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皇孙身份被朱元璋曝光了 第36章

作者:倚楼听雪

砰。

朱元璋手中酒杯猛地落在桌子上,心悸的看着朱怀:“可别和咱开玩笑,有这么严重么?”

朱怀点头:“有!”

朱元璋道:“你看出门道来了?快和咱说说!”

因为现在大明缺铜,所以朱元璋开始尝试刊印大明宝钞。

自宝钞在市场流通之后,朱元璋一直想加大宝钞刊印数量,但他总觉得这样是不是来钱太容易了点?

他也试图找过户部侍郎傅友文商议,户部那边只说古人从没有过此举动,说明此举不可行,但具体原因,傅友文也模棱两可。

朱怀整理了思绪。

他知道在洪武末年的时候,朱老爷子曾大肆刊发过大明宝钞。

本来纸币完全可以作为一般流通物在大明有条不紊开展下去,社会文明也可以跨越一大步,可朱元璋似乎对经济认知实在太薄弱,最后导致货币市场紊乱。

不可否认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为了增加百姓富裕程度,大肆刊印宝钞,以富裕百姓。

但他没考虑过这时候的纸质较差,大明宝钞难以耐久,且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宝钞泛滥成灾,货币体系崩溃。

总而言之,洪武朝廷对货币体系了解和预防的不够完善,最后只能无疾而终,草草了事,让宝钞退出历史舞台。

很多经济内涵朱怀说多了老爷子也未必懂。

朱怀缓缓拿出一只茶杯,反扣在桌上,对朱元璋道:“假如现在国家每年可造一千文钱,一个茶杯可以卖到十文钱。”

“如果现在国家增加力度,每年多造一万文钱,那茶杯还能就值十文钱吗?这个时候茶杯的价值也会提高到十倍,卖到一百文钱。”

“因为这个时候,钱已经不值钱了。”

“换句话说,这个时候大明宝钞已经不值钱了。”

“那么我问你,你现在是个大财主,如果你现在存了一千文钱,随着国家大力刊印宝钞,你这一千文钱的价值是不是开始缩水了?”

“本来一千文钱你可以买一百个茶杯,而现在你只能买十个茶杯了。”

“你会愿意吗?”

“和你一样的大明富贾士绅们,他们愿意吗?”

“他们的劳动成果被国家这么窃取了,天下不乱吗?以后谁还敢存储大明宝钞?到时候大明宝钞还能作为货币流通吗?”

朱怀说完,便自顾自端着酒水一饮而尽。

这一连串的反问,每一个都直刺朱元璋的心扉,不多时,朱元璋的脸颊从起初的迷茫,到后来的恍悟,然后脸颊渐渐变的惨白、惊恐,到最后,额头上已经全是汗珠。

显然他想明白了这其中的关键。

老爷子倒吸一口凉气,似乎仍旧有些不甘心,他看着朱怀轻,声询问道:“可是可是为啥现在的宝钞,还没泛滥?”

朱怀洒然一笑道:“因为宝钞现在才起步呀,宝钞数量刚刊印没多少,它的价值还很高,还是弥足珍贵的,可是一旦增加了刊印量,你看市场会不会乱?”

老爷子意志有些低沉,“那宝钞就不能用了吗?”

朱怀摇头:“不,可以用,只要做全了一系列措施,大明宝钞有很高的流通价值。”

“它便利,携带方便,交易性很高,优势不胜枚举。”

见朱元璋双目开始放光,朱怀赶紧打断他不切实际的幻想,道:“想通过多刊印宝钞让国库丰盈,这事儿,你就不要想了,不可能的!”

“别说现在宝钞的流通性还处于起步阶段,就算它已经发展到一定的地步,国家随便增加宝钞的刊印量,都会让社会动荡。”

朱元璋叹口气,苦笑道:“那就没办法了么?”

说着,又开始自顾自大口灌着酒。

看老黄头这个样子,朱怀心里也有些不是滋味,他劝慰道:“老爷子别愁了,这事儿交给皇帝愁去吧。”

这话不说还好,说完后朱元璋喝的更厉害了。

朱怀幽幽叹口气:“其实老爷子您要能劝得动皇帝,我倒是有个法子,可让国朝国库丰盈起来。”

唰!

