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220章

作者:安化军

  正说话间,上面出来一个老儿,想来是唱戏的这些人的班主。向四周告罪,又向坐在中间的杜中宵和包拯拱手作个揖,口中道:“小老儿宋七公,京师人氏,一向在瓦子里招人演些歌舞杂剧,赚了钱米养活家小,前些日子,京城中人都在传,一个年少统兵的杜太保,率大军连败契丹、党项诸般番人,夺下了阴山下千里之广数州之地,建了一个河曲路。就在这里建了一座大城,名胜州,为本路首州。这城极是广大,诸般繁华。小老儿一个相熟的到这里做些商贾买卖,邀小老儿一起来,言城里新建了一座商场,设的有勾栏瓦子,可以如以前一样卖艺为生。小老儿是个耳朵软的人,被他说的心动,便买了几张火车票,带着几个艺人上了火车,来了这里……”

  包拯对杜中宵道:“京城里市井传说,可比我们这里的战事热闹多了。”

  杜中宵道:“市井传说,当然是越离奇越好。便如龙图,少言寡语一个人,传起来有什么趣味?”

  包拯听了连连摇头:“经略数万兵马,连败强敌,拓地千里,自然市井流传。我自出仕,虽不能说一事无成,可也没有奇特之处,有什么能够吸引市井百姓的?”

  杜中宵微笑不语。真实的历史是一个样子,书本上的历史又是一个样子,百姓中流传的历史,又是另一个样子。包拯是一个挺无趣的人,可架不住流传得广,后世的人谁不知道“包龙图打座开封府”?这种事情说不清楚,也没有规律可循。便如现在,杜中宵是经略使,包拯是转运使,哪个敢说后世的人会不会口口相传,自己这个经略使还是他这个转运使的手下?

  那小老儿说了好一会,看见台下的观众有些不耐烦,知道火候道了。作个揖,退下台去。

  “来了,来了!”看台下面一片窃窃私语,显然是都在等着台上演前些日子河州战事。那一战杜中宵以三万兵马,对党项十二万大军,全歼六万敌军,打得党项闭右厢军城不出,是河曲路兵马最荣耀的时刻。从河曲路出去的军人,不管是将领还是士卒,一说就是曾以三万败党项十二万大军,枭首六万。全歼的那六万兵马其实没死多少人,不妨碍他们对别人说全部枭首。

  戏台上出来五个人,一个扮作党项人,髠发胡服,样子滑稽。另一个汉将打扮,手中掂一杆枪,与扮作党项人的那一个在台上转着起舞。其余几个也不知道是兵还是观众,跑来跑去,有时候还会翻几个跟头,惹得台下一片叫好。

  正式的杂剧开始之前,会有一小段与内容无关的表演,多是观众喜闻乐见的身边事,用来吸引观众注意力,称为“艳段”。今天的这一小段戏,应该就是京城百姓想看的河州战事。至于演的什么,反正当时的主帅杜中宵看不懂,他甚至分不出舞台上的几个人都是扮的什么角色。看不懂没关系,知道他们是在奉承自己,到时会拍手掌就是了。

  台下的大多数观众倒是看得高兴,不断有喝采声和欢呼声。这种舞台表演,最重要的是热闹,一些小细节的与观众心灵相通。既不能反映当时的事实,也没有让人如痴如醉的吸引力,传播开来,只是告诉观众一个故事。

  这一小段演完,台下观众哄然叫好,杜中宵和包拯一起,微笑鼓掌。

  正剧开始,便不再似刚才热闹,演的是京城热门曲目《莺莺六幺》。从唐时出现,后世流传千余年的故事。曲调六幺则是来自于唐时大曲,里面裁截出来,配以唱词,而演绎故事。曲调婉转多变,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所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窃窃如私语”。与曲调相配,舞态曼妙,“轻盈绿腰舞”。

  音乐和戏剧大致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二百多年战乱,对外连战连败,此时天下流行的音乐多是这个味道。五代武夫当国,词与音乐趋向于两个方向。一是多写闺房,词风香软,流行甚广。再一个是文人诗词中的惆怅、失落,成为一种风格。

