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大雪龙骑缔造武明天庭 第7章

作者:三分剑气

这件事能捂多久就捂多久吧。

“眼下局面首当其冲是退兵,各位有何良策?”朱祁钰又开口问道。

廷议本是孙太后主持,但不知不觉竟然变成了朱祁钰主持,轻而易举掌控局面,众臣居然没感觉到有什么不对劲。

诸葛正我暗叹一声,大家都看错了,这位监国王爷可不是好相与的,太后和他大概率还有一番斗争。

于谦起身奏道:“其一是探查清楚也行二十万大军情报,同时命各大重镇,边关守将不得……开城门,同时尽量收拢残军。”

二十万精锐大军不可能全部死光,至少有一小部分能残留下来,能收拢多少就不好说了。

“其二,派人出使瓦剌,携金银玉帛前往若能迎回王架最佳。”

这句话说说就好,现阶段瓦剌绝不可能放朱祁镇回来,留着叫门皇帝,对大明边关就是一个大威胁,瓦剌除非上下都是蠢货,才会放朱祁镇回来。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打败瓦剌二十万大军,最少也要逼退这二万大军,如果边关无法守住,那京城就要面对瓦剌二十万大军。”

京城距离边关太近,现在也先二十万大军直逼宣府,距离北京不过数百里的距离。只需越过长城,便可长驱直入,一路打到京城下,若是京师也被攻陷,那大明朝必然会立刻烽烟四起,分崩离析,有社稷倾覆之危。

相比起来,皇帝的安慰都微不足道了。

说句大不逆的话,皇帝就算死了,换一个就是,可若是大明倾覆,国家都没了,哪里来的的皇帝?

“大明如今有多少可战之兵?”朱祁钰问道。

于谦沉吟了一下:“明面上全国可战之兵一百八十万,但真正可用之兵不超过五万。”.

第12章 触目惊心的数字!

听到这两个差别这么大的数字,朱祁钰呆了呆:“为何只有五万可用之兵?”

“可否召集勤王?”

孙太后提了一句。

“不可。”

“万万不行!”

“一旦召集勤王大军,祸乱更甚瓦剌大军破关!”

诸葛正我,朱无视等人顾不上礼节,齐齐出言反对。

诸葛正我劝说道:“太后可知,历朝历代,勤王大军弊端何其之多,而且勤王大军多是没有经过训练的百姓,人数多则多,却没有任何战力,而且勤王大军很可能变成流民乱匪,若是被有心人利用,很可能动摇国体,贻害无穷。”

“是哀家想岔了。”

论勾心狗叫孙太后厉害,兵事上却是一窍不通,听闻诸葛正我劝说,爽快的承认自己的想法很愚蠢。

“可是为何只有五万可用之兵,我大明一百八十万兵士呢?”她又追问了一句。

于谦沉声道:“我大明和六个国家接壤,北边是蒙元帝国,东北边是高句丽,西北边是西夏,西边是北宋,西南边是大理,南边是南宋,是六战之地。”

“和高句丽最后一战是十年之前,不过高句丽狼子野心,不得不防,边防军不能动。”

“近几年和西夏无大战,但也有小规模摩擦,西夏国主野心甚大,边防军也不能动。”

“至于北宋,南宋,近二十年已无战争,但是这两个国家终究是大国,若边防虚弱,他们不介意上来咬一口。”

“至于大理,此国应当不用担心,但是一来位于大理边境的边防军本就不足一万,不说至少需要半个月,而且杯水车薪。”

“总共四十余万。”

于谦顿了顿,深吸了一口气:“殿下,臣任兵部右侍郎、左侍郎、兵部管主,巡视各州。”

“某些卫所,130人的军额只剩下了老弱5人,缺额率高达九成。领军军官却只能以一句“俱有差遣”支吾了事,实在是令人无奈。”

“当时连山海关这样重要关卡,都只有五六人驻守,便可知道,当时整个辽东私役之风有多么严重了。”

朱祁钰倒吸一口凉气:“缺额九成!”

大明立国不到百年,军备废弛竟然达到这等程度。

“臣巡视之后奏禀陛下,陛下下令整治,情况有所缓解,但饶是如此,臣估计,各地卫所,一百人军额能够五十人已是庆幸,并且多是老弱。”

朱祁钰缓缓吐了口气:“也就说,除却边防军四十万,余下一百多万大军能有五十万就顶天了?”

