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 第412章

作者:苍穹之鱼

第六百六十五章 打压

  东堂之内,李跃与常炜、刘应得闲聊多时。

  “王猛之事,到此为止了。”李跃也不管背后是不是崔宏推波助澜。

  但弄出这么大的动静,清河崔氏肯定不能置身事外。

  “唯。”崔宏是聪明人,也没有替自己辩解。

  “河套已经收回,朕方才与常令君商议,将分置朔州,于河套、河西设立牧监,蓄养战马、牲畜,朕准备让你担任朔州刺史,督镇河套,兼管牧监、防御鲜卑人,你意下如何?”

  虽是商量,但语气却不容推辞。

  中土周边水土最丰美的几块草原收复,不能浪费这么好的资源。

  牧监不局限于河套与河西,以后陇右、河湟、幽州、辽东都会加入其中,为梁国提供战马和肉食。

  现在只是草创,需要一个得力之人先把架子搭起来。

  在李跃的构想中,西面吃牛羊肉,东面吃各种海鱼,中部蓄养各种家畜家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西面的牛羊和东面的咸鱼每年秋冬能输送到内地。

  一个吃不上肉的民族从内到外都是虚弱的。

  有肉食补充,能大大降低粮食的消耗。

  民以食为天,以前在黑云山上饥寒交迫,现在还记忆犹新。

  反正李跃理解的治国标准,就是让百姓能吃饱穿暖,若是能吃上肉,那就是盛世。

  崔宏眼角余光扫了一眼常炜,又瞄了瞄李跃,松了一口气,“领命!”

  “好,你收拾一番,三日后赴任,朔州正缺少得力之人。”

  崔宏的才干在大梁数一数二,不过他的心思太多,精力也没放在国事上。

  李跃干脆将他调任地方,远离中枢,算是敲打关东士族一番,也能让他发挥自己的才能。

  这样一来,庶族寒门与士族豪强之间重新建立平衡。

  “臣这就回去收拾一番,立即动身。”崔宏仿佛知道李跃心思一般。

  “去吧,朕给你配三千黑云精锐,务必将大梁的牧场弄起来,以后朕和百姓能不能吃肉,就看你。”

  虽说是权衡,但也是委以重任。

  事实上,远离朝堂调任地方对他而言也是好事,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以免被其他人拉下水,弄出什么不可挽回之事。

  梁国靠政绩、战功说话,而不是勾心斗角。

  李跃不想朝中的争斗失去平衡,弄得你死我活,争斗也应该是良性的,谁脱离掌,控李跃就要治谁。

  寒门庶族要用,士族豪强也要用。

  上一次玄甲军招募的良家子,不是人就是地方豪强出身。

  “臣告退。”崔宏拱手而去。

  殿中安静了片刻。

  还是李跃开了个头,“凉州都平定了,何以西域诸国还没有遣使入朝?”

  河西走廊最大的战略意义便是沟通西域,曹真发动河西大战后,一兵不出,西域诸国皆降,此战的红利一直延续到西晋,西域诸国还承认晋为宗主国。

  按说王猛在凉州动静不小,西域应该听到风声才对。

  “西域久与中原断绝,就算收到消息,也没有如此之快,陛下可静待数月。”常炜缓缓道。

  收复西域,在史书上一向都是重大功绩,李跃当然挂心。

  除了帝王功绩,还有经济效益。

  如今梁国设置了大量了纸坊、织造坊等,就等着打通西域,互通有无,带动关东经济,也顺便拉动关中。

  东汉初便有青瓷出现,魏晋南北朝,南方瓷器迎来大发展。

  襄国一带百姓出现了瓷窑,质量上比不上江东,但新任的赵州刺史韩绪设置了官窑之后,质量节节攀升,屡出精品,送入宫中。

  西域小国众多,王室穷奢极欲,是最好的商品倾销地。

  更远的中亚、地中海诸国国王,对丝绸、瓷器、茶叶趋之若鹜。

  很多国家就靠躺在商路上盛极一时。

  商业也是文明交流的一种。

  “嗯,不能被动的等,当派出使节,游说西域诸国。”李跃决定主动出击,先派使者去摸摸西域什么情况,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臣愿效法班定远、张博望出使西域!”刘应当即拱手。

  “子能乃国之重臣,不宜远出,先礼部挑选几人,配合校事府,一明一暗,先去探一探再说。”李跃不敢冒险让刘应远行。

  凉州虽然平定了,但西去的路上,到处都是马匪、山贼、溃兵。

  王猛杀的人太多,难免有人仇视大梁,潜伏的敌人太多。

  “多谢陛下关爱,然则臣非手无缚鸡之力一书生,弓马娴熟,且唯有臣去,可示大梁之诚意。”刘应多次出使其他势力,口才、见识、胆气皆非寻常人可比。

  以他现在的年纪,正是渴望建功立业之时。

  见他如此坚持,李跃也不好拒绝,“那就多带些精干之人。”