  武夫当国的军阀时代,并不会出现激昂向上的社会精神,大多时候会加速堕落。词风香软,便是一种表现,手握大权的武夫喜欢这个调调。惆怅失落,贴合怀才不遇的一时豪杰,成为两个方向。而市井百姓的娱乐,在失去家国情怀后,多以身边事为主,或者把经典故事放到身边的环境中,透露出诙谐、讽刺和幻灭的风格。这种风格,其实跟河曲路的风格不相符。

  杜中宵现在希望听到的,是千里大漠、金戈铁马、勇武奋发的曲风。可惜台上的演的,河州一战成了闹剧,接下来的就是吚吚呀呀,男女之间的情情爱爱。

  写一首豪放词不难,甚至边塞诗也不难写,难的是没有曲子。纸面上的文字,只能是文人之间的互相欣赏或吹捧,无法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昂扬奋发的社会精神,会催生一批令人奋发的曲子。有这种曲子的陪伴,有实实在在的战绩,金戈铁马的诗词才会流传民间。

  看过第一出杂剧,杜中宵便起身离去。带着几个随从,四处转一转。

  今天是商场开业的日子,管商场的阮主管特意从京城请了瓦子勾栏的名角来,一为庆贺,一为吸引人前来。阮主管是京城里的富户,几代人做生意,算是专业人氏。

  这处商场,南门是正门。中间是两层大厅做商场,西边是钱引务、金银铺、书铺等,东边则是胜州最大的官酒楼。商场后面,包括商场从南到北的中间地带,都是瓦子勾栏,把整个区域分成几块。贺主管在京城里有人脉,请了许多艺人来,将来会非常热闹。

  商场为常平司所有,酒楼属州衙,都是官方产业,不过官方并不经营。胜州是新城,百姓都是新迁来的,当然也没有大户,没法跟其他地方一样,用大户为主管,官方定死每年收的最低利润。阮主管和酒楼的贺主管都是从京城雇来的,除了每年保底的工钱,还有分红。官府派来的人,主要是管钱账,同时监督日常经营,并不参与管理。宋朝的官营产业大多都是如此,除了铁监、军器监这样关系重大的产业,官方一般不直接经营。除了产权,与民间工商业区别不大。就连铁监,除了跟商场的合作,卖向民间的铁器也大多放了出去,由专门的商人包售。

  此时百姓大多聚在戏台前面,有一部分商人在整理商铺,大多大门紧闭。

  钱引务关着门,金银铺的主人正指挥几个小厮忙里忙外地收拾,书铺两个先生坐在里面,三个小厮靠在门口,百无聊赖地看风景。

  到了东边,酒楼尚没有开业,小厮们正一起结彩楼,下面几个女妓在嬉笑。

  杜中宵实在不想回到戏台前去看插科打诨,信步走过了街道。

  临街的一处大铺,也不知做什么生意,几个番人打扮的正在忙忙碌碌。收拾房屋,不知从哪里买来花草四处摆放,还到处张挂绢绸。

  正在杜中宵不知向哪里去的时候,突然听见有人道:“节帅不在那里观戏,怎么到小的店前来?”

  杜中宵转身,见旁边店铺前站着一个人,正向自己行礼,正是以前认识的藏才小首领王普。

  左右无事,杜中宵走到王普店前,道:“那些戏京城里以前看过,再看就没了意思,四处闲逛。”

  一边说着,一边看了看王普的店铺,对他道:“原来你也在这里买了铺子,要做什么生意?”

  王普道:“小的也不会做生意,想着卖吃食容易,纵然赚不到,也不会亏了本钱。想学以前在唐龙镇见过的卖面店家,开一家面铺。”

  杜中宵点头:“好,这里位置着实不错,只要用心做,必能赚钱。”

  听了这话,王普满脸都是笑:“节帅说的是。租到这处铺子,着实是小的运气!那一日小的到宅店务里交了五百文钱,官人一抽,便就抽到了这里!”

  说到这里,指着旁边的铺子道:“节帅且看,旁边的那一间铺子,是西域来的番商金三的。他不耐烦与人一起等着抽铺,自己选了这一间,每一间比小的一月多五十文租金呢。说来好笑,那一日他嫌路远不到金银铺解银子,让小的跑腿,赚他一百文钱。却不想,一回头我们做了邻居。”

第71章 戏中人

  看王普店里已经收拾整齐,杜中宵道:“你这里准备招待客人了?我吃一碗面如何?”