朱元璋锐利的目光顿时锁定朱怀,拉着朱怀的手道:“你这臭小子!既然有办法,为何还吊着老头子,该打!”

朱怀无奈的道:“办法是有,但皇帝未必会愿意做。”

朱元璋一脸殷切的道:“你说,咱听听!只要是合理的,咱一定劝得动皇上!”

第57章 、爷孙怒火!

朱怀看着老黄头殷切的样子,叹口气道:“抬高商税!”

他知道皇帝一定不会同意,恐怕就连老爷子听了都会加以阻止。

果不其然,老爷子脸色板了起来,道:“不可!”

“商人不视生产,乃偷奸耍滑之辈,若是国家抬高商税,不是明摆着告诉商人,国家重视商人,欲抬高商人地位?”

“此举定会动摇国本,乱了尊卑!”

“两广之地的匪患,多有商人支持,足可看出这些商人之奸诈恶毒。”

朱怀不高兴的道:“老爷子这是连我都骂进去了吗?商人未必都是这些德行,只要控制的好,抬高商税,可增加税源和库银。”

朱元璋依旧坚持道:“扯淡!商人才能赚几个钱?大明的根在农不在商!”

“老头子我一直反对你做商籍,你不说这事儿咱都忘了,咱赶明就给你改了籍贯!”

朱怀也来了脾气,反驳道:“商人赚不了钱?我仅仅半月之内便赚了万两白银,我交纳的税收,不过勘勘十两。”

“反观一个老农,一年能否赚十两白银,一年要交纳的田税至少四两,什么叫舍本逐末?这就是!”

“我看皇帝就是为了脸皮,因为当初是他亲自划定的阶级观,他不想自己打自己的脸,打破了他亲手定下的规矩!”

“明明这么大的利益唾手可得,你们这些人却为了守住那固有的小农思想,拒不打破,这是迂腐。”

朱元璋脸色阴沉的可怕,猛地站起身:“够了!你放肆!混账小子!”

朱怀也跟着站起来,盯着朱元璋,执拗的道:“我没错!是你让我说的,说了你又生气,我说了不要开口,你非说让我说说,说完了你又这副德行!”

朱元璋眼眶赤红,面色愤怒到极点,高高抬起手,可是看到这小子固执执拗的样子,他突然又下不去手,最后悻悻然作罢,一脸落寞。

朱元璋背着手,佝偻的身影一步步离开厅堂。

他边走边说道:“你当咱真看不出商人的用途。”

“咱大明刚从蒙古人手里抢来江山,大量土地闲置,如果不定下阶级观,谁会去开荒,谁会去种地?指望那些尝到甜头的商贾吗?”

“没人种地,没人开荒,哪有粮食吃?”

“咱皇帝是贫农出生不错,旁人都说咱皇帝看不起商人,是因为仇富,可咱都皇帝了,仇个啥富?”

“咱不要脸皮,咱要啥脸皮啊,只要百姓过的好,咱可以不要脸皮,可咱怕这个江山因为人心的贪婪,最后成为空中楼阁,华而不实”

朱元璋摇头叹息,落寞的一步步走出了朱怀的宅院。

“傻孩子,咱知道你为了咱好,可治理国家要是都能按照设想的去做,那咱该多轻松?”

“这个大明,会因为咱的每一个决策,走向一个不一样的极端,孩子,你还是不懂。”

朱元璋走了,背影尽显萧索。

望着老黄头落寞的背影,朱怀突然心里不是滋味,鼻头一酸,连带着眼眶有些泛红。

老黄头的前几句话他听到了。

朱怀性子中带着几分自傲,总觉得自己的眼见和见识,都高于古人一大截。

他在后世,可以噼里啪啦的敲着键盘,去抨击任何时代的弊端和漏洞。

他是穿越者,他有优越感。

可现在,他突然觉得自己错了,错的很离谱。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桎梏,抛开时代现状,朱怀可以有一千种办法去改变当下局面。

可现在身处在这个时代,他的那些想法,就显得十分幼稚。

是的,抬高商税是可以增加赋税来源,可同时也意味着朝廷承认了商人的地位。

人心贪婪,许多眼红的平头百姓,会抛开本职务农跟着去经商。

反正现在土地兼并严重,商人地位又在抬高,那他们何乐不为呢?

