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从茅山开始 第63章

作者:龙升云霄

“秋生要开?”

九叔越听越觉得不对:“他哪来的钱,他姑妈给的?”

文才解释道:“不是啊,是恒哥借给他的。”

“恒哥?”

“就是张师弟啊,秋生说张师弟是个值得尊敬的人,岁数也比我们大,不让我喊师弟了,要喊恒哥。”

文才很开心的说道:“我喊恒哥,恒哥很高兴,还送了我个怀表呢。”

说着,文才在身上一阵摸,摸出一块镀金怀表,献宝一样的给九叔看。

“师傅你看,还是镀金的,值不少钱呢。”

说完,又忍不住往九叔身上扫:“当然,跟恒哥送您的纯金怀表没得比,不过样式差不多,等哪天您睡着了,我就给您换过来,省的您总是出门跟人说,天天戴个金表出门,生怕被人给偷了。”

前两天,张恒送了九叔一只金表。

九叔每天天一亮就会戴着出门,挂在最显眼的位置,然后拉着镇上的老友抱怨:“我那师侄实在是太孝顺了,非得送我只金表,我说不要都不行,你们看看,这金晃晃的像什么样子,而且也太重了,戴在脖子上,把我脖子都带粗了,这不是招贼嘛?”

周围人一看,那个恨啊。

也就是九叔有道术护身,换成一般人早打他了,不打都对不起社会。

咳咳...

一听文才要把他的金表给换成镀金的。

九叔将手上的金表收回袖内,并在心中打定主意,以后自己屋不能让文才进了,不然指不定哪天这金表就得丢了。

“师叔,您回来了。”

张恒正从房间出来,一出门就看到了九叔:“师叔,今天的戏怎么样啊,唱的粤戏还是京戏?”

九叔没接这话,而是将张恒拉到一旁问道:“阿恒,你借钱给秋生开铺子了?”

“是啊,我正想着找机会跟您说这个事呢。”

张恒见九叔知道了,也就打开了话匣子:“师叔,我看秋生也老大不小了,他跟文才不同,秋生他姑妈不会同意秋生当一辈子道士,他迟早是要娶妻生子的。”

听到这话,九叔没有反驳。

张恒继续道:“我不知道您是什么心思,就我来说,我觉得秋生该有点自己的事做了。”

“义庄虽然安稳,是份产业,但是说出去不够体面。”

“秋生该结婚了,没份体面的事做,哪个好人家的闺女肯嫁他。”

“文才呢,无父无母,是跟着您长大的。”

“以后随着您当驻观道士也好,成家立业,当火居道士也罢,守着义庄,总归是饿不死。”

“这样一来,秋生有自己的生意,文才能守着义庄,您也就可以安心了,师叔,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九叔看了看张恒,又看了看假装干活,实则偷听的文才。

半响后,叹息道:“他们两个叫你一声恒哥,没叫亏,你考虑的,比我这个当师父的都周全。”

九叔虽然表面上没说过,但是自家徒弟自家疼,一直再为两个徒弟的未来发愁。

首先是秋生,他长的人高马大,模样也好,身上的桃花运一直不浅。

让他当驻观道士,不说他姑妈如何,光是他自己恐怕就受不了这份清苦。

所以九叔也想过以后。

在他的打算中,是准备给秋生准备笔钱,帮他开个扎纸铺,卖点纸人,香烛,金银财宝度日。

现在,张恒出钱给了秋生更好的未来,九叔嘴上不说,心里其实挺感激的。

因为秋生也是他半个儿徒,谁不想自家的孩子过得好点。

至于文才。

九叔虽然每日里对他打骂最多,可打骂归打骂,最不放心的也是他。

二选一,义庄这份产业,九叔更倾向于交给文才。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文才是个没本事的人。

秋生长得帅,本事也比文才高,去了外面饿不死。

不像文才,九叔都不敢想象没有自己,文才到了外面该怎么活,那还不得三天饿九顿。

第七十九章:融城大帅

“师叔您看,前面那家正在装修的店铺,就是秋生准备开店的店铺。”

张恒,九叔,文才。

三人结伴,来到了秋生的店铺前。

因为还在装修,铺子看上去有些乱。

除了秋生以外,还有七八个工人忙前忙后,满屋子都是新家具的味道。

“师父,你们怎么来了?”

秋生向外一看,发现了张恒几人,非常开心的迎了上来。

“这地方不小啊!”