  王普忙道:“相公如此说,小的如何当得起?快请里面,小的请相公饮一杯酒。”

  杜中宵带着随从进了店里,王普领着,带了二楼一个临窗的阁子,特意把桌椅又擦一遍,道:“此处正对那边商场大门,官人坐在这里稍等,小的一会就来。”

  说完,王普带着小厮,快步跑下楼去。不一会,各种菜上来,摆了整整一桌子。王普又提一壶酒放到一边的冰桶里,对杜中宵道:“今日第一天开张,小的特意买了冰,听说这样饮酒最好。相公喝一杯。”

  一边说着,一边给杜中宵倒了酒。

  杜中宵谢过,对王普道:“不想你这里竟有二楼阁子,不算小店了。”

  王普道:“这里都是二层的店铺,自然要做二楼的生意。那些大酒楼,都有园林曲苑,岂是我这种小地方可以比的?小本生意,只盼多几个客人来。”

  杜中宵点了点头,指着桌上道:“你我二人,怎么吃得了这么多菜?”

  王普哪里敢跟杜中宵同桌饮酒用菜?不住推辞,杜中宵强留,才在对面坐下,千恩万谢。道:“今日小的第一天做生意,相公刚好上门,大好兆头。这些菜,是店里小的觉得有特色的,相公尝一尝。”

  杜中宵看桌上的菜,不是大块的肉,就是大块的连骨带肉,还有一大碗肉汤。惟一的素菜,是一盘卤豆腐。不要说是时令蔬菜,就连汤里都没有葱花。

  看了好一会,杜中宵才对王普道:“员外,你这菜肉是多,足见用心,可为何没有菜蔬?这个季节正是不缺蔬菜的时候,你这里全是肉,这样热的天气,让人如何下箸?”

  王普道:“相公勿慌,我们这里还有好水果,一会上来。”

  杜中宵笑着摇摇头:“员外,生意不是这样做的。我跟你说,肉吃多了油腻,你这里就要有解腻的菜色。如若不然,做的再是用心,别人到你店里吃了满肚的肉,出嘴气味难闻,下次怎么还会来?”

  王普道:“可当年在唐龙镇的时候,我见旁边的面馆就是如此。爽滑的面,下在大碗肉汤里面,上面盖上几大块肉,着实诱人。我这里用料更足,面上的肉更大。”

  杜中宵道:“你看着别人那样做,自己照着做,只得了样子,失了神韵。我跟你说,用来盛面的汤可有学问。一种汤不油腻,清清爽爽,吃的是面条的味道。一种是浓汤,极是浓郁,汤比面重要。前一种汤里面的菜可以少一些,后一种汤非要多加菜不可。”

  王普听了,向前凑了凑,问道:“相公果然是有学问的人,着实有道理。不知汤里面,加什么菜合适?小的只知道用茶解腻,菜却是吃得少。”

  杜中宵道:“你这店是一年四季开的,

  当然是要用一年四季都要有的菜。一是葱花,冬天虽然不能种,却能藏起来过冬。还有就是绿豆芽,冬天不缺。除此之外,里面要加碎香菜,用来提香。夏天可以加韭菜,冬天换成韭黄,都有香气。加了这几样东西,再是浓郁的汤,也不觉得油腻。”

  王普连连点头,一一记下。旁边就是商场,采购方便,倒不怕汤里用的料多。

  杜中宵指着菜又道:“你这里的菜,大块的肉,用料扎实,自然是好的。只是太过单调,缺了菜蔬点缀。比如煮的大块肉,旁边要有凉菜,吃到嘴里才有好味道。”

  王普道:“依相公所说,吃这样的肉,应该有凉菜才是最好。可凉菜小的不会做啊!”

  杜中宵摇了摇头:“不只你不会做,胜州城里就没有真正会做的。最会做凉菜的,其实是以前军中的厨子。以前在随州时,军中会做各种凉菜、咸菜,以备冬天菜少时食用。”

  王普听了,不由喜道:“既是如此,就好办了。前些天在我的庄子旁边,来了几户营田的人家,就是从军中除役的。听他们说不喜京西路的庄子,愿意留在河曲路。其中一个,在军中时就做菜呢!”