于谦摇摇头:“恐怕不足五十万,大概三十到四十万,剔除老弱,能战之兵至多十万,还分布在全国各地。”

“还有……”

于谦犹豫了一下:“边防四十万大军,也未必满额。”

他说的很委婉,众人都清楚,没有‘未必’,边防加起来肯定没有四十余万。

所有人都神情凝重,本以为土木堡之变只是一个意外,但听完于谦的话,大明军备废弛到这种地步,土木堡之变不是意外,而是必然。

虽然大家都知道,事情危急,但也没想到危急到了如此程度。

于谦继续道:“臣预估的五万大军,是京营残留的三万大军和直隶的两万备操军,这五万大军虽然比不上三大营二十万精锐,却也是可战之兵。”

所谓备操军,便是地方卫所军精锐者要轮流到京师训练并留驻,又称“京操”。

在太祖,成祖,这个制度严密执行,全国卫所轮流到京师训练并留驻,还保持着相当的战斗力。

到后来,这个制度虽然没有废除,但渐渐只有距离直隶近的卫所到京师训练并留驻。

到现在,只有直隶范围的卫所还保持着“京操”制度,保持着相当的战斗力。

朱祁钰讽刺一笑:“一百多万大军,竟然只能凑出五万大军,想当年,我大明武德何等充沛。”

孙太后幽幽叹息一声,五万大军,能够保卫住京城就阿弥陀佛了,想要救出他儿子只有痴心妄想了。

虽然朱祁镇废物的一笔,但大明武备废弛还真不能全怪在他头上,而是要源自于先皇宣宗。

“也先那边,可有情报,粗略估计,有五万精锐骑兵,十五万步兵。”

文渊阁众人愁云惨淡。

蒙元二十万大军扣关,无论什么时候,大明都要慎重以待,如今大明二十万精锐尽死,这一关,如何度过?

如果有足够时间,自然可以调集全国兵马,操备训练。

可时间根本容不得调集兵马,就算调集只调集直隶侧备操军时间都有些捉襟见肘。

谁也不知道边关能守多久,一旦被破关,瓦剌大军直逼京城,不超过两天。

两天时间?调集直隶备操军都不够,更别说从更远的地方调兵,训练了。

朱祁钰看向墙上的地图,瓦剌大军目前是兵锋四路。

一路军脱脱不花王率三万余兵经古北口寇辽东,本人更亲率一万余在广宁镇静堡对辽东兵力的反应进行弹压测试后便谋划进攻海西。

中路军的也先率九万寇大同,后又对本部兵员补充三万余。

阿剌知院率三万余,经居庸关寇宣府。

还有一路一万大军攻固原镇。

四道兵锋,给予边关重镇极大的压力。

任何一镇有危险,其他重镇都不敢驰援,谁也不知道敌军是否在钓鱼。

“臣请旨意,提督五万大军,节制各营将校,征调民夫,调集粮草,以守卫京城!”朱无视起身躬身道。

“臣也愿请旨!”

“臣也愿请旨!”

诸葛正我,于谦也同样请旨,想统领这五万兵马,守卫京城。

这三人中,于谦和朱无视掌兵权是不合规的。

于谦乃是文职,按照大明律,兵部尚书等文官是不能指挥军队的,而五军都督府才能指挥。

而朱无视,是皇室成员,本就掌握护龙山庄,并有“丹书铁券”与“尚方宝剑”这两样至宝,可以“上斩昏君,下斩谗臣”,地位超凡,若再掌握兵权,恐生不臣之心.

第13章 选择于谦!

可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张辅死在土木堡之变中,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左都督梁成、都督同知王贵等人均阵亡。

整个五军都督府上层领导者死了一大半,已经没了够资格提督,节制五万大军的人。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朱祁钰身上,等待着他的选择。

朱祁钰却是转身微微躬身看着珠帘后的孙太后:“太后以为如何?”

孙太后沉默了一下,心中在沉思,实际上对于她来说,谁领兵都一样,不过轮到底,她略微倾向于朱无视。

无他,朱无视属于皇室成员。

这种危机时刻,她还是更信任皇室成员,这是属于女人的软弱。

不过她还是有些犹豫,朱无视本就地位超凡,若在掌握兵权,会不会对他儿子的皇位造成威胁?

