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天赋聚权柄,铸天庭 第149章

作者:得一星火

  而外界的灵力以及国运,本身就是王朝的力量延伸,蜕变程度自然不是神力、诡气可比。

  更何况,它们本身就处在外界天地,与王朝上方的那缕金色力量,一同开始的蜕变。

  要知道那个时候,世界可也是同步晋升的。

  世界的晋升,规则力量的活跃溢散,使得王朝所演化的力量,与天地规则相合,得到了更进一步洗礼淬炼,隐隐有种融于天地的迹象。

  此时的灵力,隐隐化作了天地与生灵连接的桥梁,它可以让生灵更容易感悟天地规则与大道。

  但是与此同时,生灵想感悟天地、感悟大道,那就必须深入灵力之海。

  虽然还没有成为根源灵力之海,但却也隐隐有了几分非凡的气象。

  只不过,这种情况只在救民军领地之中,被灵力覆盖的区域存在。

  而若说变化最大的,那却还是国运。

  此时的国运,真正有了几分传说国运的气象,民意汇聚,至强至大,浩浩荡荡不可违背。

  国运汇聚之下,甚至在王朝头顶上方,形成了一方明黄光辉流转的璀璨华盖,垂下丝丝缕缕的明黄光辉,将其牢牢的护在其中,这甚至不是王朝操控,而是其本能为之。

  似乎,它就应该这般守护势力之主。

  当然了,它现在依旧只是存在于灵性层面,普通人是无法看到的。

  甚至在其更进一步蜕变之后,就是掌握了天地规则的将官士卒,在没有激活运转天地规则力量的时候,同样是无法看到。

  正常情况下,他们观测到的情况,开始变得模糊,只能粗略看到明黄色的国运,以及灰黑之色的民怨之气。

  只有在激活天地规则、神通力量的时候,才能更进一步看清国运变化。

  而在国运华盖之上,一缕金色力量游走,不断吞噬着周围国运力量,缓缓的壮大。

  这缕力量更为精纯、更为强大,也更加的威严霸道,隐隐有种镇压一切,破灭万法的气象。

  只是略一思索,王朝便就将其命名为了龙气,是属于他王朝的龙气。

  不过...

  王朝眼眸深邃,看向了东方顺天府的方向。

  似乎是因为国运与天地有了融合迹象的原因,所以使得国运这一王朝演化的特殊力量,渐渐被天地铭刻,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规则。

  天地间的各大势力,也都开始凝聚属于自身的国运,虽然无论是强度,还是凝练纯粹性,都远不如王朝所衍生的国运。

  但,他们毕竟也算是凝聚了自身的国运了。

  或许是因为国运的演化,与王朝有着直接关系的原因,他隐隐可以察觉周边各国国运情况。

  比如东方的大明朝,便就升腾起了丝丝缕缕的明黄光辉,大部分笼罩大明疆域,一小部分则是汇聚于京都顺天府。

  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但是架不住大明朝的疆域够大,人数够多啊。

  这使得顺天府的上方,开始充斥一片浓郁国运,绽放着璀璨的明黄色光辉,虽然远不如救民军的领地,但是比起周边其他国家,却已经要好上许多了。

  想着这些的时候,王朝便就忍不住的向着东北方向,以及北方、西方看了一眼。

  不过,大明朝国运超过其他国家势力的同时,其民怨之气也是沸腾如潮。

  大部分地方都是充斥着灰黑之气,包括京都顺天府上方,也都有着无尽的灰黑之气,甚至隐隐盖过了明黄国运。

  看到这一幕,王朝不禁感叹,这不管从真实的历史,还是从玄学的国运来说,这大明朝都是即将亡国了。

  只能说大部分的百姓,对大明朝还有些归属感的同时,也是怨气沸腾,那些贪官污吏、苛捐杂税,已经压的他们喘不上气了,他们又怎能不心生怨恨?