  “有这种事?那就是你的福气了!不管是请他来帮你,还是向他学做菜的手艺,你这店铺很难亏钱了!”旧的营田厢军改军号,还有许多兵员除役,并不是全部的人回到京西路,有一部分留了下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觉得这里更好,把家人接了来在这里营田。经略司给了他们支持,以比一般百姓更优惠的条件,把他们安顿在胜州的周围。

  营田厢军时代,火食就比此时的禁军还好。不但是舍得花钱,而且改成了集体用餐制度,有专门的炊事人员。这些人都经过培训学习,做得或许不精致,但最少味道不让人觉得难吃。特别是杜中宵重点推广的几样花色,如肉汤、咸菜、包子、饺子等,都格外拿手。有这几样,王普的饭馆就开起来了。

  这不是什么高档酒楼,只要味道过得去,用料扎实,价格实惠,就足以生存。真正的大酒楼,如对面的胜州官酒楼,标志是要有园林,园林里的阁子才是高档地方。

  王普吩咐小厮上了瓜果,权做蔬菜,陪着杜中宵饮酒说些闲话。

  饮了几杯酒,王普对杜中宵道:“相公,那边演的戏纵然在京中看过,再看一遍又何妨?看戏多么热闹!又能解闷。小的是店里实在忙不开,不然也过去看的。”

  杜中宵扶着手里的杯子,沉默了一会,道:“我不想再看一遍,是因为你只是看客,而我却是戏中人。戏中人,看别人演自己,实际上看到的是另一个人,看着还有什么趣味?”

  王普道:“相公说的是刚才演的艳段么?小的远远看着,看不清楚,只觉得几个人甚是热闹。原来上面演的是相公,怪不得看不下去。”

  杜中宵摇了摇头:“他们上面当然演的不是我,只是与我有关而已。河曲路一战,拓地千里,为前所未有之大胜,此战当会流传民间。说起此战,想来不会不提起我。”

  王普听了笑道:“那是自然!相公是河曲路帅臣,带着兵打下来的地方,哪个敢辱没!”

  杜中宵道:“是啊,是我带兵打下来的,我知道是怎么打下来的。可戏台上,就不会如此了。演戏的人会按着他们自己想的样子,或者别人想看的样子,编一个故事,放一个帅臣到这故事里。那个故事里的河曲路经略应该是好人,有各种样子,却应该不会是我的样子。”

  王普只是笑。杜中宵也懒得再说,说也说不明白。

  其实何止是戏台,这个故事如果流传下去,各种各样的题材,都会如此。甚至载诸史册,都会是另一个故事。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实不太对,小姑娘再怎么打扮,总还有那份天真美丽。很多记载的历史,比作女人,甚至连半老徐娘都不是,脂粉比城墙还厚,早已没了本来模样。

  今天的戏,杜中宵看着不舒服。当然他不会去怪谁,那是百姓们对自己,对这支军队,对这一战的理解。时代风云变换,他们自然会有另一种理解。

  杜中宵觉得不舒服,是突然认识到,自己已经作为一个角色,被搬到了历史舞台上。这个角色有许多面目,许多神情,可演员并不是自己。在历史的舞台上,河曲路经略使只是一个角色,会由各种各样的演员演出各种样子来。甚至还会在脸上画上各种符号,这次是黑脸,下次是白脸,还有可能是花脸。历史上的角色就这样被各种各样的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带着符号搬上舞台,演出一台大戏。

  戏台前的包拯,被后人搬上舞台,不知演了多少出戏,可惟独没有他自己。要说包拯的人,要正儿八经研究他的人,先要说的,就是其实历史上的包拯不是戏台上的样子,其实如何如何。然而,其实他们说出来的,只是与戏台上不同的样子,依然不是包拯。

  历史不是小姑娘,历史留下了舞台上的一个一个角色,任由后世的人去打扮,去评说。一部分人演戏,一部分人观看,一部分人点评,戏台上的角色与原来的人,早已经没了多少关联。

