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天赋聚权柄,铸天庭 第187章

作者:得一星火

  而在赋予了王镇远等人金龙印记之后,王朝想了想,最终再次吐出一口金色龙气,向着救民军领地之内落下。

  灭国之战,前线战士自然出力最多,但是后勤就没有功劳了吗?

  他们自然同样有着相应的功劳。

  所以,王朝便也都赋予了金龙印记。

  当然了,他们的金龙印记,那就更加虚幻了。

  总参谋司总参谋长王三顺...

  嗯,现在应该称其为王智渊,在王二牛改名王镇远之后,王三顺便就上了心。

  王镇远,那不比王二牛更响亮,更有意义?

  而他的名字王三顺,相比起来就显得有些土气了。

  在经过一番辗转反侧的思索之后,王三顺决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王智渊,象征着他的知识渊博,智慧如渊似海。

  王智渊本来正在总参谋司处理事务,却陡的听到一声若有若无的龙吟之声。

  “嗯~?”

  王智渊疑惑抬头,便见上方猛地降下一道金光,瞬间没入他的眉心。

  “嗯~?”

  王智渊先是大吃了一惊,随后便从脑海之中浮现而出的信息,知道了事情的缘由。

  “灭国之战,灭国之功...

  这恐怕是...鞑靼土默特灭国了吧?林丹汗恐怕也死了?...

  招惹我救民军,你不死谁死?”

  以手摸着眉心的金龙印记,王智渊本能的转头向着北方望去,口中喃喃出声,脸上渐渐浮现笑意。

  而与王智渊有着相同遭遇的,在救民军领地之中,还有着不少人。

  比如武器制造司郎中周铁,枪械、造炮司工匠,枪炮研究所的吴老六、朱锻良等人,也全都获得了虚幻的金龙印记。

  甚至就连运粮的后勤部队,都是获得了金龙印记,主打的就是一个雨露均沾。

  只是凝实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许多士兵获得的金龙印记,就只是一道近乎不可察的幻影,需要仔细查看,才能够看到的那种。

  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根据各自功劳,获得了金龙印记的嘉奖。

  一时之间,所有人都是充斥了一股喜悦与激动之情。

  不管,当众人看到前线战士,眉心那凝若实质的金龙印记之后,喜悦与激动的心情立即大减,这差的好大。

  果然,还是直接参与灭国的功劳更大。

  一时之间,他们都恨不得天王立即再次发动灭国之战,他们必然争取前线战斗的任务。

  而且,就算是后勤,只要参与的战斗多了,一次又一次的获得国运金龙赐福,那眉心的金龙印记,总有凝为实质的一天。

  两天后,王镇远他们渐渐打扫完了战场...

  这次的战争,歼灭草原骑兵足有两万,其中包括八千超凡士兵;

  俘虏将近十万,包括林丹汉的一些子嗣、八大福晋。

  随后,这些人便被压着返回了长城以内。

  至少在短时间之内,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没有重返草原的机会了,他们将在救民军领地,从事三年以上的苦役。

  与此同时,早就集结起来的,从相邻省份逃难而来的数万百姓,也开始纷纷走出长城,带着对于未来的茫然与忐忑,踏上了河套平原。

  而王镇元等人,则是开始准备东出黄河。

  他们可没有忘记,林丹汗是为什么西迁的。

  甚至,那能够将林丹汗逼到西迁的后金军队,才要更加受到他们的重视。

第183章 清军进攻大同府,救民军东渡黄河

  在救民军大败林丹汗,押解俘虏返回长城以内的时候,皇太极穷追一个月的时间,也终于是赶到了归化城。

  而这个时候,时间已经是来到了五月中旬。

  再来到归化城之后,皇太极等人这才是知晓了,林丹汗如今已经跨过了黄河。

  在与众人商议之后,皇太极最终还是决定,这次的征讨林丹汗,便就到此为止了。

  如果追过黄河,进行劳师远征,难免不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意外情况。

  先不说明军会不会突然出击截断他们的后路,就只是漫长的补给线,就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后金可不是大明,哪怕到了王朝末年,也有将后金拖死的底蕴。

  在决定停止追击之后,皇太极便就率军进驻了归化城。

  看着天空之上七零八落,淡如薄雾的明黄光辉,以及铺天盖地的灰黑之气,皇太极眉头深深的皱起。

  不知道这林丹汗是个什么情况,这国运怎会变成了如今这般模样了?

  难道就因为西迁,所以便就国运消散了?

  然后又因为西迁,导致民怨四起,各部族离心离德,所以才会民怨冲天吗?

  越想,皇太极越觉得有可能。

  事实上,虽然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

  但是更多的,还是林丹汗临死之前,将国运抽的太狠的缘故。

  所有的国运被近乎抽取一空,剩下的自然全是灰黑色的民怨之气。

  而且,不管是国运还是民怨之气,那都是众生灵性汇聚。

  或许这并不能直接影响人的思维意识。

  但是,这可不代表就真的没有任何影响了。

  就像你住在窗明几亮的别墅,和住在逼仄脏乱的三尺蜗居,心情能一样吗?