  而相比于大明朝,东北方向的后金,就要好上许多了。

  虽然依旧民怨大于国运,毕竟其底层百姓,掳掠的大明百姓,同样也是占据大部分。

  并且,也同样都是受到压迫的群体,他们对于后金高层,自然同样没有多少好感,怨恨大于归属。

  不过,其铁血煞气却是极为凝炼强大,隐隐压制了民怨之气,这让他的国运隐隐盖过了民怨。

  看向北方以及西方的诸多汗国,情况也大致如此。

  只是又有所不同的是,这些汗国除了王庭有着大量国运汇聚之外,其他各个地方部落,同样有着不少的国运汇聚,并且隐隐与王庭有所割裂。

  看到这种情况,王朝瞬间便就有所明悟,这大概与这些蒙古汗国的存在形式有关。

  他们说是一个统一的势力国家,但更多的却像是一个个部落的联合,属于一种国家形式的部落联盟。

  虽然他们会听从王庭的命令,但是各个部落之间,其实是有着对抗与竞争的。

  甚至就是与王庭之间,他们也有着一定的独立性。

  只是小部落无力反抗,只能完全的听从而已。

  但是那些大部落,却都有着相当的独立自主性。

  就比如北方林丹汗统领的鞑靼土默特,其下便有鄂尔多斯,科尔沁、察哈尔等部,而在这些大的部落之下,又有着大大小小的无数部落。

  当面对皇太极的进攻,林丹汗大败而逃之后,察哈尔部竟然转头便就投了皇太极。

  强者为尊,依附强者,但同时也有着一定的独立性,这就是蒙古各大汗国的情况。

  类似明朝的藩国,却又比藩国更紧密一些。

  在观察完各国国运之后,王朝这才收回了目光,看向了自家领地。

  领地虽小,但却皆是明黄国运,纯粹而又堂皇大气,就算夹杂着一些劳役俘虏的怨气,也是无关大雅的事情。

  相信过个一段时间,他们能够天天一日三餐,这怨气就会消减许多了。

  就算有也无所谓,只要干活就行。

  随后,十分满意领地情况的王朝,这才是开始处理公务。

  等到消化完这两次的战争收获之后,救民军也就差不多可以继续扩张了。

第146章 繁荣发展的商业,崛起的季家

  在王朝开始沉下心来处理公务的时候,救民军领地的许多地方,却开始发生一些特殊的灵异现象。

  在之前就说过,救民军领地因为灵力国运的原因,能量要超过其他地方许多。

  哪怕在之前的时候,也是其他地方的一倍。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那些死亡生命的灵性力量,能够存留更长时间。

  甚至,他们的尸体如果没有被毁坏的话,这些灵性力量会依附在他们的身体之内,保存一两个月之久。

  又因为王朝无法远距离收取灵魂,并且众生产生的灵性力量,已经足够所用。

  因此,王朝在先前的时候,并没有太过在意这些死亡者的灵魂。

  毕竟,他不可能满领地的跑去收取灵魂。

  所以,这些尸体之中存在着灵性力量这事,他还真就不清楚。

  毕竟,如今的灵力,尚且无法做到蔓延到生命以及物质内部,除非王朝亲自特意为之,比如赋予天地位格、神通之类的。

  而那些他碰到的死亡之人,他又第一时间就会将他们的灵魂收取。

  自然也就不知道,这些灵魂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都不会彻底的消亡的。

  当然了,其生前的意识,却是已经消散了的。

  所剩下的,只是一团拥有生前些许记忆的,灵性力量聚合体而已。

  如果按照正常的情况发展下去,等到过上一两个月的时间,这些残存的灵性力量,便也就会消散在天地之间了。

  或者逸散出体外,被灵力侵蚀同化。

  然而,恰恰就在这时,天地得到了晋升,不但能量瞬间浓郁了十倍,就连灵性力量也可以长久存在。

  就算是直接暴露在天地之间,也都能够存在四五天的时间,而这些灵性力量聚合体,恐怕暴露在天地之间,也能够存在个一两个月。

  而且因为救民军的领地之内,能量要比其他地方,再次浓郁了三倍,这个时间哪怕无法延长三倍,但是支撑两三个月,乃至是三四个月,那却还是可以的。

  甚至,如果碰到特殊情况,它们还可能真正的长久存在下去...

  ........