如果都这样,大明这么多的荒地,谁能去开荒?谁还愿意老实本分的去务农种地?

这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对外贸易还没有兴起,大明基本自给自足,如果抬高商人地位了,无异于自毁根基。

最起码现在不行!

国门没打开之前,抬高商业行不通!

朱怀脑子中加载了许多史料,从秦朝开始,直到明初,没有哪个皇帝不是抑制商业的。

他们傻吗?

能做到皇帝,他们真看不出商人究竟多么撅利吗?

不是看不出来,是看出来了,不能这么做。

因为社会体制在这里摆着,大肆发展商业就是自毁长城。

至于为什么到明中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因为国门被打开了!

看着老黄头落寞的背影,朱怀鼻头一酸,有些自责的自言自语道:“老黄头,我不是骂你,这次是我考虑欠妥了。”

朱元璋背着手晃到了皇宫,心里堵的慌。

他素来脾气火爆,要是刚才换做任何一个皇子皇孙,朱元璋早就下手了。

虽然刚才没下手,但他还是有些自责。

刚才会不会吓到孩子了?

哎。

人孩子不也是为自己考虑和着想么?

孩子说的对,让他说想法是咱说的,咱干啥要和他置气呢?心平气和的说教不行吗?

这个臭小子,脾气和老子一样倔,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固执,但无论如何,孩子出发点都是好的。

自己都这个岁数了,为什么还压不住火儿?

咱地大孙是从小读书的好孩子,不是家里他那些从小舞刀弄枪的粗胚叔叔们,真气急了,自己踹两脚就完了,今个儿怎么还差点要动手了?

都是灾情闹的,咱心里不痛快,大孙受了无妄之灾!

刚回到奉天殿,陈洪就捧着朱允炆的《增加刊印宝钞》奏疏给朱元璋看,朱元璋看完后火气腾的又上来了。

伸手将奏疏甩给陈洪:“滚球!让他好好读书,国家大事不要瞎操心!”

第58章 、朱元璋服软!(求首订)

朱元璋硬了一辈子,他自认心态坚如磐石,可始终还是没逃过孙子这关。

孩子说的对,明明是咱的错,是咱让人说的,人家说完了,又开始怨恨别人,这算个啥事?

正在朱元璋心里懊恼之际,又看到陈洪呈上来的奏疏,自然气不打一处来。陈洪吓的脸色惨白,捡起奏疏,忙不迭道:“奴婢告退,奴~婢告退。”说着陈洪恭敬离开奉天殿。

朱元璋冷静下来,闭目沉思一良久。

“来人。”朱元璋对外说道,“传旨召见户部侍郎傅友文。”

朱允炆今日早早来到学堂,昨晚回到家中,便连夜开始写出为国朝聚财奏疏,想来今日皇爷爷已经看到了。

学堂内,黄子澄和齐泰恭敬给朱允炆行礼。“见过太孙殿下。”两人心情也是格外的好。

太孙朱允炆能如此为国着想,而作为太孙的老师,他们有幸也能参与其中,这是无上荣耀。

等将来朱允炆登基,那么这两位帝师的功勋一定会刻在朱允炆心底,发达指日可待。“允炆见过两位老师。”

朱允炆抱拳弯腰,行礼完毕后便道:“昨日我和两位老师商订的奏疏,允炆已经递交给皇爷爷,此番不为功劳,只为天下黎民百姓!”听着朱允炆这么说,这两位翰林院学士兼国子监老师不住点头,眼中露出欣慰之色。“太孙贤,百姓之福也!”

朱允炆急忙拉起黄子澄和齐泰,“能得两位贤师,乃允炆之幸。”“能为皇孙出力,吾之幸也。”两人回道。

三人说话间,刘三吾走来。“见过太孙殿下。”

看到刘三吾,朱允炆也恭敬行礼,只是眼中多了几分戒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