  杜中宵不想只留下一个角色给后人,更想留给后人一点自己的东西,让他们知道,自己本来是这个样子的。既不白盔白甲,也不手掂长枪,更不是羽扇纶巾。

  今天看了那场戏,听了那些曲,杜中宵突然无比地热切,希望有真正的艺术形式,配得上自己的这一场大战。不只是为了歌颂胜利,也为纪念,纪念这一段金戈铁马的岁月。

  杜中宵希望有一种曲子,真正表现出纵马疆场,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在这曲子中,有自己,有与自己共同战斗的人,填入壮志豪情,喜怒哀乐。

第72章 一路向西

  六月底,党项割黑水城,向宋朝称臣议和。朝廷改唐龙镇为宁边县,河清军、金肃军改县,屈野河上游新筑平定县,俱隶胜州之下。在平定县和河州开榷场,与党项贸易。

  赵滋带属下一部移驻黑水城,娄博贝改为河州属下盐监。

  帅衙官厅,杜中宵吩咐赵滋落座,对他道:“黑水城远在河州千里之外,地接高昌国,不似河曲路其他地方可比。你军到那里,物资转运不便,一切困难,要早做打算。”

  赵滋叉手:“节帅放心,我带两千兵马到黑水城驻扎,再用两千人沿路运输粮草、火药枪弹,应该能够支撑。只是如此安排,河州兵马不多,只怕党项人不安分。”

  杜中宵笑道:“不必理会党项人,现在他们哪里有不安分的胆子!怎么也要过上两年,他们学着铸出些炮来,才敢打我们的主意。既然党项已献黑水城,各州要建的牢城军便就先停了。党项战俘修完到沙州的铁路后,全部移到河州,一路向西修铁路,修到黑水城去!”

  一边的包拯道:“经略,河州到黑水城一千余里,而且路上荒无人烟,这路可不容易修。”

  杜中宵道:“再是不容易,这路也要修起来。修到了黑水城,有了这条铁路,胡人从此不可能翻过阴山。修路再难,还能够比建长城更难?千年来长城都建了几道,我们修一条路算什么。到了秋天,胜州到河州的铁路修好,一切都可以沿路西运,其实并没有多难。”

  陈旭道:“用党项战俘修路,他们一旦生事,周边没有大军,只怕镇压不及。”

  “提举,党项战俘怎么会生事。他们每日里修路,虽然劳累了些,也并不比以前累多少。我们让他们吃饱喝足,多少人感激不尽,生怕放他们回去呢。可以允诺他们,只要到黑水城的路修好,便可以在河曲路安置。只要安分守己,数年之后放为良民。”

  包拯对陈旭道:“提举新到河曲路,不知这里的事情。这些党项人以前在军中,不要说辅兵,就连正兵,日常也是以大麦、青麻为食,粟米少见。那些辅兵,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吃过粟米。他们在沙州一带修路,我们给的是黄米饭,还有酱菜,人人吃饱。对于党项战俘来说,是以前想不到的好日子。”

  陈旭愣了一下,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杜中宵道:“不需为此事担忧,只要粮食充足,便无大事。纵然有一些桀骜不驯之辈,看管的人痛下杀手就是了。铁路通到这里,几万人的口粮,终究是小事。”

  中原粮食不缺,更不要说还有江南的米麦供应。以前边疆缺粮,是运输成本太高,损耗太大。供应西北前线,以前连车都没有,多靠人背。一石运到前线,成本就要数石,甚至十几石,再加上运输损耗和损失,成本高昂。

  有了铁路之后,数千里外的粮食可以畅通无阻运来,容易多了。

  如果没有铁路,宋朝就是占了河曲路,能支撑两三万军队的粮草已是了不起。有了铁路,不但可以支撑十几万大军,还能养着数万战俘,几万户营田厢军和百姓,让他们吃饱穿暖。

  修铁路用的铁轨、枕木和铁钉等物资,都可以用火车运到,无非是其他地方暂时先不修路而已。

  听说要把铁路修到黑水城,赵滋道:“若是铁路通到那里,大军一日夜间就可以自河州到达,自然固若金汤。节帅,铁路修到了黑水城,进西域也不是难事。”

  杜中宵道:“先修好路再说。西域的事情,暂不要插手。哪怕有西域使节到黑水城找你,拉拉交情可以,其他的一概不准。就是两地贸易,也必须要朝廷允许才可以。高昌是契丹臣属,于阗则已经被喀喇汗国所灭,在西域一切都要谨慎。”