  国运以及民怨之气,便就相当于灵性层面的环境不同,人的精神也是会受到影响的。

  易怒易暴,动辄打架斗殴等等,那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自然而然的,民怨之气冲天的地方,自然容易滋生混乱。

  而混乱的地方,也更容易滋生负面情绪。

  如此,便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最终造就的结果就是,五浊恶世,民怨沸腾,铺天盖地。

  当然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同样也能够诞生出意志坚韧,出类拔萃的人才天骄。

  而这样的人才天骄,往往就能够臣服一批人,打破固有秩序,压下所有不服,重新建立良好的秩序。

  如此,随着时间的流逝,民怨渐消,国运渐盛,社会秩序自然也就重回正轨。

  此时的皇太极,或许对于国运、民怨之气的认知,尚还没有这么深刻。

  但是根据华夏古老传说,以及他自己对于两者的观察与感悟,也能了解个大概。

  所以他对于鞑靼土默特国运民怨之气的变化,也还算能够接受。

  但是,那黄河的西面,又是什么情况?

  皇太极神色凝重的看向黄河以西,纯净的明黄光辉笼罩天地,阻断了他的所有探查。

  只是一河之隔,国运的变化怎会这般大?

  难道因为林丹汗带走之人,全都是完全忠诚于他之人,对其没有丝毫怨言,这才使得国运无比纯净吗?

  可是,国运乃是一个整体,就算各地有所不同,但也不该差距这么大吧。

  难道,这是林丹汗准备彻底放弃黄河以东地区,不再将这里算作领土了?

  苦思不得其解,皇太极最终还是决定派遣探马探查一番。

  否则的话,笼罩那样强盛国运的地方就在身边,实在是让他有些坐卧难安。

  不过,除了需要派人探查黄河以西,林丹汉西迁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之外,他也要思考一下,接下来应该如何。

  一二十万大军攻伐林丹汗,虽然逼的林丹汗西迁了。

  但是,这个过程之中的收获,却并没有达到预期。

  各个部落臣服大清,那是因为大清强大,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利益。

  如果这次耗费巨资征伐林丹汉,并没有获得足够的利益,那么他们必然心生怨怼。

  如果大清一直强大还好,一旦大清出现疲态,这些人就有可能反扑。

  哪怕他自信,大清能够在他的治理下一直强大。

  但是,一些能够避免的事情,还是避免的好。

  五月十三日,皇太极召集大贝勒代善、贝勒莽古尔泰及诸贝勒,还有满洲、蒙古、汉官等等,商讨接下来的行动。

  看着下方群臣,皇太极淡淡的说道:

  “我等原征察哈尔至此,察哈尔不能御而遁,追之无益。

  今我兵马疲惫,其暂旋师,以俟再举乎?

  抑先取蒙古部民,复入明境乎?

  二者孰便,尔诸臣可定议以奏。”

  群臣集议奏云:“我师此来,已近明境,即先取蒙古部民,复入明地,以图大事,诚为上策。”

  而最终的商议结果自然是,进攻比邻归化城的大同以及宣府。

  在历史上,皇太极真正进攻大同、宣府的时间,应该是1634年的崇祯七年。

  而现在,却是提前了两年的时间。

  这其中,便是因为这方世界拐上了灵气复苏,超凡兴起的原因。

  皇太极可是组建了为数不少的超凡部队的。

  随着自身实力,军队实力的提升,皇太极自然是信心大涨,最终做出了进攻大同宣府的决定。

  五月十八日,皇太极又向着两翼领兵的诸位贝勒下令:

  “若俘获者多,可携则携之,不能尽携则任诸将酌行。

  凡诸贝勒所俘获者,酌分羸马之兵留守,仍深入其地以扰之,俟旋师时,可纵焚其庐舍粮糗。

  朕驻归化城以待。”

  总之,皇太极的意思就是,进入大明劫掠的军队,能抢多少就是多少,不能带的就任凭将士自行处理,

  而且在撤军的时候,还要焚烧房屋粮食,尽量进行破坏。

  而就在清军进攻大同的时候,河套平原的救民军,也是开始渡河东进。

  看着滔滔黄河,王镇远忍不住轻皱了下眉头,他总感觉黄河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是,具体是什么,他又说不上来。

  “王将军,有什么问题吗?”

  见王镇远如此,正指挥将士渡河的宁夏总兵周军生,见到王镇远如此之后,不禁便是靠过来笑着说道。

  对于王镇远,作为宁夏总兵,周军生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了。

  虽然在之前,王镇远就只是一个偏远小城巡检司的主事,就算在如今也不过就是一个游击将军,和总兵还差着好几个品级呢。

  但是,他却从未小看过。

  这可是天王的同村发小。

  只要有心,那还不是分分钟提升上去?

  就是不提其他,就以其现如今杀死林丹汗的功劳,那想要升为总兵,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正是因为这种种的原因,周军生从未小看过王镇远,不说刻意讨好,却也是报以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