒无懈可击,仿佛一条巨蟒盘旋在天地之间,合肥城仿佛已经被吞入腹中。

  自古围城,为了打消城中守军死战之心,多会围三阙一,而桓温一上来就四面合围,完全不给城中守军生路。

  李跃微微皱眉,桓温这么弄,这一战不太好打。

  这密密麻麻的工事不知道要多少将士的性命去填,若是元气大伤,辽东和关中的两头狼就要反噬关东了。

  正思索的时候,晋军营垒中奔出两支步骑,一左一右包夹而来。

  跟几年前见过的荀羡晋军大不相同,士气颇为旺盛,装备也精良了不少。

  桓温或许不是一个雄主,却是极擅治理,两三年间,江东便大有不同,这也是他敢于北伐,敢于国力消耗的底气所在。

  李跃扫了一眼,正准备离去,却忽然发现为首一将,左手持槊,右手持戈,极为雄壮,身形极为熟悉。

  “陛下……”苏权在身边轻声提醒。

  “再等等。”这三四千晋军李跃还没放在眼里,晋军也只不过是驱赶而已。

  凑得近了,李跃才看清来将,果然是老相识——孟开,心中一阵感概,没想到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故人重逢了。

  “走吧。”李跃勒转马头。

  五千骑兵缓缓转身,向北奔走。

  孟开似乎也发现了李跃,竟然愣在原地,也没有追赶,而是勒转马头返回营垒。

  两军打了一个照面,没有继续纠缠。

  晋军骑兵不多,追不上,也打不赢。

第四百八十五章 耗

  晋军大营中,桓温也在眺望梁国骑兵,只是不知道来的是李跃本人。

  “大司马,敌骑已退。”孟开回营交令。

  桓温却目光灼灼,一言不发。

  孟开乃荀氏女婿,荀羡阵亡,他也一落千丈,因素有勇名,被桓温启用。

  当然,孟开的底细,桓温不可能不知道。

  “孟将军以为此战胜负如何?”桓温收回目光,语气亲切道。

  “若在中原平旷之地决战,我军不是对手,但若是在江淮之间,至少有五成胜算。”孟开实话实说。

  “只有五成么?”

  “李……跃数年间席卷北方,有孙吴之机,魏武之谋,梁军血战四方,冠绝天下,五成胜算还是大司马指挥有方,士卒用命,方可实现!”

  “大胆!”身后亲将呵斥道。

  “忠言逆耳,无妨,孟将军忠心王事,吾素知之,来人赏黄金十斤,名刀十口。”桓温大度的挥挥手,又解下自己的披风,为孟开披上。

  “谢大司马!”孟开感激涕零。

  在江东混,没有靠山寸步难行,而桓温绝对是一个惜才之人。

  不过这种举动,引起了其他将吏一阵嫉妒。

  “若诸位皆如孟将军一般忠勇,何愁北虏不灭?”桓温扫视诸将,目光威严起来。

  而这句话令孟开如芒在背。

  在场诸将,不是江东士族,便是朝中勋贵,天然的有一层隔阂。

  无论孟开在战场上多玩命,始终无法逾越士庶之间的鸿沟。

  “末将与北虏势不两立,决一生死!”众人回了一声。

  “哈哈哈,如此甚好!”桓温挥挥手。

  孟开如蒙大赦一般退下。

  郗超盯着孟开背影道:“何必与其决战?梁军连年大战,粮草不支,只需防守数月,待其粮尽,军心混乱,然后击之,必能擒杀李跃,克复神州!”

  郗超仅凭各种战报,就推算出梁国粮草不多。

  一大原因便是黑云精锐近二十万,而此番李跃南下,只带了七万。

  桓温从案几上翻出一封密信,抚须而笑,“嘉宾真乃吾之子房也!”

  这话让诸将皆是一愣。

  如果郗超是张良,那谁是汉高?

  西中郎将谢万与北中郎将郗昙互看一眼,皆默不作声,他二人皆是桓温提拔,用以笼络谢、郗两家。

  桓温的路线跟司马懿一般无二,没有士族的支持,很难走到最后一步。

  郗超心中一震,却恍若未觉的抖开密信,信是邺城送来的,提到梁军粮草最多支撑四个月,只要撑住了,梁军必会退军,晋军至少收复整个淮南。

  “如此无忧矣,可静待时机。”郗超扫了一眼堂兄郗昙。

  两人一个投入桓温麾下,一个站在江东士族一方,互不影响。

  桓温从软榻上起身,“不错,李跃亲至江淮,乃飞鸟入笼,天赐大功与吾,岂可错过?”

  击败李跃,即便江东士族不支持,也阻止不了他。

  借此次北伐,江东内外大权皆在掌中,江东士族也只能忍气吞声,连镇守京口的谢安都致书请辞。

  桓温一再挽留,征召其为行军司马,谢安不就,隐遁山林,携歌女纵情于山水之间……

  寿春城。

  李跃刚率骑兵返回寿春,就收到崔宏从邺城传来的密信,杨略也等候多时。

  大军南下之后,各种牛鬼蛇神蠢蠢欲动,崔宏重新查到蛛丝马迹,所有线索重新朝向中山刘氏。

  崔宏认为幕后之人就是刘启,只有他才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很多官吏都是他的旧部,又熟悉朝中运作。

  一块中山刘氏的牌匾立着,再加上刘琨从子的身份,就能挑动不少人心。

  当年褚裒北伐,刘启也是第一个响应,青徐兖豫百姓纷纷南下投奔江东,可惜褚裒烂泥扶不上墙,被李农两万骑兵吓退,刘启投奔江东也就不了了之,不得不投降黑云军。

  往事一幕幕浮上心头,当年刘琨在北地坚决抵抗胡人,对晋室忠心耿耿,他的子嗣,岂会遗忘父志?

  南北不大战,他们或许还是大梁的好臣民,一旦南北交战,有些人就情不自禁的怜悯起江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