朱祁钰静静的看着孙太后,看着她脸色微微变化,便将她的想法猜了个七七八八。

到底是久居深宫之辈。

虽然心思深沉,独宠六宫,但是毕竟没有真正参与过朝事,政治敏感度太低,对兵事一窍不通。

也就是说,让她在后宫勾心斗角她是顶尖的,但是出了后宫,她便有些无所适从。

简单来说,她现在选人并非从适不适合,能力够不够的角度去考虑,而是从情感亲近与否角度考虑。

让孙太后考虑一下,朱祁钰不疾不徐开口:“太后容禀,诸葛太傅虽然曾是宣府总兵,禁军统领,但到底不近兵事十年,不可否认,在十年前,诸葛太傅是第一人选,但是现在已经年过七旬……”

“至于皇叔,实力自然是大明顶尖的,但从未领兵,这种局势之下,不太适合领兵……”

朱祁钰说话很快,口气坚定,剖析三人给孙太后听。

他不想此时和孙太后起冲突,?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人心动荡之际,也就越要上下一心。

而且京城的大多数权力,都在掌握在她手里。

所以刚才三人请旨的时候,他没有贸然搭话,而是直接询问孙太后。

作为监国者,下一步就要登基的人,孙太后本来就对他抱有极大的警惕,这个时候,任何对她权威的挑衅都会极大的刺激她。

一个将京城权力掌握在手里的太后,而且是一个私心大于家国大义女人,在这种危难关头刺激她,难免不会拖后腿。

现在这种紧急关头,若是帝国的两个掌权者互相对立,可能会让帝国倾覆。

所以无论出于哪种考虑,朱祁钰都必须不能让孙太后太过警惕自己。

朱祁钰的剖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众臣听着他条例清晰飞吩咐都微微点头,认同他的说法。

“至于于侍郎,先皇时期就曾跟跟随先皇平乱,巡抚各地也一直未曾远离兵事,调任兵部侍郎之后,做出的功绩诸位有目共睹。”

“而且对于我大明和兵事有关的事,在座各位没有哪一位比于侍郎更了解。”

“所以,于侍郎节制兵马为最佳之人。”

于谦微微松了口气,心中对郕王越发赞赏,从目前来看,这位郕王虽然是赶鸭子上架,但无论是手段,气度,果决,思维都远胜于那位北狩的皇帝。

或许,这位郕王做皇帝才是更好的选择。

他请旨节制兵马,并非出于私心,而是真的想保下京城。

孙太后轻轻开口:“准了。”

对于谁领兵,朱祁钰心中是经过一番考虑的,最终还是倾向于于谦,毕竟历史上就是于谦保卫京城,逼退瓦剌大军。

诸葛正我和朱无视虽然实力高绝,属于天下顶尖之人,但于领兵一途,还真未必让朱祁钰放心。

但是京城保卫战,于谦领兵之后,大明就有了文官夺军权一事,遗祸两百年。

文臣夺军权这句话非常的宽泛,到底是怎么样的夺法,把军权全部夺去呢?

其实是多方面的,比如粮草上,通过各种侵占军田,导致粮饷供应问题,比如指挥权,监督权,以及军将升擢的考核权,方方面面的夺权,这里面几乎所有的权力,都是在朱祁镇手中丢掉的。

比如太监监军,朱祁镇在天顺年间费掉了镇守太监。

实事求是的讲,于少保保护京城是有功的,但是从他开始,文官系统彻底的凌驾于皇权和勋贵外戚集团之上,失控了。

古代最稳固的就是三角政权制度,各种势力互相制衡,最典型的就是皇权,文官,还有武官权贵集团,这样大家互相博弈,-般不会太离谱,但是明朝文官的权力到后面彻底失控了,居然七品文官让军中大将说跪就跪。

不过这不能怪于谦,只能说是机缘巧合,文官集团借助于谦的功劳,开始夺兵权,凌驾于勋贵集团之上。

但假如勋贵集团没有在土木堡之变损失殆尽,人才尽失,无法和文官集团抗衡,文官集团绝对无法达到大明后期那等凌驾于皇权之上的程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