  以梁国现在的实力,估计没有哪个不开眼的敢对使节不利。

  “领命!”刘应拱手一礼。

  汉朝经营西域,主要是为了夹击匈奴,丝绸之路只是附赠品。

  同样,梁国经营西域,也是为了反击草原。

  草原极其辽阔,从鲜卑山到葱岭,再到里海,都可以算作草原。

  历史上汉朝也没有彻底消灭匈奴,一部分人流窜至极西之地。

  晋武帝咸宁年间,便有鲜卑人流窜到西域,被西域戊己校尉马循击败。

  从漠南击败拓跋什翼健没用,断不了根,鲜卑人随便找个水草丰美之地躲上几年,养好伤后,便可以卷土重来。

  中土逐渐走向一统,事实上,草原也正走向统一。

  檀石槐、柯比能、拓跋郁律几乎统一了草原,弄得草原上遍地都是鲜卑人,拓跋什翼健沾着这些鲜卑雄主们的光,成了草原共主。

  让拓跋什翼健这么发展下去,弄不好一个不亚于两百年之后的突厥帝国提前出现。

  但凡草原帝国崛起,就一定会南下攻击中土。

  所以不是梁灭代,就是代吞梁,没有第三个选择。

  以前站在中原视角,觉得拓跋什翼健放弃河套云中是蠢,但从草原视角上看,不失为明智之举。

  而现在李跃一统北国,代国自然而然成为下一个猎物。

  拓跋什翼健这些年也一直跟梁国过不去,什么事都要掺和一脚,在后面掣肘。

第六百六十六章 治理

  一转眼,洪兴元年就这么过去了。

  今年收获极大,东面邓遐几千人击退了桓温,西面彻底掌控河西走廊。

  前前后后,掠夺了近百万的牲畜,同时也拔除了秦凉的各种隐患。

  将陇右羌人、河西鲜卑,以及一部分大士族豪强填充关中。

  有了人,关中总算恢复了些元气。

  虽然惩治了王猛,却并未影响君臣之间的关系,反而比以前更紧密了,每隔六七日,便有奏表、诏书、私信来往于长安洛阳之间。

  王猛无话不谈,事无巨细,将如何治理关中都汇报了上来。

  令诸族杂居,五户为一伍,十户为一什,百户为一里,互相监督,但有逃窜或不法者,伍户连坐之,又每一千户设立亭长,以伤残将士任之,配上游骑五十,弓刀手一百,检举不法,监督诸户。

  又强行下令诸族取汉名,说汉言,束发右衽,不从者,贬为奴隶。

  王猛一如既往的下猛药。

  不过乱世用重典,没有这种手段,肯定镇不住这些剽悍的诸族夷民。

  他的这些措施非常有效,大迁徙之后,夷民全都服服帖帖,半年下来,作奸犯科者只有区区两百来人。

  大多是因为仇杀,或者抢夺。

  造反叛逃者一个没有。

  除此之外,王猛还在私信中表扬了李俭,称他聪明好学,有大汉孝明之姿。

  大汉孝明皇帝,也就是汉明帝刘庄,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阴丽华所出。

  对内注重刑名文法,严禁外戚干政,防范外戚功臣势力,在位期间,招抚流民,救济贫农,兴修水利,吏治清明,境内安定,民安其业,户口增殖。

  开启东汉的明章之治,时人颂曰:“赫赫盛汉”。

  对外,派窦固出击北匈奴,设立西域都护府,吞并西南的哀牢国,使大汉的荣光沐浴在康藏高原上。

  洛阳的白马寺便是他建造的。

  大梁若真出了一个刘庄,李跃可以高枕无忧了。

  王猛看人的目光一般不会出错,他推荐的房默、房旷、郝略、崔逞、韩胤、田勰等人,都是一时之俊才,治理地方井井有条。

  当年更是看穿了桓温借北伐篡位之心,毅然离去。

  颇有识人之明。

  以王猛的性格,也不屑于阿谀奉承李俭。

  而且李俭在关中不是养尊处优,而是如寻常官吏一般处理具体的事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在王猛这样的猛人后面,想要庸碌也是不可能的。

  征西将军府中的长史、司马、从事、掾吏全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以李俭的年纪,岂能不受影响?

  而王猛的四个儿子也都非常出色。

  长子王永清修好学,爱护百姓,科举入仕,六年间,凭政绩从县令做到河东太守。

  次子王皮、三子王休、四子王曜皆从尚武堂出,或从政为县令,或从军为百人将。

  虽然比不上王猛,但都是能文能武的才俊。

  “陛下,近日荥阳郑氏正在张罗与王猛联姻,嫁宗女给王猛四子王曜。”卢青前来禀报道。

  李跃一愣,有些弄不懂郑氏这是唱的哪一出。

  这年头士族豪强与庶族之间势如水火,魏晋风气延续至今,这些老牌士族一个个傲娇的很,论资排辈,正眼都不瞧寒门庶族一眼。

  士庶之间通婚很少。

  而江东更夸张,不仅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寻常百姓敢正眼瞅士族一眼,就会被有司定为不敬之罪……

  即便到了大唐,五姓七望连老李家都看不上,李二大帝都徒呼奈何……

  “荥阳郑氏这几年没出什么人物,全靠大梁迁都洛阳,才涨了声势,臣以为此次不过攀附权贵而已。”卢青拱手道。

  “没这么简单,他们这是眼看斗不过王猛,就想拉王猛下水,让他也变成士族豪强。”李跃太了解这些人的小心思了。

  一旦联姻,王猛就跟他们是一路人,不看僧面看佛面,以后也就不好对他们下手了。

  人情往来,时间一长,不就同化了吗?

  不过郑家能想出这种计策,颇令人意外。

  “陛下……可要制止?”

  “这种事你情我愿,朕不好出面,王景略必然知晓他们用心,不会中计的。”李跃相信王猛的眼光。

  眼下两边刚刚斗了一场,现在又接受联姻,让别人怎么看他王猛?

  “陛下英明。”卢青拍了个马屁。

  李跃心中一动,“不过,郑家倒是提醒了朕,太子也到了快娶亲的年纪,也该为他物色一位可靠人家。”

  这事崔言思其实早就在办,但挑的全是崔家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