  玉门关外十里地,有着一片极为庞大的葬坑。

  那是在先前的时候,王大虎他们斩杀的数万敌军埋尸之地。

  距离如今已经过了二十多天的时间,更是被彻底的埋入了地下,但是离得近了,依旧能够闻到一些淡淡的血腥味。

  而在距离这片埋尸地一两里左右的地方,就有这一条直通玉门关的大道。

  一行三十多人的车队,自西边缓缓而来。

  他们,乃是一队从西域而来的商队。

  救民军与吐鲁番交恶,但却并不禁止从那里而来的商人入关,只是需要按照商品缴纳入关商税。

  并且,不得向外售卖盐铁、粮食等物资。

  得益于救民军并不禁止内外往来,双方商业贸易,这使得本来已经随着嘉峪关关闭,逐渐断绝的东西方贸易往来,再一次的渐渐兴盛起来。

  在救民军占领嘉峪关,并且重新开关之后,便已经有着许多商人蠢蠢欲动了。

  而当王大虎攻占玉门关,赤斤蒙古卫等地之后,便开始有商人尝试接触救民军,想要与玉门关的百姓进行贸易。

  对此,只要他们缴纳了相应的入关商税,救民军就不会再管他们。

  虽然商税有些高,但是许多中原的物品,是能够在吐鲁番,以及更西面的叶尔羌、哈萨克,乃至西域卖出高价的。

  而若是中原稀缺的西域物品,同样也可以在玉门关迁移百姓那里,乃至中原卖出高价的。

  所以,虽然救民军收的入关商税高了一些,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更何况,救民军的商税,可不像其他国家势力那样,每到一地都都有可能需要重新缴纳。

  在救民军的领地,只要合理合法的缴纳了商税,开具了相应票据,那就可以在整个领地畅通无阻,而不会再被收取其他费用。

  如果只是在边关贸易的话,他们的收益自然少些。

  但是,他们如果愿意多走上一些路,进入嘉峪关以内,其所能得到的收益必将直线上升。

  所以,虽然在最初的时候,那些自西而来的商人,也就只是在玉门关尝试进行贸易。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救民军只收一次关税的原因,便开始有着商人,在征得救民军同意之后,尝试越过玉门关,进入嘉峪关之内。

  来自西域等国的新奇商品,很快便被他们以较高的价格倾销一空。

  事实上,要不是救民军领地,有着一定的商品价格限额,关税也与商品利润有关,他们甚至能够将一些物品能够卖出天价去。

  商品限价,高额关税,自然都是王朝提议施行的。

  一来可以保证大部分百姓的购买,二来他也不愿意让外来商人,在救民军的领地赚取大量银钱。

  至于领地之外,那王朝就不管了,你一个普通瓷碗能够卖出几百两银子,那也是你自己的能耐。

  但是,哪怕有着商品限价,他们也能赚取远超边关的银钱。

  在边关也许只能卖出几百文的商品,但是到了嘉峪关以内,乃至是巩昌、临洮府这些地方,也许就能够翻上一倍,乃至是卖出数两银子的高价。

  而且,他们还能在内地,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中原的瓷器丝绸等等。

  一旦这些货物运到西域各国,那至少就是十几倍的利润。

  再加上如今西域各国,已经与大明朝渐渐断了往来,这些货物的价格,必然还会更高。

  当第一个吃螃蟹的商人,获得了高额的利润之后。

  开始有着越来越多的商人,越过玉门关以及嘉峪关进入内地

  特别是巩昌、临洮府这些被救民军最先占领的地方,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但家家有余粮,更是有着卖粮所得大量闲钱。

  如此,他们的消费欲望自然大大提高,稍微贵些的物品,他们也能在经过一番犹豫之后买下。

  所以,这里的商业开始了快速发展,哪怕当初清理了一大批豪门富商。

  但是,随着百姓的富裕,吃喝不愁,渐渐有着越来越多的百姓,会在闲暇之时做些小买卖。

  时间一长,两地商业便就快速繁荣起来,许多抓住机遇之人,便就渐渐发展成了新的大商。

  当然了,因为有着救民军的威慑,这些商人在救民军的领地,倒也是老实的很。

  该交的商税那是一点不敢少,违法的事情那是一点不敢做。

  至少在三五年之内,没有天大的利益诱惑,在救民军清理无数豪门富商的威慑之下,他们是不敢于触犯法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