  包拯道:“经略意思,暂不与高昌贸易?可只要铁路一到黑水城,番商必然会从高昌国来。”

  杜中宵道:“暂不开榷场,不与西域做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凡是与中原贸易的胡商,必须到胜州来投书状。得经略司允许,才可以入专门区域,按规矩贸易。”

  说到这里,杜中宵对陈旭道:“胜州城里,贸易之地除了商场,还有一处地方,名为免税区。之所以这么叫,是外邦货物到了胜州,可以先进入到那里,不收税赋。胡商之间也可以互相贸易,只要货物不进入中原,不在本地贩卖,我们也不收税算。”

  陈旭问:“经略,为何如此?不收税算,岂不便宜了胡商?”

  杜中宵道:“便宜就便宜他们吧。我们如此,只是要让各路商人,都到胜州贸易。一是天下各种珍货,俱都聚集于此地,自然有无穷好处。二是虽然不收税算,他们搬运货物总要运费和人工,官府和百姓总是赚到了钱。还有一个,在我们的地方做生意,就要用我们的钱,给钱引找个去处。”

  陈旭点了点头。心中明白,依杜中宵的说法,这个地方只怕不在户部司辖下,自己也管不着,而是经略司的地盘。对外事务朝廷属于枢密院,在地方则是经略安抚司,单独划一个地方也好。

  说到这里,杜中宵对赵滋道:“你回到河州,先安排本地官员,凡是有胡商到那里,货物全部要用专门的包裹,或者是柳箱,装起来之后,才能上火车运来胜州。随车有书状,货物直接进保税区,书状送经略司。要卖入中原,先交税算,再运出保税区。凡有敢违此例者,一切依走私论处。”

  赵滋称诺。现在他兼着河州知州,州中官吏多为军中将领兼任。杜中宵上奏章后,河曲路几州都派了知州,朝廷所派的河州知州高赋还没有到任。

  看看时候不早,杜中宵道:

  “天时不早,我们到官酒楼里,为赵将军送行。他要坐火车,到修都县后再回河州。沿车还有许多物资和人员,不能让他们久等。”

  胜州和河州之间,汉时曾置修都县,宋军占领之后重设此县,作为胜州和河州的铁路中转站。现在到河州的铁路已经修过了修都,赵滋回河州,方便了许多。

  几人出了帅府,一路到商场前。只见人头涌动,热闹非凡。胜州城里现在人口众多,都是官府养起来。经常会有各种临时工作,做了就发工钱,许多人手里还是有零钱的。

  商场对面,金三租的铺子已经收拾完毕,装饰得金碧辉煌,甚是气派。只是铺子虽好,却不做任何生意,只有几个小厮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地在门前看行人。

  杜中宵看见,道:“明日便揭榜,明示胡商到这里做生意的规矩。那处铺子,就是金三所开,听说是要作为西域胡商在胜州的落脚之处。揭了榜,他们就知道怎么做了。”

  金三租这处铺子,并不是做生意,而是方便西域来的客商,算是商会会所,不招待外人。当然以后西域胡商来了,自然是要收钱的,金三不会做赔本生意。有这么一个地方,大家住在一起交流信息,有无穷的好处。作为主人,金三占住这个角色,隐约间就是西域胡商的首领。

  金三本是疏勒人,与喀喇汗王室交好,也与高昌友善,生意遍布西域。商人是做生意的,以前与中原是朝贡贸易,他就想办法做了于阗到中原的朝贡副使。现在不一样了,正常贸易,那自然又是另一种做法。以他的生意规模,这处店铺根本不算什么,就是要选在黄金地段,招待来客,彰显自己身份。

  丰州有过阴山的大道,阴山以北则是庄浪部,都在宋朝控制之下,西域商路已经打通。金三一路过来,打听了胜州形势,自然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

第73章 在商言商

  金三轻拢起袖子,给对面的任泽倒了茶,口中道:“我二十年不入中原,竟然不知道新出了这样好茶。虽然入口味淡,却有回甘,着实是难得佳品,最适合我们这样饮茶闲谈。”