九叔在店铺里转了转。

“是不小,前后三十步,左步,后面有个后院,上面有个二楼。”

秋生为九叔介绍道:“以后这里建好之后,我打算在一楼会摆十二组柜台,卖些中档的胭脂,水粉,香包,荷包,还有些国外来的小玩意。”

“二楼再弄成雅间,招待有身份的贵客。”

“贵客来了,不用像普通人一样的乱转,往雅间里一座,就有侍女端着东西送过去,让贵客亲自过目。”

秋生跟在九叔后面讲解着。

听到这样的话,九叔有种不真实的感觉,忍不住问道:“那得用不少人吧?”

秋生美滋滋的说道:“我算过了,一开始两个人负责一组柜台,大概八个人就够了。”

“后面要是生意火爆,人数恐怕就得翻倍,不过在工钱开支方面,其实是用不了多少钱的。”

“我这里不要男人,只招女店员。”

“管吃住,每月再给半块大洋,十里八村有的是人来。”

这年头,工厂不多,招收女工的地方就更少了。

家里有姑娘的,也就在家做做饭,洗洗衣裳,割割猪草,出去赚钱你根本没地方去。

管吃住,还有大洋拿,绝对是抢破脑袋的好差事。

远了不说,做一年,怎么也大洋,回头再添置点,开春都能给家里添三头小猪仔了。

要知道,这年头能在家里养三头猪的家庭,那可是了不得。

“恒哥来了!”

转了一会,秋生的姑妈也来了。

秋生的姑妈看上多岁,偏胖,穿着一身绿色旗袍,脸上的妆很浓。

一见张恒,秋生的姑妈就热情的不得了,连一旁的九叔都顾不上了。

因为她已经问过了,连买铺子带进货,全都是张恒出的钱,一口气就借给了秋生一千大洋,而且还不要利息。

从今以后,这任家镇十字路口上的独栋二层小楼,就是秋生的产业了。

有这间店铺在,别说卖胭脂,就是什么也不卖,每年光是收租就饿不死。

如今金主来了,谁还顾得上九叔。

“阿姨,您不用忙了,我跟师叔随便看看就行。”

张恒有些不适应秋生姑妈的热情。

因为她一个妇道人家,并不懂师兄弟之间的关系。

在她看来,这是秋生攀上高枝了。

但是在张恒看来,他对秋生的投资,回报率远远不止一千大洋。

未来,等钱水,张大胆,秋生,文才这帮人成长起来,都会是他的好帮手。

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师父他们终究是会老的,未来还得看年轻人的。

有这帮人的支持,未来的茅山高层必有他的一席之位。

甚至说句不好听的话,到时候想不选他都不行。

不选,就是要搞分裂。

搞到最后弄出个新茅山,祖师爷脸上都没面子。

不要以为这是危言耸听,要知道唐宋时期,净明派就因为这种事分裂出了一个闾山派,人脑袋都打成猪脑袋了。

闹到最后,连上界祖师都惊动了,降下了一张‘树大分根"的法旨。

也亏得有这张法旨,不然非得跟华山派的剑气二宗一样,拼个你死我活。

“不错,不错。”

“地方大,还在街口,是个好地方。”

九叔几圈转下来,越看越是满意:“弄得很好。”

说着,九叔忍不住停下脚步,向秋生的姑妈说道:“秋生也不小了。”

姑妈点头叹息:“二十四了,是不小了。”

古代人结婚早,十几岁结婚的比比皆是。

二十结婚,就跟后世三十结婚的人一样,哪怕放到大城市中,这个年龄也该结婚了。

“回头该给秋生定门亲事了。”

九叔知道秋生他姑妈的想法。

她不愿意让秋生一辈子修道,一直在给他张罗媳妇的事。

只是这年头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秋生没有父母,还在义庄打杂,并不算好姻亲。

结果托了几个媒人都没成,好人家的闺女根本不肯嫁他,说他从小在义庄长大,一身的晦气。

不太好的倒是没这么多讲究,可秋生也挑得很,一会说人家姑娘长的不好,一会说人家有狐臭,都是没成。

“应该了,应该了。”

姑妈回头看着正在装修的铺子,更咽道:“秋生终于有家了,可以娶媳妇了。”

听到哭声,秋生一脸无奈:“姑妈,我怎么没家呢,义庄是我的家,您家也是我的家啊。”

不说这话还好,一说姑妈哭的更伤心了:“不一样啊!”

义庄是九叔的家。

在姑妈看来,秋生就是拜在九叔门下,跟着九叔混饭吃的学徒,九叔的家怎么会是他的家呢。

至于她这。

她家里还有一家老小,平日秋生在她那住住,帮忙看看店,夫家就很有怨言了。

所以这两个地方都不是秋生的家,他只不过是寄人篱下而已。

正因为想到了这一点,姑妈才忍不住一个劲哭。

她哭,不是伤心,还是为秋生高兴。

有了这家店铺,秋生就能娶媳妇了,以后他就有家了。

一旁。

张恒将一切看在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